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戏曲妆容特点以及由来,戏曲妆全过程

2023-10-30 18:14 作者:岑岑 围观:

中国传统戏剧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据考证,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与祭祀活动有关。在古代,出于对神灵的虔诚,祭祀活动的组织者会在参加祭祀的人脸上画上图案。这种方式不断演变,最终发展成为戏曲化妆。

戏曲化妆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抽奖。

青衣俗称粉底和彩拍,平时用嫩肉色的油彩作为底色,来矫正脸型。

拍摄红色

是红色,方便突出脸部整体轮廓,尤其是鼻梁和颧骨,更好的塑造脸部的立体感。

第三步:化妆

俗称大白脸,散粉用来定妆,在油画中起到固定的作用。

第四步:扫红。

胭脂粉涂在腮红上,妆后脸部看起来粉嫩自然。

第五步:画眼睛。

根据人物画出不同的眼形,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

6 .画眉

根据图形画出不同长度、粗细、平度、向上的眉毛。

第七步:画锭口。

用唇线笔画出完整的嘴唇。

第八步:扎头。

用布带扎紧头,垂下眼,这样可以更好的塑造角色的造型和性格。

在古代,观众通常远离舞台,观众不可能通过投影幕观察到演员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所以夸张多彩的戏曲妆容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感受到舞台上的表演氛围,起到引领作用。

传统戏曲的类型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戏曲约有360种。

京剧

京剧的唱腔主要由著名的“西皮”和“黄儿”两个响亮的曲调组成,被称为“皮黄腔”。关于这两种大嗓门的由来、形成和发展,这里不做考证和探讨,只介绍传统京剧唱腔的特点和作用。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黄儿”有自己特定的声乐结构、旋律调式和调性特征。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这里,我们以老学员的演唱为例,简单描述和比较一下“西皮”和“黄儿”的主要特点。

在旋律发展上,由于“西皮”跳跃的音程较多,整个音域偏高,其调式以“锣”为主。因此,它的旋律明快、华丽、尖锐,在用轻柔的节奏处理时,往往表现出活泼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感。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豫剧;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缇、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区被称为背山吼,是中国梆子声腔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它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和全国各地的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豫剧有许多地方流派,如湘府调、豫东调、沙河调调和豫西调。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朴实自然,雅俗共赏。

豫剧的起源,一方面是陕西戏曲、周浦梆子在明末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的;有一种理论是直接从北方曲弦音发展而来的,但至今尚无定论。自从我们看到关于它的文字记录以来,已经有200多年了。清末,分布于河南省中心地带。建国后以罕见的速度发展起来,遍布河南城乡,波及台湾省、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豫剧在中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中,无论是演出团体、从业人员还是观众数量都位居第一。

豫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与京剧、越剧并列为中国第三大剧种。已传承数百年,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成为河南颇具影响力的剧种。豫剧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昆曲、吹鼓戏、皮泉戏等梆子戏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了河南的流行音乐、曲艺说唱和歌谣歌谣,形成了一种朴实、淳朴、浓郁、细腻的具有地方风味的剧种。豫剧被西方人誉为“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

川剧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丰富的音乐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川剧是在巴蜀的土壤和气候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巴蜀人的语言特色和音乐风味。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的故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天下第一”的说法。清朝乾隆年间,在地方车灯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江苏、江西、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地的声音,形成了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有高音、胡琴、昆曲、花灯、檀溪五种声部。其中川剧曲调高亢丰富,唱腔优美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在200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女# #戏曲# #京剧# #豫剧# #川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