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阿修罗道电影好看吗

2022-03-05 13:19 作者:老聂聊IP 围观:

从去年那部见光死的《阿修罗》谈电影的世界观建构

今天的话题我们去年上映的一部电影和由一部电影引发的一则新闻说起,这部电影就是号称历时6年投资7.2亿人民币的“史诗级大片”《阿修罗》。新闻就是《阿修罗》撤档事件。撤档的原因也很简单,电影上映3天票房不足5000万。于是《阿修罗》的官方微博发了如下公告,我念一下哈:经全体投资方决定,电影《阿修罗》将于7月15晚间22点起撤档停映。在此,我们向一路陪伴与支持的观众表达由衷谢意。向未能如愿观看影片的观众表示歉意。向电影《阿修罗》各关联合作方表示深深的感谢,并对因此给大家带来的工作不便表示歉意。向六年来参与本片的全体中外主创人员和主演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特此公告。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怎么样呢?观众为什么不买单呢?事实上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太烂,所以没有看过的观众完全不必感到遗憾。我们看下网友在豆瓣上给出的令人叹为观止的3.1评分就可以知道这部电影烂到何等地步。了解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就我个人而言是一个小众文艺片的拥趸,向来对这种所谓的奇幻大片报以的是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更何况是这样一部被“誉”为行业耻辱的史诗级烂片。

按道理实在是不应该对这样的奇葩大片报以什么关注。但引起我兴趣的是这部电影在片尾留了彩蛋,据说是为《阿修罗2》做准备用的。而电影出品方当初的雄心是要搞一部中国的《指环王》出来。实话说,如果搞这样一部电影不是为了“洗钱”而是制作单位为了打造一个中国式魔幻样板IP进行的一次努力的话,这倒是一个真心可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的案例。虽然是一个反面案例,但亦有其价值。至少它可以让我们反思一件事儿,那就是在打造一款IP时,如何解决宏大世界观的建构问题。

​还是按老套路来,问题先留在这儿,我们先讲故事。说故事呢,其实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话说公元两百七十九年,也就是晋武帝时期,有一个叫不准的盗墓贼,多说一句,咋一看这个名字确实有点意思,不仅有网红色彩,而且极具传播属性。不过这个名字正确读法应该叫 pi zhun,在汉语中“不”通“丕”,所以呢?还是要读丕准。

总之吧,有一天这哥们儿潜入到位于今天河南卫辉市附近的一所墓穴准备大干一票,可能是因为入行不久初学咋练,进入墓底后居然发现随身带的照明用具不足。这哥们就只好瞎摸,感觉地下有不少散落的竹简,于是拾起来引火。后来呢?这货没盗着啥东西反而被官府抓个正着。

官府对盗墓贼真心没啥兴趣,因为见怪不怪,倒感觉发现的这一批竹简值得研究。因为是先秦时候的史料,用的是一种类似蝌蚪文的书写体,于是就组织人员编译,结果这一编译不得了,一部极具史料价值的先秦史书《竹书纪年》就此问世。因为出土的地方河南卫辉那个时候叫汲郡,所以也叫《汲冢纪年》。这部史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夏商周下至魏襄王二十年,前后长达1847年,更重要的是这部书由于躺在地下,所以躲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劫难。

书中记载的很多历史事件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尚书、史记等主流史书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可以说是自成体系。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从小学历史都知道三代以上中国的政府首脑接班人制度叫禅让,简单的说就是让位于贤。比如尧禅让给舜,舜又禅让给禹,禹又禅让给伯益,伯益不受,启接了班,建立夏朝,从夏朝以后禅让这种事儿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所谓禹传启家天下。

以上我说得事迹相当简略,你要看《史记》的话绝对精彩,尤其是尧让位给舜这一轱辘,简直就是一部充满了各种无脑槽点的弱智片。因为我们不是一个讲历史故事的栏目,所以这块还是交给大家自行补课。为什么《竹书纪年》重要呢?因为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所谓禅让这种事儿是根本不存在的,王位更替大体上和我们的近亲什么猴子、黑猩猩群体中发生的事儿是差不多的,尧到了晚年,舜的实力做大,于是发动叛乱把尧赶走取而代之,等舜老了,禹又上演了同样的一出,一脚把舜踹到一边儿,然后自己当起老大。

后来伯益也想这么干,结果没干成,因为启的势力也很大,火拼了一场伯益被砍死,启才算从老爹手里继承了政权。实话说,政治斗争腥风血雨, 《竹书纪年》的纪录虽然是一度是孤证,但其复合我们对人性的预期,以及对历史发展的判断,所以更加可信。虽然由于很长时间以来这本书是孤证,而且今天看到的版本是宋代原版丢失以后探佚与重新整理的结果,所以很多秉持主流价值观的学者认为这是一本伪书。但这些年随着大量先秦时期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面世,比如《清华简》,比如《容成氏》等等,其中不少内容是可以与《竹书纪年》相互印证的。所以基本可以断定,前面我说得那些在今天看来充满了温情脉脉的高度道德化的政治形态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不存在的。

在这里岔开一句,对历史研究有兴趣的同学我建议大家买一本书叫《近40年出土简帛文献研究》,绝对值得一看,我的合伙人老刘就买了一本,没事儿就研究研究,姿势确实长了不少。又扯远了,还是回到我们的话题,讲这段历史的考证和我们今天说得一个IP的世界观建构这件事儿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我想说的是“回归童年的价值信仰”与“关于群体文化的共同想象”这两个概念。

​详细解释这两个概念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听了上面的介绍,你有没有想过如此漏洞百出的三皇五帝的政治童话是怎么被司马迁这样的大学者写进《史记》的呢?其实这事儿应该是出自孔子之手,因为最早记录这些故事的《尚书》就是孔子修订的。而孟子后来也大量引用了孔子的说法,这两位大咖定的调子被儒家后学继承下来说实在也是再正常不过的。而孔子的史料是从哪儿来的呢?这点就不得而知了,纯粹做一个个人的推测,我觉得就是孔子老人家编出来的。当然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实现人心向善天下大同的远大理想服务的。为了改良现实,未来不可知,只能向上追溯,而上古时期的古代君王就变成了最好的可被粉饰的道德载体。

​今天讲这些不是想批判谁或者想搞什么历史翻案文章等等,而是想让大家沿着这个思路再思考另外一件事儿,如果我们能暂时把自己的年龄抛弃,回到小的时候,回到十几岁甚至更早。

你更喜欢哪个版本的三皇五帝的故事呢?你更愿意相信那个版本的故事呢?是《史记》记载的阳光版的,还是《竹书纪年》记载的暗黑版的?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其实这件事儿很容易理解,今天我们观察所有讲给孩子的故事几乎都是黑白分明的二元价值对立的故事。比如大灰狼和小白兔,比如白雪公主,比如三只小猪,比如蓝精灵等等。而且如果你带过孩子的话,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孩子喜欢重复听一个相同的故事。比如你今天给他讲了一个狼外婆的故事,明天他会再让你讲一遍,当你讲了很多遍的时候,他会边听故事边纠正你故事中讲得不对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天生就有巩固自身已有价值的需求。

从去年那部见光死的《阿修罗》谈电影的世界观建构

​我在给传统企业家讲“IP化品牌升级六步法”的时候,为了说明人的认知过程做过一页这样的图,在这里我简单说一下。很好理解,我们每个人对照自身的成长就能明白,首先是“混沌”,这就好比婴儿,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都是浑浑噩噩的,只有吃奶求生的本能而没有什么是非观念。

接下来就会进入黑白,我们看孩子,总是在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但大多数人是不会死在“黑白”之中的,因为社会社会会教育我们,所以长大的我们马上就会进入一种状态叫“相对”。因为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很多时候不是黑白的,而是灰色的,好人也没那么好,坏人也没那么坏。

于是开始无事无非凡是做“相对论”处理自以为很高明。所以大多数人其实是死在“相对”里的。那么如果你要做一个少数的成功的人应该怎么做呢?当然是要跳出“相对”继续成长,看清世界的趋势在生命流变的时点上做出个人的选择。这块有点绕不详细解释,还是那句话,有兴趣的同学出门右拐听以前的课,在这里你姑且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句鸡汤的话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用它指导自身的行动。

以上我大概解释了什么叫“回归童年的价值信仰”也就是说人越年轻越容易喜欢并相信一些正向价值观的东西,注意,这种东西其实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母体文化。它很多时候看似幼稚,经不起推敲,但它有其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而树立价值偶像。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确立这种价值偶像而不惜改写真实的历史事件已经虚构一些历史人物等等。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猴子群团中也有一位孔子一样的人物能编纂一个猴王世界里的“禅让”故事在猴子的世界里传播并形成共识,那么我们相信猴子今天混得不比我们人类差。

又扯远了,回到“《史记》”VS“《竹书纪年》”或者叫“孔子”VS“《竹书纪年》”这件事儿带给我们的第二个启发,“关于群体文化的共同想象”。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之前给文化下过四个字的定义叫群体共识,我们说相信并喜欢一些正向价值观的东西是全人类的母体文化,但如果细分到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某一群族,由于地理的原因,环境的原因,生活方式的原因等等,他们的思维方式或表达方式却往往是不同的。

就拿确立偶像这件事儿来说,我们中国人常常是祖先崇拜,而西方人是“神祗”崇拜。你看具有高度道德感责任心的三皇五帝、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等等,他们都是我们历史上的先民,都是祖先的名字。多说一句,这其实就是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别,因为农业文明重土安迁,春种秋收,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对安定的,所以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往往趋向于圆满,又因为农业种植的经验较于容易把握与传承,所以对祖先的信仰是自然形成的。而西方天然就是海洋文明,即便是像地中海这样“风平浪静”的海域,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出海贸易也是一向极其高风险的事业,只凭航海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人在这种长期经历着死亡与不确定的环境中久了,自然会对人类本身的力量产生怀疑,所有会有悲剧意识,所以会寻找一种超越自然的精神寄托于是会信“神”。说这些,就是希望大家理解什么叫“关于群体文化的共同想象”。

说白了,历史上很多不靠谱的世事能够被我们接受真心不是编纂者有多高明,而是我们其实并不真正关心历史的真相,只是自然而然的会选择一个构建在我们的文化形态之上的共同想象而已,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听到这儿我想大家可能越来越糊涂了?今天不是说那部倒霉电影《阿修罗》么?怎么从历史故事绕到个人成长又开始讲文化了,这些和究竟和这部倒霉电影有什么关系?大家别着急,其实啰啰嗦嗦讲这么多,是希望在我接下来抛出观点的时候,大家能更好的理解与思考。OK,终于可以说我的观点了,我认为电影《阿修罗》的失败,最重要的是IP世界观建构的失败。因为这部徒有其表的电影在做其价值观建构的时候既干扰了“回归童年的价值信仰”又没有建立起“关于群体文化的共同想象”。所以大家整体感觉这部影片除了炫而虚的特效,就是乱而散剧情。这样的电影居然还要对标《指环王》系列,实在是令人汗颜。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电影,或者所谓的大IP,无论拍得多花里胡哨,其价值观都是非常正向,非常简单只给的。比如《星战》系列,比如《复联》系列,比如《指环王》系列等等,都是回归童年的,也都是植根于人类最原始的母体文化的。所以很多瞧不起好莱坞大片的人嘲讽他们的电影是人拍的动画片。

确实这样,看来看去有什么人性深度呢?今天来个“黑暗暴君”明天来个“灭霸”就是大好人和大坏蛋对打,最后大好人打败了大坏蛋。我们每次进入电影院结局都可以预期,但为什么这样的电影不光票房能长盛不衰,还能带动衍生品销售呢?说白了就是“回归童年的价值信仰”,说白了就是给了我们一次幻想的找回童心的机会。

当然我在之前那期讲《体验》的节目中也讲过,整体的电影工业水平以及高频刺激的剧情设计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那么我们看《阿修罗》为什么没有做到这一点?事实上整部电影也是在把一个极其显而易见的大爱与牺牲的道理煞有介事的讲给我们听。可为什么没有让我们找到“回归童年的价值信仰”?除了东拼西凑的剧情,演员被限制的演技,雷人的台词之外,更重要的是电影是以一个集极恶与极善为一身矛盾体的主角——“阿修罗的洞察之头”如意展开的。

我这么说,你听着是不是都觉得有点儿乱?电影中的阿修罗有三个脑袋,一个叫欲望之头、一个叫谋略之头、一个叫洞察之头。本质上这是一个非常哲学的设定,应该是来自于柏拉图,因为柏拉图最早将人的灵魂划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并同时指出,它们中总有一个部分占据主导地位,使人的追求有所不同。最好的灵魂结构是理性主导,激情辅佐,欲望克制自己并服从理性。可是如此装孙子人物设定,就难免让我们试图从主角身上找到儿时价值信仰的努力产生失焦。

更重要的接下来弱智的剧情又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哲学化的探讨,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就失败了。 然后是“关于群体文化的共同想象”。注意,我觉得这一点是《阿修罗》这部电影做得最失败的,把一个源自印度婆罗门教又被佛教借用的世界模型进行了一些中国文化的乔装打扮又参杂了一些西方魔幻主义的涂脂抹粉,然后就宣称自己建立一个全新的虚幻世界观的格局。

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那些了解一些佛教知识的人没办法对这个世界产生认同,而那些不了解佛教故事的人又觉得这个东西似曾相识却又看哪儿哪儿别扭。本来嘛,不是说不可以建立一个全兴的世界观,但你建立的东西必须符合你要传达群体的共同文化的共同想象。

举个例子,你看宫崎骏的电影,那部最经典《千与千寻》,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也喜欢看,我们虽然不了解日本文化但对电影中的世界会觉得新奇却不会有抽离感?原因就是宫崎骏在这部电影中的世界观设定本质上是源自日本传统的“神道教”的。虽然增加来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整体感觉都对,很多细节包括建筑、包括破败的石像等等都很准确。这种有迹可循的东西是自成体系的,当然,故事也精彩,所以它很容易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让我们长久回味。

再说一个大家熟悉的我们国产盗墓系列IP作品。实话说就其价值观而言并不怎么正向,用我们IP商学院的导师陈格雷的话说不就是一群成年人为了发财而去冒险盗墓的故事嘛,这样的行为你说有多少道德感呢?还真说不上。但它为什么吸引人,其实就是它的世界观建构做得不错,这种对“东方神秘主义”的想象既有发挥的空间,又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有着我们几千年来民间志怪传说的根基。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这种大IP或者叫超级IP的世界观建构往往是逐步完善的,或者说是有一个大体的构想再逐步细化,比如《指环王》的中土世界,比如《魔兽》的艾泽拉斯大陆,而且也都是人物优先,然后从人物身上生长剧情,而不是东拼西凑搞四不像工程。一看故事不行就弄个小鲜肉收割票房。说实在的,这样一部电影既然已经撤档了,如果要点脸的话彻底销毁是最好的结果。

最后我说下电影中对应佛教中六道轮回的设定。佛教中的世界有三界六道,其中六道由上而下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天道最高,是那些修行的非常好的高僧大德转世去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生活可以活10000岁而没有什么痛苦,接下来是人道,也就是次一等的修行转世后去的地方,你就可以把它理解成相对缓和的人间吧,曰,寿约百岁,苦乐参半。比如今天的北欧应该是有点这味道的,如果修行的再差那就会转世到阿修罗道,事实上电影《阿修罗》说得就是这个世界的神,阿修罗道比人道的处境更差,你可以把理解它是一个相互压榨高度竞争充满各种焦虑的世界,我倒觉得有点像今天的高度商业化的北上广深这样的地方。接下来三道,也叫下三途,一个比一个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检索。我想说得是什么呢?对照佛教中的六道,电影叫《阿修罗》也恰恰落入阿修罗道,不知是否也是一种求仁得仁?

最最后,其实中国本来是有一部世界观建构非常完整的经典名著可以拿来用的,就是《山海经》,既充满了中原文明对周边世界的绮丽想象,又激扬着的少年感的荷尔蒙味道,如果有人好好研究研究的话,我想应该能做成一个觉得靠谱的爆款I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