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今年电影节好看吗

2022-03-01 20:06 作者:上观新闻 围观:

这一边,泰国导演、编剧和制片人阿彼察邦出现在大屏幕上与中国导演贾樟柯隔空对谈;那一边,环卫工人在一天辛苦之后欣赏了一场久违的露天电影——

将于6月20日落下大幕的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一面坚持与不能到现场的国际电影人线上交流、“云交易”,一面努力恢复线下活动,让更多人享受和参与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成功,离不开组委会的辛勤和努力。”一位电影节参与者告诉记者,“但更重要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电影文化氛围。”

主旋律“破圈”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代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不少嘉宾和观众会选择红色。参加电影节交易市场的专业人士,走进上海展览中心,一眼就能看到电影《1921》的巨幅海报——“红色光影·致敬百年”电影海报展上,13部庆祝建党百年重点影片集体亮相。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闭幕,光影间,映照一座城

今年的电影节时间特殊:再过不久,便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回望峥嵘岁月,电影是记录时代的载体。建党百年主题贯穿今年电影节始终,“百年征程•红色光影” 特别策划单元集中放映了一批国产佳片。

“没想到老电影那么好看,其中记录的精神至今不褪色!”今年27岁的白领刘广葳看了1958年诞生的电影《女篮5号》4K修复版,十分感动。更让她感慨的是当年录音师刘广阶来到现场,讲述拍摄的艰辛,比如创作者努力做到“声画同步”,如今已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修复画面:“这些电影人的奋斗历程,本身就记录着时代的巨变。”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闭幕,光影间,映照一座城

主旋律电影只有走进市场、引发年轻人共鸣,才能获得真正成功。《1921》是本届电影节开幕影片,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介绍,创作《1921》时,主创团队选择还原年轻一大代表的青春风采和理想追求。“当时一大代表平均年龄是28岁,是真正的年轻人。要从年轻人的角度,从个体角度,把这份当时的理想、青春、梦想展现出来。”

今年电影节,《望道》剧组走上红毯。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透露,《望道》在创作时从全国高校征集了100名大学生参与影片从文本到表演的创作,“主旋律作品只有贴近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才能引起共鸣。”

“精彩的主旋律电影,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激情。”市民罗奕越来越感受到这样的文化自信,“电影节大师班的嘉宾甄子丹说‘不尊重中国文化的电影不拍’,我觉得我们有这样的实力。”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闭幕,光影间,映照一座城

助推中国电影产业链

6月12日,编剧曹金玲携导演处女作《莫尔道嘎》亮相上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这部片子的起源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投项目:“这是一部在上海孵化而成的电影。”曾因创投拍出处女作的导演梁鸣,今年入选为“SIFF YOUNG X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首批五位电影人之一。从创投诞生之日起,10多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已孵化并促进82部电影项目的制作。

今年,电影项目创投收到324个有效项目申报。“这是水平非常高的一届,商业类型片的比例有所增加,对产业来讲是好现象。”电影项目创投年度推荐人,编剧、导演董润年说。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闭幕,光影间,映照一座城

为期3天的电影市场吸引了近200家展商;402家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注册了国际影视云市场。此外,今年电影市场加强长三角联动,在IP影视开发、线下互动体验等方面下足功夫,力求覆盖全产业链。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傅文霞说:“我们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把平台搭好、渠道打通,希望提供交流的桥梁。”

培育人才、打通市场的同时,依托电影节平台,上海也推出了针对性扶持政策,为影视行业“保驾护航”。17家重点影视企业签约落户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连续4年的‘一带一路’电影周为度假区导入了大量的电影产业资源,几年时间已有80多家影视企业签约入驻,完整产业链已具备雏形。”度假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

取得不菲票房成绩的“唐探”系列,其IP线下项目也将落户上海。在上影车墩影视基地,《唐探·番外篇》文商旅项目将打造成融拍摄、旅游、消费等需求为一体的地标。

城市文化为电影节“护航”

在很多参加电影节的专业人士眼中,上海国际电影节成功的关键,在于上海这座城市。

上海影城的服务员孙琪在影院工作了10多年,见证了上海市民对好电影的“痴迷”:“线上售票推出前,有人通宵排队。我们早上来上班,排队的人甚至还打了个弯,排到了法华镇路。”

电影节期间,上海40家影院要展映来自世界各地的400余部影片,其中303部属于首映。走进上海影城,两张长方桌摆在入口处,桌面上放着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桌旁立着一台测温仪。“有最热情的观众,我们就要拿出最好的服务。”按照疫情防护的要求,孙琪要检查客人是否正确佩戴口罩,并要求扫影厅码,提醒寄存食物。尽管隔着口罩,她仍然保持微笑:“我们对每个顾客说,欢迎光临上海影城。服务热不热心,观众能感受到。”

今年电影节期间,前往美琪大戏院看电影的不少观众收到一份《琪遇号外》——以复刻老报纸的形式让观众看到80年前美琪大戏院刚开业时的样子。而美琪大戏院为电影节设计的纪念票根也是一“票”难求的文创产品。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闭幕,光影间,映照一座城

纪念票根,受访者提供

这一让不少观众感到“温暖”的产品,由上海市演艺有限公司项目运营部电影项目主管于佳和设计师“桃太阳”设计。“其实有缓解剧院入场压力的目的。”于佳介绍,美琪大戏院是千人厅,要短时间内完成观众入场,时间紧张。映前20分钟发放纪念票根的想法应运而生:每场100张,送完即止,“如果有不少观众能提前取票,入场压力会小很多。”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范围从中心城区辐射至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并首次走出上海,把“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活动推送至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五个城市。

“上海是中国电影发祥地,这座城市有电影的基因,有观众的基础。”在傅文霞看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成功是每一届电影节的积累,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积累,更离不开上海这座城市的支持。“我们只有不停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展现中国电影人的形象,并通过和国际间的交流,把中国电影人的形象、行业及市场的发展传递到国际上去。”

来源:作者:简工博 张熠 钟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