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狂怒这部电影怎么样,狂怒电影简介

2023-11-01 20:27 作者:岑岑 围观:

摘自《愤怒的战车》——评电影《坦克大战中的愤怒》

原作者窦超

影片中出现的美军坦克都是M4“谢尔曼”系列中型坦克,但型号复杂。众所周知,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型号很多,官方公布的改进型号和变体有50多种。本片中的M4坦克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杂烩”,几乎涵盖了美军在二战中使用的M4系列的所有主力车型。从片中的镜头来看,既有早期整体铸造车体的M4A1坦克,也有焊接车体的M4A2和M4A3坦克。更令人困惑的是,美军所有型号的M4坦克都装备了不同的主炮。

一般来说,火炮使用上的差异通常会成为区分不同类型坦克的主要标准之一。例如,美国陆军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使用105毫米膛线炮,而其改进型M1A1主战坦克使用120毫米滑膛炮。德国“豹”1主战坦克也使用105毫米步枪火炮,而“豹”2主战坦克换成120毫米步枪火炮。换句话说,坦克换上主炮后,一般会被冠上新的型号,至少是新的改进型。美国的M4坦克是一个特例,其M4A1、M4A2、M4A3坦克的主炮都包括不同的口径类型。上述三种M4坦克的主炮,既有40倍口径的M3 75毫米炮,也有52倍口径的M1 76.2毫米炮。根据英国的统计,早期的8400辆M4和9700辆M4A1坦克中有三分之二装备了75毫米火炮,剩下的三分之一装备了76.2毫米火炮。M4A3坦克产量达到1.15万辆,其中5000辆装备75毫米炮,3500辆装备76.2毫米炮,其余装备105毫米M4榴弹炮。M1 76.2毫米炮也有不同的改进型号,如M1A1、M1A2和M1A1C,其中一些装有炮口制退器,而另一些则没有。这种情况使得很难识别不同类型的M4坦克。至于《狂怒》中出现的M4坦克,科利尔机车组的客车是一辆M4A3坦克,装备了一门76.2mm炮,带炮口制退器,而同排的其他坦克既有M4A1(即使都是M4A1,炮塔也不一样,当时什么炮塔都有)也有M4A2。后两者的主炮分别是76.2毫米长筒炮和75毫米短筒炮。战时,美军一个单位装备不同型号的M4坦克是没错,但不可能一个坦克排装备三种不同炮口径的坦克。从影片内容来看,科利尔的坦克排只剩下他的坦克了,应该是和同连的坦克排合编的,至少是同营的。除非是极端情况,否则会造成相互陌生,对战斗过程中的协同动作造成极大不便。从影片中其他乘员认识科利尔来看,更有可能是同一个连队的两个坦克排合编。而给一个坦克连装备这么多型号的坦克,会给后勤供应工作带来灾难。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中的这种情况应该就是同类型坦克道具难凑的原因吧!

从影片中提到的美军坦克远弱于德军坦克的说法来看,似乎美军坦克只是在装甲防护上弱于德军坦克,而实际上美军坦克的火力比德军坦克差很多。无论是40倍口径75毫米炮,还是52倍口径76.2毫米炮,其穿甲能力都比较弱。M4坦克装备有40倍口径的M72毫米火炮,使用早期的M72穿甲弹可以在914米的距离上穿透60毫米/30度钢板。但面对德军主力坦克——4号H型坦克的80 mm正面装甲,只能在100米处有效击穿,而M4早已进入4号H型坦克的有效攻击范围。1944年后,M4坦克被大量替换为M61穿甲弹。这种穿甲弹提高了对付倾斜装甲和表面硬化装甲的能力,穿甲能力达到500米穿透94 mm /30度钢板,比M72穿甲弹强很多,在500米距离就能摧毁德军坦克部队的主力4 H坦克。其火力与4号H型相差不大,但面对装甲更厚、火力更强的“虎”式和“豹”式坦克,仍然无能为力。M4坦克在换装M1式52倍口径76.2mm炮后,可以有效对付常规作战距离下的4号坦克和3号突击炮,但面对“豹”和“虎”坦克时仍显得力不从心。该型火炮无论用M62式带帽穿甲弹还是M93式高速穿甲弹都无法穿透豹G坦克的大角度头部装甲,但M93式高速穿甲弹可以在1 000码(914m)以上的距离穿透豹G坦克的110mm炮盾,而M62式带帽穿甲弹需要在200码(182m)以内接近。许多美国老兵回忆说,他们的坦克在几百米到几十米的距离内向德国坦克开火。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射的炮弹被德军坦克装甲弹开,飞向空几百米。据说,盟军远征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在得知M4坦克改装的76.2毫米火炮仍无法穿透德国豹式和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时,大发雷霆:“为什么我们的76式火炮还没用?”我一直以为这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军械委员会告诉我,这种枪可以杀死所有的德国坦克。为什么我总是最后一个知道坏消息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坦克在火力上处于很大劣势,必须通过一定的战术手段进行弥补,否则只能被动挨打。这也是美军坦克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说《狂怒》对这个细节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

《狂怒》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美军坦克装备步兵时,往往会在炮塔上留下一名步兵,控制车顶的M2大口径机枪。这也与M4坦克的武器装备特点有关。东方坦克通常在炮塔顶部安装高射机枪,而美军没有。安装在炮塔顶部的机枪的任务主要是平射,哪怕是大口径机枪。当然,这也与美军通常掌握绝对系统空力量密切相关。具体来说,M4坦克在车顶配备了一挺M1919A4机枪和一挺M2机枪,以及一挺平行机枪和一挺航向机枪(这种机枪需要由副驾驶和机械师操作)。其中M2机枪体积比较大,安装位置比较靠后,只能站在炮塔后面操作,不像舰长舱盖上的M1919A4,打开舱盖探出就能操作。M4坦克有五名乘员,各司其职,不能操作炮塔后面的M2机枪(当然也有可能强行抽取一人,但会降低乘员的作战效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有车载步兵配合战斗时,美国坦克兵会找一个步兵站在炮塔后面操作M2机枪。这样既不会影响乘员配置,又能提供比并列机枪和航向机枪更猛烈的火力。在解救被德军压制的步兵排后,正是操作M2机枪的步兵用曳光弹引导坦克炮在树林中摧毁德军反坦克炮。

在道具方面,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本片中的德军虎式坦克从动作部分的特征来看是真虎,而不是由其他坦克底盘改装的假虎。这比在《拯救大兵瑞恩》等电影中用T-34坦克底盘上的炮弹改装成“老虎”形状更过瘾。此外,德军在夜战中使用“铁拳”火箭炮击穿科利尔的汽车时,火箭弹产生的金属喷流穿透炮塔装甲后击穿格雷迪的身体,导致格雷迪当场身亡。这个细节在其他影片中很少见到。

影片中双方的战术表现

如果说《狂怒》中的武器装备细节相当不错,那么本片中美军和德军的战术表现就差很多了。

作为影片的重头戏,三辆M4坦克与德国虎式坦克的对决非常引人注目。可惜,如果从军事角度分析这一集,只能用“跑调”来形容。且不说美军以互相干扰的纵队行进,就算是突然袭击之后,美军在一系列处置上也犯了极大的错误。当美军发现有必要摧毁挡路的虎式坦克时,他们选择了快速进攻的方式,与虎式坦克进行近战。这本身没有错。当年,苏联T-34坦克通常采用这种“近战”方式,在与德国虎式坦克的战斗中取得更多胜利。但是,问题是,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战术手段,减少逼近德军虎式坦克时遭受的损失。一方面,我们需要自己的坦克快速机动,以降低“老虎”射击的精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以宽战线、大间隔的队形包抄“虎”式坦克的两翼。这种做法并不局限于攻击“虎”式坦克薄弱的后装甲,还考虑降低“虎”式坦克短时间内对付多个目标的能力。

“虎”式坦克的炮塔是液压驱动的。通常炮塔先由液压驱动装置转到大致方位,然后炮手手动瞄准并精确定位。炮塔旋转一周的最短时间是60秒。如果液压驱动系统出现故障,炮手和指挥手动转动炮塔,需要分别转动手柄720次和595次。炮手和指挥同时操作,炮塔转速可提高一倍。也就是说“虎”式坦克的炮塔转速很慢,这意味着在大范围内对付多个目标的时间间隔比较长。电机驱动的M4坦克炮塔旋转一周只需15秒,仅为虎式坦克的四分之一。利用这一特点,如果M4或T-34坦克以大间隔高速冲击,那么虎式坦克在射击一个目标后,需要花费长得多的时间来转动炮塔并向下一个目标开火。这大大提高了M4或者T-34坦克成功接近虎式坦克的机会。影片中,科利尔率领的三辆美军坦克以几乎靠在一起的密集横线攻击虎式坦克。这种小间隔使得德军坦克在击中一个目标后,转炮口射击下一个目标只需要很短的时间。直到击毁一辆美军坦克,科利尔才命令剩下的两辆坦克迂回到虎式坦克的左右两翼。虽然“虎”式坦克击毁了另一辆美军坦克,但科利尔的车已经冲到了非常近的地方,成功抵挡住了德军两发炮弹的攻击,进入了“虎”式坦克的后部,然后用两发炮弹击毁了它。如果美军一开始就用大间隔的横线迂回到虎式坦克的两翼,那么德军很可能只能击毁其中一辆美军坦克,至少可以延长德军的反应时间,科利尔的车也可以冲到虎式坦克面前,不用挨两发炮弹。

当科利尔的坦克在十字路口抵挡住德军步兵营的进攻时,他们的战术表现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最初,M4坦克相对于德国坦克的最大优势是其火炮的远程攻击能力和装甲防护能力(由于履带被炸掉,最初的机动性优势已经丧失)。对岸的德军只是一个轻步兵营,连像样的火炮和迫击炮都没有。唯一的反坦克武器“铁拳”火箭炮只能在非常近的距离内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美军要想更有效地打击德军,就应该充分发挥其远程攻击能力的优势,而不是与德军进行近身肉搏。科利尔等人没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而是把自己的坦克装扮成被摧毁的坦克,让德军进入坦克周围后再开火。如果德军在他们面前不是“脑残”的话,根本支撑不了15分钟(当时绕过坦克的德军只需要在影片中从里面打开从未上锁的舱门扔个手榴弹,或者在车上放个炸药包)。当时科利尔等人应该是在德军刚进入视野时就对沿路行进的德军进行炮击,同时用机枪火力加强。这样,我们就可以迫使德国人停止长距离移动,并在一段时间内阻止他们。事实上,在影片中的那种情况下,一辆没有机动能力的坦克是不可能阻止一个步兵营的宽正面进攻的,充分发挥远程优势只是延长了抵抗时间。至于后期的战斗场面,可谓是一部纯粹娱乐性的枪战片,从军事角度来说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