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少年的你》艺术特色,《少年的你》视听语言分析

2023-10-28 09:13 作者:岑岑 围观:
前言

《少年的你》在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光影色调的搭配、背景音乐的选择、台词疏密的安排上有着值得借鉴的地方.

同时,作为一部关注现实的电影,它不仅具有视听语言之美,又能引导观众乃至整个社会对这一话题的关注。

目前,国内有关《少年的你》的电影研究大多是以关注校园霸凌的社会意义展开的,如陈刚的《<少年的你>的社会学意义》、常茹月的《浅析电影<少年的你>中的人文关怀》、杨舒杰《<少年的你>的视觉化叙事策略探微》[1]等。

《少年的你》海报

也有少部分文章着重分析电影的美学特点,如金银顺、焦祎丹的《电影<少年的你>艺术特色分析》主要从电影主体、镜头运用、重复镜头、声画对位和音乐叙事风格等方面分析电影《少年的你》的艺术特色.

邢芳的《电影<少年的你>中的镜头美学》以《少年的你》为例来介绍电影镜头下的美学特点。

与这些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不只是结合影片情节剖析其中的手法,更重要的在于,分析不同手法可能蕴含的现实意义以及不同人物命运的悲剧原因。

《少年的你》海报

蒙太奇手法

《少年的你》大量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将陈念、胡小蝶等人被欺凌、警官的调查与审案、刘北山的生活常态三大线索紧凑地衔接,让观众通过多人的故事线和回忆准确地抓取故事脉络。

(1)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又被称为并列蒙太奇,是将多条叙述线进行交替穿插,最终更好地表现一个主题。

在《少年的你》中,陈念被霸凌的事件是主线,警官的调查进度以及刘北山的日常活动是辅助主线进行的。

在穿插进行主要叙事线的过程中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补充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类似于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手法,打破了正常的叙述顺序,从而延长观众的审美感受时间,获得崭新的审美感受。

在警方调查胡小蝶自杀案时,校园霸凌仍在继续,陈念不仅要躲避追讨母亲债务的债主,又要远离以魏莱为首的校园“小团体”。

魏莱在母亲和警方面前继续伪装成单纯的“乖乖女”,却又在夜幕笼罩的肮脏弄堂里组织朋友欺负陈念。

《少年的你》剧照

年轻的警官不停追查胡小蝶自杀一案,师傅却告诉他校园霸凌的案子绝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

刘北山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继续做着收保护费、偷窃的“小混混”,但却尽心尽力地陪伴、保护着陈念……

每个人似乎都有着自己的苦衷,甚至连魏莱都不是天生的“堕天使”。

在影片末的自述中,可以体会到由于父爱的缺位和是非观的扭曲,她渴望被关注,更享受欺负别人的快感。

年轻警官欺骗陈念、诱其自首,虽然让观众感到无比惋惜,但作为执法者他必须这样做。

陈念最终以服法的方式走出了被霸凌的阴影,摆脱了“一切为了高考”[2]的执念。

观众在各种情节碎片中难以形成稳定的判断,即无法快速地同情或是批判影片中任何一个人物的行为。

这也是《少年的你》在创作手法上的一大亮点,导演通过平行蒙太奇展现每个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

正如校园霸凌无法简单评判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对错一样,观众要做的,不只是对这一类事件的客观了解,更会在这种看似“无解”的境遇里思考:霸凌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类事件、面对参与其中的这些孩子?

《少年的你》海报

(2)颠倒蒙太奇

颠倒蒙太奇是将不同时空的片段按照一定的需求,常借助叠印、画外音、旁白等转入倒叙。

整个影片都是在倒叙中进行的,影片开头的陈念正在教授英语,在一遍遍英文诵读中,镜头转到了她复读备战高考时的场景。

在与之相呼应的结尾处,镜头回到英语课,伴随着下课铃,观众从此前有关校园霸凌和陈念、刘北山命运的思考中再次回到影片里的“现实”时空中。

在陈念的回忆中,使用了多次颠倒蒙太奇的手法,用以补充展现陈念、刘北山、魏莱等主要人物的行为,使整个故事丰满生动。

主要故事线是围绕陈念受到霸凌展开的,然而,这种霸凌不是个例。

陈念对胡小蝶的回忆成为众多被霸凌学生的一个侧写,也预示着陈念命运的悲剧性。

《少年的你》海报

胡小蝶的自杀是校园霸凌的结果,而许多欺凌的场景却能出现在陈念的记忆中,说明陈念对于胡小蝶的痛苦是知情的。

然而,她在胡小蝶生前却没有进行过帮助,因此,反复出现的回忆,凸显了陈念心中的不忍、痛苦和挣扎:为不能帮助胡小蝶而痛苦,为自己遭受到同样的事情而无力,为是否将这件事情告知警察而犹豫。

在影片的高潮阶段,导演将把魏莱之死、刘北山藏尸、陈念高考、警官追查、陈刘二人被审讯等情节以陈念的视角进行了现实与回忆的重新排。

这种碎片化情景的衔接,虽然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案件真实的来龙去脉,但也让观众在应接不暇的新信息面前丧失了判断是非对错的思考时间。

紧随陈念的视角,即导演想要让观众进行的思维逻辑路径去得出这样的结论:魏莱的死是罪有应得,陈念失手杀人情有可原,警察秉公执法,刘北山为守护陈念做出牺牲,由此在对校园霸凌的怨怼和痛惜中感叹教育的缺位。

《少年的你》剧照

颠倒蒙太奇手法的确有着可以操控观众意识的魔力,但在感叹之余,不妨把整个故事线按照时间顺序捋清,从主人公视角跳脱出来,分析每个人自身的行为逻辑,最终可以发现,魏莱和陈念的悲剧性在于无法走出被异化的世界。

魏莱性格的偏激来自父爱的缺失和母亲的纵容,其母亲以金钱、地位至上的观念影响着女儿,父亲因为女儿复读而实行“冷暴力”,这种畸形的爱正是功利主义风气导致的[3]。

陈念最后失手把魏莱推下楼梯虽然是无心之举,但自始至终,她都坚信着“我要参加高考”这一信念。

凡是影响到她高考的事情,都会被视为障碍,最后隐瞒自己是凶手的根本动因也是想参加高考,此时的陈念已经被异化成高考的机器,甚至因此默许刘北山的自我牺牲。

从呼吁公众关注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主题来看,这种手法的应用,是十分成功的;从多人物视角分析,颠倒蒙太奇隐含了强烈的主观性。

《少年的你》海报

明暗交错的光影

光影、色调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展现故事的情感基调,明亮的色调常给人光明、希望的感觉,而昏暗的色调则会突出紧张或阴森的气氛。

《少年的你》的色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穿插着明亮与昏暗,让观众在压抑和混乱中又窥见难得的祥和与美好。

影片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在昏暗色调下展现的,会给人以压抑、痛苦之感,这符合以陈念为代表的被欺凌孩子的内心世界,也符合以刘北山为代表的“小混混”的生活状态。

昏暗的色调之外,泥泞、破败、残缺的事物充斥着陈念和刘北山的生活,这与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和平与整洁格格不入。

夜晚能够照明的电灯、井然有序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是现代文明的符号,而黑暗、混乱、暴力则象征着原始阶段的社会。

因此,习惯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人则容易形成“物竞天择”的原始法则观念,这也是刘北山为什么会说出“不是被别人欺负,就是欺负别人”的原因[4]。

《少年的你》剧照

处于三观养成中的青少年若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受到不良风气的浸染。

正如以刘北山为代表的“小混混”们,虽然会向往光明和有序,但又会对突如其来的秩序、帮助、温暖抱有一种自卫式的怀疑。

这也构成了陈念、刘北山与想要帮助他们的警察之间的最根本的矛盾根源。

当然,并非所有的昏暗场景都是消极、悲剧的暗示。

当两个人共处在同一空间内:夜晚的隧道、开阔的天台、无人的天桥、破旧的小屋……由于彼此之间的珍重和爱护,即便是微弱的暖黄色的灯光,也仿佛有着隔绝黑暗的力量。

然而,在品尝这份温馨的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一点的微光是在无尽的黑暗中产生的,势单力薄且转瞬即逝。

想要进入陈念所向往的那个世界,必将需要付出艰辛甚至牺牲,这也是两个主人公自身悲剧性的体现。

《少年的你》剧照

影片最后,陈念和刘北山在押运车上谈话时,光影变化颇为耐人寻味。

此时,车窗外的阳光格外刺眼,有节奏地晃在两个人的眼睛处,显得十分活泼。

正如他们此前所经历的无数点滴小事带给他们心理上的波动——被边缘和丢弃时的痛苦、相互依偎时的温暖、受到霸凌时的无助、牺牲自己时的心甘情愿等,在两个人的交谈中逐渐融合成对未来的希冀。

他们在本应拥有一个大好前程的年龄段,穿越在光明与黑暗之间,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有了一个相对令人满意的结局。

然而,在仍然发生着的无数次校园霸凌中,并非每个“陈念”都能遇到守护自己的“刘北山”,明暗交错的光影变幻引人思考:校园霸凌乃至青少年教育的缺位,何时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少年的你》剧照

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1)背景音乐的烘托

背景音乐的使用能够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内心的作用。胡小蝶跳楼后,在众人嘈杂的议论中,陈念为她盖上外套。

背景音乐带有阴森恐怖的效果,表现陈念内心的惊恐和紧张,随着镜头转向陈念抬头并被某个手机拍下正脸的瞬间,音乐戛然而止,预示着真正的噩梦也随之开始。

而在和刘北山相处的镜头中,背景音乐时而舒缓、时而轻快,虽然背景设定在昏黄的灯光下和杂乱的破屋中。

但两个稚嫩的、渴望被关爱的少年不顾一切地享受这份岁月静好,这份美好在万般不幸中显得格外可贵,随着音乐的旋律,观众可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柔软与善良。

有时,背景音乐甚至取代了话语,成为推动情节、留下遐想空间的最佳选择。

在刘北山强迫陈念接受让自己顶罪、假装自己强奸她时,背景音乐没有一如既往的紧张或阴森,而是逐渐压过对话的音量。

《少年的你》剧照

在警察缉拿刘北山,陈念痛哭的画面中,警察的声音、陈念的哭声都被背景音乐盖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陈念、刘北山,乃至其他被欺凌、被忽视、被抛弃的孩子,可以被视为“失语者”,他们本应享受着亲情、友情,甚至朦胧的爱情。

但父母的失职、教育和关心的缺失让他们陷入一种迷茫,因此他们有时会做出常人看来出格的事情。

即便是激烈的情绪表达,他们的声音也不常被听到,在这个过程中,表达自己诉求的欲望逐渐被压抑。

此时宏大、激昂的背景音乐一方面是烘托人物内心的痛惜;另一方面暗示了周遭世界给予他们的倾听太少,比起他们的个人化表达,人们更愿意听到统一的、被处理后的声音。

《少年的你》剧照

(2)集中的对话与留白

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对话被安排得十分紧凑,并且几乎每句台词都做到了精练,既是对人物性格与心理活动的展示,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刘北山为陈念修手机时关于“欺负别人还是被别人欺负”这一问题的讨论,躺在床上听刘北山一个人讲年幼经历,以及“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句经典台词都是在快节奏的对话中进行的。

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和场景没有太多变化,因此,观众的注意力会聚焦在对话内容,于是可以快速、直接地走进影片人物的内心。

陈念与母亲共同出现的场景不多,算上电话交流,一共四场戏,其中三场戏都是充满紧凑的台词。

从女儿劝母亲停止卖假面膜,到陈念安慰母亲等自己考上北京的学校就可以一起离开这里,再到陈念高考后与母亲一起看成绩。

每一场戏的时间并不长,但却能体会到二人生活的艰辛和焦虑,以及母女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

《少年的你》海报

长段输出的台词会让整个电影的节奏有了缓急之分,更有层次感。

陈念和魏莱最后一次见面时,魏莱在得知陈念不会报警后,一个人连续输出了将近一分钟的台词。

将人物侥幸逃脱后的庆幸、自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的喜悦生动表现出来,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缺乏赎罪意识、被功利主义侵害下的少女形象。

声音与台词的留白,则会让观众聚焦画面和人物的表演,或为了设置悬念,或给观众留下思考的时间[5]。

影片中胡小蝶自己喝了一罐酸奶,面对陈念略有吃惊的反应,她没有做出任何解释。

《少年的你》剧照

在嘈杂的环境音中,两个安静的人表情有些木讷,这加强了压抑情绪的渲染,随着画面中人物缓慢的动作,观众心中对于究竟发生了什么、她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好奇也逐渐加重。

胡小蝶这么做,或许是怕自己喝不到酸奶所以提前喝掉自己的那份,或许是想在自杀前进行最后一次自我满足,或许是表现自己无声的抗议。

总之,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对这一情节进行解读,解读越丰富、深刻,这部电影就会被赋予更多的活力和价值。

《少年的你》剧照

结语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观众在欣赏画面和声音的过程中,能够和创作者形成跨时空的互动。

换言之,一个作品在被创作之后,还需要被解读,才能完成整个的生产过程。

《少年的你》在剪辑手法上,比较完美地发挥了蒙太奇的积极效应,把光影色彩与故事情节发展联系起来。

同时在音画结合上也有巧妙的构思,多种风格的纯音乐配合故事发展的节奏,给予了观众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而作为国内引起巨大关注的现实题材的电影,它不仅为观众呈现了视听盛宴,还剖析了这类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参考文献:

陈刚.《少年的你》的社会学意义[J].当代电影,2019(12):23-25+2.常茹月.浅析电影《少年的你》中的人文关怀[J].视听,2020(1):104-105.杨舒杰.《少年的你》的视觉化叙事策略探微[J].视听,2021(6):97-98.金银顺,焦祎丹.电影《少年的你》艺术特色分析[J].戏剧之家,2022(23):152-154.邢芳.电影《少年的你》中的镜头美学[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7):149-15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