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昆阳之战好看吗

2022-03-05 01:48 作者:至简历史 围观:

昆阳之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都曾提及过。此外,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刘宋史学家范晔、北宋学者何去非、文学家苏轼、明末大儒王夫之等人,在各自的著作中也曾对昆阳之战都有精辟的点评。

深度解析:被毛主席等历史名人一再提及的昆阳之战有何出彩之处

昆阳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

公元23年,原绿林军与刘縯、刘秀兄弟合兵一处组成汉军,声势渐大,并拥立刘玄为更始帝,号召天下共同推翻王莽的新朝、恢复汉室。

面对这一情况,王莽大为惊慌,决定抽掉全国主要兵力予以围剿。他以司空王邑、司徒王寻为主将,征召通晓六十三家兵法的人为军官,任用巨人巨毋霸为垒尉,又赶来虎、豹、犀、象等猛兽以助军威,会同严尤、陈茂所部,组成了一支四十三万人,号称百万的庞大军团,旌旗、辎重绵延千里不绝,浩浩荡荡地扑向汉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崤山以东地区。

汉军将领们看到王寻、王邑兵多势众,不敢应战,一路退缩至昆阳城。当时,汉军四处攻城略地,主力部队则由刘縯率领,正在攻打宛城。所以,最终退入昆阳城的只有八九千人。八九千人对四十三万,怎么打?有些汉军将领惊恐不安,担忧自己的老婆孩子,想放弃昆阳城而到其他城邑去。

深度解析:被毛主席等历史名人一再提及的昆阳之战有何出彩之处

就在这关键时刻,刘秀挺身而出,权衡利弊之后,决定让王凤和王常领兵守卫昆阳,自己则与李轶等十三人趁夜骑马驰出昆阳城,去外面收集士兵。

王寻、王邑纵兵包围昆阳,包围了几十重,列营上百个,钲鼓之声响彻几十里,还挖掘地道,用战车撞城;用许多弓弩向城内乱射,矢下如雨,城内的人为了躲避飞矢,背着门板出外打水。王凤等乞求投降,不被理睬。另一方面,刘秀等十三人突出重围后,到郾、定陵等地调发军队杀回昆阳。刘秀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先头部队,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首级。

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队退却;汉军各部一同冲杀过去,再次斩杀了数百上千人。

汉军接连获胜,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于是,刘秀挑选三千敢死队从城西水岸边攻击王莽军的主将营垒。

深度解析:被毛主席等历史名人一再提及的昆阳之战有何出彩之处

王寻、王邑轻视汉军,亲自带领一万余人巡行军阵,戒令各营都按兵不动,单独迎上来同汉军交战,不利,大部队又不敢擅自相救;王寻、王邑所部阵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终于杀了王寻。

与此同时,昆阳城中的汉军也击鼓大喊着冲杀出来,里应外合,呼声震天动地。王莽军大溃,逃跑者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适值迅雷、大风,屋瓦全都被风刮得乱飞,大雨好似从天上倒灌下来,水暴涨,虎豹都吓得发抖,掉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

王邑、严尤、陈茂等以轻骑踏着死人渡过水逃走,还活着的士兵则大部分逃回家乡,只有王邑和他带领的长安勇士几千人回到洛阳。

深度解析:被毛主席等历史名人一再提及的昆阳之战有何出彩之处

汉军获得王莽军抛下的全部军用物资,不可胜计,接连几个月都运不完,有些余下的就被烧掉。消息传开,关中震惧,于是天下豪杰一致响应,纷纷杀掉当地的州郡长官,用更始年号,等待更始皇帝的诏命,王莽新朝从此一蹶不振,离灭亡为期不远了。

昆阳之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

而在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则一战闻名天下,为日后夺取天下、坐上龙椅奠定了基础。

深度解析:被毛主席等历史名人一再提及的昆阳之战有何出彩之处

昆阳之战有何出彩之处?

在昆阳之战中,汉军总共加起来不过一两万人,而王莽军有则四十多万人。

针对敌强我弱的特点,汉军一方面先是一路让出地盘,退缩防线至昆阳,并固守昆阳,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另一方面,刘秀身先士卒,多次领兵血战,培养将卒士气,然后采用“擒贼先擒王”和内外夹击的策略,领兵直接攻打王莽军的主营,从而一举打败王莽军。

所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把昆阳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加以论述;而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则是在论及“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时,提到了昆阳之战。

通过毛泽东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昆阳之战有两个最出彩的地方,即后发制人、以弱胜强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

深度解析:被毛主席等历史名人一再提及的昆阳之战有何出彩之处

除了这两个出彩之处,我以为昆阳之战还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1、刘秀十分善于做思想工作。

据史料记载,昆阳之战初期,汉军退入昆阳城后,多数将领惊慌不安,担忧老婆孩子,想从这里分散而到其他城邑去。从这一点来看,当时的汉军实际上还具有流寇的特点,是乌合之众,并无战斗到底的决心。

此时,刘秀站出来为他们分析利弊,从而坚定了汉军固守昆阳的决心。他说:“现在城内兵、粮既少,而城外敌军又强大,合力抵抗敌军,也许可以立功;如果分散,势必不能一一保全。况且刘縯部队还没有攻下宛城,不能前来救援;假如昆阳被敌军占领,只要一天的功夫,我军各部也就都完了。现在怎么能不同心胆,共举大业,反而想要守着妻子财物呢?”

在刘秀出城到郾、定陵等地调发军队时,也有许多将领贪图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兵士留守。于是,刘秀又给那些将领们做思想工作,说:“现在如果打垮敌人,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可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将领们听了这话,才把全部军队交给刘秀。

此外,刘秀身先士卒,自己作先锋,带领千人队攻打王莽军,一胜再胜,从而鼓舞了将士的士气。这实际上是刘秀以行动为将士做思想工作。

深度解析:被毛主席等历史名人一再提及的昆阳之战有何出彩之处

2、王莽军主将傲慢轻敌,指挥体系僵化。

王寻、王邑纵兵包围昆阳之前,严尤曾向王邑献策说:“昆阳城小而坚固,现在假冒皇帝名号的刘玄在宛城,我们大军迅速向那里进兵,他必定奔逃;宛城方面的汉军一旦失败,昆阳城里的汉军自然向我军降服。”

但王邑却说:“我以前围攻翟义,因没有活捉住他而受到责备,如今带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攻下,这就不能显示军威了。应当先攻陷屠杀此城,踏着血泊前进,前歌后舞,难道不痛快吗?”

王莽军包围昆阳后,负责守卫昆阳的汉军将领王凤等乞求投降,王寻、王邑却不接受,因为在他们看来,王莽军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克昆阳,不担心军事上会出其它事故。

随后,严尤又建议说:“《兵法》上写着:‘围城要留下缺口’,应让被围之敌得以逃出,从而使围攻宛城的绿林军害怕。”而王邑又不听取这个建议。

昆阳城中的汉军既不能投降,又无退路,只好拼死守城,为刘秀引兵会战争取了时间。而这,恰恰是王莽军的主将傲慢轻敌造成的。

此外,在刘秀带领三千敢死队进攻王莽军主营时,王寻、王邑仍然轻视汉军,亲自带领一万余人应战,戒令各营都按兵不动。

而在王寻、王邑与汉军交战不利时,大部队却因为王寻、王邑之前的戒令都不敢擅自相救,从而让汉军有了斩杀王寻,趁乱击溃王莽军的机会。可见其军队的指挥系统是多么的官僚僵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