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人生第二春电影好看吗

2022-03-02 00:39 作者:有历史 围观:

1965年,杜聿明特赦后第六年,他参加了一场特殊的婚礼。

新郎是特赦的前国民党军统大将沈醉,新娘则是一位护士。婚礼特殊在哪?沈醉已是51岁之人,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而且已经有了成年的孩子。作为特赦人士,怎么会有这样的福气呢?这个缘故,我们后文会详说。

沈醉与杜聿明是多年老友,婚礼上多喝了两杯,大家不由得说了许多心事。沈醉摆脱了一桩大大的情场孽债,不免有点高兴过头,便问杜聿明说,对自己这场得意之婚姻怎么看。杜聿明也刚与夫人曹秀清历经劫难重逢,心里自有一番滋味。面对沈醉的灵魂之问,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既有点祝福,还有一些不很认同他的态度。杜聿明只是嘿嘿冷笑了几声没有评价。

杜沈二人交游很早,按说志趣相投应该知无不言。为何此时会有这样的反应呢?杜聿明对此事冷笑,其实倒不是酸沈醉。大概是勾起了自己入狱、特赦、等妻、重逢这十几年来的痛苦和无奈。

特赦之后:沈醉娶护士寻找第二春,戏问杜聿明怎么看,杜嘿嘿冷笑

老年沈醉和杜雪洁夫妇

一、纷纷开启第二春的战犯

杜聿明最初其实比沈醉更有条件找新老婆。毕竟他是第一批特赦时就幸运地出来的,而且威望极高,周总理对他也十分关照。但是他始终没有对这一问题作过什么表态,直到63年迎来结发之妻曹秀清。

但是从1959年到1963年这四年时光,杜聿明一人苦守,到底有什么说不得的无奈呢?

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比着看。

国民党战犯特赦后,由于其历史特殊性,许多人都是孤身一人,他们的妻儿老小大多都在台湾。所谓救人救到底,人民政府不仅在物质条件上给予优惠,还帮助他们介绍对象。

这既是精神关怀,也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实惠。

许多特赦战犯之前都是高官厚禄,对生活上的事一窍不通,没有一个勤劳的贤内助,他们都无法生活下来。

溥仪就是个典型代表。

溥仪第一批特赦后,自己一个人生活闹了不少笑话。

溥仪在宫中长到18岁,一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天津租界和长春期间,仍然是众星捧月,可以说没有任何生活技能。出狱之后他一开始是一个人生活,但是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

比如说他出去打热水,回来的时候经常忘了塞瓶塞,结果一路走一路洒。在政协的食堂里买饭,他不知道饭菜什么价,买饭的时候就掏出一大堆包票,叫食堂卖饭的自己拿。

于是政府就委托一个叫赵华堂的工人,住在溥仪隔壁,平时帮他打理一下生活上的事,教他怎么做基本的事。但总归不是事,人家赵华堂又不是长工,不能这么伺候溥仪一辈子。

所以,过了两年多,政协想了个办法,给溥仪牵线,认识了一位叫李淑贤的护士。李女士时年38岁,之前离过两次婚。溥仪对这位李女士非常满意,两人认识不久就结了婚。

溥仪婚后和李淑贤感情非常好。他当年娶了四个老婆,但彼此之间都没有什么真感情,那四位可怜的女人都是他的政治附属品,而不能真正当他人生的伴侣。和李淑贤结婚后,溥仪才真正感受到两个互相平等的人之间的关爱与甜蜜。

特赦之后:沈醉娶护士寻找第二春,戏问杜聿明怎么看,杜嘿嘿冷笑

溥仪夫妇

平生不会照顾人的溥仪,对妻子关照得有些痴狂。有一次突然下了暴雨,李淑贤没带伞,溥仪便拿着伞顶着暴雨去公交车站接她,路边见到一个下水道口没盖子,他怕妻子一会看不到踩到,就站在旁边一直看着……

溥仪式的结婚,其实也算不上人生第二春,而应算作初婚。他早年的婚姻,都是畸形的、不幸的、非人的,与李淑贤的结合,让他真正尝到了普通人、普通生活的幸福。

对溥仪来说,新的婚姻是刚需。

对杜聿明来说算不上,杜聿明有老婆,老婆好端端在台湾生活着,而且有六个孩子,所以他看起来没有娶新老婆的理由。

不过这似乎并非一直不娶、等待老妻的理由,因为同批特赦的人,也有和他同样的情况的。比如王耀武。

二、王耀武的情况与杜聿明也不同

王耀武济南战役被俘后,迅速发表声明反蒋脱蒋。他被送到功德林进行改造,表现非常好,认识非常深刻,很幸运地第一批特赦出狱。

王耀武之前也有老婆孩子。

王耀武的发妻是郑宜兰,两人生有7个孩子。1947年孟良崮战役后济南形势越来越危险,王耀武提前嗅到了济南城的危险气息,便提前把郑宜兰和七个孩子,连同兄弟家的两个孩子,都送到青岛,以免大难突起一家人全遭不测。

华野大军围攻济南时,王耀武再次给郑宜兰留话,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让她带着孩子们赶紧逃到香港去,千万不要去台湾。

王耀武被俘后,郑宜兰便在王耀武一个旧部的帮助下,先从青岛逃到上海,再逃到香港。网上有些不负责任的标题党们,据此捏造出一段郑宜兰和王耀武副官卷走王耀武的钱逃到美国的花边故事,这根本不值一驳。

王耀武和郑宜兰的女儿王鲁云曾专门发文,说这种流言完全是对王耀武夫妇的诽谤,没有任何可信度。

郑宜兰后来带着孩子们辗转去了哥斯达黎加,1981年逝世于彼处。她始终没有再去北京,只是派女儿王鲁云去北京看望了一次王耀武。郑宜兰和王耀武提出离婚,也并非无情无义,据王鲁云讲,也是方便王耀武再找一个老婆,好好生活。

特赦之后:沈醉娶护士寻找第二春,戏问杜聿明怎么看,杜嘿嘿冷笑

中间的是王鲁云

王耀武后来与北京82中的老师吴伯伦结了婚,就此了却残生。

王耀武这种情况,属于逼不得已。妻子孩子在国外已有稳定生活,不愿回来。因而千万这种情况。

据知情人回忆,大概郑宜兰不愿回大陆,也有被威胁的因素。

王耀武一直不怎么被信任,济南被围时他苦苦向蒋介石请求救援,但一直没有一兵一卒来救。被俘后王耀武迅速转变立场,在解放军的广播中公开向蒋介石劝降。王耀武身份极高,是山东省主席,而且是山东的方面军统帅,他的这番表态在政治上无异于一记响亮的耳光。蒋介石对王耀武非常痛恨,一度传言保密局特务要杀了王耀武家人以泄蒋介石之怒火。所以郑宜兰一家不敢去大陆,大概与此有关。

杜聿明和王耀武的情况不同,他的妻子曹秀清虽然被蒋介石扣留在台湾,但这位坚强的女士,一直不放弃和杜聿明团聚的希望,始终不与杜聿明提离婚。

三、心中些许不服

杜聿明或许心中存了些这方面的希望,不愿与家人断绝关系,彻底成为孤家寡人。

但其实寻诸杜聿明的本心,或许他不愿意另找新妻,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杜聿明与溥仪不一样,不需要另行寻找人生的幸福,他所有的幸福感,妻子和儿女们都能给,所以无需另起炉灶。

他与王耀武也不一样,王耀武在解放战争中败得心服口服,完全打不过粟裕。杜聿明自始至终,都不觉得在军事上败给解放军。

杜聿明抗战结束之后就一直是事实上的方面军指挥官。1946年他到东北当保安司令,与林彪对垒,最初的一年多,东北国军在他指挥下一直保持了胜势,把东北民主联军赶过松花江、赶到了黑龙江一隅。

纵然后来进攻受挫,但总体来说未遭大败,后来陈诚突然来东北夺权,把他赶走,他心理上没有经历过对林彪的认输心态。

从东北离任后,杜聿明又主持华东方向的攻势。他到华东时,华东方面国军已经接连遭遇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暴击,但他又能根据粟裕的特点,制定出反制山东共军的计划。

从战略层面讲,杜聿明的计划并不输于粟裕。

但很不幸的是,在济南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即将展开之际,杜聿明又被调到东北救火,原因是陈诚在东北胡搞一气,把杜聿明走时还算不错的局面弄得更糟了,卫立煌去接替陈诚指挥又与蒋介石产生严重分歧,不得已,蒋介石又把他最为信任的学生杜聿明调到东北,架空卫立煌,直接指挥东北部队。

而徐州方面制定的计划,因为杜聿明的离开,又全部被无能的刘峙搁置下来,白白丧失许多战机。结果等粟裕率华野主力全师而来,国军各路骄兵悍将虽然个个骄傲的鼻孔朝上,却无人能抵挡得住粟裕的暴击。很快,黄百韬第七兵团被华野主力团团包围。

眼看徐州战局又危险,蒋介石不得已再把杜聿明派去徐州。

到此局面,杜聿明仍然有办法,提出急速退出徐州、暂救一时之危的办法。

不得不说,杜聿明实在是国民党军中不可多得的统帅级人物。

可惜的是,杜聿明的方案仍然不被蒋介石采纳,杜聿明退兵途中被蒋介石强行改变行军方向,被粟裕追上包围于陈官庄。

所以,看出来了吗?杜聿明与其他国军战将的根本不同在于,他根本没有施展自己高明指挥能力的余地,完全被蒋介石牵着鼻子走。他的被俘,直接原因是蒋氏瞎指挥而非自己无能。这是他与王耀武的根本不同。

被俘之后,杜聿明用砖头砸脑袋自杀,抢手枪自杀,都未能成功。到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他又打算不吃饭不治病(他患有严重的肾病和胃病,辽沈战役期间曾切除一侧肾脏),用他的话讲,企图“慢性自杀”。被管理所的干部们发现并治好病后,杜聿明虽然十分感激这种人道主义关怀,但这并不能抵消他心中的不服。

特赦之后:沈醉娶护士寻找第二春,戏问杜聿明怎么看,杜嘿嘿冷笑

即使是抗美援朝战役爆发后,杜聿明震惊于志愿军举世无双的战斗精神和大无畏的胆气,一度对解放军产生了新的认识,甚至有些敬服,但这种敬服说到底仍然没有彻底瓦解他心中那点自尊和自傲。

杜聿明特赦后,撰写了多达十多万字的历史回顾。其中包括中国军远征军入缅作战纪实、辽沈战役中所见、淮海战役始末等等。

尤其是淮海战役始末,杜聿明写得极其详细,把整个决策过程、国民党高层的博弈、各大兵团将领的性格特点、临战反应以及被俘前后的过程,都写得纤毫毕现。

要知道,这是隔了十年之后才写的啊!

十年!仍然记得这么清楚。

刻骨铭心,往往代表着不甘心。

四、放不开的杜聿明

杜聿明被特赦后,活得其实很谨慎。他恢复自由后去北京街上游玩,有时还不敢相信没有人再管他了,总是不自觉地往后看看有没有人跟踪。

特赦之后杜聿明去过很多地方,也见过很多人,特别是周总理、陈赓大将,都见过很多次。但是笔者查找了很多史料,没有发现杜聿明与陈毅、粟裕、罗荣桓、林彪见面的记录,尤其是粟裕。

在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中,代表着双方顶尖水平、打了那场强度和规模都堪称顶级的大仗的双方指挥官,似乎没有始终没有退回正常人生状态。

没放下。

杜聿明看得清楚,但他没有放下。所以,在周围的旧日同僚、狱友、“赦友”们纷纷寻找人生第二春之际,他一直保持着独身。有一次,杜聿明在家中宴请几位朋友,做了一桌子饭菜,但是吃饭的时候,大家竟然发现,他忘了准备最关键的一样东西:筷子。大家不觉大笑。

家里缺一个女人,不管这个男人有多精明、多勤劳、多能干,家就不像家。

杜聿明的女主人曹秀清,在台湾过得不好,也让杜聿明牵挂不下。

特赦之后:沈醉娶护士寻找第二春,戏问杜聿明怎么看,杜嘿嘿冷笑

淮海战役还在相持之时,蒋介石就有意识地开始转移国军将帅的家人了。曹秀清一家受到“特殊关照”,都住在上海,受到保密局的严密“保护”,其实就是监视,不让他们跑。

杜聿明被俘后,曹秀清便带着婆母娘和几个孩子,在蒋介石安排下被逐步往东南跑,后来一气跑到了台北。

到台北之后,蒋介石说过的话不算数,不给杜家人提供抚恤金,也拒绝提供住所。可怜曹秀清带着一家人在一处窄小的房子里租住,挤挤挨挨,好不难受。曹秀清找到杜聿明的黄埔同学各种求告,勉强找到一个糊口的工作。

昔日荣尊的中将夫人,落魄到吃饭都顾不上。杜聿明长子杜致仁不久也在美国自杀,给曹秀清带来无穷的痛苦。

原来杜致仁在美国留学,他可不像孔祥熙、宋子文、陈果夫这种大佬,子女留学有花不完的钱,他的父亲杜聿明给不了多少钱,只能自己一边上学一边打工。

蒋介石本来承诺发给学费,但是只批了一千美元,而且是分两年支付。而杜致仁在美国一年的学费就要三千元,这点钱哪够?

杜致仁一个青年学生,在海外孤苦无依,有段时间生病了,衣食无着,写信求妈妈想办法。曹秀清只能以泪洗面,毫无办法。可怜杜致仁又气又急,父亲戎马一生,对蒋介石尽了忠,到头来一家老小却是这样的下场,一时想不开,杜致仁吃了安眠药自尽了。

杜聿明之母当初在淮海战役进行时,在上海过了一次荣耀的生日,到台北后陷入对儿子无尽的思念与痛苦之中,不久便病逝了。

杜聿明特赦后,辗转知道这些情况,对老母和妻儿也背上了沉重的良心债。

所有这些,都让他越活越自责,越活越痛苦。

空负一身屠龙技,无从施展、无处发泄,杜聿明之难,当时被俘诸将,无一人能与之相比。

五、放得开的沈醉

与杜聿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沈醉。

沈醉天生就是一个乐天派,这是两人对特赦后的婚姻持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所在。

沈醉的情商极高。

早年在军统时代,他周旋于戴笠、毛人凤、唐纵和郑介民之间,这几个人谁都不是省油的灯,互相之间都有提防。按理说沈醉后期也是军统大权的有力竞争者之一,但沈醉和上述几个大佬关系处得都非常好,没有人猜忌他。

1949年沈醉被派到云南,进行撤离后的游击准备,说白了就是潜伏准备。

沈醉提前把妻子粟燕萍和女儿送到香港,结果他自己被卢汉扣押在昆明,随后被押送到重庆、北京进行战犯改造。

沈醉与粟燕萍的恩爱甚笃,被关押期间他在日记中天天写粟燕萍的小名雪雪,有一件毛衣他天天穿在身上。有人问他为啥只爱穿这个衣服,他回答说这是雪雪织的,还曾在雪雪身上披过,所以他极爱这件衣服。

有时北京下雪,雪花落到沈醉身上,沈醉都能如食甘饴,浑身发颤。他在日记里这样说:

“昨夜晒在院内的衣裤上积了一小点雪,我轻轻地抚摸着它,这些雪是那么冰凉,而我的心肝雪雪却是那么温暖。温暖的遍体生香,雪雪啊,我何时能再把您拥入怀中尽情地享受您的温暖呢?”

可见他对粟燕萍爱恋之深。

不过爱之深也容易痛之切。雪雪在香港听说沈醉已死,她只是一个年方30的女人,人生还有很长的路,加上四个儿女需要养活,便与一上叫唐如山的国军团长结了婚。

沈醉出狱后,历尽千辛万苦才与雪雪联系上,发现雪雪已经另嫁他人。11年生离死别,好不容易联系上,却发现是这样一个结果,换作别人可能接受不了。但沈醉超高的情商救了他,他并没有沉浸于对往事、对爱情的迷恋,而是很快认清现实,与雪雪坦然面对了现实。

不久后,沈醉便与一个叫杜雪洁的护士结了婚。

沈醉的后半生过得很潇洒,又是出书又是搞社会活动,由于他经常在特赦人员中跑来跑去,甚至成了不挂名的特赦人员联络员。溥仪、杜聿明等人去世,他都在现场充当了遗言见证者。

相比沈醉的活泼跳脱,杜聿明无疑显得沉重了许多。

当然,杜聿明以另一种方式等来了属于他的人生幸福。

特赦之后:沈醉娶护士寻找第二春,戏问杜聿明怎么看,杜嘿嘿冷笑

曹秀清在台北始终没有放弃与丈夫重聚的念头。1957年,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蒋介石一直有心把他弄回台湾。曹秀清便利用蒋介石这个想法,借口去美国劝说女婿回台湾。一到美国,曹秀清便想办法回到大陆。

1963年曹秀清辗转抵达北京,与失散15年的丈夫重会。遥想1948年离别之际,杜、曹夫妇还是黑发,此时重会,都已满头白发,时光如水,命运坎坷,夫妇两人抱头痛哭。

老妻自可珍(曹秀清比杜聿明大两岁),老来尤佳人。各人自有各人的活法,杜聿明对别人的幸福生活和选择方式没有说什么。他心中有多少苦多少难,说来也是白说。人生在世,又有几人能像沈醉这样飞扬跳脱地活着?又人几人不背负着重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