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教你炒股票缠论108课(教你炒股票之缠论新解)

2021-12-28 04:51 作者:看懂经济 围观:
“十面埋伏”,金融风险的心理学透视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十面埋伏”,金融风险的心理学透视

文 | 邓宇,央行观察特约作者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当我在厅堂值班巡视的时候听到某支行的保安师傅道出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而这是英国伟大作家狄更斯的一句至理名言。这位师傅60年代生人,早年从一家国营商场跳到个体创业,跑遍了大上海、安徽等地,不幸的是经历了创业团队的解散、运输安全事故,红红火火的市场经济创业以失败告终。折腾几年后这位师傅投身到中国股市,不觉已经二十几载,见证了股市的起起伏伏,如今手里握着的只有一只苏浙地区的中小股,反反复复,偶尔买几只理财产品丰富一下流动性。

当说起自己将要拆迁的房子时就会义愤填膺,因为这个三线城市的房价已经涨到了1万以上,好一点的楼盘甚至到了1.5万左右,保安师傅逢人就会说起中国房地产的“怪相”,想当初做实体的人如今也不得不陷入到这种时代洪流。我们身处于“十面埋伏”,风险伴随着我们的每一项决策,每一个投资的机会,潜伏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依然看到了大批的人倒在了风险事件面前,消费返利、金融传销等渗透到三、四线城市。

查尔斯·麦基在写于1841年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这本书或许是最好的注解。金融风险问题似乎不再仅仅是风险本身,更深层次的是我们的人性,以及我们对风险的认知、感受和理解。

◆ ◆ ◆

一、普遍存在的金融风险认知误区

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机会。这句话在过去直到现在仍然是很多人的座右铭,对待风险,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反应却也有着同样的共识,即尽可能地通过分散投资、可靠信息以及多种渠道将风险降低,规避风险和获取收益同样重要。但是,人性或者说金融心理昭示的却是人们对于收益的持续追逐,对于投资热点的追捧。

(一)普遍将收益置于优先地位

某支行的张经理时常接到类似的投资房地产、比特币、以房养老的电话,各种推销应接不暇,而且身边的不少客户都把钱转走了,原本理财到期的资金全部转入到了不知名的比特币、互联网投资项目,收益远远高于银行理财。张经理担心的是收益持续下降后,理财的出路在哪里?

一方面是每日咨询的客户追问资管新规的政策,对于后期理财收益的忧虑,对于保本产品的信仰即将要打破;一方面是每日转走到其他平台的客户,对于高收益的追逐,对于这些风险视而不见的心理,抢着购买热点城市的房子,不惜贷款加杠杆。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房地产投资是百分百的回报,房价总是在上涨,许多人认为股市到了底部,抄底的机会随时降临。大部分不明投资精髓的百姓将自己的身家放置于这些风险当中,将收益置于优先地位。

(二)无视于风险的客观存在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确实是一片欣欣向荣,拔地而起的新楼盘,络绎不绝的投资客,甚至还有不少人加入到长租公寓的投资中,高额回报、炒作租房资源、抬高租金等,将资本发挥到最大价值。殊不知第一家踩雷的杭州鼎家正在走向破产边缘,资金链断裂,这背后必定隐藏着更多的投资风险,牵涉到大量的投资者。

在风险真正降临时,没有人可以坐以待毙,而更为感慨的是没有人可以相安无事。2018年6月,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在第十届陆家嘴金融论坛说,“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这句话振聋发聩,但是仍然有大量的人群无视风险的客观存在,对于身边的金融风险熟视无睹。

(三)风险距离自己非常遥远

心理学上讲乐观偏差,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更可能经历好的事情,而他人更可能经历坏的事情。今年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十年,也是亚洲金融危机二十年。我们看到很多的文章都在分析危机的原因和背后的真相,经济学家、投资咨询公司、政府研究部门、自媒体等等提示着风险无处不在,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性。因此,风险其实就在身边,所有人都可能置于风暴中间。

米歇尔·沃克在《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提到了“灰犀牛”的概念,灰犀牛笨重、反应迟钝,人们往往难以察觉,直到犀牛向你狂奔定会猝不及防。现实的情况是大量的投资者仍然坚信风险远在天边,三、四线城市的人总觉得风险在一线城市,那些P2P、互联网理财、房地产投机与自己无关。可是类似“钱宝网”、善林金融等等就在我们的社区、街道和邻居,围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金融风险往往就在我们身边,民间借贷、金融传销、金融诈骗就在基层,就在我们的亲戚朋友的饭局上,人们谈论高收益和高回报,却从不谈论风险。

(四)风险降临时无计可施

最近我们留意到很多的标题,有些是严肃的分析报告,有些则是某个事件的分析,专业和调侃充斥着网络。例如“这一代的年轻人将是最艰难的一代”、“千万豪宅的我们过拼多多拿着三千生活”、“中产阶层的焦虑”、“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告急”、“P2P踩雷的时代”等等,似乎风险来临时我们无计可施,手足无措,对于风险后的补救显得仓促而悲戚。

但是,我们在购买房产、打新股、投资P2P、参与互联网金融时就没有预感到这些产品背后的风险吗?或者说我们没有考虑过这些投资后的收益是多少吗?没有人承诺这些收益到底是多少,很多时候是我们的从众心理、随波逐流,乃至于侥幸心理作祟。风险来临时没有预案,就像8月山东寿光突如其来的洪水两三天就可以冲走一家人的生计,缺乏风险保障,二十万的大棚顷刻化为乌有。当P2P的投资者意识到踩雷的时候只能前往事发地静坐示威,一切都没有风险的预兆和风险来临时的准备。

◆ ◆ ◆

二、金融风险的心理学透视

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金融领域,因其复杂性、多样性和市场性,同时还有人性的因素。风险普遍存在,这是一条基本规律。2018年8月24日召开的“金稳会”的主题正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可见风险是目前金融工作的重心,这也关乎到我们寻常百姓的“钱袋子”。

作为金融从业者,无时无刻不在感受风险。某支行的李经理的理财客户最近找上门说自己投资的一个平台可能要垮掉了,10万的资金可能要“打水漂”,李经理多次提醒还是于事无补,因为平台的收益承诺有8%,甚至12%,与宣传的大型企业背书、国有银行托管相去甚远,真正面临风险的时候所有人都像一叶扁舟,李经理只能哀叹和同情。

(一)侥幸心理

百科解释侥幸心理就是希望通过偶然的原因去取的成功或者避免灾害,因而造成一些严重后果。侥幸心理的存在也是人性的本质体现,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也是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最佳表现。在金融市场和金融投资领域,侥幸心理不仅存在于个体,而且存在于集体。

在最新一轮的比特币炒作之中,侥幸心理显而易见,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不是“接盘侠”,流入到币圈的资金源源不断,行情见涨的心理效应助推了币圈的“狂欢”,一度逼近2万美元最高点,从6年前的6美分到2万美元,几乎翻了33万倍。但是,后期遭遇各国监管、市场预期下降以及投资者情绪不稳等因素,价格迅速回落。侥幸心理蔓延的时候会严重干扰市场预期,所谓虚假的繁荣就是侥幸心理最好的体现。

(二)投机心理

投机很可能是一个中性词,因为风险具有不可预测和随机性,就像马云押对了互联网 B2B/B2C 市场,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机会,而更有一些投资者押注在共享经济上,最后不了了之,投资打了水漂。发生于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泡沫,就是投机最好的注解,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理性的完全丧失以及泡沫破灭,当时不到1000元一朵的郁金香不到一个月就升值到 2万元,但当卖方市场大肆抛售郁金香时,价格持续下降,市场崩溃,公众恐慌。

风险往往存在于投机之中,犹记得2014年11月开始的中国股市的“春天”,一轮牛市近在咫尺,大量的股民、股市小白跑到股市,经历了几波行情之后,最终在6月“不寒而栗”,7月暴跌“噩梦”降临。在这其中,我们看到了在财富变动巨大的市场存在着大量的投机主义者,鄂尔多斯房地产泡沫历历在目,风险叠加的故事仍在上演。

(三)从众心理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羊群效应”,在一群羊面前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之后,后面的羊仍然会向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而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存在了。“羊群效应”在金融投资领域表现为从众心理,近几年的金融创新催生了大量的新鲜事物,例如比特币、P2P、网贷、共享经济、长租公寓等等,资本的力量将杠杆效应发挥到了极致。

一个个踩雷的P2P平台、消费返利、基金爆仓后面跟着的都是普通百姓,有的甚至连P2P的概念都不理解,只对收益感兴趣,无数个家庭都深陷其中。从众心理将风险掩盖,信息不对称,加上逐利行为,将很多原本理性的人带入到风险投资当中,忽略了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直到风险爆发之后,还有人没有意识到从进入某一领域的时候就注定了风险的必然性,措手不及,更是没有一点点防备。

(四)权威心理

人类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权力结构,领袖只是少数杰出的人物,这在人类早期的组织和后来的群居生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人们普遍倾向于相信权威,在日常生活、写作和金融投资当中不知不觉都会有权威的出现,例如在写作中引用权威人士的言论、语录,在股市投资中讲述“股神”巴菲特的故事,在互联网谈论马云、马化腾的天才。在权威的认知伴随着从众心理和投机,看到一些权威人士对于某个产品、某个项目的评价就采取行动,代替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决策。

芒格曾经提到权威的错误影响,“错误地理解权威人物的吩咐有时会造成悲剧性的后果”。在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国家,各类信息膨胀甚至是爆炸的时代,我们捕捉信息、识别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增强,而且在减弱。由于心理作用,很多人对于权威人士的解读深信不疑,在金融市场和投资领域都只会吸收对最有利的信息,过滤掉不利信息,满足个人的侥幸、投机心理。

◆ ◆ ◆

三、“十面埋伏”,金融风险的基因检测

资管新规经过四个月的激烈讨论后“靴子落地”,后续影响仍在持续发酵,互联网金融整治甚嚣尘上,P2P踩雷的公司短期内大幅攀升,有些还危及到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我们看到了身边太多的财富大起大落,随着时代的浪花从股市卷到房地产,从房地产卷到互联网金融(P2P),从实体卷入一个个金融创新的“怪圈”,比如比特币、共享经济、以房养老。最近几年则是财富的彻底洗牌,人人自危,踩雷的不仅仅是普通百姓,更是那些投机的企业、创业的大学生,甚至是退休的中老年人。

(一)金融风险一定是客观存在、不不可忽视的

风险一定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黑天鹅”、“灰犀牛”还是“明斯基时刻”,危机的爆发总是埋伏了大量的线索,隐藏了许多的风险点,最后才会因为某个事件、某个政策或者某个时间点爆发。在我们的金融活动中,风险一开始就已经伴随其中,传统意义上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等,每一个风险都有其特点和客观规律性。从历次危机爆发的原因来看,无外乎是信用危机、信贷货币宽松、资产泡沫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由此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

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承认金融危机的存在是客观的,而且有规律可循,这危机背后就是金融风险的存在基础。任何一项投资、金融产品都附带有风险因素,储蓄存款有挤兑风险,货币基金有流动性风险,股票有市场风险,房地产有政策风险,原油期货有国际政治风险,无风险的金融产品和项目是不存在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前的刚性兑付的理财产品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给投资机构造成巨大的道德风险。原央行副行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就果断指出了刚性兑付的文化和理财市场掩盖了风险,她进一步指出“如果大家都不去承担风险,不去承担创新的风险,不去承担损失的风险,何来社会的进步”。

打破刚性兑付就是为了实现风险定价,给予市场更加健康、创新的活力,给金融机构更多的创新动力,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才能真正成熟起来。“灰犀牛”理论就充分揭示了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的存在。金融风险关系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生存,2015年的“股灾”让大量的中产家庭遭遇损失,A股创7年最大跌幅,总市值蒸发近3万亿,震荡百日,千股跌停,这其中既有从众心理,也有盲目投机心理,无视风险的存在,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我们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和风险的客观性,避免主观臆断带来的风险损失,在金融投资决策上趋于理性。

(二)金融风险是可以预见并且做好防范的

吴晓灵指出,风险自担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石。任何事物都存在一种风险,特别是金融活动,因为存在的大量不确定性、高杠杆性、传染性、相关性,但是风险仍然是可以预见的并且有防范的可能性。金融危机并非一时一事,必然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比如宽松的信贷、信用危机、生产过剩等,如果没有及时调整政策,制定改革措施,让这些因素持续发酵,金融危机就可能因为某个事件点燃。

宏观层面的风险更多来自于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政策,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需要采取更加宏观的监管政策,我国采取的类似英国的“双峰监管”模式(央行主攻审慎监管、银保监会负责行为监管)以及“一委一行两会”的监管机构设置,就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保障。只要认真梳理风险的源头、缘由和前因后果,金融风险是可控的,并非所有的风险都是“黑天鹅”。

于机构和个体而言,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我们把握好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国际和地区形势,近期要持续关注国家推行的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导向,资管新规的落地,对于P2P、互联网金融的整治,以及对非银金融机构的强监管等都是“去杠杆”的表现。中观层面需要把握机构和个体投资对象的风险,比如针对三、四线城市棚改区房地产的投资就需要关注当地的房地产政策、房贷利率、购房和卖房的限制、房产税等。微观层面如个人的信贷、利率、市场风险、风险承受能力等,克服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根据个人的资产负债表做出投资决策和资产规划。

(三)金融风险的应对需要系统性知识

现分管金融的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十年前的研究课题《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提及到金融危机的深刻原因,其中特别指出“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事实上任何的金融危机都有心理学的因素存在,而且影响力惊人。《金融心理学》的作者拉斯·特维德总结了金融市场的四项基本原则,市场永远走在前面、市场是非理性的、混沌支配、图形自我实现。这四个基本原则在我们的日常投资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引价值,许多人依赖于数据分析、各类信息、外部新闻等,看似投资决策的信息来源多元化,在工具上应用更加先进,但是对于风险的预警、预判仍然显得仓促而多余。

金融风险的认识是多元化,百余年来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对于金融危机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但是仍然无法准确判断危机爆发的时间点,危机后的决策往往意味着监管的失败,修补、完善政策常常是滞后的。于个体而言,在风险和危机面前更多的是无可奈何,因为无法预知风险,无法应对风险。山东寿光的大棚种植户们,饱受四十年一遇的洪水困扰,却无能为力。然而,深层次分析这些风险的缘由却是可预见的,可以采取降低损失的措施的。例如购买大棚种植的商业保险,及时准确传递气象气候信息以及尽快转移等,尽量减少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风险的预警和预判需要专业的、系统性的经济学、金融学知识,更需要的是金融心理学,对于人性和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应更加完善,掌握这些心理的动机、产生因素和后果,如前文分析的侥幸心理、从众心理、投机心理、权威心理等等,克服人性的弱点,对风险的客观存在和规律加以尊重。并且要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掌握更加全面的金融投资和决策方法后,制定风险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预案,提早谋划。

就像某支行的保安朱师傅一样,每天关注宏观财经、国际贸易新闻知识,掌握股市行情波动情况和走势,了解所购买的股票的企业公告、研报等,并且对股票的走势图进行跟踪,与同类型的股票进行比较,最后选择合适的时机买卖。这都需要非常扎实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金融风险的规律,能够在风险降临时采取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 ◆ ◆

四、结 语

金融风险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最近两年,我们常常听到的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史无前例地将金融风险置于最高决策层。

在一个严监管、强监管的金融时代,在一个随时都有金融风险爆发的阶段,我们更要重新审视金融风险的意义,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金融风险无处不在,不是一个宏大空洞的主题和异常醒目“标题”,而是确确实实要防范金融风险。个体在一个繁荣的时代更要敬畏金融风险,掌握金融风险的规律,破除那些心理误区和认知错误。

“及时止损,行稳致远。”经常听到这位保安师傅说这句话,语气坚定而庄重,特别是遇到一些炒股、炒房和炒比特币的朋友。而我渐渐明白金融风险更像是对人性的考验,和我们的心理准备。

想了解金融科技与互联网产业机会,请微信搜索「金融科技帮帮忙」小程序进行咨询~

☟☟☟

FintechEco研究院联席院长:由曦

畅销书作家,著作《蚂蚁金服: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中信出版社),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金融互联网分会暨中国网络金融联盟专家

“十面埋伏”,金融风险的心理学透视

FintechEco研究院联席院长:付学军

畅销书作家,著作《教你炒股票之缠论新解》(中信出版社)

“十面埋伏”,金融风险的心理学透视

< end >

如果您对本文有好的想法,就留下您的宝贵建议吧!

央行观察热文 关注「央行观察」微信公众号即可查看

1、如何构建一个现代化的金融体系?

2、从央行、联储资产负债表看中美贸易战的根源

3、十年前,我也在金融风暴中心

4、2018半年度报告解读 | 银行业拐点初现

5、十四年后,银联从香港再出发

“十面埋伏”,金融风险的心理学透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