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闯关东高老爷子,闯关东有马

2023-10-27 12:09 作者:岑岑 围观:

01《闯关东》创作的缘起,高满堂:我有责任为他们树碑

2001年,山东电视台和大连电视台做过一次“居住在大连的山东人的生活状况”的双向直播活动。

期间,时任电影局副局长的张宏森提出创作“闯关东”这部戏的想法。

关于“闯关东”这个题材,大连电视台以前也想创作,但由于这个历史事件跨度大,必然要投入大量资金,在电视剧制作已经走向市场化之时,能否收回成本是个问题,故而一直没敢动。

张宏森的提议重新燃起了创作这部电视剧的想法。

2005年,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与大连电视台达成协议,下决心创作这部戏,由高满堂和孙建业担任编剧。

对于高满堂来说,他有很深厚的“闯关东”情结。他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娘,以及他的父母,都是闯关东来到东北的。他小时候听到的故事,大多都是关于闯关东的。留给高满堂印象的故事大多都是苦涩的、吓人的,甚至还有很多“神秘感”。可以说,“闯关东”的故事一直伴随着高满堂的少年、青年,就算在他成了作家,写了很多电视剧后,他也一直没有主动要写“闯关东”的故事。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故事都是流淌在他血液里的,经过很多年的沉淀后,已经变成了一种平常,从心理上来说,他从来没有意识主动要去创作这样一部戏。

在得到电视台的编剧任务后,立即把高满堂深厚的“闯关东”情结给激活了。

但他创作电视剧有个习惯:不深入生活不敢下笔,必须要有一筐一筐的东西,他才敢背起来行走。

于是,高满堂和他的创作小组驱车几千公里,在辽宁、吉林、黑龙江、鲁西南、胶东等地采访了上百人,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那些小时候父母给他讲的闯关东故事,那些在他心中潜藏了很久的往事都被“点燃”了。

《闯关东》里有一段很重要的剧情,朱开山去老金沟淘金。这段剧情来源于历史上的老金沟。当高满堂一行去老金沟采访时,遇到过七八个曾经淘过金的老爷子,他们都是残疾人,有的没有眼睛,有的没有胳膊,有的断了腿。看着他们脸上的沧桑,高满堂感到一种很强的冲击力。

老淘金工们对他说:那些最初闯关东来的人,淘金活命是他们唯一的活命之道。淘金就是陶命,在这种残酷的生存条件下,落下残疾是常有的事。从清朝时这里就开始淘金,闯关东的人到了东北,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淘金,想象中的东北黑土地虽然肥沃,但还是需要你花钱购买土地。逃难的山东人来到这里,哪里有钱购买土地,就只有先淘金,大命的人攒下些钱,逃了出去,就像朱开山一样,购买几亩土地,这才开始正常地进行耕作,过上相对安稳的日子。

每年仅闯关东来淘金的山东人,就要死掉1万。恶劣的环境是一个方面,另外山东人到了东北水土不服,得了大骨节病,失去生命的也有很多。

在老金沟的时候,高满堂经常看到一个个山头上有很多坟包,那里埋得都是闯关东人,所有的坟头都朝着山东方向。

除了淘金,还有闯关东来挖人参的,这个谋生之道并不比淘金轻松,每年都要死掉两万人。

在黑龙江的尚志市,高满堂采访了一位八十几岁的隋大爷,他是少年时跟随母亲闯关东来的。

隋大爷告诉他:

当年妈妈领着他从山东来到尚志县的时候,正好是大年三十。冰天雪地,他们没有去的地方。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妈妈对他说:“过年了,咱也没啥好东西吃,你打点水,咱娘俩洗洗脸,喝口凉水就过年。”

当年只有十几岁的他,冒着风雪把冰铲开,把水拎到屋檐下,可突然脚下一滑,一桶水全洒了。

他害怕妈妈责打他,可妈妈一把把他搂到怀里说:“不喝水,不洗脸咱们也要过年!”

八十几岁的隋大爷讲到这里,不由嚎啕大哭。

高满堂深深被老人的讲述所动容,闯关东的人用脚步走,用担子担,甚至推着车子行走几千里路,只是为了生存。谋生的道路充满艰辛、苦难、血泪。这种浓烈的情感,不是简单地听故事能得来的。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失去了生命。

在鲁西南、胶东等地采访时,高满堂等人看到了当年闯关东人登船走水路的地方,要知道,当年闯关东的人在没有任何技术条件保护的情况下,能够跨越渤海湾,是何等艰难的一件事?

当地的老人告诉他:过渤海湾,十条船有五条幸存下来就不错了,其他的基本上都葬身大海了。

当高满堂沿着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路线,一路采访下来,这些具体的、感性的、历史的东西一下让他激动起来。

闯关东是世界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从清朝一直到建国前,先后有2000多万山东人背井离乡来到关外。令高满堂奇怪的是,当时的资料馆里竟然找不到关于“闯关东”的书。

在采访中我还发现,在我们的资料馆里,没有一本关于“闯关东”的书,找不到一本关于这次人口迁徙的资料。我觉得世界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2000万人就这么无声无息,没人为他们立传,真是件很悲哀的事。也许因为我是“闯关东”人的后裔,我觉得我有责任为他们树碑。

在创作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高满堂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闯关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它的很多故事和传奇流传在民间,但公开的历史资料却十分少,就在于:这是一个由2000多万平民百姓创造的历史事件。在我们的历史资料里,讲述的大多是英雄人物的故事。当时的电视剧里也是如此,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题材占据了一个不少的部分。闯关东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只所以少,就在于它里面没有知名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最底层的老百姓。

这让高满堂心中一下豁然开朗了。“闯关东”的电视剧如何写,就聚焦在一群平民百姓身上,他们不满足于故乡的灾害和现状,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只为了寻求更美好的发展,在这个迁徙的构成中,他们不屈不挠,求新求变,犹如飞蛾扑火一样,不断地去扑,前赴后继。

就像《闯关东》的主题歌一样:

不知道到底我会走向哪里?只凭着不灭的希望和一片丹心豪情。

这就是“闯关东精神”,是中华民族强悍和旺盛生命力的表现。

02高满堂:真正开始写这部戏的时候,我遇到一个切入角度的问题

《闯关东》要写成一部平民戏。

但是闯关东人几千万,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是关键。

在采访过程中,高满堂搜集到了50多万字的资料,拍摄了600多分钟的影像资料。收集到了的素材有很多,假如这些素材裁剪不好的话,就会给人一种堆砌的感觉。尤其是以贫苦人为作品的主角,在当时的电视剧中算一个亮点。尤为主要的是,闯关东的主题深刻、沉重,如果在结构、包装、表现手法上不能吸引观众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么,主题再好也没有意义。

经过深思熟虑后,高满堂的创作小组把这部戏分成了4个篇章。

第一个篇章是淘金。

第二个篇章是农耕。

第三个篇章是经商。

第四个篇章是抗争。

每一个篇章都有一个重点,指向性很强。

淘金篇写山东人来到关东大地后,他们的闯荡、挣扎,充满了传奇色彩。

农耕篇讲的是他们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就要盖房子置地,这是闯关东人的必由之路,要过一种安稳的田园生活。在耕种的过程中,山东人与当地人产生文化上的交融、冲突,他们把齐鲁中原的一些先进农耕技术传给当地人,此外他们还将鲁菜文化传过来,形成不同的文化碰撞。

经商篇讲的是闯关东的人在安身立命的问题解决后,不满足于现状向外发展,他们到了哈尔滨,开办了山东菜馆,以诚信为本做生意。但却与当地的热河人,跑马帮的,采人参的发生了利益冲突。

抗争篇写的是闯关东人,不满足于现状,为了发展民族工业开办矿山。可这时候日本人来了,为了民族利益,面对外敌的入侵,他们要和日本人抗争,不惜牺牲自己的子女。

这4个篇章,让高满堂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故事,都紧紧围绕朱开山一家人的命运。

主题好,结构好,有很好的切入点,这是一部优秀电视剧的不许具有的素质。但还有另外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作品既要体现优秀的价值观,又要有市场,满足观众一种世俗化的需求,如何做到这两点也考验编剧的能力。

高满堂认为:电视剧单纯地追求娱乐是不可取的,但过于严肃也不可取,如何把一个正史、严肃的体察拍地好看,让观众接受,并在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思索,高满堂做了两点尝试。

第一就是风情化。

比如剧中还有二人转、东北大秧歌、关东民谣等风情化的情节,使剧情色彩丰富,命运多变。

第二是传奇化。

主要展现观众以前没有看过的东西,比如采人参、淘金、伐木、开矿、放排、走马帮等等,这些传奇故事很吸引人。闯关东本身就有传奇色彩,其中的历险跌宕起伏,很吸引观众的眼球。

尤其是李幼斌扮演的朱开山这个人物,比《亮剑》里的李云龙在性格上更加丰富、立体化。

03拍摄幕后花絮

2007年,《闯关东》正式投拍。当摄制组在黑吉辽等地寻找外景地时,遇到了一个困难:社会发展太快了,那些古老的房子、木刻楞都找不到了。没有办法,只能搭景。剧组斥资400多万搭建了100多年前的房子、宅院,从5月份开始,森林里开始了伐木声,河滩上有人在挖地基,一派热闹。

一个半月后,在黑龙江的黑河,在牡丹江的雪乡,在老林子的边缘,一座近4000平方米的100多年前老宅子搭建起来了。三里无地的相亲们赶来,为房子放鞭炮。有几位近百岁的老者左看看右看看,都说房子搭建地像,跟他们小时候见到都一样,听到这些话,剧组的美工们想心里踏实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7月份的黑龙江突然变了天,本来是要抗旱的天气,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4000平方米的场景被大雨冲到了近1000平方米,光冲走的原木就是50方。8月份就要开机,在大连,在山东,领导们都心急如焚,黑河市委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紧急动员,又帮忙在半个月内回复了原景。

《闯关东》讲述了100多年前山东人为生活所迫,携妻带子、颠沛流离,去几千里外的关东讨生活的事。剧组邀请了高满堂、孙建业做编剧。著名演员李幼斌、牛莉、萨日娜进入了《闯关东》剧组。

李幼斌原本对东北严寒的气候有些打怵,但看了剧本后,就对朱开山这个人物爱不释手了,说这个人物很有挑战性,在拍摄过程中,他把对人物的理解与不时地与导演和对手演员沟通,使这个人物愈发地可爱、可亲、丰满。

在现场,李幼斌一般不说话,只是闷头吸烟。在拍摄老金沟一场戏时,在狗皮帽子和头饰的掩盖下,一般人认不出他。当黑龙江电视台的记者要采访他时,在他眼前转了好几圈,还打听他李老师在哪里?李幼斌说幽默地指着前面一个演员说:最帅的那一个。

李幼斌也发过火,有一次,现场的灯也亮了,机器也转了,剧中一个儿媳妇却不见了,导演和制片人满剧组找,没有。到城里去找,也没有。等到晚上,在某一电视台的节目里出现了那位儿媳妇,在电视台里她兴高采烈。这可把李幼斌气坏了,要不是制片人拉着,他就要骂娘了。

《闯关东》的戏拍摄地很顺利,在10月中旬,春秋夏季的戏都拍地差不多了,就差雪景了。

全剧组都仰着脖子看天,等雪。

雪终于姗姗来迟。

剧组立即开进了雪乡。

在1米多深的雪地里拍戏,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新鲜,但是天天这么拍戏就苦了。白天的温度是零下30多度,晚上的温度是零下40多度。冻得人都打不起精神,可还要拍戏。拍有篝火的戏还可以,拍室内的戏可就惨了。土匪窝里的装饰虽然好看,可四面透风。

小宋佳手捧暖水袋,嘴也麻了,手也木了,只好暖10分钟,拍1分钟。

几个女演员冻得眼泪直流,偷偷地说,拍戏露个脸,挺好玩的,但这里太冷下,下次不来了。

演员们都全副武装,总算顶了下来。

可也有没坚持住的,从无锡拉来的20多匹战马,在雪乡,戏还没有拍完,便有6匹马被冻死了,牺牲在白山黑水中。

有一次正拍着戏,马队从远处疾驰而来,其中一匹马刚到镜头前,就噗通一声倒下了,导演拍着马说道:“谢谢你了。”

天气冷,酒可以御寒,剧组的人每天都要喝点酒。扮演朱传武的亚文本来不喝酒,可实在太冷了,他只能拍一条喝一口酒,就这么拍这么喝,戏还没拍完,他已经晕倒在雪地里了。一个月下来,酒不知道喝了多少桶。

《闯关东》里有一段故事写了闯关东的人伐木放木排的故事,在近280公里的放排过程中,使剧组的演职人员又领略到了祖辈的艰辛。木排在水里浸泡了2个月,下沉了,只好扎双层排,人是站在水里拍戏的,黑龙江的水虽然流得平缓,但在江水拐弯处也是险象环生,好几次工作人员掉在水中,幸好保护措施得当,才没有出事。

在黑龙江的另一边,俄罗斯每隔5公里就有一个哨所,不到放排的季节,下来排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在黑河的主摄影基地,刚开始拍摄时,我边防哨所就照会了俄方哨所,因为外景地距离俄方只有几百米,拍摄《闯关东》时有枪战戏,枪炮声大作,有时是会惊动俄方哨所的。

结语

作为一部优秀电视剧,《闯关东》已经播出14年了,仍然时不时地在各大电视台播出。正是凭借这部电视剧,在第七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上,李幼斌和萨日娜获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男演员奖”和“观众喜爱的电视剧女演员奖”。李幼斌还同时获得“最佳表演艺术奖”。编剧高满堂获得“最佳编剧奖”。

《闯关东》是一部宏观展现山东人闯关东的移民史。是一部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艺术品味的作品。它将“家族史”和“社会史”相结合,用大情怀书写民族大迁徙的历史景象,弘扬了蕴藏在人物身上的纯真、善良、美好,将民族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集艺术、思想、观赏于一体。

导演张新建说:闯关东的精神——自力更生、自立自强、不畏艰难、敢拼敢闯、自主创新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这种敢拼敢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需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