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中国最牛的“红色资本家”,他的故事比《破晓东方》里,还要精彩

2023-11-04 01:57 作者:岑岑 围观:

《战上海》虽然改名为《破晓东方》,但那股“战”背后的惊心动魄,未减分毫。

明处的战场厮杀,暗处的刀光剑影,都让人回味无穷。

比如寄到陈毅(张嘉益饰演)手上的一封子弹信,“他们想要我的脑袋。”

再比如国民党特务的叫嚣,“三个月,置上海于死地。”

这些都出自真实的历史,也因为这层真实,这部剧才产生出如此强大的能量。

但剧集里有一场历史事件的缺少,还是让人倍感遗憾。

一场重要的饭局。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一天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陈毅被选为上海第一任市长。

刚刚解放的上海百废待兴,陈毅忙得焦头烂额,但依旧抽出时间来,跟老部下们开了个会。

会议的主题,可能没人能想到:是否要去参加一场资本家邀请的饭局。

天不怕地不怕的陈老总,还担心吃一顿饭?

别小看这顿饭,会议上,征战沙场的华野老将你一言我一语,说不出个结果,比军事会议还热闹。

当时的思想里,共产党和资本家势不两立,上海刚刚解放,当地最大的资本家,就请吃饭,这会不会是“鸿门宴”?

所有人心里都开始犯嘀咕,担心陈老总的安全问题。

最后讨论不出个结果,还是由陈老总自己做决定,于是陈毅斩钉截铁地说:“我带头,你们谁敢去的,跟我去。”

就这样,陈毅毅然赴宴。

却没想到这次“鸿门宴”成了“红门宴”,陈毅的一顿饭,促使了一位“红色资本家”的诞生。

而这场饭局的主人,便是拥有大半个上海的荣氏家族少主,荣毅仁。

如今荣毅仁这个名字,大部分国人都听过,他做过国家副主席,是中国工商界及政坛的一个符号。

但也正因为是一个符号,很多人对他不够了解。

其实他的传奇,远超我们今日想象。

在《破晓东方》中,对荣毅仁也进行了一定的描写,并且由上海籍演员冯绍峰饰演。

但客观来说,剧情里对荣毅仁的刻画,还不够深入。

今天,皮哥就借着《破晓东方》里的三场戏,再对比真实历史,带大家一起看看,冯绍峰饰演的这位荣氏大佬,有多牛。

01、

第一场戏

《破晓东方》的第八集,才迎来上海的解放。

前一天,荣家一家人都躲在楼下的夹道里,第二天,纺织厂的专家荣德馨,给荣毅仁报信:解放军进城了,睡在马路上,秩序“交关好”。

听到这话,荣毅仁才出了门。

真实历史上,荣毅仁其实是开车出门的。

电视剧中,荣毅仁骑着自行车走在街上,看到湿漉漉的地上,都是穿着黄布军衣和衣而眠的解放军战士,一时间感慨万千。

战士们脸上都是污泥和伤痕,有的冻得瑟瑟发抖,衣服上还有血液,却依旧遵守党的纪律,丝毫不打扰百姓。

这也完全打消了荣毅仁的顾虑,他脸上露出了,充满希望和光明的微笑。

在此之前,荣毅仁心中的解放军,形象是模糊的。

上海解放前夕,上海资本家秦声鸿就拜访过荣毅仁,希望自己去香港以后,荣毅仁能帮忙打理自己在上海的生意。

荣毅仁对去留,也十分踌躇,自己的父亲已经去了无锡,家里人能走的都走了,但因为他的产业大部分都在上海,生意需要照看,所以走不开。

荣毅仁一直在想,作为资本家的自己,到底会被如何对待,因为在国民党的宣传中,一旦解放军进城,自己这样的人是必死无疑的。

但荣毅仁父亲荣德生却告诉他,共产党可交。

在看到解放军的那一刻,荣毅仁的忧心,才彻底落了地。

真实历史上,荣毅仁曾亲口承认,自己对解放军和共产党的改观,就是看到解放军进城不扰民这一刻开始的。

实际上,作为资本家,荣毅仁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过得也并不好。

国民党政权创造的“统制经济”,将荣家的生意挤压得快要做不下去,作为上海最大的生意人之一,国民党没事儿就在荣家身上“揩油”。

1946年,上海发生了轰动全国的荣德生绑架案,荣毅仁的父亲被绑匪绑走,要求赎金100万美金,后来降到了50万。

虽然荣德生得到国民党当局解救,但整个案件,就是军警内部人员与黑帮勾结做下的。

不仅如此,荣家还因此付给了国民党当局多达60万美金的办案费和赏金,这笔钱甚至比赎金还要多。

1948年,国民党强制兑换黄金白银等贵金属,荣毅仁的堂兄荣鸿元因为兑换外汇,被抓进了监狱。

就这一件事,荣家上下打点又花了50万美金,才把人捞出来。

而同年,国民党偷偷将荣家的面粉掉包,并诬陷荣家茂新面粉厂给军队提供发霉的面粉,荣毅仁也因此成了被告,在法院的勒索下,十根金条和五千美金又这么没了。

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荣毅仁也从官司中解脱出来。

显然比起国民党,解放军和共产党更令他放心,这也奠定了荣毅仁“一心向党”的情感基础。

02、

第二场戏

《破晓东方》第11集,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银元之战”。

在发行人民币问题上,纪南音和陈毅商量以后,准备用人民币,以一定的比率兑换国民党的金圆券。

当时的上海,金圆券已经是废纸一张,因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金圆券的价格上涨了200万倍,一张金圆券的价值甚至都不值印钱的纸。

虽然发放了人民币,但上海百姓对人民币没有信心,一拿到钱就兑换银元,导致银元价格暴涨,人民币几乎被驱逐。

所以陈毅想找上海的资本家们,希望他们将自己手中的金圆券和银元兑换成人民币,用人民币给工人们发工资。

这样不仅能让普通百姓重拾对人民币的信心,也有益于上海金融市场的稳定。

上海副市长曾山刚出现,就被资本家们给包围了,纷纷问兑换的事。

大会上,陈毅征求大家的意见,荣毅仁提出人民币兑换比率的问题,同时提出了金银比较稳定。

虽然陈毅不懂行,但纪南音做了解释,随后陈毅补充道,如今这个兑换,吃亏的可能是资本家,但老百姓会享福,等于变相提高了工资。

陈毅承诺,之后会以无息贷款等其他形式补偿给资本家们,在场的资本家大眼瞪小眼,一个个都不太满意。

只有荣毅仁,是第一个站起来支持用人民币发工资的人。

很快,一元人民币兑换10万金圆券,就被确定下来,荣毅仁对人民币的支持,也见到了效果,为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事实上,这个会,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1949年6月1日,荣毅仁接到军管会请帖,陈毅邀请他去中国银行四楼出席工商界座谈会。

荣毅仁当时心里很慌,以为共产党会和国民党一样,把他像人质一样扣着,但他依旧坚持要去见一见陈毅。

6月2日下午,上海有头有脸的人物基本到期了,陈毅穿着普通军装,脚上是线袜布鞋,几乎和普通士兵没什么两样。

见到荣毅仁等资本家,陈毅打趣到:共产党人也不是青面獠牙吧!

一个玩笑瞬间让气氛活跃起来。

座谈会上,陈毅讲到了至关重要的经济政策:“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开完会的荣毅仁兴高采烈回到家,对着一屋子亲戚朋友大喊:“会开得蛮好!厂子准备起来,明天就赶紧复工吧!”

他还直言,自己没有离开上海,是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也就是这次座谈之后,荣毅仁有了邀请陈毅市长吃饭的想法,这也就有了我们开头说的一幕。

03、

第三场戏

银元之战后,国民党又搞起了“两白一黑”的囤积居奇,试图扰乱上海的民生和经济市场。

所谓两白一黑,就是棉纱、大米和煤炭。

电视剧中有个情节,是上海的不良商家为了操控物价,刚开市就上调物价,然后关门歇业,市民什么都买不到。

为此,陈毅提出了三天要让物价降下来,而粮食价格,是重中之重。

陈毅想到了荣毅仁家应该有粮食,于是想亲自去找荣毅仁借粮。

此时陈毅的夫人张茜认为陈毅如果亲自去,有摊牌之嫌,不如自己去和荣毅仁的夫人杨鉴清交流,看能否成功借到粮食。

荣毅仁得知此事,表示自己不愿借粮,但希望可以无偿捐赠给政府,因为他如果把这些粮食卖出去,反而有囤积居奇的嫌疑。

五十万斤粮食,就被荣毅仁大手一挥捐给了政府,陈毅也用这一批粮食,暂时解决了粮食价格的问题。

后来,荣毅仁表示,自己也积累了一些纱,希望政府可以出资购买或帮忙,陈毅满口答应,这件事达成了双赢。

真实历史上,荣毅仁确实有捐助过不少东西助力“两白一黑”经济战。

事实上,不仅仅是荣毅仁的捐助,陈毅也帮了荣毅仁不少忙。

荣家有纺纱生意,但棉花价格暴涨,荣毅仁没办法,只能去工商局申请贷款。

陈毅不仅兑现了当初的承诺,给荣毅仁发放低息贷款,还通过国家的力量,帮助荣毅仁将海外被蒋介石封锁的棉花,经香港运到了上海。

为了帮助荣毅仁,也为了降低上海纱价,陈毅还筹集了苏北的棉花,这让荣毅仁十分感动。

两相帮助后,荣毅仁十分感激陈毅市长,感激共产党,在这之后,就经常捐助各种物资。

在新中国发行胜利折实公债时,荣毅仁主动认购650万份。

抗美援朝,荣毅仁捐赠了七架半飞机以及大量的衣物和其他物资。

社会主义改造中,荣毅仁带头先行,荣氏企业成为第一批公私合营的企业,为国家工业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7年,陈毅元帅亲自称赞荣毅仁为“红色资本家”。

04、

那个年代,“资本家”是个贬义词,但因为荣毅仁的贡献,他在红色中国的地位很高。

在“三五反”运动中,很多企业家遭受迫害,荣毅仁则毫发无伤,因为毛主席亲自将他定位“完全守法户”。

1956年公私合营后,毛主席亲自称赞荣毅仁:“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 在国际上称得起财团的, 我国恐怕也没有几家子。”

1979年,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宴请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周叔弢、古耕虞五位老工商业者, 提出“钱要用起来, 人要用起来”。

而当时,63岁的荣毅仁是最年轻的。

此后,荣毅仁借助自己的资源和背景,开设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中信”。

1985年,荣毅仁入党,并于1993年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1998年,荣毅仁退休后,很少再出现在公众场合,但他对国家经济的关心,却一点都没停下。

他每天读书看报,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亲眼见证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看着中国经济一步步腾飞。

“但凡祖国需要,必有荣氏身影”,这句话流传至今。

绝不是一句空话,因为这个民国时代的企业家,在祖国每一次危机中都能出手相助,与国家一起渡过难关。

2005年10月26日,荣毅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一个百年企业,一个百年企业家,就这样落下帷幕,但他帮助创造的经济奇迹,却在润泽我们每个人。

因为《破晓东方》主要是讲上海的故事,所以对荣毅仁之后的事,提及的不多,但荣老的一生,值得我们了解、学习和敬畏。

有时候,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有多少资产,主要在于,他有一颗怎样的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荣毅仁的这种魅力,就是成于心,然后散发于广袤的华夏大地。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蜉蝣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