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赎罪百科,赎罪 the story can resume

2023-11-02 06:12 作者:岑岑 围观: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文|星尘

编辑|洲洲互娱

引言

2007年上映的英国战争爱情史诗影片《赎罪》,由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乔·怀特执导,广受好评。

该片凭借其出色表现赢得了2008年第65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剧情类影片奖,以及最佳原创音乐和第8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奖。

这些殊荣不仅证明了创作者和导演的卓越才华,更彰显了这部以战争为背景、以爱情为主线的史诗作品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和普世价值。

一、故事背景

在1936年宁静的英国庄园里,13岁的少女布莱安妮热爱写作。她的姐姐西西莉亚与仆人的儿子罗比深爱着彼此。

然而,因为布莱安妮年幼纯真和对世事未深了解,她屡次误解了姐姐与罗比之间的关系。同时,布莱安妮对罗比的暗生情愫引起了她的嫉妒心。

在姐姐遭受强暴后,她错误地认为罗比是罪犯,并作出彻底的伪证,导致罗比被关进监狱。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布莱安妮、西西莉亚和罗比三人的命运。

四年后,罗比选择参战以抹去自己的犯罪记录,而他的姐姐则离家出走,成为了一名战地护士。

与此同时,一个少女已经长大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她放弃了去剑桥深造的机会,也成为了一名战地护士,希望以此减轻自己内心的负罪感。

每天,她都经历着精神上的生死考验,沉默寡言,但她依然坚持创作自传。

然而,不幸的是,战争的爆发导致了有情人的生命终结,无法实现圆满的团聚,同时也关闭了布莱安妮寻求赎罪的大门。

她一生都生活在愧疚和忏悔之中,并致力于写一部自传式的小说,以此寻求自我精神上的安慰和救赎。

二、个体心灵的自我救赎

西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原罪,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

在这部影片中,西西莉亚和罗比的爱情以及布莱安妮的嫉妒都被视为原罪的表现,即人性中与生俱来的罪恶。

因此,这部影片的主题不仅涉及布莱安妮所犯错误和祈求得到当事人原谅的主题,还包含西西莉亚和罗比为爱情所进行的赎罪。

电影《赎罪》以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主线是布莱安妮穷其一生的赎罪行为,副线则是西西莉亚和罗比凄美的爱情悲剧。

当布莱安妮认识到自己当年的过错时,她放弃去剑桥深造的机会,选择成为一名战地护士,以此减轻自己精神上的痛苦。

影片中,我们看到布莱安妮每天在战地医院面对血淋淋的场面,这种场面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来说是极其艰难的。

然而,我们看到布莱安妮坚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甚至扮演了一名士兵的心灵陪伴者的角色。

她经历着强烈的内心震撼,在为自己赎罪的过程中,相信得到自我心灵的救赎并不容易。布莱安妮清楚,战争能否让罗比活着回来,也是她能否获得救赎的重要条件。

她承受着精神上的煎熬,继续前行,坚定地追求救赎的可能。

在展现布莱安妮作为护士进行赎罪的过程中,影片主要运用了近景手法,以更好地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在布莱安妮执行护理工作的场景中,影片通过大量运动镜头改变了景别,但最终几乎都以布莱安妮的近景为主。

这种手法拉近了观众与人物的距离,使我们更加理解和同情布莱安妮的赎罪行为。

例如,在战地医院场景中,布莱安妮的出场共有6个镜头。这些镜头的节奏紧凑,设计合理,使得整部影片的节奏富有张弛。

同时,这一场景也描绘了布莱安妮的工作环境,这是一个刻板严格、缺乏个人身份认同的地方。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布莱安妮仍然坚定地追求她的赎罪行为。这种坚持打动了他人的情感,使他们对布莱安妮的赎罪行为产生共鸣和同情。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布莱安妮内心情感世界的巨大变化,与她13岁时的形象截然不同。

这一段落中的镜头语言几乎可以代表影片在描述布莱安妮时所运用的主要手法。

同时,在这一段落的配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打字机的声音,这是专属于布莱安妮的音乐符号。每一次打字机声音的出现都与她有关。

此处打字机声音的出现,是在向我们暗示作为护士的布莱安妮的出场。

在战地医院中,一个具有卓越写作天赋、孤傲、自负甚至偏执的少女如何度过她的护士生活,对她来说,将如何面对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

在这一段落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双呆滞的眼睛和遵循规范的身体,与之前那个富有想象力的少女截然不同。

在这里,打字机的声音继续揭示布莱安妮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

影片的副线是西西莉亚和罗比的爱情悲剧。西西莉亚内心深处深爱着罗比,但由于她来自上层社会,受到阶级虚荣心的束缚,她将爱埋藏在心里,并刻意表现出对罗比的冷漠,因为他们的社交圈不同。

然而,夏日午后喷水池边的争执以及罗比坦率道歉的信件最终打动了西西莉亚的心。当罗比被错误地指控入狱后,西西莉亚毅然与家庭决裂,成为一名病房护士,独自一人试图为自己家庭对罗比的错误指控赎罪。

同时默默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希望这样可以减轻自己和家庭对罗比所受的伤害。

罗比背负着被错误指控的罪名,在难以忍受的监狱中服刑。为了洗去牢狱之灾的耻辱,他决定前往法国参加战争。战争的残酷让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西西莉亚,而与西西莉亚的爱情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然而,败血症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最后一个晚上夺走了罗比年轻的生命。罗比就这样在赎罪的道路上陨落。他成为了那个时代阶级差异的牺牲品,本性非常纯洁,却因一次无法辩白的误会永远失去了爱人。

无论是蒙冤入狱,还是身陷战场,爱情都是他坚定的信念和唯一的救赎。然而,这种赎罪在多大意义上能得以完成呢?

作为一个作家,布莱安妮在她的作品中掌控着角色的命运。然而,这并不能对现实产生任何影响,她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是徒劳。

但对布莱安妮来说,这么做的唯一意义在于寻求心灵的平静,完成自我救赎。

然而,她最终揭穿了自我虚构的谎言,揭示了内心期望的局限性,给观众留下了一个黯淡的结局。

这两条故事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布莱安妮的过错导致了有情人的分离,最终以悲剧结束。

同时,这对恋人的悲剧也成为布莱安妮一生忏悔和赎罪的驱动力。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叹,布莱安妮用尽一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赎罪和忏悔,让观众直面内心,审视灵魂。

这两条线索并行不悖,共同推进,更好地突出了主题,使影片的主题意蕴深邃厚重。

影片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展现了救赎的情感,这种情感进一步提升了影片的表现力,达到了震撼人心、产生普遍共鸣的效果。

这种情感使得观众对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及战争中所失去的一切产生了深刻的记忆和感受。

三、结语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们不仅看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深刻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救赎的困难。

影片以布莱安妮的成长和救赎为主线,揭示了战争、阶级和爱情等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在战争的残酷面前,人性被扭曲,善恶被混淆,人们的内心充满了误解和偏见。

布莱安妮因为内心的误解和偏见,对姐姐西西莉亚和罗比的爱情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同样,战争的残酷也让罗比背负了不白之冤,最终在寻求救赎的道路上失去了生命。

这部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人物塑造,让我们感受到了救赎的强烈愿望和实现的艰难。布莱安妮试图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过去的错误,但最终未能改变事实,只能带来内心的安宁。

这部电影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曾经有过误解和偏见,对他人造成伤害?我们是否勇敢面对自己的过错,去寻求救赎?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如何对待爱情、亲情和友情,如何把握自我和责任?

在结束观看这部电影时,我们应该深思其启示,勇敢面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以行动去追求内心的和谐与世界的和平。

参考文献:

1.叶菁. (2009). 电影《赎罪》的视听语言分析. 科技信息。

2.刘峰. (2009). 从“影响的焦虑”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杜鑫磊. (2009). 被篡改的偿还难赎的罪孽——影片《赎罪》中的“代价”解析。

4.徐晨 . 音乐中的救赎——电影《赎罪》音 乐解读 [J]. 当代电影 。

5.李辉 . 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挣扎:评电影《赎罪》[J]. 电影文学 ,20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