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读书 | 人与书籍、书籍与人类文明的全景图

2022-05-17 20:58 作者:admin 围观:

▲点击视频观看更多两本新书相关介绍

如果你要问我世界上最喜欢什么地方,我的回答肯定都是:书店和图书馆。小时候每个周末外出,我都会要求父母把我送到书店去,在那里消磨个两三个小时比去任何游乐场和商店都要开心。上了大学后,我爱上了图书馆。在书架中穿梭,慢慢搜寻一两本感兴趣的书籍,或是找一张书架旁的书桌安安静静地学习,是整个求学生涯中令我最安心、最平静也最满足的事。到现在,我依然在闲暇时会去书店或者图书馆消磨个大半天,隔三差五地把一两本书买回家,慢慢地把书柜填满。似乎对于我来说,书籍是我与整个世界的纽带。所以,我在读克莱尔·科克-斯塔基的《书虫杂记》与《图书馆杂记》时,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一种自然的共鸣与共情。

两本-封面.jpg

科克-斯塔基这两本书看着小巧而精致,却囊括了关于书籍与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以及各种相关的的“热知识”与“冷知识”,就像是一本可以握在手中的小巧的“百科全书”。这一题材和类型的书很容易写成冗长的大部头,用长得惊人的篇幅来介绍书籍与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用事无巨细的语言来叙述纸张与墨水的发明、世界上第一座图书馆的建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书籍的影响。但是科克-斯塔基很聪明地避开了这一写作“陷阱”。这两本书正如其名所示,是“杂记”。作者并没有像学究一般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线与脉络对相关的事件进行详细的叙述,甚至也没有逻辑严密的话题分类,而是更像一个与你同样热爱书籍的朋友在跟你话家常,用简短的篇幅、简洁严谨而又不失风趣的语言如数家珍般地跟你从书籍书写工具聊到著名作家的笔名,从名人的私人藏书聊到传说中各家图书馆的“禁书库”,从广为人知的名著开场白聊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窃书贼故事。虽是“杂记”,却杂而不乱,看似毫无逻辑的行文编排之后,是科克-斯塔基用笔墨绘就的一幅关于书籍发展、关于书籍与人类的五彩缤纷的画卷。

书虫-封面1.jpg

书籍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书籍的出现一开始就是出于人类对日常经济社会活动与宗教祭祀活动进行记录的需要,需要记载的事物多了,人们便逐渐开始对这些文字记录进行分类、装订,想办法贮存起来以流传后世。书籍是人类历史、文明与思想的记录者。我们的祖先用各类文字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编成书籍流传下来,于是我们便有了“历史”。当编纂的书籍书目与日俱增,人们就开始找地方来存放这些书,于是私人藏书室与图书馆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书籍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书籍的流传与失落、图书馆的成立与湮灭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无数城邦、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浮浮沉沉,书籍与图书馆也随着历史的浪潮一起历经沧海桑田。我们在阅读那些失传的作品与失落的图书馆的故事时会感到惋惜,在读到关于亚历山大皇家图书馆失落的记载以及巴格达国家图书馆毁于伊拉克战争的故事时会痛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一种对人类与人类文明之命运的共情。人类与人类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显得如此短暂如此渺小,如此无能为力。当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如此珍惜现存的、记录在各种书籍中的优秀而璀璨的人类文明成果。这是我们通过书籍所产生的、与我们整个人类文明和历史的联系和共情。

人类的历史、社会与文明向前发展,往往也是基于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发展;而书籍与图书馆的发展史便是这一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人们用于书写和编纂书籍的笔墨纸张、书写和印刷的方式、书籍的贮藏方式、图书馆的照明方式、座椅乃至建筑结构和风格的演变与发展,无一不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部分。从石块刀片与泥板木板到纸莎草纸的出现、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再到当代电子书的问世;从羽毛笔到钢笔、圆珠笔再到电子手写笔、触控笔的演变;从只依靠自然光线照明到蜡烛、煤油灯的使用再到电灯的问世……这一切的发展都是伴随着新材料的发现、新技术的革新与发明而进行的。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书籍和图书馆的使用也日益“平民化”,从只限于上流阶层与学者使用的“奢侈品”与“高级场所”逐渐演变成平常老百姓司空见惯的事物和地方。知识与教育逐渐从贵族特权发展成了人们的普遍权利。这是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书籍与图书馆的发展,正是这一发展历程的见证人。

图书馆杂记.jpg

在照片、录音与录像发明问世之前,书籍是最常用最好的信息记录与传播手段之一,阅读书籍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有效的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手段之一;而在传播手段愈加丰富的多媒体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日,书籍的地位虽不再是“唯一”和“最佳”,但仍然不可小觑。人为什么要读书?这是一个人们思考了千年,时至今日仍在思考的问题。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弗朗西斯·培根也曾谆谆教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治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中,“读书”“学习”与“成才”以及“功成名就”是息息相关的;在其他文化中,比如西方国家,知识界的权威“学者”与“博士”也仍然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而要成为博士与学者,大量的阅读必不可少。由此可见,不管是出于较为“世俗”的个人成就欲望,还是仅出于个人修养的完善与提高,与书籍打交道是必经之路。但是在我看来,读书最大的意义更接近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作为社会动物,其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时代而存在。而人为了更好的生存,需要认识和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这一认识过程需要与书籍的介入,我们需要通过书籍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的过去和现在,甚至需要书籍来规划未来。毕竟,书籍是人类历史与文明的记录者,书籍与人类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

而克莱尔·科克-斯塔基的这两本“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杂记》,恰如一座小小的百科知识博物馆,恰如一座小小的涵盖了各个学科的图书馆,也恰如包罗万象的“书”本身。这两本书中的那些林林总总的知识,那些让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或是令人唏嘘、惋惜的奇闻异事,也正是一幅关于人与书籍、书籍与人类文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精巧的全景图。


  作者:陆紫莹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