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胆小鬼刊物,胆小鬼简介

2023-10-28 03:04 作者:岑岑 围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娱刺,作者|易青,编辑|石灿

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一部极具东北特色和诗意气质的悬疑剧《胆小鬼》在优酷落幕。

在一片寒冷的土地上,四个年轻女孩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主人公李芹的父亲是一名杀人犯,后来他也过着阴郁灰暗的生活。女主角黄书的母亲是一名通缉犯,因长相令人垂涎,被坏人折磨。而其余男生,王勇和冯雪娇,过着看似幸福的生活,却也因为胆怯而遗憾终生。

正如郑智在原著中写道:“人这辈子唯一成长的就是勇气——青春期的第三个发现。”

在写《生吞》这本书的时候,郑智只用了7个星期就完成了18万字。在《人物》的报道中,他坦率地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写作心情——“那是一种完全紊乱的状态”。

虽然这段写作经历充满了情感,但在剧情方面也有很多遗憾需要修补。2019年,郑智在决定与宁蒙影业合作拍摄《生吞》后,有了弥补遗憾的机会。

与此同时,宁蒙影业的工作人员也将这部小说提交给了《三十而无》的联合创始人兼导演张晓波。

只读了十几页,张晓波就被他年轻时最纯真的感情所感动。“我能感受到最真诚的内容,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他告诉娱乐刺(ID: yuci-er)。

从《生吞》到《懦夫》,从18万字的小说到16集,这部短剧做起来并不容易。

《改了11稿》一部好戏从名字开始。

主创团队觉得“生吞”听起来有点“凶”,不是常用词汇,观众离场后也没办法一下子理解其中的深意。

在拍摄的时候,剧组的名字还是叫“生吞”,但是在影视的过程中,大家总是在寻找一个更合适的称呼,于是就产生了很多名字。张晓波一开始觉得“懦夫”这个名字很普通,但越到后来拍摄,他越觉得这个名字接近故事的核心:“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胆怯和懦弱的时刻。正是因为王勇和冯雪娇的胆怯,才发生了好朋友李芹和黄书的悲剧,这对该剧的主题至关重要。”

这个题材也是编剧和原著作者郑智想要弥补的遗憾。相比生吞的悬疑节奏,《科沃德》更注重刻画四个少男少女的形象,他们的关系和情感流动都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

该剧整体节奏放缓,悬疑感降低,但青春友情与成长的命运却在涌动,变得更加沉重。

张晓波回忆起剧本的改编过程,觉得这部16集的短剧写起来并不容易,充满了创作者的直觉和艰辛。

《懦夫》的剧本修改了11次,前9稿基本都被推翻重写。直到第九稿才敲定改编的大方向。剧本写完,两年半过去了。

谈到剧本改编的阶段,张晓波认为这对郑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剧本最难的部分是选择合适的叙事路径。我们每尝试一条路,都想做出新的东西,结果一直推翻想象,直到第九次。两年半时间挺长的,对编剧来说也是痛并快乐着。”

一开始团队想和原著小说保持一致,做一个悬疑线。在改编的过程中,从每个主角的角度复述了故事的真相后,大家才发现,悬疑只是一种思考,却不是故事核心中最重要的情感表达。

叙事重点和叙事角度一次又一次的变化,整个故事的结构不断被解构和重构。直到剧本第九稿,团队才确定科沃德的基调是“人生的命运”,以李芹为主要视角,写“人物命运的悬念”,而不是“案件的悬念”。

前者的悬念未必比后者差。

找到方向后,就是故事细节的处理,哪里保留,哪里把矛盾推到极致,增加新的情节,如何把所有的线索拧成一股绳,提高故事的逻辑性,这也是创作团队争论的问题。

张晓波觉得第11稿后的剧本在人物性格上更加简洁深刻。在《懦夫》中,故事有四个主角,分别是两个男孩李芹和王勇,以及两个女孩冯雪娇和黄舒。

郑智在原著中剪掉了另一个少年“高磊”的场景,把他变成了揭开真相的线索之一,把五个少年简化为四个。

“相当于把高磊踢出去,用更多的篇幅来写其他四个人的友情。”张晓波认为,四个主角在前期的友谊越深,对结局的影响就越大。

第四集,警察穿过坚固的冰川,前往对岸的森林追捕凶手。在原著小说中,警察追捕了四个人,但在剧中,只有两个人被真正逮捕并完成了对他们的审判,其余的情节都被张晓波剪掉了。

原因只有一个,体量大影响了四个少年的命运,容易让观众失去观剧的重心。

这几乎是全剧剪辑的思路。黄叔,其母被通缉,地位特殊。进了学校就被警察跟踪,被同学议论。张晓波最初拍摄黄书被所有人欺负的画面,以突出人物的悲剧。

被欺负的情节有很大的情感冲击力,更容易锁定观众的目光。不过看完之后,他也删除了这种情节强烈的内容。“我觉得一进学校就呈现黄叔的悲剧有点早。另一方面,我还是想尽量保留四个人的温馨画面,温馨大于残忍。”

悬念不重要,冲突不重要。11稿最后的结果只是想让观众看到四个青涩少年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他们的友谊一步步加深,却一步步跌入命运的深渊,一切都有了解释。

郑智曾经说过,每个故事有一百种甚至一万种讲述方式,但只有最适合的一种。团队坚信“懦夫”是“生吃”最恰当的说法。

《一个形象》《两个困境》16集《懦夫》用了近100天的时间拍摄,这样的体量和时长完全可以拍摄一部30集的内容。

部分准备工作花在雕塑场景的搭建上。

学校的花坛里有一座四人雕像。男孩和女孩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圈。这座标志性建筑往往作为剧情发展的背景板。友谊存在,雕塑存在,友谊开裂,雕塑崩塌。

有网友看到这个细节,分析说雕塑是四个人命运的象征。

张晓波得知此事后惊喜交加。这是他作为创作者布局的一个小细节,却意外被大家发现。

这个比喻性的花坛雕像是该团队在一个垃圾场发现的。刚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花坛前的建筑已经完全废弃,地上堆满了垃圾。团队只能一点一点地清除所有垃圾。

在这个过程中,张晓波还设计了很多其他的雕塑形象,但最后只保留了四个人,都是围绕主线紧密展开的。

他透露,雕塑是很讲究的,并不只是四人雕塑,有很强的意象性。“观众在剧中能看到的所有雕像,基本都是我们自己建造的。”

雕塑和小说的叙事有一定的整体性。80年代末90年代初,雕塑是东北几乎每个工厂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有地域性,还有年代性。

张晓波也将这种风格转移到戏剧系列中,但在现代很难找到及时的雕塑,所以他要求他的团队花三个月的时间完成所有雕塑的设计和建造,包括开幕式拍摄地点的雕塑、校园门口的雕塑和花坛中的雕塑。

除了雕塑,雪也是这部剧独特气质的秘密。

冬天,东北最不可或缺的场景就是雪。黄书的扮演者王宇文拍摄的裸身躺在真雪中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其实在整个拍摄期间,由于雪量较小,在一些场景中,为了在视觉上带来更多的地域特色,剧组只能选择“人工铺雪”,导致剧中90%的雪景,都是剧组拼出来的。

最难的是边铺雪边拍夜景。全剧夜景达到70%,铺雪工作量一度增加了剧组的拍摄难度。

对张晓波来说,类型剧并不难拍,但这部16集的短剧最终花了近100天。

最难的是铺雪,其次是演员的表演。“一点一点扣业绩也是浪费时间。”

《胆小鬼》的拍摄方法不是按照时间线,而是按照场景。

1999年校园场景处理后,所有相关内容都在此拍摄。这种方式可以理清100多个场景的场景,但也导致团队以1999年、2001年、2011年三个时间线穿插拍摄。

挑战也降临到演员身上。同样的场景,故事发生在1999年,四个主角还是无忧无虑的少年。故事镜头转到2001年,黄书已经遇害,李芹也戴上了助听器,心态的变化需要演员瞬间调整。

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四个人相约去溜冰场滑冰。溜冰场有两个场景。一个是校园时期,冯雪娇和王勇无情,互相争斗。另一个场景是成年。十年后,两人重回冰场,留下的只有命运的叹息。

拍完第一场,他们的状态还是1999年,一时半会儿改不了,张晓波只好等演员再调试。

这也提高了球队的投篮要求。开拍前,团队要思考好1999年、2002年、2011年三个不同时间段的表演方向,提醒演员及时进入拍摄状态。

“他们都是二十出头。他们刚刚拍完自己年轻时的戏份,突然就跳到了另一个时代。真的很好活。其实控制性能是需要时间的。”

然而,张晓波对四位演员的表演很满意。“这四个角色都不好演,演员们都尽力了。”

雕塑、铁路、雪,让《懦夫》有一种东北特有的悲凉与诗意混杂的气质。

在后期的剪辑中,为了让这种气质更加视觉化,张晓波在校园情节中使用了暖色,在成人纠葛中使用了冷色,让温暖和悲伤同时交织在银幕前。

“郑智的故事还是写得好。”张晓波最后总结道。

让编剧落泪的创作经历张晓波接手《懦夫》的机会之一,就是被其真诚的内容所感动;另一方面,题材和形式的新奇也让他跃跃欲试。

作为一名创作者,张晓波希望在拍摄过程中寻求一些新鲜感,不断突破自己,保持创作的兴奋感。

而“懦夫”真的给了他想要的。“我和年轻人一起在雪地里爬行。拍完之后觉得自己还年轻,还能拍这种剧,创作欲望还是很强烈的。”

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创作交流,是郑智在写黄书惨死的场景。为了还原现场,把把戏说清楚,张晓波想尽办法给郑智看,结果郑智哭了。

那一刻,他觉得这出戏已经成功了。

李芹与王勇在天台上的决裂和黄书死在船舱里的场景是张晓波最深刻的两个场景。

情感高潮对他有强烈的冲击。从打开原著开始,到影视结束,张晓波仿佛看着人物成长,深深地与人物感同身受。

“当我看到主角死去的时候,创作者非常难受,久久不能忘怀。”

张晓波已经拍戏十几年了,科沃德已经成为他创作生涯中难得的拍摄经历。

该剧播出期间,他和好朋友商量,自己的剧都可以翻拍,效果一定比当时好。但“懦夫”是个例外。不能翻拍,就算翻拍也不一定比现在的版本好看。

“作为一个创作者的敏感,里面有太多的直觉,是无法复制的。”这种直觉既不是标准,也不是公式,它只是一种没有对错的判断。

这个判断的结果交给了市场。

《懦夫》播出后,豆瓣评分7.5分,一周后,上升至7.6分,口碑在同期国产剧中一枝独秀。但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中,热度表现并不高。

张晓波理性地对待这一结果。他当然希望《胆小鬼》能有和《一无所有三十而立》一样的人气,打破圈子,但他很清楚,这部剧是有一定门槛的,这决定了它不可能有《一无所有三十而立》那样的广泛受众。

作为导演,他能做的就是用影像把故事清晰地呈现出来。“归根结底,创作者的所有诉求都是观众的理解,但观众如何理解,取决于观众自己。”

该剧播出期间,张晓波正在休假,他不会看观众的评论,因为拍完就结束了。我不想回头,因为回头意味着一种悲伤。

对于现在的改编,他和郑智都认为《懦夫》传达的信息是充分的,生活的酸甜苦辣更细致,对人性的关注也更深刻更复杂。

比如11年后,冯雪娇和王勇之间的救赎感比原著小说更深刻。

王勇和李芹的友情也增加了笔墨,甚至简化了原著小说中占据大量篇幅的“李芹父亲杀人线”,对整个剧本做了最大的改编。

“全剧我们要谈的是友情。在片头曲中拍摄两个一起长大的孩子,也是特别的安排,只是为了表现友谊的深厚。友谊越深,前后对比越突出,宿命论意识越强。”

当两人达成这样的共识时,张晓波感到满意。“观众继续讨论也好,表扬也好,批评也好,都是好事,讨论本身就是好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