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黄梅戏天仙配的出处,黄梅戏天仙配的意义

2023-11-04 16:35 作者:岑岑 围观:

1.神仙配,修订版由我团(省黄)于1953年9月在安庆市首次编曲,10月1日首演。首映主创:导演李丽萍、乔志良;音乐设计师邵勇、潘汉明;主演陈月欢,查瑞赫。1954年彩排。9-11月在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多次获奖。创始人:导演李丽萍、乔志良;由王文志和方绍勇安排;舞美设计王诗颖;由严凤英和王少舫主演。

《仙女下凡》又名《七仙女下凡》,移植自青羊戏,经过当代艺术家的表演和加工,具有该剧的特点。

传统戏剧情节:书生董永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在府中卖身为奴,得到了安葬父亲的钱,并教他做人。玉帝命令七位仙女嫁给董永,并给他一百天的婚期。婚后,七个女人一夜之间为福福织了十匹锦帛。傅父喜出望外,认董永为干儿子,烧了卖身契。过了一百天,傅先生送给董永银子,让他回家。路上,夫妻俩哭着道别。七仙女告诉他们暂时怀孕,留下空白扇子进京入宝,董永入宝得官。七位仙女如约把她们的孩子送回了天堂。董永娶了傅先生的女儿。

1953年5月,鲁将它改编自的口述版本。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化是:

1.七仙女奉命下凡,向往人间,私自下凡;

2.将的秀才身份改为农民身份,删除其对傅作为干爹和入宝官员的崇拜,娶傅的女儿为妻;

3.改傅先生主动烧契刁难,改傅先生捐银送回家七仙女织绸赢三年长工,改百日;

4.换仙女们站起来看鱼和柴火。四个人穿过场景,为仙女们跳舞。

5.删除十二个人物,包括东府、姑父、姑母、金星、傅小姐、天使、雷神、太监、四宫曹;

6.把原来的18首684句改为7首442句(7首分别是卖淫、鹊桥、鲁豫、工作、丝织、满活、分别);

7.大部分歌词都是重写的,传统的字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改。摘自安徽省黄梅戏剧院50周年校庆。

第二,《天仙》的舞台和院线放映影响非凡。

1955年6月至1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鲁的修改版本,改编自,拍摄了黄梅戏的第一部影片《神仙眷侣》。

1956年5月,舞台表演参照电影文学剧本改编。该剧本由金枝(特邀)改编,乔志良执导,王文志、石柏霖、方绍勇作曲,王世英设计,严凤英、王少舫主演。此稿基本保留了电影剧本的四个场景(鹊桥、鲁豫、织丝、尊)加一点歌词,六个场景还原工作、全工作。七仙女被用作魔法,以至于董永世父子的细节从“干活”变成了“干活”。在北京演出期间,此稿曾在论坛和报纸上发表过修改和再创作的不同意见。专家认为,电影艺术形式和舞台艺术形式的区分不当。

1957年4月,《鲁》重新编排,但不是完全重新编排,而是把所有足以体现舞台表演特点和丰富地方生活韵味的部分都恢复了。如果你恢复“推销自己”;还原《鲁豫》场景,董永、七仙女、大地之间包裹、雨伞、白扇的细节和表现语言;还原姐姐夸张幽默的表演和语言;还原《织绸》的歌词和舞蹈;还原打击乐的应用:还原傅公子的家;改变国槐的自然景观及其地位。

“文革”期间,《神仙眷侣》的电影和舞台剧因“宣扬小农经济思想”、“破坏农业合作化”、“宣扬阶级和谐论”等罪名受到严厉批判。直到1979年9月,《神仙眷侣》的电影和舞台剧才重新上映。

《仙女下凡》是黄梅戏的代表作,上演了50年。舞台剧和电影《天仙配》的演出,是黄梅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改编鲁的长篇《仙女下凡》(此前安庆的剧作家曾编曲演出《鲁豫有约》九折),首先在思想上有很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种是把孝顺改为讴歌自由恋爱,符合当时社会思想主流。众所周知,“七仙女下凡配董永”是一个流传千年的民间故事。其基本情节是董永“卖身埋父”感动苍穹,玉帝下凡七公主嫁百日,明显表现了正统文化对孝道的推崇。这与建国之初摒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的包办婚姻秩序,确立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新的婚姻观念和社会思潮是相当相悖的。当时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刚刚颁布。作为那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鲁首先思考的是与七仙女之间爱情的本质。七仙女“奉命下凡”改为“偷偷下凡”,让老实巴交的董永第一个萌发了爱情,然后“私了”,与董永缔结了“槐荫树下好夫妻”。董永和七仙女的成功结合是新的婚姻规则对旧规则的胜利。是新的婚姻道德与旧的道德相冲突,成为新的婚姻观念的胜利。

二是将董永的学者和官员身份转变为农民身份,弘扬劳动创造幸福的时代理念。新中国的建立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整个社会的情感天平倾向于下层劳动者。老黄梅戏《神仙眷侣》里的董永,原本是个穷书生,家境贫寒,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在七仙女的帮助下,他做了官。可见,董永的幸福来自于外在的“施舍”,其中包含着不劳而获的东西。鲁的改编取消了的文人身份,也取消了他的草根身份,使他贴近了当时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大众情感诉求,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人物。也正因为如此,七仙女的身份虽然没有改变,但从思想、感情、行为上已经完全变成了“农民”,成为了一个可以与董永无缝对接的“村姑”。在这一点上,电影《天作之合》的导演石慧明确指出:“董永不能娶一个温柔而脆弱的妻子。它必须和一个不怕穷,能努力的人生活在一起。这符合人民的想象。”至此,七仙女完成了与董永的身份认同和精神同构,使“你耕(来)我织,我提水(来)浇园”的爱情境界和人生理想有了基础。

三是把大团圆结局变成悲剧结局,揭示了建立新思想新道德的艰难。七仙女受命回天后,老版《神仙眷侣》送给,其女傅主动将她许配回老家,大团圆结局。鲁的改编旨在讴歌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当它的目的无法达到或被破坏时,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虽然新中国颁布了婚姻法,但青年男女真正的婚姻自由仍面临诸多障碍。习惯于包办孩子婚姻的父母很难接受年轻人和自己结婚。七仙女的“嫁给董永”和“没有好下场”揭示了这种破坏力。改编的《天仙之配》以七仙女被逼上天堂为结局,可见追求独立婚姻的艰巨性。从而激起人们的反抗,以“我不怕别人的重活,我和你是一体的”的决心和意志,为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而奋斗,为人们的自我归属而奋斗。在这里,悲剧给人力量,也引领人崇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生活的青年男女。

通过这次改编,新中国舞台上的黄梅戏《神仙眷侣》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与时代和大众的心息息相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首《树上的鸟儿成双成对》才流传下来,传唱了很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