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恩德培行动电影好看吗

2022-03-02 04:00 作者:宝宝巴土 围观:

《 恩德培行动 ( 7 Days in ENTEBBE )》改编自 1976 年的反 劫机 军事行动,

”If you don’t take a leap of your faith, you’ll never be able to dance.”

(假如不鼓起勇气放手一搏,妳永远都无法讨好)

指导者的这句话,让女舞者终於放下对自我的怀疑,彻底投入舞蹈。

「影评」《恩德培行动》每个人都不自由

这句话,正可以看做是导演对《恩德培行动》传奇歷史的诠释。这是一次不可能的任务。1976 年 7 月 3 日,超过 100 名以色列国防军及特种军人摩萨德小组成员,载著一台宾士和两台吉普车,搭乘 4 架运输机、在 8 架战斗机掩护机 2 架运输机后勤支援下,几近隐形般地低空飞行 4,000 公里长征,低调跨过红海、穿越非洲大陆上数个反对以色列的国家领空后,摸黑秘密降落乌干达国际机场,旋风奇袭关押 106 名以色列人质的旧航厦,7 名劫机犯遭到全数歼灭,乌干达军队亦有 45 人阵亡,以色列成功营救出 102 名人质。此次营救行动,难度之大前所未见,而最后以色列仅 4 名人质及 1 名指挥官罹难,且从飞机降落到救出人质起飞回航,总计只花了 53 分鐘。

这场奇蹟般的精彩救援,确实需要放手一搏!

真实事件中,由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及德国左翼恐怖组织赤军共同策划了一桩劫机事件。在以色列建国后,近百万被迫搬迁的巴勒斯坦难民开始了流离失所的生活,巴解组织长年採取激进手段希望夺回家园。来自德方赤军的波瑟和库尔曼,因為信念投身左翼行动,盼望為全世界受压迫的人们发声,他们相信為了实现正义的目标,恐怖行动只是一时的手段。

「影评」《恩德培行动》每个人都不自由

电影分为现在(劫机事件)、和过去(赤军两人参与的前因)两条时间轴,其中,现在线的劫机事件,再切分為劫机现场、以色列政府、甚至带到了特种军人与舞者女友的小支线,而后又用舞者的舞剧,回头隐喻涵盖整个救援行动。

从导演荷西派迪夏(Jose Padilha)选择了两位十分著名的演员──罗莎蒙派克(Rosamund Pike, 片中饰演 布莉姬库尔曼)与丹尼尔布尔(Daniel Brühl, 片中饰演韦菲特波瑟)──来担纲演出此次参与劫机的德国赤军成员,可以看出他不想单纯拍一个军事行动,更想强化『人』」的这个企图。

「影评」《恩德培行动》每个人都不自由

不同於以往讲述此事件的方式,本片加入了劫机方的视角和故事,关注两个来自德国的革命份子,為何在事不关己的以巴纠纷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同时间,以色列政府内部对於谈判或军事行动的考量与政治角力,也不仅只停在成败可能性的判断。

以上种种设计,既想歌颂此次行动的传奇性,又想刻划其中纠结的人物心境,同时还须点出中东地缘政治上的复杂,我们能感受到导演的庞大企图。原文片名:7 Days in Entebee,说明本片选择避开此事件总以军事行动切入的方式,改為著墨在劫机事件这七天内发生了什麼事,希望开创观影新角度,确实切合电影核心目标,中文片名《恩德培行动》反倒容易给予观眾动作片的错误期待。

「影评」《恩德培行动》每个人都不自由

拓展叙事角度与广度之后……

然而,将罗莎蒙派克与丹尼尔布尔放在同一处,势必形成故事线主述的观影预期,分线叙事手法却导致故事份量的分散,对角色的铺陈略显不够,支持他们一路坚持走到最后牺牲生命的原因厚度不足,反倒削弱了说服力。本片几乎详实地拍出所有当时的歷史细节,除了一字不漏地还原事件,还希望照顾到每个角色的心境纠结,在取舍上不够干净爽快,就很容易造成各条线都讲不透彻,让观影上產生预期落差,有些可惜。

在这场劫机事件中,劫机犯阵营狭持从以色列机场起飞、搭载了 248 名乘客及机组员的法国航空,中途暂停利比亚班加西加油,而后转降在乌干达的恩德培国际机场旧航厦。波瑟与库尔曼视自己為正义革命军,為了帮助巴勒斯坦难民,联手巴解组织,对抗「以受害者姿态,强势罢凌巴国人民」的以色列资本政府。

「影评」《恩德培行动》每个人都不自由

他们希望借此激进行动,吸引全世界关注他们的诉求,要求释放关押在以色列及其他各国的数十名恐怖革命份子,并随后释放了非以色列籍乘客以表达善意。坚持不与恐怖份子协商的以色列这次动摇了,乌干达总统伊迪阿敏的态度暧昧不明,以国总理拉宾不得不考量到上百名受狭持以色列民眾的性命安危,而主战的国防部长西蒙,则暗中策划起这场规模庞大的救援行动。

劫机 事件中,「失去自由」是极為理所当然的事

然而,除了那被当做人质的 106 名以色列民眾之外,在《恩德培行动》中我们看到,没有一个人拥有真正的自由。

「影评」《恩德培行动》每个人都不自由

波瑟原本是发行左派思想书籍的书商,在发现「光靠『想』是无法改变世界」的事实之后,决定起身加入革命行动。他的动机纯良,从机上广播时的玩心闪现,在班加西时释放孕妇的决定,到安抚老妇人时,看到她手上集中营幸存者的记号后沉默不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从未真心想要伤害谁。波瑟气愤德国被二战时屠杀犹太人的原罪绑架了,导致无法公正评断以色列迫害巴勒斯坦的行為。他以為他是要去实践理想开创美好世界,然而当杀人的抉择摆在眼前时,他才意识到理想离现实有多麼远。

在整场行动中,波瑟心中对自我的质疑与日俱增,他却选择不去面对,直到受到巴解同志的尖锐挑衅:

「你为什么参与这场行动!?我来这裡是因為我爱我的国家,你来这裡却是因為你恨你的国家!」

他希望挣脱德国人屠杀的原罪愧咎感,却陷入了另一种「被自己信念和憎恨绑架了行為」的陷阱。

「影评」《恩德培行动》每个人都不自由

库尔曼曾经因误信他人,害一名革命同伴被捕,当得知对方在狱中「自杀」后,更加坚定她反抗专制政权的决心,甚至不惜与意见分歧的男友分道扬鑣,也要坚持自己激进的理念。但是巨大的压力却让她失眠,需要靠药物维持逐渐失控的情绪,从一开始在机上仍能对小女孩展现同情,带着期盼等待谈判成功,到后来在航厦鸣枪恫吓威胁眾人,麻木执行再一次的「种族隔离」,眼见整个行动开始荒腔走板、几乎背离初衷,我们看得出来她已在崩溃边缘。

直到她「拨了公共电话」给男友,喃喃告诫自己即将走上毁灭的道路。我们会发现,她早就领悟到,自己是因為执念而听不进任何劝阻,即使明知是错误的决定,却仍一意孤行,然而事已至此,她已没有回头的餘地。

同一时间,总理拉宾跟国防部长西蒙的对峙也逐渐白热化。总理面对家属与国人的庞大压力,犹豫是否要破例採取和谈手段以换回人质安全,却又需要压制国防部长强硬的对立态度,谈与不谈,都将面对后续严峻的政治成本。

鹰派的国防部长,从头到尾坚持主战立场,主张提高国防预算、对恐怖份子也应该进攻而非谈判,坚决不愿為总理的和平决策买单,暗中佈署救援行动来巩固自己的诉求,坚信武力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他考量的也许不光是政治生命,还有他维护国家主体的信念。对他而言,人质的生命若能当做激起群众爱国心的号角,运用方式就并非只有安全救回一途。两人在不同的位置上,承担不同的政治责任,人质当然重要,但是要押多少筹码,来赌人质性命的平安,两人背后的判断与顾虑自然不一样。

正式开始救援的高潮段落──

军事行动镜头跟贯穿全片的现代舞剧码平行剪辑,音乐节奏让人呼吸心跳跟著加速,犹太传统歌曲则营造出独特的神圣宗教性,增加了行动的传奇色彩。军人的进攻彷彿舞者般矫健精準,而舞者的力量则一如军人那样强劲俐落,两方都一鼓作气地完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出发前,特种兵跟女友的小支线,点题了所有人的「不自由」。身為军人就该為国家奉献生命,是否真有抽身自保的选择?如果没有前线捍卫国家主权的生死交锋,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难道真能如常?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歷史包袱,究竟哪一方才真该占有合理所有权、哪一方该理性退让?每个人似乎都有选择权,又似乎没什麼选择。不论是理想、现实、憧憬、或是欲望,任何东西都能左右你的决策。

每个人都被什麼东西绑架著、每个人都是人质,宏观到国际情势、正义、政治,微观到个人职业、信念、身家,没有一个人是真正自由自在的。但只要可以做出选择,就无法推卸责任。妥协并不意味着缴械投降,而是不放弃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这次伟大的奇袭行动,初看是以色列的两面手法奏效,表面跟歹徒周旋降低对方戒心,暗地里坚毅完成此次艰难的行动。但当我们持续查阅史料就会发现,总理与国防部长的立场是否真曾如此强烈对立,也是难以定论,因此我们更可以看做是导演藉此安排,凸显每个人的信念将一定程度牵制了行為的选择。发生劫机事件时,有外援可以拯救受害者,但若是被自己狭持,只有自己能够拯救自己。

在片中,以色列总理拉宾两次对著国防部长西蒙说:

「虽然不跟恐怖份子和谈是我们一贯的信念,但我们总有一天必须要考虑和谈。不和谈,我们的邻居都是我们的敌人,不和谈,我们永远都要面对战争。」(大致语意)

现实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若是坚持凡事走上极端,不保留协调或互相沟通理解的弹性,那麼最终走上毁灭道路,就是可以预期的事。波瑟与库尔曼,无法面对信念坍塌,於是只能架住自己、硬著头皮一路走向终点。

而在现实中,事件过后多年,以色列总理拉宾、国防部长西蒙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因為持续透过和谈寻找中东和平的方法,而共同获得了 1994 年诺贝尔和平奖。拉宾随后遇刺身亡,西蒙接任总理,继续接手进行和谈。也许导演透过《恩德培行动》想说的是,这场史诗般的救援奇袭之所以可以成功,正是因為牵扯在其中的人,并非真心希望走到玉石俱焚的最后一步。当他们被各自的纠结狭持时,劫机的想法才转变成行动,被推到檯面上进行。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关卡,在此与彼得极端,我们是否具有足够智慧,不被原有的意识形态、欲望、面子、恐惧或甚至逃避现实压力的懦弱给绑架,而能持续寻找调整的方向,并且向前推进,就将决定我们最终能否突破重围、漂亮胜出。

《 恩德培行动 》电影之内与之外

贯穿全片的那齣舞剧,是犹太人在逾越节时唱的传统歌曲〈Echad Mi Yodea〉,讲述了 1-13 这些数字在犹太教中的简单要义,出自以色列知名的巴希瓦现代舞团(Batsheva Dance Company),由编舞家 Ohad Naharin 所创作。一群身着犹太服饰的舞者围坐成半圆形,不断从椅子上轮流跃起、挣扎、而后坐下,其中却有一个人总是在动作的最后,瘫软跌趴在地。歌曲以同样的曲式重复再重复,舞者们的动作也愈趋狂乱,褪下身上的西服、长裤、鞋袜向中心点飞掷,散乱的衣物象徵二战中受迫害的犹太人,而不断跌倒的舞者,最后成了唯一衣著完整的人。

犹太人千百年来累积了多少颠沛流离的眼泪,却在重复被驱赶、被迫害的悲剧中,不屈不挠地重新站起。我想导演选择这齣舞剧扣合电影关键情节,多少想透过隐喻,对这支民族坚定不移重建家园的信念、以及百折不摧的生命力,传达钦佩之意吧。

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