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ss类的电影好看吗

2022-03-03 01:40 作者:黄娜老师 围观:

最近上映的这几部抗美援朝题材的战争史诗大片,论气质、风格与制作水准,确实令人眼前一亮;然而,如果说这些电影完美致敬了“最可爱的人”,似乎,还是有点不够。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国产战争电影,除了场面震撼、人物煽情外,是不是也应该注意一下具体战斗背景的介绍、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转场的逻辑性?

这个,咱们后面再重点说。

还有,就是冲锋场面的演绎,明显脱离了实际。

志愿军虽然武器装备落后,但面对敌人的机械化装甲部队,也并非就是一股脑地“人海冲锋”,死拼人命,我们的战法战术同样是很有技术含量的,我军的战术冲锋伤亡也是可控的——要是按照《长津湖》里的全景特效镜头那个混乱又密集的程度(下图),大多都会被美军火力活活打成筛子...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下图这个照片,才是朝鲜战场上的真实情形——以三三制队形发起冲锋,步兵有规律地分布在广袤的山地平原上,这样的阵型宽中有细,敌炮火的覆盖程度不足以广泛杀伤我军。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这时的“三三制”,在运用上,要求步兵最基础的作战单位“班”在进攻时按照每三人一组的形式分为三个战斗小组,个人和小组均呈三角形分布,个人之间的间距要保证不会被一颗手榴弹团灭,小组之间的间距则要确保不会被一发炮弹团灭。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一人进攻,一人掩护,一人支援,三人组成一个三角形,在进攻中不断更换阵型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连小朋友都知道

简单说就是,你除了劲大、跑得快、不怕死外,更重要的是懂得战术安排,能配合战斗小组行动,每一个单兵的行动,即便全靠11路+轻武器,那也都是有技术含量的。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事实上,志愿军战士们哪怕是在优势兵力的情况下,也很少会采用电影《长津湖》中的那种非常密集“人海冲锋”,拿血肉去直面敌人用空中火力、大炮和机枪所组成的火网,从而导致不必要的重大伤亡。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志愿军号手吹响进攻号角,部队向前冲锋的真实场景

其实,“人海冲锋”原本属于冷兵器时期的标准战法,靠着巨大的视觉听觉压力,起到加强己方士气、震慑敌胆的关键作用。近代配合滑膛枪的“线式战术”(又叫排队枪毙,流行于17-19世纪西方)也经常用它。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影视剧中,1815年滑铁卢战役时,英军的“线式战术”方阵

但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进入20世纪的机械化战争时代,当重型机枪和其他重火力普遍使用后,很多场合,“人海冲锋”这种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了下来了。

甚至,人们常常提及的,卫国战争时期苏联人的“乌拉冲锋”,也并非就是简单地拼人命。

苏军的“乌拉冲锋”是一种在己方阵地炮火和装甲武器的掩护下的“波次冲锋”。

在地形比较开阔的野战,发起冲锋前,苏军猛烈的炮火至少已经犁了一到两遍阵地,然后装甲负责打头阵,起到吸引火力和消灭敌军阵地工事的作用。紧跟着坦克的,才是冲锋的步兵。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卫国战争中,发起冲锋的苏军

在“乌拉冲锋”中,紧随坦克的步兵,一浪接一浪地拍向前方。如果兵源充足的话,苏军往往会排出八九道兵线,每个士兵间隔3-6米,呈散兵状,全程都很讲究作战技巧,并非就是人挨人的往前送死。

所以,无论是苏军的“波次冲锋”还是咱们的志愿军的“三三制”,多数情形下,都是很讲究战术设计的,而非仅靠着蛮勇,一窝蜂地冲上去,用茫茫的人海去“湮灭”对方的火力。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现实中的朝鲜战场志愿军冲锋场面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电影剧照

当然,电影的表达可能没工夫去表现这些复杂的步兵战术,更注重的是“大场面”、“震撼性”,仿佛只要场面和特效足够厉害,观众们就会热血沸腾,电影也就成功了。

但电影虽然高于生活,但也得源于生活,而且,表现志愿军不怕牺牲精神的手法有很多,不一定就非得用“人海战术”来渲染情绪。具体的,可以参考功勋系列之《能文能武李延年》,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接着,咱说说另一个问题——电影表达的结构性和逻辑性方面的缺陷。

首先,在朝鲜战争的大环境下,具体战役战术背景方面的介绍不足。

这点,无论是《长津湖》还是《狙击手》,做得都比较弱。

像《长津湖》,开头从小人物入手,然后就是惊天动地的“仁川登陆”以及中南海对战争全局的讨论,但唯独少了,有关长津湖这个战役的具体战术部署,让人光看到了逼真激烈的战斗场面,却不清楚具体的敌我作战规划。

吴京的连队叫穿插连,可从头到尾,都没让人搞明白他们是怎么“穿插”的?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此外,电影没有刻画领导干部团队的战斗策略。对于那些一闪而过的名将领,大家基本只看到了一两句——“狠狠地打”这样情绪化的演讲镜头,而没有做技术性的表现....

电影演了快一个小时的时候,男主一行仍在渲染各种战友、兄弟情深,部队还没到长津湖,特别是军队集结的那段,各连互相鄙视,老兵戏弄新人,似乎...有点像西方军队题材的剧情;

而到结尾处,却又突然咣当一下,黑屏出了结束字幕,戛然而止了。剧情和节奏上,头重脚轻。

甚至有时候,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几个“大牌”主演的个人秀,一部分战斗场景因为缺乏前后的逻辑联系和具体背景介绍,几乎都在靠主演的个人英雄主义来推动。

特别是最后的时候,前一个镜头,志愿军还在被美国的空中火力追着打,雷公舍命带着信号弹,引开美军空中火力,显得很悲壮,但也很被动。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接下来镜头一转,竟然开始表现志愿军大举反攻,美军仓皇地打包跑路,指挥官唐·费斯中校死不暝地挂掉,北极星团旗被志愿军缴获的获胜场面...这个节奏,让人很摸不着头脑。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这位早在1950年就挂掉了的唐·费斯中校,一直被美军按照失踪人员处理,直到2004年,他的遗骸被挖出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另外,有关长津湖战役中,我方为什么没有任何空中火力支援,为何不见苏联援华空军和志愿军空军的“踪影”也没进行任何背景介绍——长津湖战役发生在抗美援朝的第一阶段,此时中国空军无论是战机还是飞行员,都尚未准备好;

而苏联方面处于复杂国际环境的考虑,虽然自1950年11月1日起,援华苏联空军被允许跨过鸭绿江以南作战,但又规定,他们不得超过新义州空域。

那么,联系下图,就可以看出来,但苏联空军的这条作战命令,直接导致,在长津湖作战的志愿军第9兵团,确实无法获得任何空中支援,甚至苏联空军只得眼睁睁地坐观美陆战1师逃出生天,也不能升空阻拦。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这也是电影没来得及,或者被忽略的一个背景表述。

作为一部史诗类的电影,花上一两分钟,表述一下这类的必要背景,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中,应该并不属于特别困难的操作,哪怕简单加个字幕,也是很有必要的。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援助中国的苏联空军飞行员和教练

而且,长津湖原本是一场半个月的战斗,但因为缺乏具体的战略战术规划介绍,在电影里,给人的感觉,似乎只像是一个山沟沟里的几次夜间激战;

拍完长津湖一夜,镜头就突然就“跳”到了杨根思的故事——前面没有铺垫,后续也没再交代——这段故事就凭空出现凭空结束,直接喂给观众,显得非常割裂。

杨根思和其所连队参与的,是东线主力上非常感人的一次战斗,但是后半段,导演将其剪辑成了随意穿插的一些情节,没有捋清楚来龙去脉。再然后,结束情节又跳到了美军撤退遇到冰雕连。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这让观众完全很难搞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即便有很多人观影前都做足了功课,看起来也同样感觉很是突兀。

最后,简单说说《狙击手》。

客观看,《狙击手》在情节逻辑上比《长津湖》要做的到位,故事更完整,节奏掌握得很好,但也缺乏具体背景介绍,以至于有评论说,这更像是武侠剧里“高手单挑”。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狙击手》中的外籍演员演的特别卖力气

《狙击手》的故事发生在五次战役以后的阵地战阶段。这时的朝鲜战争,处于边谈边打的状态。

对于美军而言,虽然他们的装备优势极为明显,但已经占不到什么便宜了。

一方面,美国人因为之前被打出了巨大的阴影,但回到谈判桌上,他们又仗着自己超级大国的地位和装备优势,仍旧非常傲娇。

于是,这个阶段的朝鲜战场,以小规模的零星局部战斗为主,比如近身战、遭遇战等等。

这就是电影的背景——1952年冬至1953年初,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形成僵持,双方发起了低强度的密集狙击战,史称“冷枪冷炮运动”。

大家把当年麻雀战的打法拿出来对付敌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天天搞死搞残你几个,积少成多,一点一点地吃掉敌人。

因此,狙击手在这个阶段,作用重大。

由于他们的存在,营地内的美军,再也不敢随便“日光浴”、野营烧烤了,时刻被恐惧笼罩,士气更加低落。

像人们熟知的,“神枪手”张桃芳,就是这一时期打出名气的——他凭着一支无瞄准镜的莫辛纳甘,用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志愿军冷枪狙击杀最高纪录。电影最后也打出字幕,说是以他为原型改编的。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然而,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在电影情节展开前,缺乏具体背景和作战规划的介绍——哪怕是这只是一场小战争,但也离不开大环境和具体的战役背景,否则很容易就影响到了表达效果。

带着爱国主义色彩的军事电影,不同于追求视觉效果和刺激的动作片、枪战片,更要求有历史代入感,背景铺垫和情节上的逻辑性。

那种通常战争片里对着地图两军讨论具体作战计划的场面,虽然显得有点程序化和老套,但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介绍背景的作用,也让接下来的情节显得更具逻辑性更顺利展开,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拍战争片,不仅要表现出很惨烈很残酷很血腥的场面,同样也要照顾到价值观的表达和叙事策略。

况且,在注重战场特效表达、主人公英雄主义精神和战友深情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有点更具技术含量的东西——我军面对美军的高机动的机械化部队,是如何袭扰疲敌的?

我军针对美军轻敌的战斗意志,演化出的礼拜攻势、月夜攻势,是如何让美军夜不敢寐的?

我军当时的后勤补给,是如何在美军的侦查下斗智斗勇的?

我军是如何在美军的炮火轰炸下,研究出针对性地躲避和反制策略的?

我军的部队文化,除了不怕吃苦,无畏牺牲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就没有什么欢乐轻松的元素吗?

军事历史电影并非“动作片”:还得再说说《长津湖》和《狙击手》

阵地上演出的志愿军文工团

当然,这样的一个伟大题材,一个悲壮战例,一个精神丰碑,值得挖掘的东西,实在太多。尽管前面提及的两部电影无论存在着一些遗憾,它们依旧能够激励着观众们主动去好好了解这段历史——光这一点,就已经很值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