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芦花荡的老头子有什么性格特点,芦花荡老头子的典型事例

2023-11-01 03:22 作者:岑岑 围观:

“过度自信与自尊”是《芦花荡》中主要人物“老头”的核心。正是这种人格核心造就了他“重诺轻生死”的侠义风范,孙犁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唱出了一曲侠义精神的赞歌。

芦花荡是孙俪的代表作。

“过度自信和自尊”是老人性格的核心,小说的情节发展完全是按照老人的这一性格逻辑推进的。

老人有自信的资本。他的神通让“敌人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把部队堵在芦苇塘里困住。作为一名主要任务是内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的交警,他从不失手。于是每到夜晚,芦苇塘里歌声阵阵,芦苇塘里飘出米香和肥鱼香。他以自己的“闲适”和“快乐”鄙视敌人的“平淡的希望”和“烦恼”。

可以说,老人是汤唯抗日部队的生死“咽喉”。

于是,老人“对汤唯的负责同志说:你们一切靠我,我靠我的能力供水,一切保险。”小说里没有“负责同志”的反应。我们可以猜测,如果负责任的同志没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你什么都靠我”,这种带刺的自信可能会伤害他的自尊心:“靠你,我是不是没用?”老人的自信,激发了别人的尊严,使他的工作只有成功,没有不成功,他必须有“全险”,这样他才能有尊严,才能向汤唯的同志们交代。

但这次特殊护送并没有“全险”,小说情节一步步进入高潮。

老人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任务:护送两个小女孩进入芦苇塘找队。“我没有孩子,这两个孩子多可爱啊!”。看得出来,老人对这两个女孩的爱是有亲情色彩的。这两个女孩的到来,让他享受到了珍贵的天伦之乐。他把这个女孩作为最重要的亲人来护送。人老了,更容易爱孩子!但这一次,最不应该出错的任务出错了,最爱的人受伤了。

“她挂了花!”

老人没听见,拼命地把船往前推,还是轻声说:

“不怕。他们打不到我们!”

“她挂了花!”

“谁?……

一方面是“绝望”,一方面是“软”的安慰。拼了也吓不到孩子。辛苦肯定会让老人喘不过气来,但他屏住呼吸,放松整个身心,温柔地安慰孩子。可想而知,老人从绝望的状态变成柔软的状态有多难。

由于过于自信,老人本能地不相信有人受伤,于是问:“谁?”

自信的老人

以前不管什么任务,老人都做得很好,从来没有失手过。但是目前不该错过的任务丢了,喜欢的人受伤了。这无疑是戳中了老人的心。因为向负责同志“吹嘘”,说刺激别人尊严的“你什么都可以靠我”,老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他必须“万无一失”,不能出任何差错,这样才有面子,才能向部队交代。现在,这个可爱的女孩受伤了。对于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人来说,自尊是一把更锋利的刀割向他的心。

小说第33段的动作描写暗示了老人的悲伤和受伤的自尊。“船倾斜得厉害”——老人的意外和惊吓让他动作太大,所以船倾斜得厉害。大岭受伤的现实让他无比难过,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于是手脚顿时失去了先前的力气,只能“用手抓着船尾飘了几步”,然后“拼命”地推着小船前进。

白洋淀

它在芦苇塘附近。他们很安全。但老人少有的“锐利明亮的眼睛”却“有些暗淡”。作者认为应该是朦胧流泪造成的!“但他终究还是用杆子拨开了外面的一层芦苇,找到了那个狭窄的入口。”“到底”是一种无奈感。他应该是犹豫了一会儿才推开芦苇,叹了口气,感到难过,有了更多的自责和受伤的自尊。

这是小说情节的一个小高潮:老人因为未能兑现“一切保险”的承诺而失去理智,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护送两个女孩去汤唯找部队。

老人无力地坐下,船停在那里。月亮落山了,后半夜芦苇塘里有些沙沙的风。老人叹了口气,停了很久才说:

“我不能送你进去。”

“我没脸见人。”

老人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换句话说,尊严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可以失去理智,可以为此不顾一切。

韩愈说:“赵岩是个慷慨悲凉的人。”古老的燕赵文化造就了赵岩代代相传的侠义风范。《隋书地理》说:“悲歌慷慨”,“俗为重情侠义”,“自古以来,说自己勇敢的人,都是清静美丽的”。司马迁在《游侠传》中对他们大加赞赏:不过,言必信,行必有果,已许真心,不爱身。一句话,侠义精神就是“重诺,轻生死”,履行诺言是侠客的尊严,所以“不爱惜身体”。

古老的燕赵文化造就了代代相传的赵岩侠义风范。

显然,这个神通广大、过于自信、自尊的老人,是河北白洋淀当代的豪爽悲壮之人。赵岩古老的侠义文化附着在骨瘦如柴的老人身上。

受伤的尊严真的让他失去了理智。他只在乎自己的面子,忘了最爱的大令还在流血,忘了自己的护送任务还没有完成,忘了世界上没有保险,偶尔犯错也是正常的。是自己的面子重要,还是大岭的伤势和护送任务的完成重要?这个失去理智的老人表现出典型的孩子气。在二玲的“劝解”下,老人终于恢复了理智,完成了护送任务。但是大岭的伤和小女孩的抱怨——“路上那么紧张,也没什么。谁知道这里,可是……”深深地刺痛了老人的自尊心——一声“像连珠箭一样,射穿了老人的心...怎么开口说话?这张老面孔!”这位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人已经在计划第二天会更加绝望。小说的情节由此进入了真正的高潮。

“重承诺,轻生死”重履行承诺的尊严胜过生命。这就是老人的侠义之魂。大岭已经受伤,“全保”的承诺已经无法兑现。只有复仇才能恢复失去的尊严。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成功了,老人找回了失去的尊严。但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老人的复仇是一种无视纪律、职责和生死的军事冒险。

复仇让芦花荡更美。

对于游击战来说,打十几个鬼子是比较大的军事行动。从文字判断,甚至汤唯的军队也没有攻击他们的迹象或行动。按照纪律,这位老人应该请求军队批准这次军事行动。从文字来看,老人显然没有这么做。因为除了打鬼子的老头和观众耳灵,没有其他抗日军民了。为什么老人没有向军队申请这个作战计划?一种可能是,此时他受伤的自尊心已经让他失去理智,忘记向部队申请作战计划。还有一种可能是老人估计部队不会同意这个方案。因为他的职责是交通警察,他是汤唯抗日部队的生死“咽喉”,部队不会让他冒险。老人的报复是违反军队纪律的。

打鬼子不是老人的职责。如果老人被打死了恶魔,那么队伍就会被切断补给,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毕竟这么有人脉的交警很难找,队里也很难再找到这么优秀的交警了。老人显然不在乎这些。如果老人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他理性的做法应该是以后护送别人的时候更加谨慎,尽量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同时要胆大心细。老人的报复是一种玩忽职守的行为。

虽然老人极其自信,但这样的复仇是一种不顾生死的极端军事冒险。这种报复风险很大。小说里写到鬼子都在水里洗澡。但是如果其中一个日本人没有洗澡呢?那么老人很可能会被这个魔鬼开枪打死。小说里写的是“复仇的钩子都在腿上找”。也就是说,所有的鬼子都“中招”了。但如果其中一个魔鬼没有“被抓住”呢?这个魔鬼很可能会射杀那个老人。即使以上两种可能性都不出现,事实也正如小说中所写。老头用船篙打鬼子头的战法应该不会把鬼子都打死。杀少伤多应该是合理的结果。上一篇有解释:“日式水风真好。”然后,带着伤游回小蒸汽船的魔鬼,即使当时打不死老人,也会牢牢记住老人的体貌特征。老人的任务还会像以前一样顺利吗?

老人不顾一切的冒险,不仅可能失去自己的生命,给团队造成巨大损失,还可能威胁到藏在芦苇叶中的二灵的生命安全。尔林刚来到汤唯,人生地不熟。如果老人死了,她怎么回部队?

“曾许诺真诚,不爱惜身体”的侠义精神,让老人不顾纪律、职责、生死,展开了一场军事冒险。他成功了,复仇的快感在风中飘荡,失去的尊严在风中重获。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不禁惊呼:“有一个小女孩用茂密的芦苇叶遮住了自己的身体,看着那英勇的行为。”

在这里,主人公是“重视承诺,不顾生死”,不顾一切地履行自己的承诺。英雄就是做常人不敢做的事,做常人不敢做的事。一个交警如果只是做好本职工作,很难成为英雄,最多也就是一个优秀的交警。年近六旬的交警,不用枪打了十几个鬼子。这是一般人不敢做的。这就是英雄。老人因承诺“全保”而不顾一切复仇老人是侠义英雄!

从某种角度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侠义精神和贵族精神逐渐衰落的历史。然而,在黑暗的历史之夜空,总会有闪耀的英雄,他们照亮了黑夜空,给苦难中的人们带来了方向和力量。老头就是这样的人物,他的侠义精神点亮了芦花荡空的夜晚。小说为我们唱了一曲侠义赞歌!

侠义精神照亮芦花荡的夜晚空

也许有人会问,孙俪为什么不让老人理智一点——向负责的同志和姑娘们道歉。然后更加认真细致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交通联络。如果这样,小说就没有审美价值了。小说的情节失去了曲折性和生动性;人物变得简单,却失去了丰富性。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老人的复仇能成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这也是孙犁抗日作品浪漫乐观精神的体现。孙犁想用他小说中的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来激励抗日军民。作者在这里做一个假设:如果孙俪为了复仇让老人英勇死去,小说的审美价值会比原著高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