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巧用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2021-12-24 06:27 作者:王振岳 围观:

二十六、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治理

1、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企业账簿、报表披露的信息与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由于会计信息失真,假冒伪劣数据泛滥,削弱了会计工作为经济管理服务的职能,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助长了虚假浮夸之风和腐败现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1)从宏观上看:由于会计信息失真,使得有关核算资料发生扭曲,掩盖了某些分配,使国家宏观调控失去了可靠的基础,造成国民收入超量分配,消费基金过于膨胀,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严重影响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失真的会计信息掩盖了大量未暴露的违法乱纪行为,为各种腐败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会计报表的有关数字经过“技术处理”,国家的税收、国有资产就可能流入某些利益集团甚至个人的腰包,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据国有资产部门统计,仅1982年——1992年,我国国有资产至少流失5000亿元以上

(2)从微观上看: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正确合理决策,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长期稳定发展,更谈不上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由于会计信息失真,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失去了正确预测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难免给投资决策带来误导。同时,会计信息失真是企业在利益机制驱动下的一种短期行为,这种行为是以虚化收入支出、债权债务、利润税金等为主要手段的。企业为了急功近利的需要,原始纪录不再健全和完整,计量验收制度成为虚设,内部价格和各种定额不再发挥作用,结果全面弱化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使企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目前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会计核算资料的失真。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资料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失真。

会计凭证失真出现在原始凭证上:表现之一是假业务真发票,少数人合伙编造一些虚假的经济业务,从有关系的单位弄来真实的发票或收据,以少开多,以虚开实,非法谋利。表现之二是废假发票,在买卖双方中,卖方所出示的发票并不是经税务部门统一发放的发票,而是过期作废的发票,或是非法印制的发票。表现之三是其他作假行为,一些会计主体在购买生活用品发放给职工时,故意要卖方将发票填写为办公用品或材料,虚列了成本;某些财会人员与单位领导串通一气,以招待费、差旅费名目作假。

(2)成本费用核算的失真。由于企业利益机制驱动,把成本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通常采用不正当方法,增加或降低应列之费用,人为地造成成本膨胀或压缩,最终改变盈亏的结局。在1999年财政部对全国110户国有酿酒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抽查中,有92、7%的企业收入、费用、利润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问题。其中成本费用不实金额达24、32亿元,导致利润虚假13、88亿元;企业报表利润比检查组核实利润金额相差1倍以上的达41户,占抽查户数92、7%。

(3)资产管理混乱造成的失真。许多国有企业资产账目价值,不能真正反映各项资产的实际占用数,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账上生产用的多,非生产用的少,一些早已报废或丢失的固定资产,仍然挂在帐上,不追查原因,也不按规定进行清理和处理,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等。1998年财政部对全国100户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的抽审中,发现有81户资产核算不实,共虚列资产37、61亿元,资产核算失实问题非常严重。

(4)税金核算失实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失真。许多单位采取不正当手法,虚增虚减利润,偷漏国家税款。曾轰动一时的浙江金华“中国第一大税案”,以及河北南宫虚开增侄税发票案,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企业税金核算严重失真的程度,应引起高度重视。

(5)会计报表编制的失真。企业为达到某种目的,把会计报表变成随意变化的“橡皮泥”,出现多套内容不一的会计报表,如对财政报的是穷账,对银行报的是富账,对税务报的是亏账,对企业分析报的是盈账等等。

3、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治理对策

(1)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①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的缺陷。从会计学的属性看,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而并不是一门精算学科,各种误差和不真实在在所难免。从会计确认理论上看,目前在对确认标准的讨论上,即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作为确认标准,确认标准的制订旨在解决哪些事项可以记入会计系统和会计报表。但是确认过程存在需要人为判断的问题,企业有时为了粉饰经营业绩,可以依据规则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损失,这种确认理论对会计工作带来困难。从会计计量理论上看,货币计量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况且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这种汇总抵销也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和问题。从会计反映的对象上看,信息发生的时间与处理时间不同步,也给会计信息带来偏差。从会计政策选择上看,由于会计政策或会计方法选择的不同,对于同一会计事项,会计反映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同样一批原始凭证,其会计核算的结果也会有很大不同,导致的反映结果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这样就会使信息使用者难以或不能准确把握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面貌,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②会计法规体系的不完善性。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来看,缺乏广泛的代表性。在会计准则制定时,理论界人士和政府的代表居多,实务界、银行界等人士居少。并且会计准则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措辞,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可能造成使用信息的不当。我国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财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已建立的法律法规体系又不严密。各种会计法规之间也存在着不协调,如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这些都使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③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环境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健全,使得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二是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当客观的会计环境变化后,会计方法却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会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三是科技因素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发达及其在会计上的运用,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

(2)治理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①逐步完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一是尽量克服太多的主观影响。在采集数据时尽量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使所得到的数据比较精确。二是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之内修正历史成本原则。使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避免历史成本会计产生虚增收益,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三是科学合理运用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反映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经济业务时,采取审慎的态度,如有必要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对于重要性原则,应在法规中详细规定界定重要性的量和度,并尽量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从而能做出比较详细具体的规定。四是确定具体的会计确认标准。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出台了十三项具体会计准则,目前又重新修订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客观要求,对遏制和打击会计造假行为,严格会计标准,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起到重要作用。

②健全会计法规体系。一是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作一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这样就不会使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二是要减少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构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三是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法,我国相继发布实施了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一系列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法规和规章,基本保证了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新修订的会计法在原条款基础上,加大了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惩治力度,对触犯刑律的会计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③充分认识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会计服务,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以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非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治理对策

(1)非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①企业负责人综合素质不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企业负责人的法制观念关系十分密切,因为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等违法行为,多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下进行的。当前,企业领导缺乏会计知识,不熟悉财经法规,而国家在对会计领域制假、造假行为的处理上处罚不严,使部分企业负责人对自己应负的责任不清,存在侥幸心理。

②会计人员执法环境差。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权,但由于会计人员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会计人员的聘用、任免、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都由单位负责人决定,会计人员无法真正行使监督职权。如果会计人员坚持原则,往往会受到打击报负,会计人员便会处在两难境地。

③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会计人员由于业务素质低,对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掌握不透,会计核算方法不熟练等,使得会计核算不确定而造成技术性失真。如会计科目使用错误,明细科目设置不合理等,这种失真不是主观意愿所致。但如果是会计人员由于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素质低,受个人利益驱使,在工作中不按制度办事,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办,甚至为领导进行违法违纪充当参谋和助手,客观上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蔓延。

④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尚未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企业外部强有力的监督体系。目前虽有代表国家利益的财政、审计、税务机关的国家监督,但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监督标准不一,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社会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中介作用,不能有效地对企业进行监督,使失真的会计信息顺利过关。

(2)治理非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①提高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负责人,要加强对财经法规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定职责,这一规定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解决假账簿屡禁不止、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因素,因为会计信息的加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悉、理解会计法规、制度,而且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不仅要具备较高政治思想素质,而且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会计人员只有通过学习,更新老化了的知识技能,掌握和实施新的准则、方法,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合法、公允。

②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完善外部监督体系。外部监督是指国家财政、税务、审计等执法部门要督促、检查国有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执法部门可以采取联合办公,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各有侧重,检查的结果对各部门均应有效。这样,既避免了执法部门与企业通谋作假,又避免了执法不当给企业造成损失。

③大力发展中介机构,提高社会会计监督水平。依靠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验证检查,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不论是质量还是从业人数,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将加入WTO,随着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作为不拿国家工资的经济警察,一定要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对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可以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为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④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委派制度是政府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凭借管理职能,委派会计人员代表政府和产权管理部门,监督国有企业资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情况的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度是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是会计岗位进一步专业化。把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与单位脱钩,既能使委派会计更好地履行服务和监督职能,也能有效地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

总之,针对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实际情况,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真正实现企业会计的最终目标。

(此专著发表于2001、8、1 《党建理论专题研究》之分册《依法治国与执政党建设》。17万字。主编叶友华、姜春华、杜金生、王振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