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公主动画有哪些,公主题材的动画片

2023-11-02 05:24 作者:岑岑 围观:

前言:

公主形象从被动的旧传统女性,到掌握人生改变世界的女主人。其说迪士尼创造着不同的公主满足女孩们的公主梦,不如说迪士尼的公主代表着每个时代,世界对女性看法。迪士尼公主动画成为美国社会女性解放的缩影和见证,该系列体现出类型化现象和“平民化”的特征。

那么迪士尼公主类型动画电影有着怎样的“平民化”形象塑造呢?

一.公式化情节

几乎每部公主电影都构建了以女性成长为主题的冒险旅程。主角总是会因为某些原因流落在民间。并很快地结交上伙伴并她的另一半戏剧性的相遇,再经历角色“灵魂的暗夜”,人物获得心灵的成长,最终正义战胜邪恶,爱化解仇恨,每个角色都得到了应有的归宿。预先猜度观众观影喜好,提前设置符合观众心理预期的桥段是类型电影的经典叙事程式。

在每一动画里都能找到公主落难,团圆相聚等的固话情节。电影依照戏剧“三一律”原则,按时间顺序设置开端,发展剧情,并适时地安排剧情转折点,波浪形地不断调动观众情绪,直至达到高潮。单向度发展出重内容、轻技巧的线性叙事结构。

情节的程式化里,观众可以掌控情节,不担心其超出预期。通常在公式化的情节外,电影也会设置一些非公式化的情节留白。《冰雪奇缘》中在观众以为安娜在一场舞会中老套的与王子一见钟情时,情节反转,原来王子才是故事的反派。

《长发公主》里本以为是凶神恶煞的强盗却意外的可爱。这些强盗怀揣着梦想向往着自由。“真爱之吻破解诅咒”的公式《公主与青蛙》也被反套路,王子是青蛙的诅咒不仅没有消失,甚至蒂安娜也变成了青蛙。可见只有公式化和非公式化巧妙组合下,才不会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

动画作为多元素的大众文化,灵魂在于将特定时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融入电影主题,使电影兼具“平民化”和“时代化”。能否将原著改编得符合时代审美成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迪士尼故事来源大部分都是童话。诞生和发展于低潮阶段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仙履奇缘》《睡美人》基本忠实于原著。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即使影片只是对原著的浓缩节选,但于美国动画历史而言,白雪公主的诞生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另一方面,选取的经典故事已经经受过时代的考验,更易被经济危机影响后的保守市场接受;故事结构较为完整,改编难度低;剧本基于原态,观众接受高。但同时忠于原著的改编也是把双刃剑,白雪公主和辛德瑞拉的成功让迪士尼固步自封,剧本新鲜感不够,时代感不强,第三部公主电影便食下了这颗苦果。

经历《睡美人》的失败后的三十年里,优秀动画大量涌现,促使迪士尼更改单调的人设和无趣的情节。于是《小美人鱼》应运而生,虽然依旧是“公主加王子”的模式,保留童话故事的中轴线,但从爱丽儿身上可以看出迪士尼已经开始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改编”。

剧本将原本美人鱼化为泡泡的悲剧收尾改动成爱丽儿勇敢冲出海底,勇敢追逐幸福。爱丽儿对爱情的毅力与以往公主形象迥然不同。正是自《小美人鱼》的尝试开始,之后的公主才慢慢脱下童话故事的镣铐,进而迎合时代,征服观众引发共鸣。

《冰雪奇缘》的故事来源《白雪皇后》讲述了小男孩加伊和小女孩格尔达之间的救赎故事。具有邪恶魔力的碎镜片飘进加伊的眼睛里,使他变得冷漠无情,后来加伊被白雪皇后带走。格尔达历经千难万险寻找加伊,并用真情解除了加伊身上的祖咒。原著与其他的公主电影剧情别无二致,都是同样的程式。

但迪士尼在《冰雪奇缘》里对原著进行了大胆的精简改编,把原本稍显冗杂与时代脱节的剧情弃置一旁,只运用了原本童话故事里冰雪、城堡等等零散的元素,将白雪皇后这个反派形象身上的力量感加注在艾莎身上,增强戏剧张力。

完全的突破了以往陈旧的公主模式,时代化地展现女性力量。动画电影对童话时代化的改编,呈现出“忠于原著”到“迁善改过”再到“脱胎换骨”不断改进发展的趋势,但却始终保留了线性叙事。

“落难”情节“落难”情节是公主类型电影的经典桥段。最初的“落难”情节往往通过另外一位女性的嫉妒和仇恨来建立。白雪公主有恶毒的继母皇后、辛德瑞拉有她的后母和三个姐姐,爱洛和爱丽儿有邪恶的黑女巫等等。剧情设置了一个危险的生存环境然后开始讲述公主的流浪之旅。这种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故事模式也在时代作用下悄然发生改变。给予角色困境的不再仅来自于外界,也能来自自身。

迪士尼通过艾莎害怕自己的冰雪魔力再次失控,逃往雪山的剧情隐喻女性的成长历程。“故事鸿沟越大,人物弧光越鲜明”,正因为人物需求越原始,行动越有说服力,越能引起共鸣。

《勇敢传说》里梅莉达与母亲间的冲突矛盾,反应的正是当代的亲子关系。对大团圆结构模式的追求源于人类的“乐感”精神,经过“惩恶扬善”实现情感发泄。

动画电影作为提供“乐感”的视听艺术形式,在虚拟的时空里宣扬了人类的理想道德和理想人格,回应了大众的诉求。大团圆式的完美结局是主流电影最基本样式,公主系列接续了民间故事中爱情喜剧的模式,即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故事的结局。

《美女与野兽》中开端是贝儿的父亲在森林里迷路误摘了玫瑰,被受女巫诅咒的野兽王子关了起來。发展是贝儿替父亲在城堡中坐牢,进而在杯具、时钟朋友们的帮助下住进古堡,与野兽的快乐相处。高潮是反派求爱失败,引诱村民去城堡杀死野兽。

重伤死去的野兽得到了贝儿的“真爱之吻”。结局是标准的大团圆,城堡解除了诅咒,贝尔和王子幸福生活在一起。在基本范式下,迪士尼持续地探讨了局部更新的可行性,这种守成与开拓并举的精神,值得中国动画借鉴。

二.定型化人物

系列电影改编自童话,影院中的观众,在入席前便知晓了人物命运。虽然后期的迪士尼对剧情进行了大幅度改动,但观众依然预见公主善良的本质,电影宣扬的主题。在定型化人物塑造上,可以参照英国作家福斯特提出的角色的圆形和扁平概念。

所谓扁平化角色,是指在制作角色时不考虑其逻辑发展,抓住角色的特征极端放大。如《勇敢传说》梅莉达被塑造成一个鲁莽的公主,她桀骜不驯却又坚韧不拔。她向往着皇宫之外潇洒自在的生活,希望成为一名出色的弓箭手,和生活中追逐梦想、向往自由的“我们”很相似,因此被认同,被观众喜爱。

与公式化、非公式化情节相对应的,电影也会设置一些非定型人物,并以此挑战观众的反应能力。《冰雪奇缘》里首次将王子设定成邪恶的反派形象,想要消灭艾莎和安娜并夺取阿伦黛尔。初登场的传统王子形象不仅欺骗了安娜,也欺骗了观众。在剧情和人物上设置反转,增加影片可看性。

“缺陷”元素的妙用八十年间,动画电影几经变革,女性形象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21 世纪的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在角色塑造方面强调将放大人物身上的缺点和弱点。缺陷元素的设置,好处在于打破了传统动画电影角色正邪的绝对化区分,充实人物性格;还弱化了从前人物形象的过于神化。

公主们因为“落难”情节从一开始就丢掉了公主的身份流落民间或者本身便来自民间。《公主与青蛙》以当代普通生活里的人物形象作为迪士尼动画主角的影片。一改往日的程式,设定黑人女孩蒂安娜为小镇的服务生。

《美女与野兽》的贝儿只是法国乡村里爱读书的“怪女孩”。《花木兰》里木兰有着丹凤眼、厚唇、黄皮肤等中国女性的特征,但初登场便打破了以往对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不拘小节的穿着一身粗布吊带衫和短裤,赤着脚的在家里溜达。平凡人的设定,观众会天然的对角色产生熟悉感。

而与女性而言,辛德瑞拉、爱洛公主这样逆来顺受的形象只具有观赏性,无法产生共情。不再符合当时女性对自我形象的投射,她们更期待在角色身上看到平凡人的特质。这种需求直接影响了新时代的公主形象,以及她们的建立标准。于是,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被加入公主设定。

大大咧咧的花木兰搞砸相亲使家族蒙羞,鲁莽的梅莉达公然挑衅传统习俗导致国家陷入混乱与动荡,压抑自我的艾莎也会情绪失控冻结住这个阿伦戴尔王国,公主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木偶,而像身边正经历青春期的小孩,化“人物缺点”为“戏剧优点”,使女性更好地认识自我,学习如何迁善改过,人物越平易近人,越容易受到观众的喜爱。

人物性格的反差近年来,在系列电影中还可以发现角色性格上具有明显的前后反差,一种是成长历程中的成熟与幼稚的反差,一种是人物内心开心和烦恼的情绪反差。两种反差共同作用,增强了迪士尼动画一贯的喜剧感。

《魔发奇缘》被巫婆拐走的公主乐佩在生日这天偶遇了逃窜到高塔的盗贼弗林,用平底锅敲晕盗贼后,用皇冠作为交换条件让弗林带她去城堡外面看天灯。女巫一直以来欺骗乐佩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于是当男主角带着她第一次走出高塔时,乐佩表露出孩童般的快乐,随即而来的罪恶感让她内心产生矛盾,于是反复出现了三次内心和台词斗争。

用似曾相识的经历塑造了一位既叛逆又乖巧,既活泼又踌躇,既积极又消极的公主形象,使喜剧快速发酵。人物表情和言行的喜剧化“动画艺术的喜剧是以笑为主的心理特征”,贴有“小人物”表情和言行的喜剧人物,更加可以让广大观众们产生共鸣,为喜剧影片搭建起桥梁。

早期喜剧情节的主力主要是通过配角和反派的行为举止开展,女主角在这一过程中则担任对比作用,虽然流落民间也依然要维持贵族的体面。因此,她们并没有大幅度的情绪和表情。发展中期的女主角展现了更多的笑容,但与过去不同的是,在笑容上,迪士尼不再用婉约的标准来制作,大胆地吸收了过去配角和反派的喜剧感,表现为夸张、真诚、恣意的笑容。

《冰雪奇缘》里的经典场景中,幼年安娜看见下雪蹦跳着去艾莎的门前轻轻敲门,双手合十嘟着嘴期待着艾莎和自己堆雪人,见没人回应后失落的瘫坐在地上,又不死心的皱着眉眯着一只眼通过门缝悄悄观察。

一分钟不到的剧情里,运用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讲述了安娜对艾莎的依恋,以及她孤独的成长过程,为后来冲动的恋爱,埋下伏笔。灵活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表现丰沛的情感,达成角色与观众的情感互动,通过真情实感让广大观众们进行心灵层次共鸣。

三.图解式的视觉影像

迪士尼动画公主系列不仅有着浓郁的平民气质和对个体生命的崇敬,还有着绚丽跌宕景观。“正如其他的工业化产品一样,动画电影艺术的造型也必须普适于当下的大多数人。”真正能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的是贴近当下生活的情景和形象。所以,当代美国动画创作为达到贴近效果,常常在动画里加入具有人间烟火气的场景,借此减少虚拟与现实间的差异感。

现实场景的代入空间环境的背景对电影故事的建构至关重要,对地理环境的选择和设计往往富有象征寓意。

《睡美人》中的城堡参照了德国巴戈利亚新天鹅城堡;《美女与野兽》以法国古老的香波堡为模型精心设计而成;《阿拉丁》中宏大的苏丹皇宫原型是驰名中外的泰姬陵。运用了大圆顶、半圆拱、马蹄拱等具有伊斯兰文化建筑风格的元素。

随着迪士尼对国外的故事的大量改编,场景设计上注重对国家、民族特色的表现;《海洋奇缘》中设定的背景是南太平洋岛屿的波利尼西亚人部落,部落村民劳作场景、厚重的毛毯需要三位妇女抬着才能晾晒的场景、用树皮布作画的场景等等呈现出了南太平洋地区特殊的自然与人文风情。

隐喻的色彩从黑白影片到彩色影片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影片的视觉效果被绚丽的色彩极大地强化。《冰雪奇缘》中大胆使用了蓝紫色,一方面通过颜色情绪,一下把观众带到了雪花纷飞的冰雪世界,通过颜色进行叙事,烘托电影气氛。

另一方面,电影前期气氛低沉且悲伤,艾莎和安娜的父母在她们幼年时去世,两人又因为不能言说的苦衷一直分离。通过蓝色的疏离感、冷漠感塑造了一位冰雪女王。图解式的视觉影像建立起观众熟悉的场域,生活化的现实场景、颜色的隐喻增加现实代入感,在类型的环境搭建上实现平民化。

结语:

自 1937 年至今,迪士尼动画公主系列一共出了十三部制作精良的动画。系列电影映现了每个时代的社会审美和文化环境,是迪士尼动画发展的写照,也是百年来女性主义发展的缩影,更是美国软实力成功输出的全过程。探究迪士尼动画成功的背后,不难发现迪士尼对时代思潮的敏锐,在时代主题的主题下,挖掘观众的潜意识,结合其屡试不爽的固定途径来建构角色形象,制作出了一个个多元的公主形象。

新时代的观众更愿意看见“去神化”的塑造。这种形象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思维,改变了女性角色的价值定位与审美定位。使她们立于平凡又超于平凡。既高贵又平民化,既精英又波普,既是艺术又是商品。中国动画产业正蓬勃发展,但仍需要对国外优秀的动画作品进行借鉴和学习,尤其是在角色的塑造上,应该让角色走进生活,走进人群,才能真正触及群众的灵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