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朝圣之路好看吗

2022-03-01 09:10 作者:影视地平线 围观:

站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我们总是习惯用文明来区别与原始的差异,当自诩占据了文明的主动权时,其实,我们一直在丢失一些最有价值的东西,文明,从来不是用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而是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尊重是前提,其次,才是接纳。

没看这部电影之前,即使我在青海待过四年,可是,我承认,对于藏族,尤其是藏族传统宗教,甚至具有原始气息的藏族文化,都是带有偏见的,不过,接触了这部电影之后,我的偏见让我觉得很是羞愧,不懂可以了解,如果先入为主的批判,那么,就会显得自己很无知,我说的这部电影,便是《冈仁波齐》,上映于2017年。

见过那群磕长头的人,也许,你就会看懂这部电影

它选择的题材很讨巧,因为,藏传佛教一直都具有神秘色彩,所以,对于观众有一定的吸引力,可是,《冈仁波齐》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肤浅的猎奇层面,它深入的主题,带有很大的开放性,除了可以最直接感受到的信仰之外,其实,也包含着对于现代文明的思考。

这部影片在整体格调上很安静,而镜头始终跟随着的,是一群一直磕长头的信徒,他们的年龄有大有小,而他们要走的路很长很长,长路漫漫,这是一条属于灵魂洗涤的圣洁之路。

见过那群磕长头的人,也许,你就会看懂这部电影

影片上映后,自然褒贬不一,毕竟,导演作为旁观者,对于内容上的把控,大多数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难免掺杂太多主观感受,不过,作为观众,我们依旧可以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重新升华出新的认识与思考,毕竟,观影后的思考,属于内容的第三次创作,而这种创作,便是价值与价值,理念与理念的碰撞。

1

其实,单纯的把《冈仁波齐》归类为剧情片,有些不太恰当,因为,初次观看的时候,总觉得带着某种纪录片的味道,当然,电影总是有剧本的,可是,在拍摄技巧上,导演为了更加贴近所要表达的主题,于是,让镜头一直处于第三者的跟随状态,这种游离于故事之外的拍摄手法,既满足了观众的窥探心理,同时,也保证了故事整体上接近真实的状态。

见过那群磕长头的人,也许,你就会看懂这部电影

故事发生在2014年,也就是马年,在藏传佛教里,马年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如果,在这一年朝圣,那么,他们所积攒的功德将是往年的数倍,所以,生活在同一个村里的人们蠢蠢欲动,虽然,放牧,种地,打工等琐碎的事情,满足着家庭的物质需求,可是,他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更加看重。

当然,有人会觉得,这种过分注重形式的藏传佛教,多少带着点愚昧的成分,可是,在这些藏民眼中,高于一切的信仰是一种普渡自己普渡众人的大功,而寻求内心的安稳以及祈福家人的安康,必须身体力行。

见过那群磕长头的人,也许,你就会看懂这部电影

村子里的十一个人,因为朝圣集合在了一起,其中,有屠夫,有老人,有小孩,有孕妇,身份各异,目的一致,虽然,出发之前,他们对于朝圣都有各自的小心思,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朝圣,并非带有任何功利心的盲目追逐,而是带着虔诚的祈祷来换取内心的平和,比如,在电影中提到的那个屠夫,满足温饱就得杀生,杀生必定沾染血腥,所以,他朝圣的目的,只是为了可以消除内心的罪恶感。

当然,我们都知道,依靠外在的符号化的东西,并不能真正达到精神的超脱,可是,朝圣路上磕着长头,其实,也是一种阅历的累积,就好比我们读书一样,并不是书读的越多精神世界就越充实,而是我们可以通过读书这个过程,而慢慢获取自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见过那群磕长头的人,也许,你就会看懂这部电影

其实,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当镜头始终聚焦在十一个磕着长头一路前行的人身上时,我脑海里居然想到了《孟子·告子下》中的一句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磕长头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表面上看来,是用一种肉体的苦痛,来祈求神灵的庇佑,其实,剖开这层表皮,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种鞭策,说白了,神灵便是自己。

见过那群磕长头的人,也许,你就会看懂这部电影

2

在《冈仁波齐》这部电影中,朝圣路上,孕妇的小孩出生了,小孩代表纯洁,其实,从侧面也在说明,这一路朝圣后每个人的重生,当然,是心灵的重生,当从起点开始,历经四季轮回,经历风霜雪雨,却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时,即便没有到达冈仁波齐,这一路的阅历,已然净化了心灵,因为,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见过那群磕长头的人,也许,你就会看懂这部电影

我接触过藏族人,对于大多数藏民来说,即使,身处在现代文明之中,但是,他们依旧保持着最原始的心性,他们看重家庭,看重亲情,看重家族之间的关系维持,他们对于自然保持着无比的崇拜,对于生灵怀着极大的慈悲,就像电影中,当磕长头的人遇到路边的小虫子时,会选择短暂停留,让小虫子先行,而后再继续朝圣。

当然,这里头,可能有导演故意添加内容的成分,不过,在高原的他们,的的确确一直坚守着一份质朴,一直信奉着一种信仰,他们可能并不完全理解信仰的内涵,但是,总是用实际行动维护着,这已然成为了一种不可动摇的文化,文化在于传承,在于传承的过程,并不是一种被定义化的结果。

见过那群磕长头的人,也许,你就会看懂这部电影

在《冈仁波齐》的海报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们都在朝圣的路上。

我想,我们的确都是在朝圣的路上,这朝圣,并不是如电影中那样磕着长头,追随着冈仁波齐坐落的方向,而是我们始终在现实的苦海中,找寻着自我的回归,信仰很简单,那就是让自己成为自己。

这些藏民磕着长头,其实也是在找寻最初的自己,他们相信,冈仁波齐可以帮助他们,但是,我的理解是,冈仁波齐并没有帮助他们,而是他们自己在朝圣的路上,因为经历,因为感受,自己顿悟了,虽然,潜移默化,可是,刻骨铭心。

见过那群磕长头的人,也许,你就会看懂这部电影

3

《冈仁波齐》的开头部分,差不多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刻画藏民们琐碎的生活,那种熟悉的烟火气息,让我们从最开始就有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你我皆是凡人,或许,这就是导演最开始勾勒生活场景时的目的,看似随意,实则已经将一种情绪蕴含进去,作为观众,一直被这种情绪所牵引,不知不觉中已经融入了进去,以至于,在后半部分没有任何修饰的朝圣中,我们仿佛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冈仁波齐》避开了晦涩的宗教阐述,用一群非演员的藏民,还原了他们长途跋涉的朝圣之路,这本身就是一种无限贴近真实的描绘,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窥探到了远离文明的原始样貌,这里面,包含着信仰,包含着爱,包含着纯净,包含着修行。

见过那群磕长头的人,也许,你就会看懂这部电影

这些人看起来虽然有些“粗俗不堪”,可是,却是现代文明中,最后的一群坚守者,文明有时候不是外表的光鲜亮丽,而是内心的虔诚与忠实,静谧的远方,总有一群自我的维护者,超脱物质的束缚,达到精神的享受。

我想,《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并非在赞美近乎苛刻的朝圣,而是,通过展示原始的崇拜,来达到对于现代文明的思考,究竟,我们该如何在现代文明中与自己相处。

见过那群磕长头的人,也许,你就会看懂这部电影

我想,陶渊明的这首诗,可能是最恰当的概括: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