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牛顿炒股名言(牛顿名言名句)

2021-12-28 18:10 作者:alice3663 围观:
「发展」:牛顿也曾炒股血亏

Hello,大家好,我是爱投资的ALICE。

上篇我们了解到股票的来源甚至西方文明的建立基石都是一个词——信用。

但是凭借信用磅礴壮大的经济,却总是被另一个词困扰,那就是——泡沫。

股票这种形式看起来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但其中暗含着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是什么?我们还是以一个故事开始。

故事的背景就是英国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

这里的“南海”,可不是咱们国家的南海,而是指的英国的“南海公司”。

而也正是这个公司,曾经让大科学家牛顿也赔的血本无归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爱姐往下说~

要说牛顿炒股,咱们得稍微了解下当时的背景。

那时啊,英国刚要崛起,经常跟周围的国家打仗。

打起仗来不用说,劳财伤民,特别烧钱...

国库里的钱不够了,怎么办?

发国债,也就是打欠条,跟老百姓们借钱。

仗越打越多,老百姓们看不到回头钱,收的利息也就越来越高

最后英国国债承诺的利率大概在7%~8%左右。

就这样,英国前前后后一共发行了5500万磅的国债。

这个数,相当于当时的400吨黄金!

连本带利这得还多少呀?!

英国政府快扛不住了。

债需要强制还本付息,但股票不用呀,

所以英国政府就想了一个办法:“以债换股”

成立了一家南海公司,老百姓可以把手里的国债转让给南海公司,然后换来南海公司的股票。

但是公司得有主营业务吧,于是政府同时授予公司在南美洲的南海贸易垄断权,来掠夺南美的财富。

就这样,南海公司把国债全部收集起来,大大减小了政府的压力。不得不说英国政府真是打了一手的好算盘啊~

但实际上,当时南美洲还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控制权在人家西班牙手上。南海公司实际上没有多少业务,也赚不了那么多钱,基本上都是假账。这就注定了南海公司只能是个讲故事的公司!

虽然实际情况是这样,但南海公司并没有一次性发很多股票,而是慢慢地、限量的发行股票,像挤牙膏一样。

让大家形成一种感觉,就是它的股票很抢手,不是谁都能得到的。

「发展」:牛顿也曾炒股血亏

于是没买到股票的人就想以高价从别人手里买到股票。

而越来越多人发现有国家背书的南海公司的股票这么值钱,就有原本不感兴趣的人也想要低买高卖赚这笔快钱。

就这样,南海公司股票的价格就像泡泡一样越吹越大。

但是假账成不了真钱。

泡泡吹大了,总有一天要破的。

之前的股价被推到很高,等泡沫破了,便开始急剧下跌,很快变得一文不值!

而这个先涨后跌的过程呢,偏偏让科学家牛顿给撞上了。

这一切都发生在1720年。

牛顿一开始还真赚到钱了。

1月份的时候,牛顿买了南海公司的股票。

当时还是南海泡沫的初期,股价不算贵,每股128英镑。

配合南海公司在南美挖出金矿的消息下,让当时100多英镑的股价迅速飙升,到了7月份,股价已经涨到每股1050英镑,半年翻八倍,刺激不刺激。

这波大涨让牛顿发现,南海公司这只股票的投机性太浓了。

你看,大物理学家当时还是非常理智的,有自己的分析。

于是他卖掉了股票,拿到了7000多英镑。

可以说爆赚一笔,羡煞旁人。

故事讲到这里还挺励志的。

但是牛顿后面的操作,就有点让人吐血了。

他在7月份卖了股票以后,泡沫并没有破裂。

南海公司的股价一路高歌。

牛顿是卖了,但是身边好多人还没有卖呢。

人家还在赚。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牛顿就嫉妒了,他也想多赚点钱啊。

所以,他又赶紧把卖掉的股份买回来了。

可就在短短两个月后,也就是9月份,南海泡沫破裂了。

股价一落千丈。

牛顿血亏了20000英镑。

「发展」:牛顿也曾炒股血亏

人生最最痛苦的就是,之前赚了7000英镑不满足,现在反倒亏了3倍。

当时的牛顿担任着英国铸币局局长。

亏损的钱是他十年的工资。

大痛之下,牛顿说出一句传世名言:

“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

「发展」:牛顿也曾炒股血亏

牛顿炒股的这波“神操作”,也太像散户被“割韭菜”的过程了。

简直是“韭菜”行为中的教科书级别了!当然,是反面教材。

好了,故事讲完了,

你会发现,要想从股票上赚到钱,前提是发行股票的公司能持续赚钱。

而南海公司成为泡沫的根源是在于,他本质上就是为了给英国政府还债而成立的,相当于一个“皮包公司”,面子上有国家背书的光环,里子上根本没有贸易实权。

这时候就算股价飞上天,市值达到多少,前景在市场上有多光明,一旦人们认清了南海公司的“皮包”本质,那么虚无缥缈的市值也将一夜成为阳光下被刺穿的泡沫……

之所以不赚钱的空壳公司也会被人们炒得翻番,归根结底是人性的贪婪罢了……

古今中外,不管是哪里的资本市场,发展到什么阶段,人性的贪婪一直都在。

西方股市自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开始已有400多年历史,美国股市也有200多年历史,日本有130年,韩国是50年。相比他们,我国股市才仅仅30年的历史,是比较年轻的。

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在1990年底和1991年7月成立,全国各地涌现了五花八门的炒股热潮。

当时流行一句话“专家不如炒家,炒家不如坐在家。”

啥意思呢?

就是说啊,专家还会看一看市盈率等指标,不会盲目追涨,但炒家更加冒险,把股价推高后出手,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深圳渔民,他们不看盘、不研究股票,股票压在箱底不闻不问,最后一看股价还挺高,就卖在了最高点。

这也许是坊间笑谈,但对于什么是股票?什么是投资?在当时可能谁也说不清楚。人们对“炒股”这件事只是单纯得狂热而已。

狂热到什么程度?

1992年盛夏,全国各地的人们头顶烈日怀揣着四处借来的身份证涌向深圳福田,未来抢购新股抽签表。因为凭借这种表,人们可以获得收益不菲的新股上市溢价。

短短几天时间,广州至深圳的火车票在黄牛的手里从30元炒到300元,包车费用达到了3000元,深圳大小酒店,宾馆,招待所全部爆满。

原本是8月9号开始发行抽签表,但在7号晚上人们就开始排队了。

500万新股抽签表,不到半天就被抢购一空,部分销售网点甚至不到一个小时就宣告售罄。

一时间,有关售卖过程中存在舞弊和截留私卖的传言开始流传,成千上万没买到抽签表的人们由失望转而愤怒,甚至酿成暴力事件,这就是著名的“810事件”。

此次事件让政府管理者第一次真切又深刻地意识到“股票”带来的风险,也直接促成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最高机构——证监会的成立。

我国股市起步虽然晚了点,但是发展却非常的惊人。

据交易所数据显示,2000年上市家数突破1000家、2010年突破2000家、2016年突破3000家,2020年突破4000家,总市值超过78万亿元,约11.9万亿美元,加上香港股市,港A两市总市值将超过17万亿美元,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发展」:牛顿也曾炒股血亏

随着A股市场的迅速扩容,这么多股票,投资者想要靠听消息、看图形在股市中获利,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很多人在未入股市之时总是听人说到炒股票炒股票,股票为什么用炒呢?

入市后又听到“庄家、”“筹码”之类的术语。

后来才慢慢了解到,“炒”是炒作的意思,而“庄家”和“筹码”来自赌场用语。

股市热点、概念、题材究竟是怎么炒起来的?

股市和赌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吗?

股票真的是用来炒的吗?

下篇预告:本质:股票真的是拿来炒的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