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八佰知乎电影好看吗

2022-02-28 16:03 作者:谭小花同学 围观:

前两天去看了管虎导演的《八佰》,感触颇深。

看电影之前,我并不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想象中的八百壮士,大概如斯巴达300勇士一样,慷慨激昂,死战不退,最后战死沙场。谁知道最后这八百壮士,在我以为的大决战高潮前,竟然战略转移了。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这一举动,无疑让我这样的观众有着极大的心理落差,前期积蓄的感情,明明已经升到顶点,就等着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宣泄而出。结果如退潮的海水,徒留一地感情残渣,心情莫名。

如此虎头蛇尾的处理,让我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上网查证,然后发现一个更大的问题。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历史中的四行仓库战役,根本没有电影中展现得如此惨烈。

“八佰战士”实际有420多人,最终阵亡人数,团长谢晋元回忆是十余人,营长杨瑞符则是说牺牲9人。

而日方阵亡人数,按中方的说法是200人左右,日方则说伤40人,只死了1人。

这则数据,对比电影内的炮火满天,血肉横飞,让人不自觉产生一种恍惚的感觉。

虽说电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如此肆意地脑补、改编历史战争剧,是否有一丝不妥?更重要的是,导演管虎为了强行调动观众情绪,制造煽情剧情,导致影片的内在逻辑出现了漏洞,结果让标榜史实的电影,反倒呈现出一种历史虚无感。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也正是如此,“较真”考据党盘踞的知乎只给出了5.3分,而情怀党阵地豆瓣虽说由8.3分掉到了7.7,但依旧好评居多。在如此巨大的评分差异下,暴露的是一个评判问题,那便是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影片中几处争议较大的“脑补”情节,让历史战争剧,成为了历史演义

1、血肉之躯守卫“国旗”

在影片中有两个催泪高潮,一个是小战士陈树生(郑凯饰演)舍生取义,绑满手榴弹从楼上跳下,与一众日军同归于尽,成功阻止日军挖掘墙洞,安装炸药准备炸塌大楼的阴谋。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而另一个,便是所有战士站在屋顶,升起民国国旗。日本军方大为恼怒,派遣飞机用枪炮扫射,而所有战士用血肉之躯保护国旗,致使国旗始终飘扬在仓库上空。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前者确有其事,后者纯属艺术加工。据史料记载,当杨惠敏把国旗送到四行仓库后,谢晋元安排了两百战士上去升旗。期间风平浪静,没有日本飞机前来轰炸,更不可能存在日军飞机扫射租界的事情发生。

电影特别安排这个情节,除了故意煽情以外,更多的是向台湾电影人借鉴或者说致敬。在台湾1975年上映的《八百壮士》电影里,同样也有国军战士组成血肉长城英勇护旗这一幕。甚至导演管虎为了更进一步突出日军的丧心病狂,安排了日军飞机扫射租界的情节。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可是无论是历史,还是电影中,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日军顾及租界,所以不能出动重炮等重武器轰炸,更何况飞机扫射。如此一来,不仅电影逻辑站不住脚,更让知道这段历史的人看后不仅感动不起来,还迷之尴尬。

2、小刀慷慨赴死送去电话线

小刀这个江湖草莽人物,很多人夸塑造得好。因为这个人物,刚登场时是江湖草莽,赌场痞子,帮蓉姐打理看管一家赌场。毒气飘来时,他毫不犹豫地关上了赌场大门,留下一群老百姓在外面。这样的行为,无疑展现了小刀冷血残酷的性情。

然而,这位心狠手辣的痞子突然就改邪归正,为了把电话线送到国军战士手里,不惜付出生命。

“巴蜀商会,沪江堂,小辈刀子请愿!愿意一试!”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这个煽情,大概是为了满足大众喜爱风尘女子从良、混黑浪子回头的爱好,体现抗日时期各路人士组成统一战线的主旋律。

听着热血沸腾,看着热泪盈眶,回头仔细一想,又被导演给骗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由各界支援的十多辆汽车运来的物资,都被四行仓库的守军从桥边拉回了仓库。就一根电话线,还用演这么一出?

3、被忽略的水道、双方长官阵前对话、英军士兵开枪帮忙等战争细节

而影片中最令人诟病的,无疑是把战争拍得不严肃,不严谨。无论是那个一直放任不管的水道,还是两军阵前长官出列对话等等,都是历史中没有出现的场景,是现实战斗中不会犯的错误。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是跟片中的白马、赵子龙一样,是一种历史演义。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比如影片中国军过桥撤退时,有英国士兵受到国军们英勇行动感染,竟然开枪回击日本人。这虚构的一幕,跟历史中这群“八百壮士”在英租界受到的待遇完全相反。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谢晋元所部将士,不仅被缴械隔离关押,谢晋元本人被刺杀身亡,所有将士还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英国租界当局转移给了日军。结果这群战士大多数人,没死在正面战场上,反倒被送到东南亚挖战壕,最后活活被折磨而死。

“历史是一个小姑娘,可以任人随意打扮。”

电影《八佰》,一部打着史实的战争电影,最后拍成了抗日神剧般的历史演义,不得不说是最让人难以接受,并打出低分的理由。

历史演义,其实并不影响电影主题的表达,反倒某种程度上更适合塑造人物,渲染情绪

《八佰》由一部历史战争剧,变为一部历史演义剧,大概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因为导演的工作,更多时候是个人风格的创造,而不是一丝不苟的重现。如果《八佰》老老实实按历史拍摄,那么不仅观众不过瘾,导演更是不过瘾。

整部剧看下来,导演管虎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自然艺术加工手法便多。那些无中生有的情节,那些符号化突出的意象,都是导演对于整部电影节奏的控制和表达的野心。如影片中那在战场上自由奔腾的白马,给了我一丝惊艳感,仿佛回到了看《让子弹飞》时,纯洁白马拉着火车跑的浪漫。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另外,《八佰》是一部群像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演。这样的电影表演形式,往往只出现在《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这类要素人物太多的“大片”中。特殊的风云激荡时局,浓缩无数风流人物在一个场景里,让人热血澎湃,直呼痛快。

《八佰》没有这个条件,出场的人物们都是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如果想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无疑得进行艺术加工,赋予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和特质。

贪生怕死做逃兵的老算盘,体型健壮却是战场瓜怂的老铁,没有尝过女人滋味的老兵羊拐,从逃跑到死战的新兵端午等等,都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保证观众看后不会随随便便忘记。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实际上,真正打仗时,每一个军人只是庞大军事机器的螺丝钉。他们要做的,只是服从命令,整齐划一,而不是像这样跟搭台子演戏一般,个个都是角儿。

不过,正如我们所熟读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群像的历史演义表现手法,反倒更容易突出历史人物,影响观众对历史的观感,表达创造者的主旨。

看过《三国演义》的,必然对蜀国一系列人物充满好感,尤其是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反之,对魏国的文臣武将们,打心里便喜欢不起来。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也只留下了一个爱偷人妻爱梦中杀人的奸雄形象。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所以说,《八佰》的历史演义特点,反倒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形象。他们在中华危亡之际,抛弃个人生死,共赴国难,自然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这部电影既“好看”,又“好哭”,还大大宣扬了爱国主义情怀,一丝小小的艺术加工瑕疵,何必揪着不放?这样的电影,就该给好评,打高分。

一丝不苟还原历史更重要,还是突出历史人物,表现主旨内涵更重要?

看完电影,查完资料,我便陷入了上述两方正反理论的纠结状况:一丝不苟还原历史更重要,还是突出历史人物,表现主旨内涵更重要?没有办法,我只有又去看了一遍电影,才得出结论。

如果早已知道历史真实记录,那么看这部电影时,其实是一种剥离状态,没有办法完全带入剧中,曾经激动人心的场景和画面,虽然依旧好看,却不再“好哭”了。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凭心而论,《八佰》仅电影层面来说,的确非常精彩,也值得去电影一看。但是,这部电影成为不了经典。它是一部成功的商业大片,却不是经典的战争片。即便导演管虎把镜头聚焦在了端午、老铁、老算盘、羊拐等一群小人物上,试图在宏大叙事背景下突出真实的人性,但最终还是败在了刻意的煽情之下。

从一开始选择四行仓库保卫战作为电影素材,便意味着管虎需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要把一场烈度不大,并且从一开始便被国民政府定性为作秀的战斗,拍出风格,拍得精彩,真实是一个难题。

《八佰》知乎遇冷,评分仅有5.3,看电影该不该“较真”?

管虎做到了,他用电影这种艺术表现方式,让无数人想起了这些壮士,让上海四行仓库成为打卡网红地点。

但他又没有做到,假如这场战斗是食材,那么管虎就在烹饪过程中放了太多调味料,好吃是好吃,反倒掩盖了食材的原味。

所以,对于严格的老饕观众来说,对历史战争剧较真一点问题没有。有意思的是,我认为管虎从一开始便不是为了照顾这群挑剔的“食客”,他的瞄准目标是更多的普通观影者。

让观众看得过瘾,票房大卖,宣扬了爱国主义,还要啥自行车?你说对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