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丧尸电影活着好看吗

2022-03-02 06:09 作者:终南影话 围观:

韩国电影似乎一直钟爱灾难叙事,从《江汉怪物》到《流感》再到2016年大热的《釜山行》,不论是何种原因而引发的灾难,影片最终的价值导向都是指向人性的美好,但影片中流露而出的对政府的不满以及科学决策的失误等文化隐喻仍旧值得观者回味。

《活着》|“丧尸热”及其背后的游戏体验

2020年刚上映的电影《活着》仍旧延续了韩国电影灾难叙事的套路,加之大热的丧尸元素的加持,使得电影未经播出便吸引了大量关注。

影片主要人物只有男女主角两个人,男主角吴俊余待业游戏玩家,一天刚与朋友开黑想着寻找防空洞躲一下,便听见语音中朋友们惊恐的呼叫,随即所在公寓的楼下乱作一团,人们惊惶地向外涌出,电视新闻中滚动播出这一突发的暴乱,受到惊吓的吴俊余随即回到房中继续打起了游戏。

《活着》|“丧尸热”及其背后的游戏体验

而至于影片中的女主角,直至故事过半才匆忙出现,并且影片所赋予的人物形象也是十分模糊,只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交代了其恐高的事实,但至于为何女主角能够徒手在成群的丧尸中毫发无损地突出重围,这一点直至影片最后都未能交代清楚。

与以往的灾难电影不同,《活着》并未动用过多的篇幅赘述病毒发生的原因,也未如《釜山行》般向观众交代丧尸的出现是因为被感染的鹿咬人而导致的,活着像《江汉怪物》一般明确指出是因为人的原因而致使的生物变异,仅在这一点上《活着》是有疏漏的。

《活着》|“丧尸热”及其背后的游戏体验

但也不排除导演在开篇便置入“游戏”的观念,并将攀岩、烟雾弹、对讲机、枪支、绳索等元素贯穿整部影片,是否试图将整个“丧尸时间”设立为虚构的游戏体验,毕竟在整部影片中鲜少出现关于感情的叙事逻辑,如同影片的名字一般“活着”,只有不断地升级,不断地寻找能量续命,最终活下来的人便赢得了游戏。

再者,电影从开篇便提及的“防空洞”,在一定程度上所对应的便是男女主角的家。剧中女主角将自己家的客厅装饰成户外露营的场景,同时还设想并安装了紧急情况下的机关,这一细节设置再次印证了“防空洞”这一设想。

《活着》|“丧尸热”及其背后的游戏体验

在这种被限制的空间里往往成为男女主角用以成长和升级的绝佳场所,相比以往大多以户外或奔跑、追逐、猎杀为主要活动轨迹的丧尸电影,《活着》则可以算是此类电影中相对“安静”的一类了。

“被限制的空间”一方面可以捕捉到外面危险的讯息,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短时间内保障人物的安全,同时还提供了区别丧尸与正常人类的划分界限。

直到“防空洞”内的物资消耗完毕,主角们在被动的情况下才会走出这一空间,进入下一环节的冒险。

《活着》|“丧尸热”及其背后的游戏体验

但电影的问题就在这里,创作者既想打造出一个无限趋近于真实的生活空间,又无法摆脱赋予主角们过于耀眼的人物光环,因此,便造成了电影逻辑上的诟病。

赤手空拳的男女主角一次次地面对丧尸的围堵后依然能够绝处逢生,甚至在面对同为幸存者的人类同胞的迫害后,仍旧能够逢凶化吉。

除此之外,电影中不断更迭出现的人群职业,从警察到消防员,再到最终救助二人逃离公寓的士兵们,丰富的人物群像却仍旧未能恰当地突显人物特性。

《活着》|“丧尸热”及其背后的游戏体验

除了一段已经被感染的消防员顺着女主角从阳台扔下的绳索快速攀爬的场景,配合电视中主持人所说的被感染者在一段时间之内还会保持生前正常的职业特性,除此之外再无任何细节刻画,这也使得电影无论是抨击、又或是赞扬这一人群的价值层面上始终无法站住脚跟。

影片的另一处“游戏化”设置还体现在故事叙述的情感层面。整部影片唯一令人为之动容的居然是那对被感染的夫妻,本打算抓住女主角去喂养被感染的妻子后失败,男子随即被感染的妻子扑倒牺牲。

《活着》|“丧尸热”及其背后的游戏体验

实际上导演本是想借由男子下药毒害二人的情节展现在危机时刻人性复杂、灰暗的一面,但未曾想到,在被感染的妻子扑倒男子后,男子温柔地拍着满身血渍的妻子,并喃喃说道“没关系,没关系”却成为影片情感渲染的高光时刻。

虽然这份突如其来的温暖爱情一再打断一部灾难电影本该具有的惊悚气质,但仍旧无法阻挡人类对“生”的信念的向往,这便是人与非人最大的不同。

《活着》|“丧尸热”及其背后的游戏体验

抛开故事逻辑的缺陷,《活着》中还是有些值得圈点的地方。比如说,影片中一以贯之的“活下去”的念头,和不断出现于影片中的男主角家中挂着的“平和平康安宁”字画,甚至于男主角从被困第一天到被困一个月后的心路历程,这一切都在反复告诫并提醒观众“再难也要活下去。”

但仅停留于表面依靠口号来抒情的信念仍旧显得力量不够,传达给观众的只是停留于特殊情况下的人性的本能处理与真实反映,并未形成能够如病毒般感染观众的价值观念传输。

《活着》|“丧尸热”及其背后的游戏体验

也因此提醒我们电影的精神传输绝非仅依赖于功能性的作用牵引,价值层面的感染与共情才是电影寻求共鸣的出路。

《活着》|“丧尸热”及其背后的游戏体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