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技术指标大小排序炒股(看技术指标炒股为什么不行)

2022-01-12 04:22 作者:阿诺喜欢侃市 围观:

大家下午好,最近就不写个股研报了,未来一个月只写技术指标,技术指标对A股主要宽基指数普遍有一定择时作用。

本次文章只介绍常用的技术指标,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的内在逻辑与构建方式,阐明各指标内在逻辑、构建方式与信号生成原则。均线类指标包含SMA,LMA、DMA,MACD,TRIX,BBI,BOLL,BIAS,OSC及CCI。动量类指标包含ROC、MTM。

技术指标的使用原则

在技术指标使用,即信号发出方面,我们总结了两大原则,即“交叉/位置原则”和“切线原则”。顾名思义,“交叉”即当指标与某个参考线(例如均线)交叉时,则发出多空信号;“位置”即当指标达到某个阈值时(常见于自身无量纲,且取值限于一定范围内的指标),则发出多空信号,事实上,达到某个固定位置也可以视作与某个固定水平线交叉,故我们认为这本质上是同一种信号发出方式,只是参考线有所不同而已。交叉/位置原则的本质是选定参考线,可以选取该指标自身的均线,或基于同样的构造方式,但期限更长的指标线(单均线,双均线),通道上下轨(布林带),20、80等特定数值(KDJ,RSI),0等。

另一原则即“切线原则”:上升时买入,下降时卖出,通过切线刻画指标的上升下降趋势,通过识别趋势来判断买卖信号。切线原则在技术指标的使用中往往偏定性描述,我们将定量的定义为:差分序列符号的N日平均。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均线类技术指标:位置原则

以MACD指标为例,介绍均线类指标中应用位置原则判断多空信号的方式。东方财富中MACD指标的信号生成过程同样较为繁复,分多类情形分别应用反转逻辑与动量逻辑,以及切线和交叉/位置法则;经过实证检验,我们选择动量逻辑与位置原则对MACD指标进行应用,具体生成规则为:当指标高于0时,发出1信号;指标低于0时,发出-1信号;其他时间维持原仓位。

如下图所示,线框范围即为持有标的多头的阶段,其始末点为指标与0的交点。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均线类技术指标:切线原则

我们以DMA指标为例,介绍均线类指标中应用切线原则判断多空信号的方式。东方财富中同样分情形给出了基于动量逻辑和反转逻辑的信号识别方式,但通过实证检验,我们采用动量逻辑下的切线原则生成信号,具体方式为:当DIF和AMA均大于0,并向上移动时,发出1信号;当DIF和AMA均小于0,并向下移动时,发出-1信号;其他时间维持原仓位。

如下图所示,当DIF与AMA同时向上运动且符号同正时发出买入信号,同时向下运动且符号同负时发出卖出信号。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均线类技术指标

单均线及双均线——SMA,LMA

均线指标通过对价格取均值,提取出价格背后的趋势特征。

单均线的定义即价格的N1日平均值,当价格高于均线,认为上升趋势,低于均线则认为下降趋势。

双均线则在单均线的基础上定义,短期平均值(SMA)和长期平均值(LMA)二者的差值DMA,通过将DMA与0相较,判断价格的运动趋势。从经验来看,双均线比单均线对趋势的判断更为稳定,且多条均线若满足短期均线高于长期均线,则称其形成了多头排列,是多方力量占优的表征。

单均线与双均线指标,后者构建方法为:

DMA = N1平均值(SMA)–N2平均值(LMA)

【默认参数:N1=10, N2=20】

如下图所示,各色线条分别表示了收盘价5日、10日、20日、30日、60日、120日及250日的单均线;不难观察到随着均线对应日期长度的增加,均线的形态更加平缓,反映出更长期的价格运动趋势。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DMA

平行线差(DMA)指标是一种期限较长,稳定性高的均线指标。

DMA利用两条不同期间的平均线差值,来判断当前买卖能量的大小和未来价格趋势。与上边的双均线不同,此处DMA采用了均线的均线,进一步对DMA变量取期间平均值AMA,通过将DMA与其均线AMA对比来判断多空信号,当前DMA高于均线则看多。

该指标构建方法为:

DMA = N1平均值–N2平均值;

DIF =10日快线移动平均;

AMA = 50日慢线移动平均;

【默认参数:N1=10, N2=50,10日移动平均】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如下图所示,DMA代表收盘价的10日均值与50日均值的差值;黑色线条代表DIF,即DMA的10日快线移动平均;紫色线条代表AMA,即DMA的50日慢线移动平均。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MACD

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ACD)指标本质与DMA指标类似,根据长、短两条不同周期的平均线之间的离差值变化来研判行情,是对DMA的更进一步加工。

与DMA不同在于,MACD在第一次取移动平均值时采用了指数加权(EMA),通过赋予距今更近的数据点更高的权重,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等权平均带来的滞后性缺陷。

指标构建方法为:

DIF = 短期EMA - 长期EMA

DEA = DIF的移动平均值

MACD = 2 * (DIF - DEA)

【默认参数:short取12,即短期EMA的期限长度取过去12日;long取26,即长期EMA的期限长度取过去26日;mmid取9,即DEA计算时选用的期限长度取过去9日】

如下图所示,黑色线条为DIF,代表收盘价的12日指数平均值与26日指数平均值的差,紫色线条代表DEA,即DIF的9日均线,MACD指标为双色柱状图,其高度为上述两条曲线的离差值。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TRIX

TRIX趋向指标是一项超长周期的指标,波动频率较低,信号密度小,适用于进行长期控盘或投资。该指标的本质是一条三重指数平滑平均线。

其构建方法为:

TR=收盘价的N日指数移动平均的N日指数移动平均的N日指数移动平均;

TRIX=(TR-昨日TR)/昨日TR*100;

MATRIX=TRIX的M日简单移动平均;

【默认参数:N取12,即计算三阶均线时采用12日的EMA;M取9,即MATRIX使用过去9日的简单移动平均值】

如下图所示,黑色线条为TRIX,代表收盘价的12日三阶指数平均值,紫色线条为MATRIX,即TRIX的9日均线。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BBI

多空指标(BBI)是一种将不同日数移动平均线加权平均之后的均线型指标,本质上是一阶均线的混合,所以其既有短期移动平均线的灵敏,又有明显的中期趋势特征,适于稳健的投资者。

BBI指标一般选用3日、6日、12日、24日等4条平均线,由于近期数据利用次数较多,远期数据利用次数较少,因而其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加权计算。

其构建方法为:

BBI = (N1周期平均价+N2周期平均价+N3周期平均价+N4周期平均价)/4

【默认参数:N1=3, N2=6, N3=12, N4=24,分别代表四个周期的取值】

如下图所示,黑色线条即为BBI指标。与下图上半部分对比不难发现,BBI指标兼具了上方不同周期MA曲线的特点。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BOLL

布林线指标(BOLL) 又称布林带,是最为经典的通道类指标。

其构建方法为:

中线MB = N周期移动平均收盘价;

偏移值 = P * N周期收盘价的标准差;

上轨UP(阻力线)=中线+偏移值;

下轨DOWN(支撑线)=中线-偏移值;

【默认参数N取20,即过去20日;P取2,表示波带半径取标准差的2倍】

如下图所示,黑色线条为BOLL指标的中线,紫色线条为上轨,灰色线条为下轨;可以看到带状区的宽度并不固定,而是随着股价的波动状况动态变化。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BIAS

BIAS乖离率用股价指数与移动平均线的比值关系,来描述股票价格与移动平均线之间的偏离程度的指标,其逻辑与布林带类似。

BIAS通过测算这一偏离程度,预测股价在剧烈波动时因偏离移动平均趋势而可能的回挡或反弹,以及股价在正常波动范围内移动而形成继续原有势的可信度;但在实际回测中,基于反转的交易策略效果不佳,我们基于动量逻辑应用这一指标。

其构建方法为:

BIAS(N) =(收盘价 - N周期移动平均价)/ N周期移动平均价 * 100

【默认参数N常取6,12,24】

如下图所示,黑色、紫色、灰色线条分别为N取6日、12日、24日下的BIAS值;随着均线周期长度的增加,BIAS指标的波动也相应上升。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OSC

OSC摆动量构造思想同BIAS相近,反映的是股价与移动平均价的偏离的绝对距离。

其构建方法为:

OSC = 当周期收盘价 - N周期的平均线价

【默认参数N=10】

从构建方法来看,OSC与BIAS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除以N周期移动平均价,即是否对股价的摆动进行了标准化调整,而BIAS的调整更能体现出价格偏离的幅度。

如下图所示,黑色线条为N取10日变动速率,紫色线条为OSC的5日均线。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CCI

顺势指标CCI(Commodity Channel Index)衡量价格偏离其近期均值的程度。

其构建方法为:

TP = (最高价 + 最低价 +收盘价) / 3

MA = 最近N周期TP的累计和 / N

MD = (最近N周期(MA - TP)累计和) / N

CCI(N) = (TP - MA) / 0.015MD

【默认参数N=14】

如下图所示,黑色线条为CCI,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实际使用中,我们将TP简化为收盘价使用。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动量类技术指标:交叉/位置原则

对于动量指标MTM与ROC,我们应用交叉/位置原则判断多空信号。

动量类指标的信号生成过程较为繁复,分多类情形分别应用反转逻辑与动量逻辑。

经过多次实证检验,最终选择回测效果更好的动量策略用于生成信号,具体方式为:当指标高于参考线时,发出1信号;指标低于参考线时,发出-1信号;其他时间维持原仓位。其中MTM指标选定均线为参考线,ROC指标则选择0为参考线。

如下图所示,线框范围即为持有标的多头的阶段,其始末点为指标与其均线交点。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动量类技术指标

ROC

变动率指标(ROC)是最简单、最经典的动量指标,通过“涨跌幅”这种最朴素的方式定义了“动量(momentum)”。

在大量国内外实证研究中,动量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超额收益因子;ROC以当日的收盘价和N天前的收盘价比较,通过计算股价某一段时间内收盘价变动的比例,应用价格的移动比较来测量价位动量,探测股价买卖供需力量的强弱,进而分析股价的趋势,从而发出多空信号。

指标构建方法为:

ROC = (今收盘 - 前N周期收盘) / 前N周期收盘 * 100

【默认参数:N取10,即过去10日】

如下图所示,黑色线条即ROC,代表每日收盘价相比10日前的涨跌幅度,紫色线条代表ROC的5日均线,一般来说,均线有两个作用,一是将指标做平滑,反映指标运行的长期趋势和方向;二是作为参考基准,向上突破均线代表价格上行,向下突破均线代表价格下行。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MTM

MTM动力指标与ROC类似。

指标构建方法为:

MTM = 当期收盘价 - N期前收盘价;

MAMTM = MTM的M周期移动平均

【默认参数:N=10,M=20】

从构建方法来看,MTM与ROC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除以前N期收盘价,即是否对股价的涨跌进行了标准化调整,但ROC的调整更能体现出价格波动的幅度。

技术指标对A股的择时作用;涉及均线类、动量类技术指标

免责声明: 文中内容仅为个人观点,本周文章介绍均线类技术指标与动量类技术指标,考察其在A股主要宽基指数上的表现,根据历史数据的规律总结,存在失效的可能,历史结果不能简单预测未来;文章仅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实际操作建议,更不保证任何收益,读者据此进行投资,须风险自担,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