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都挺好》深度解析,都挺好讲的是啥

2023-10-31 17:22 作者:岑岑 围观:

《一切都好》最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以往家庭伦理剧“你好,我很好,大家都好”的刻板刻画,聚焦出身家庭和重男轻女的创伤,“为众多家庭中真正受到创伤的观众提供了一个审视现实生活、畅谈往事的窗口”,提醒我们关注这些问题。

全文2995字,阅读时间6分钟左右。

▲图为苏大强的不同面孔。有人说这部剧是对老年人的恶。但我们要描述人性的“复杂”,“复杂”就是要正视“既有美好的人性,也有肮脏自私的人性”这一事实

由剑川执导,陈瑶、倪大红主演,郭京飞、杨祐宁、李连、高辛、高露、张晨光、彭昱畅等主演的家庭生活剧《一切都好》于昨晚落下帷幕。该剧也是第一季最具爆发力的作品,在整个播出阶段就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的讨论,各种热搜不断。为什么没事都“打通”男女老少?该剧在播出后期也引来了“卖恶”和“极端主义”的批评。对此应该如何评价?

━━━━━

探索主题:切入家族起源问题。

家庭生活剧一直是电视剧的热门类型。根据题材,家庭生活剧大致有几种类型。一个是婆媳矛盾。早在1998年,知名编剧王海平就写过《婆媳嫂》,仅这个标题就揭示了一个媳妇在新家庭中可能面临的几种矛盾;之后,王立平继续深挖这个主题。2009年,由克莉丝汀娜和黄海波主演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也聚焦婆媳矛盾,播出后好评如潮。这一类的其他作品还有《双面胶》、《媳妇是怎样炼成的》、《功夫婆婆》、《当婆婆遇上妈妈》、《婆婆也是妈妈》等等。

第二类是关于孩子的婚恋。因为这类工作与年轻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年轻人都能感同身受,一度备受关注。在选角和制作上,也混合了一些情感剧和偶像剧的特点。比如大姑娘该嫁,大男人该嫁,咱们结婚吧,下一站,离别等等。

第三类与生孩子、养孩子、教育孩子有关。这是一个新的主题。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中产阶级对养育和教育孩子的重视和投入,“要不要生孩子”、“怎么养孩子”备受社会关注,许多家庭生活剧由此呈现和展示。夫妻之间的事情,孩子难以抚养等。都是“传宗接代”,虎妈猫爸和小分离之类的事情体现的是“难养”。

与之前常见的类别相比,《杜庭豪》在主题上有一个重要的创新——它直击中国式的出身家庭,探讨出身家庭对一个人人格的影响。虽然《欢乐颂》中范的前一段经历引起了观众对《孽种》的讨论,但《欢乐颂》的群体形象结构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一切都好》更有针对性,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深刻揭示了出身家庭的影响。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出身家庭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可以发现,2006年文献数据库(包括期刊和报纸)出现了第一篇标题为“起源家族”的研究文章,直到2010年才第二次出现相关论文;2010-2016年,研究论文数量不多,一年2-5篇左右;但从2017年开始,研究文章数量有所增加,达到25篇,2018年有12篇。这个频率正好对应了社交网络的火爆,也难怪这部剧播出后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热烈关注。

━━━━━

剧本改编:放大矛盾凸显张力

《一切都好》一开始,最被观众热议的情节是苏沐严重的“重男轻女”。但如果对比小说,会发现剧本被改编了,更密集地布局了“重男轻女”的桥段。比如小说中苏家的二哥苏明成,复旦大学毕业,但剧里连两本书都没拿到,都是***花钱买的。但就算苏沐肯帮忙墙上的泥巴,她也不愿意给成绩优异的苏明玉买辅导资料、报补习班,也不让她报清华。再比如苏沐和苏明玉的一场带有强烈戏剧冲突的争吵。苏沐对苏明玉说“我们只负责把你养到十八岁,你以后再结婚”,但在小说里,只是苏明玉简单的一句话。

父权桥一过,整个社交网络的讨论焦点就变成了“苏大强有多讨厌”。毫不夸张地说,苏大强这个角色确实集中体现了年轻人不喜欢的老年人的所有缺点:懦弱、自私、做作、爱折腾、欺软怕硬、贪得无厌、遇事躲躲藏藏、热衷于制造子女间的矛盾...网上也有人发起了苏大强和谢广坤同时落水该救谁的投票,谢广坤获得了90%以上的选票。虽然谢广坤也是这样,至少他真的爱他的孩子,但是苏大强谁都不爱。他只爱他自己。

如果和原著小说对比,会发现这是作家有意放大人物的缺点,制造戏剧性冲突。电视剧里苏大强的很多毛病,小说里都找不到。比如苏大强不爱洗澡,浑身发臭。连续剧有两三集,但小说里取了一句话;苏大强总说自己遇到事血压高,小说里没有体现;苏大强和保姆结婚不成功后想跳河自杀,这也是编剧加上去的。

剧中,苏家三父子都很讨人厌,网友们戏称他们为“渣男天团”。苏大强就不用说了,苏明哲不懂孝道,爱面子。他只能重复“某某,我对你太失望了”,而苏明贪婪、虚荣、暴力(最后几集人物略“洗白”)。但其实他们在剧中比小说里更“渣”。从传播效果来看,这样的人物设定是非常成功的,因为戏剧是一部戏剧的主要来源,“讨厌”和“不喜欢”可以让观众“骂”,而“骂”意味着关注和讨论,意味着戏剧与观众产生了情感互动。《一切都好》能成为爆款,和《渣男天团》的“人渣”有着重要的联系,他们不断为观众制造话题。

━━━━━

关于“卖邪”的争议:是真的吗?

▲《一切都好》大结局剧照

伴随着《一切都好》下半年的互联网热高涨,在业内是两极分化的评价。有人认为,“扭曲现实,把父亲想象出来,目的是什么?”这还现实吗?”“真人设套或扭曲人设套与脱离现实的人一起卖恶,以达到热剧的目的。中午的阳光是赢了还是输了?“有些人不同意这一点。在他们看来,矛盾和冲突是戏剧的基本属性之一。把矛盾聚集在一起,其实就是“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叙事手法。

业内评价的分歧是,剧中的“真相”是什么?苏沐如此严重的“重男轻女”是真的吗?苏家三父子的性格“最好”是真的吗?

贾曾谈及影视作品中的“真实”,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他说:“现实不存在于任何特定的、局部的时刻,而只存在于结构的接合处,这才是跃迁中真正的原因和无可挑剔的内在依据。在拆除了叙事模式之后,现实秩序仍然令我们信服...我们很难接近现实本身,电影的意义不仅仅是达到现实的层面,还停留在社会学的范畴。比起真实,我更追求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因为我觉得现实主义是在审美层面,而真实只停留在社会学的范畴。”

在这里,贾为我们区分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真实”和美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很多观众对剧集的批判更多的局限于社会意义上的“真实”,比如认为身边没有苏大强这样的人物,突出人物缺点就是卖恶等等。它要求剧集与现实生活无缝对应。但如果一部连续剧真的是现实生活的翻版,那么它要么轻如止水,要么就可能走向“蒙混过关”批评家最喜欢说的是,我们想描述人性的复杂性,但人性的复杂性并不是公式化的“坏人有好的一面”“好人有坏的一面”。“复杂”就是要正视既有美好的人性,也有肮脏自私的人性,正视苏大强这样的“极品”真的存在。

“现实主义”对此并不避讳。它以社会学意义上的“真实”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浓缩、夸张、变形,形成现实的公约数。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美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突出时代症候、社会问题和个人困境。试想,如果苏大强不是这样的“极品”,观众会对《孽种》进行深刻的回顾和反思吗?如果苏明玉的处境不是那么艰难,我们会面临重男轻女的社会毒瘤吗?

所以《一切都好》最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以往家庭伦理剧《你好,我很好,大家都好》的刻板刻画,聚焦出身家庭和重男轻女的创伤,“为很多在家庭中遭受过真实创伤的观众提供了一个审视现实生活、畅谈过去的窗口”,提醒我们关注这些问题。当然也不只是夸大悲观。通过苏明玉独立、自主、强大的女性想象,也给人积极的启示:即使是出身最差的家庭,你也可以成为更好的人;请保持乐观,多加油。

▲苏明玉昨日在微博中饰演陈瑶。

文/曾玉丽(戏剧评论家)

值班编辑吴彦祖·花木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