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历史楚乔最后结局如何,楚乔传的历史原型

2023-10-31 08:38 作者:岑岑 围观:

周三写了《荡寇风云》是一部三无历史烂片,我在好几个平台上挨了骂,两天时间变成了汉奸、美国间谍还有日本人,理由是为什么只挑《荡寇风云》这样的“用心”之作,怎么不去骂骂《楚乔传》、《上古风云》?

看完了16集《楚乔传》,觉得编剧历史知识匮乏,《楚乔传》的剧还是挺好看的。

▲《楚乔传》截图,撒狗粮啦……

一句话总结下《荡寇风云》,就是“怕老婆明朝军人打鬼子”;

一句话总结下《楚乔传》,就是“复仇女特工身后追来霸道总裁、贴心男闺蜜、小王爷……等等”

前者主角实有其人,还是民族英雄,不能说随便换个时代背景接着打鬼子。换到清朝,让戚继光梳一头大辫子打倭寇,那不是无知,而是缺德,所以《荡寇风云》或者说《战神戚继光》必须是一部历史剧,也要拿历史剧的标准来衡量。

而后者,人物架空、背景架空、故事情节也全架空,完全是想象出来的武侠世界+玛丽苏故事,时代背景就是编剧手里的破抹布,想擦哪里擦哪里,娱乐是它的本质,成人童话的流行绝不是因为它承载着怎样的教育意义,而是它适应观众普遍的接受心理。

换言之,主创具备高情商,摸到了核心受众情感的G点。摸到了,观众爱看,没处说理去,好吗?

▲《楚乔传》剧照

既然如此,蹭热点就不说人家历史上的硬伤,反正全篇就没有对的,以下内容是方便你出去和人谈剧情的时候不会露怯:

(一)西魏

西魏承继的是北魏的帝统。北魏皇族原姓拓跋,孝文帝改汉姓为“元”,一般上过高中历史课的人,这个细节就错不了。

不过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事,就没有名词解释了,所以各种编剧大能的差距往往体现在会不会用百度搜索上。

在《楚乔传》中,西魏的皇帝竟然吟诵了“孝静皇帝”的诗,还担心皇权旁落。

其实,孝静皇帝是东魏皇帝元善见死后的谥号,他死于公元552年,站在西魏的立场上,这位皇帝同行,只能是“伪帝”,这个谥号是肯定不会叫的,毕竟天无二日嘛。

而西魏短暂的历史上,总共只有三位皇帝,一个文帝元宝炬,死于公元551年,后面两代分别是他儿子“废帝元钦”、“恭帝元廓”,仨人一直是傀儡,从未被超越……

这三父子,元宝炬死时45岁,元钦死时30岁,元廓20岁时即退位,唯一符合剧中皇帝年龄段的就是元宝炬,可他比孝静皇帝还早死一年,肯定没法知道这个侄子的谥号,也不可能承认他的皇帝身份。

据说原著小说写的是五代十国,那只能是编剧做得改动,看来功课做得实在不够。

▲《楚乔传》中的西魏皇帝,实在有点对不上号。

接下来,咱们说说北魏是怎么变成东西魏的。

在课本上浓墨重彩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最终造成了北魏内部的文化分裂,北方草原的胡化旧部和南方汉地汉化的鲜卑皇族开始了激烈对抗,最终酿成了“六镇起义”。

席卷整个北中国的战乱,最后被“契胡”首领尔朱荣平定,这个契胡,陈寅恪先生说是羯人,和石勒、石虎是同族,也就是当年南匈奴带着南下的中亚胡族。

这尔朱荣可不得了,废立北魏皇帝还不够,先把孝文帝的儿媳妇胡太后和废帝一起沉了黄河,又把北魏的王公大臣召集到河阴(今河南省孟津县),杀死一千三百多人,史称“河阴之变”,这一棍子算是彻底打断了北魏王朝的脊梁骨。

等到尔朱氏垮台,又一个权臣高欢要找“皇帝”的时候,伪装田舍翁逃过“河阴之变”的北魏孝武帝元修才浮出了水面。这哥们最猛的不是权势,而是爱好,他和自己的三个堂姐妹有染,一直冷落正宫皇后,也就是高欢的长女……

后来,这货带着最得宠的堂姐妹元明月和她的哥哥元宝炬西奔长安,投靠手握重兵的妹夫宇文泰。

不客气地说,是元修的乱伦丑闻,让名义上还统一的北魏裂成了两半。

面对逃跑的女婿和失去的大义名分,高欢急眼了,直接另立新皇,并迁都邺城,宇文泰也不想容忍元修的乱伦行为,两人冲突越来越大,最终,元修被毒死,死时25岁。

“孝武”是宇文泰操纵的西魏政权给元修上的谥号,高欢操纵的东魏给他的谥号是“出”,可以称为“北魏出帝”,这也是双方共同“认可”的最后一个皇帝。

此后,宇文泰另立元宝炬为帝,与高欢扶立的元善见并立,这俩皇上,一个是魏孝文帝的孙子,另外一个是曾孙,说起来是叔侄,共同点是傀儡。

西魏这边的元宝炬,李延寿的《北史》里评价:

及跻大位,权归周室。……文帝以刚强之质,终以守雌自宝。

就是说,元宝炬登基之后,权力全部被宇文家(周室)掌握,他虽然是个性格非常刚烈的人,但最后却靠着退让隐忍得了善终,很不容易。

当爹的不挣扎,不代表儿子不挣扎。

元宝炬之子元钦即位后,立宇文泰之女宇文云英为皇后,两人感情很好,元钦甚至不要任何妃嫔,然而权力的吸引力足够大,元钦开始谋划杀死权臣宇文泰,但是手里没有力量,就求助于自己的三位连襟,也就是宇文泰的另外三个女婿。

这些女婿在宇文泰的任命下分掌禁军兵权,转头就把皇帝卖了,宇文泰愤而废帝,很快杀死了元钦。宇文云英不愿独活,也毅然追随废帝而死,妥妥的真爱。

可以说,历史上的西魏仨皇帝,就是典型的杯具。

(二)宇文氏

▲《楚乔传》中的宇文家家主宇文灼,或许二房的柱国大将军是宇文泰?

《楚乔传》里对于宇文氏的设定,脱胎于黄易的武侠小说《大唐双龙传》。所谓赵阀、魏阀、宇文阀,是把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改造成了类似武林门派的家族。

这个改造挺有想象力,但是早在《大唐双龙传》里,这个设定就有个逻辑悖论是:到底是武功重要,还是军事、经济、政治实力重要?

若是武功重要,怎么也轮不到李阀的李渊来当皇帝,若是后者重要,寇仲、徐子陵行走江湖打怪升级又有什么意义?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楚乔传》中。

宇文家拥有国家级的谍报系统“谍纸天眼”,还有剧中仍未露面的,宇文玥的生父,柱国大将军,西魏皇帝还想将禁军一部的兵符交给宇文玥。

如果“谍纸天眼”有剧中渲染地那么重要和强大……

如果“谍纸天眼”没有剧中渲染地那么重要和强大……

前者是耳目操于大族权臣之手,后者是彻底的耳聋眼瞎,对于皇权,结果有区别吗?

▲《楚乔传》皇帝想用谍纸天眼核实燕北侯谋反细节,注意,“你的”。

所以,历史上皇帝玩特务统治,都不会这么玩,具体怎么玩,下面再解释。这里先说说宇文氏的崛起。

宇文氏是鲜卑人中的匈奴遗种,也就是匈奴留在蒙古草原上的十余万落中的一部分,在鲜卑强大之后,自称鲜卑人。在五胡乱华的大背景下,作为“胡”的一支,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于北中国的政治版图中。

而北中国留存的汉人世家大族,则是聚集生活在城堡(史称坞堡)之中,以儒家经术传家,又聚拢了大批的部曲、人力,把持州郡的政务、财源,支持他们参与各个少数民族的政权。

北魏政权,其实就是这样的“军”与“民”联盟政权,主导者,就是压倒性的武力。

西魏宇文氏的老板是宇文泰,他爸爸宇文肱早死了,生了好几个孩子,宇文泰前面还有宇文颢、宇文连、宇文洛生,也都死在了西魏建国前,大哥宇文颢留下了三个儿子,其中一位就是后来的权臣宇文护。

按照剧中那从明朝传承下来的宗法嫡长的逻辑,宇文家这个大买卖,应该交给长房宇文颢的子孙嘛,可惜宇文泰死时,也只是请年长的侄子宇文护辅助自己年幼的儿子宇文觉。

宇文护虽然在西魏朝堂上获得了比宇文觉还大的话语权,在逼迫西魏恭帝禅让后,仍旧扶保宇文觉做了北周的开国皇帝。

至于宇文灼肯定是木有的,反正史书上没写宇文肱还有个瘸腿的大哥和一个爱杀婢女的三弟宇文席。

▲《楚乔传》中的三房老太爷宇文席。

至于宇文玥嘛,宇文泰的儿子名单如下,请自取自猜:

宇文毓(庶长子,母姚氏,北周第二任皇帝)、宇文震、宇文觉(嫡子,母元氏,北周第一任皇帝)、宇文邕(庶子,母叱奴氏,北周第三任皇帝)、宇文宪、宇文直、宇文招、宇文俭、宇文纯、宇文盛、宇文达、宇文通、宇文逌

(三)谍纸天眼

不少人问,“谍纸天眼”存在吗?历史上有没有这么牛B的谍报组织?

这个问题,古人早就回答过。

清朝人俞正燮在《癸巳存稿·校事》写道:

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或谓之典校,或谓之校曹,或谓之校郎,或谓之校官。

翻译过来就是,三国时,魏国、吴国都有校事,北魏有侯官,明朝有东厂、西厂、锦衣卫,都是一个性质的组织。

曹魏时候的校事有多厉害呢?据《魏略》记载:

始太祖欲广耳目,使卢洪、赵达二人主刺举,洪、达多所陷人,故于时军中为之语曰: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

翻译一下就是,太祖曹操广设耳目,用卢洪和赵达管这事儿,他俩好陷害人,因此当时军队里流传着顺口溜:不怕曹操,就怕卢洪,卢洪其实还算好的,要是赵达,那就直接杀我了。

这还是在军中,后来曹操在朝堂上破获了一次又一次地潜伏者的拥汉叛乱,总结说:

吾爪牙之臣无遏奸防谋者。

换个说法就是,帮我砍人的小弟里,就没有能替我阻挡奸谋案件的人。

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这种“谍报组织”在当时的历史形象:

耳目爪牙。

所以,校事无论在曹魏还是孙吴,都为世家重臣所不齿。

曹魏的黄门侍郎程晓鄙称校事为“校事区区”,孙吴的骠骑将军步骘称校事吕壹为“小人因缘衔命”,在当时,世家大族出身的名士,都不屑于担当校事,曹操的看法也是用君子不能尽心打小报告,所以不如用小人。

这种心态,曹、孙两家并无二致,都以出身低微之人,直接向君主汇报,掌握朝野可能反叛者的信息。

当然,曹魏和孙吴后来都在重臣的压力下废除了校事制度,孙吴到孙皓时又恢复了校事和弹曲官,直到吴国灭亡。

三国时的校事,其实仍是探听传闻,再以肉刑拷问的方式,获取臣民的错处,直接告知皇帝,只是带有特务的性质,而不能算是真正的情报组织。

再说北魏的侯官,他们的行动手段,就有点类似于真正的特务了。

▲《楚乔传》宇文玥给星儿讲解“谍者”。

这支力量属于北魏内朝侯官曹,故称侯官,全部由鲜卑“国人”担任,最多时达1000多人。

这些人隐瞒自己的特务身份,有各种公开身份做掩护,但是又串行于官署之间,窥探百官的错处。

一旦发现线索,就可以抓捕、拷问,甚至就地处决,这个权力甚至比明朝的厂卫还要大(后者还需要正规法司走程序),因为北魏是一个民族统治的国家,鲜卑人相对于汉人,终究是少数民族,就有非常强的不安全感,担心被反叛,所以特务统治非常猖獗。

真正集中国古代特务组织之大成者的还是明朝厂卫。

因为锦衣卫为世职,缉事厂又是以太监统领,所以在使用的手段上,更长期、更深入的多,通俗地说,已经从盯事儿进化到盯人了,所以才有明朝初年和末年那么多厂卫对大臣“了如指掌”的故事。

比如《明史·刑法志》里说:

以故事无大小,天子皆得闻之。家人米盐猥事,宫中或传为笑谑,上下惴惴无不畏打事件者。

就是说,大事小情,厂卫只要感兴趣,都会报告给皇帝,一些小事儿笑谈也没有隐私,怎么做到?

明朝东厂的规矩是每个月初一,员工集中抽签,有去法司衙门听审,监视锦衣卫审讯的,叫“听记”;有去各个城门和京师各衙门去查访的,叫“坐记”;几处信息汇总上交,就叫“打事件”。

这个“打事件”不但是听,还鼓励北京城里的城狐社鼠来告密,也就是线人,他们提供线索之后,东厂抓捕嫌疑人刑讯。

不过请注意,此时的谍报组织,本身就是国家合法的爪牙,用不着什么暗杀,直接陷害人入罪明杀就好了,对于境外的谍报活动,也并没有形成什么模式,往往还是靠天吃饭,不必想象太过。

直到清末、民国时代,中国军政体系的防谍、谍报工作仍近乎为零,民国军阀混战时期,甚至有靠着报纸公开报道来指挥作战的事情发生,同样,各军本应绝密的军事部署也很容易在报纸上看到……电报、电话、文件,几乎无密可保。

中国真正专业的谍报组织的建立,要到国共合作时期到苏联集中学习谍报技术之后,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老师都是苏联的情报机构。

所以,“谍纸天眼”真就是个想象。

(四)细节

(1)家纹、族徽,这是日本和欧洲血统贵族的特产,借以识别谱系。

《楚乔传》人猎场帐篷和高台上都有鹿角标志,因属于宇文家,或许是主创安排的标志。

北魏拓跋珪时代,曾经以少昊氏,也就是东夷之后的名义改官名为鸟官,也就是把某个官职叫成某个鸟,可也没有整出鸟纹来,突厥人倒是有金狼旗和金牛旗代表突厥、铁勒,但也是整个民族的标识,而不是某个家族的纹饰。

在南北朝到隋唐,区分士族和寒庶的手段是“士族志”、“姓氏录”,乃至于官方的户籍,当时的户籍登记和今天不一样,要写明高祖父到本人在历代当过什么官,以及和谁家通过婚的情况。

其中,妻子身份分三种:嫡妻、继室、妾;子女的身份分两种:嫡子、庶子。

还要标注是否有犯法的情况,是否有士庶杂婚的情况,如果有则要免除士族身份和待遇。

这种严格的官方文书制度,就封建时代的欧洲和日本的小样,根本造不出来,所以只能靠各个贵族家族自行保存相关谱系、文件,等到有纠纷的时候,请出专门的谱系学家进行考证鉴定。

在平时,他们体现自己贵族身份的标识就是家纹、族徽等物件。

(2)宇文怀等人射箭的姿势都不对。

《楚乔传》中人猎场一幕,前两个是步射,燕洵和宇文怀都是地中海射法,最后一个是骑射,这姿势……

▲中国古代通用的射箭姿势细节。

拉弓射箭的射法有地中海射法,有蒙古式射法,前者是四指拉弓,后者是攒指成凤眼拇指控弦,因为中国古代复合弓的形状、性能与西方单体弓不同,因此主要使用蒙古式射法,也有人称汉式射法。

▲“分鬃射”的典型动作,看起来有点像撅屁股,其实是身体前倾让过马头

而且,蒙古式射法中向前方骑射,姿势为所谓“分鬃射”,也就是上半身向侧面前倾,这是为了马上射箭时避开马头的干扰。

▲2014年土耳其Biga传统弓大赛上选手骑射,土耳其弓比中国弓传统弓短小,明代开元弓即自其改造,明以前的中国弓和清弓体型更大。

另外,就是根据射击目的的不同,张弓拉弦的拉距姿势,有三种,一种是小架,类似于现代射箭比赛,拉弦至脸颊,利于短箭射准、射远;一种是大架,类似于日本弓道,拉弦至耳后,利于长箭破甲,战阵威力大;还有一种是平架,利于开重弓、瞄准稳定。

《楚乔传》里诸位的姿势,硬套,只能是古代的小架,还不怎么标准,要是真射,手指神马的,估计少不了受伤吧。

(3)西魏时的文字已有隶书、楷书,剧中都是篆字。

▲《楚乔传》剧中看情报,满篇都是篆字,还不是卷轴,单页。

秦汉之交,已经有汉隶,之后日常书信,不可能都是电脑打印出来的篆字,到了汉末钟繇创楷书,后汉刘德升创行书,这两种书写字体也是大流行,西魏是北朝了,在北魏之后,北魏字体出现了“魏碑”,没有理由日常生活把早已不流行的篆字拿出来,这又不是春秋战国剧。

▲《龙门二十品》拓片,即北魏龙门二十方石碑,是“魏碑”书法的典范之作,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是经典字体,今天电脑字体里还有。

▲这叫卷轴装

另外,南北朝时期户籍已经用纸卷了,也就是类似今天书画卷轴式样的纸张,所以古书称“卷”,就是这种东西,而剧中还满是竹简和布书,让人诧异主创搞错了西魏的历史时段了?难道以为是公元前500年?

(4)魏国十三皇子封裕王,这个封号不靠谱。

▲《楚乔传》剧照,裕王出场

皇子封王,是从西汉刘邦开始的,这种封叫裂土分茅,也就是有王爵,有领土,有官署,是正经立国。

在法律上,这些皇子封王的国,就是一个个次一等的国家,所以他们是国王,他们的封地就是封国。

因此,从汉到魏晋,封王的王号,要么是单字的“国名”,比如赵、齐、楚、梁,这是为了标识封地区域,不会出现封赵王,封地在江南的情况;要么就是双字的“郡国名”,比如河间、淄川、济北、琅琊、东海等等,都是封地为郡。

这种情况,直到唐代才改变,即定亲王、嗣王、郡王等级别,但都属于“封而不建”,也就是说,有封号爵位可以领取对应的收入,但是不建国,自然也就没有对应的封国,王号和封地之间不再存在联系。

因此,唐朝的亲王,就有类似“裕王”这种吉利话王号,比如唐玄宗的儿子,有永王、延王、怀王、信王、义王、寿王,这些就怎么攀都攀不上古代的国名了。

所以,“裕王”出现在唐之后,不奇怪,出现在唐之前,奇怪。

这也写了不少了,回头再看再补,咱们虽然说古装传奇剧没必要较真,但真心说:

懒癌得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