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消失的地平线电影好看吗

2022-02-28 13:27 作者:小幽不小忧 围观:
《消失的地平线》丨每人心底都有一个香格里拉

很早就知道,云南香格里拉的名字来自小说《消失的地平线》。

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发表《消失的地平线》,小说充满戏剧化和想象力,讲述四名西方旅客意外进入遗落秘境,在香格里拉经历的种种离奇事件。小说极其畅销,还荣获英国著名的霍桑登文学奖。1937年,好莱坞把小说搬上银幕,风靡全球。

“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从此列入英语词汇,意为世外桃源。几个世纪以来,“寻找香格里拉”历久不衰,印度、尼泊尔都标榜过自己的地方是香格里拉的原型。1997年,云南召开发布会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2001年,中甸更名为香格里拉。

说完题外话,回到小说里。小说不厚,轻松易读,我不禁点起香薰,在袅袅幽香中细味里面描绘的神秘世界。

《消失的地平线》丨每人心底都有一个香格里拉

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1900—1954),英国作家。

人间天堂?

《消失的地平线》也被视为乌托邦小说,因为作者创造了“香格里拉”这个让人魂牵梦萦的远方。美国总统罗斯福对小说的精彩情节念念不忘,干脆给避暑山庄起名“香格里拉”(后来艾森豪改名戴维营)。

小说主人公康韦聪明、英俊、多才多艺,在牛津大学包揽各种奖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参战被炸伤过,在英国领事馆工作了十年。37岁那年,他所在的印度巴斯库尔地区局势恶化,空军帮助白人撤离。除了军用运输机,空军还征用其他飞机。

康韦和其他三名乘客(英国副领事马林森、传教士伯灵克洛小姐、美国人巴纳德)登上了专门用于考察高原地区的小飞机,原计划是飞往白沙瓦。

他们被不明身份的飞行员劫持,飞机失事后急降着陆,飞行员伤重而亡。四人仿佛到了世界的尽头,又冷又饿,狂风肆虐,被高原反应折磨得苦不堪言。康韦推断,他们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的绝境之地,荒无人烟。

《消失的地平线》丨每人心底都有一个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电影剧照(1937年)

第二天,一队藏民经过,为首的张先生把他们带到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地势险要,人迹罕至。

康韦隐约看到一座狭长的山谷,左右两侧是阴郁的圆形山丘,在铁蓝色夜空的映衬下,如墨玉般乌黑发亮。康韦的目光被山谷的隘口牢牢吸引,那里矗立着一座巍峨的山峰,沐浴着月色清辉,显得格外壮丽。在康韦眼中,那简直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一座山。山顶覆盖着近似完美圆锥形的雪顶,简洁的轮廓像是孩童画出来的,无论大小、高度或者远近都不可名状。它是如此光辉灿烂,又如此安宁静谧,有一阵子他甚至在怀疑它是否真实存在。

那座山叫卡拉卡尔,有两万八千多英尺高,在当地语言代表罕见的蓝月,因此山谷叫“蓝月谷”。

香格里拉有个喇嘛寺,依山而建,既宏伟又考究。抵达那里异常艰辛,高海拔消耗很多体力,悬崖需要绳索攀爬。随着山势变化,气温寒冷刺骨,有时刮起大风挟着雨雪而至。抵达喇嘛寺,仿佛抵达了某个终点:一半意味着现实的落脚处,一半意味着精神的归宿。

《消失的地平线》丨每人心底都有一个香格里拉

电影《消失的地平线》(1937年)

喇嘛寺让他们大开眼界,这里居住舒适,有现代化设施;这里有无懈可击的高雅品位:除了琳琅满目的艺术品,还有一座叹为观止的藏书馆。

他们在花园里饮茶,亭子里有一座羽管键琴和一架现代三角钢琴。满族姑娘洛岑飘然而至,演奏拉莫的加沃特舞曲。

十八世纪法国的清脆旋律与典雅的宋瓷花瓶、精致的漆器和不远处的莲池融为一体,一种似曾相识的芬芳气息萦绕在四周,从一个他们的灵魂所陌生的时代借来不朽。

《消失的地平线》丨每人心底都有一个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电影剧照(1937年)

喇嘛寺下面的山谷种植多种多样的农作物。日照充分、土地肥沃、冰雪融化成的溪流灌溉土地,简直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个小社会设计精妙,人们其乐融融,彬彬有礼,康韦确实感受到友好互助、知足常乐的精神。

张先生说他们普遍信奉中庸之道,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得益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偏僻的地理位置,香格里拉无须担心外来入侵;得益于丰富的金矿和富饶的山谷,香格里拉生活富足无忧;得益于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环境,香格里拉的人们健康长寿,长生不老。

在康韦看来,香格里拉犹如人间天堂,宁静祥和,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快乐幸福。

《消失的地平线》丨每人心底都有一个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电影剧照(1937年)

人间地狱?

再来说其他三人对香格里拉的看法。

伯灵克洛小姐认为,只有她信仰的基督教是真实的,其他是虚假的。她来到这里是上帝的旨意,为此她决定学习藏文,留在香格里拉布道。

我强烈反对“适度”的观念,这种说法我们已经听得太多了。你大可以称之为心胸开阔,但是在我看来这会导致可怕的放纵。当地人的问题恰恰在于他们所谓的心胸开阔,而我决定以我的全部力量与之斗争。

美国人巴纳德其实是一名通缉犯,真名叫布莱恩特。他在华尔街诈骗,造成集团公司的巨额损失。他的真实身份和功过问题在这里烟消云散,日子过得悠然自得。后来,他发现山谷的金矿,采矿工程师的专业派上用场。他兴致勃勃勘探山谷、撰写报告,打算留在香格里拉协助开采金矿。

整个游戏都在崩盘的时候,谈什么遵守规则太困难了。再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人知道规则究竟是什么,就连哈佛或者耶鲁的教授都说不清楚。

四人之中,三人都在香格里拉找到各自慰藉,只有马林森牢骚满腹。

马林森是个二十五六岁的机灵小伙子,他认为香格里拉是个邪恶的地方:莫名其妙被一个疯子飞行员带到这里,然后用各种理由扣留。

他眼看大家从坚持离开到愿意留下,更加坚定决心,必须从地狱一样的香格里拉逃出去,无论去哪里都比留在这里好。

《消失的地平线》丨每人心底都有一个香格里拉

电影《消失的地平线》(1937年)

香格里拉的秘密

康韦很聪明,他来到香格里拉第二天就意识到,张先生事先知道他们会来,而且是故意带他们来这里的。

两周后,康韦被大喇嘛召见,被带到一个干燥闷热的房间,看到一位瘦小长者。和张先生一样,大喇嘛说着流利的英语,讲述了一个冗长、离奇的故事。

从十七世纪起,基督教的传教士足迹遍布全球。四名神父从北京启程,向西南方向跋涉数月,三名身故,剩下一名是出生在卢森堡的佩罗。佩罗在濒死之际,无意之中进入了蓝月谷获救。他留下来传教,修缮了古老的喇嘛寺,影响力日益增长。他在108岁时生命垂危,谁知又慢慢康复起来。

到了十九世纪,香格里拉迎来的第二位欧洲访客,奥地利人亨舍尔。亨舍尔巧妙地构建了一套复杂系统,以金易物,使得喇嘛寺从此有能力从外界获取需要的物品。

之后,陆续有传教士、商人、科考人员抵达这里,香格里拉定下了接待访客的规定:永远待在这里。由于这条规定,亨舍尔和一名英国的探险者起了争执,遭到枪杀。

香格里拉希望保证新成员稳步增长,但由于战争,近二十年他们没有新成员加入,却有几位同伴辞世。几年前,一位本地小伙子提出颠覆性想法,他去了美国飞行学校学习,机缘巧合之下,把康韦等人带到这里。

康韦顿时醒悟,眼前的大喇嘛就是长生不老的佩罗神父。他问大喇嘛,一切事情背后的意图是什么?大喇嘛说,康韦会对香格里拉产生兴趣,继而关心,最终可能献身于此。

我们将与书籍、音乐和冥想为伴,小心翼翼地保护濒亡时代中的脆弱光华,寻求人类在激情耗尽之后所需的智慧。我们要将手中的遗产呵护并传承下去。

大喇嘛接二连三召见康韦,他们的交谈包罗万象。大喇嘛说康韦年少老成、心如止水,康韦说战争的经历让他耗尽情感。像上百万人一样,康韦曾经买醉、杀人、纵欲,之后只剩下厌倦和焦躁。他说:“激情的枯竭或许就是智慧的开始”。大喇嘛说,这也是香格里拉的信条。

不久,大喇嘛大限将至,他把香格里拉的继承权交给康韦。

之后,在漫长荒凉的岁月中,你仍会活着,年纪更长,更明智博学,也更懂得忍耐。你将保存人类历史中馥郁的文明,并用你的思想为她增添一缕芬芳。你将迎来陌生的访客,传授给他们寿命与智慧的秘诀。或许其中一位访客将在你年迈的时候成为你的继任者。

《消失的地平线》丨每人心底都有一个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电影剧照(1937年)

逃离香格里拉

还记得前面提到,弹得一手好琴的满族姑娘洛岑吗?她出身于满族皇室,18岁被安排嫁人,送亲队伍在途中迷失方向,她获救后留在香格里拉。

张先生形容洛岑“像是琉璃盏中映出的一道虹,或者果树花瓣上的一颗露珠”,他看出康韦爱上了洛岑,洛岑一向对爱慕者若即若离。

康韦默默爱恋着洛岑,香格里拉和洛岑都如此完美无瑕,他不希望任何回应惊扰了这片宁静 。然而,马林森打破了康韦的幻想。

就在大喇嘛圆寂之夜,马林森找到康韦,告诉他脚夫昨天带着货物到了,明天就去稻城。他已经打点好一切,希望康韦和他一起走。他说这是洛岑做的计划,她和脚夫在隘口外大概五英里的地方等着他们。

康韦不相信洛岑想离开这里,他和盘托出香格里拉的来龙去脉,但隐瞒了他成为继承人的事实。马林森说这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任何神智正常的人都会得出这个结论。

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了啊,这个年纪的小姑娘和一群奇怪的老男人一起关在这里——如果有机会,她当然想走,只是到现在她才碰到这个机会。

犹如平地一声雷,马林森承认和洛岑相互吸引,康韦陷入悲伤,很快做出决定:和马林森一起走。

离开出奇地简单,没有任何阻拦,康韦用登山者的传统方式带着马林森越过了断崖,闯过了重重考验。拂晓时分,他们越过了分界线,脚夫已经准备就绪,洛岑看到他们,展露迷人笑容,是康韦从未见过的光彩。

《消失的地平线》丨每人心底都有一个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电影剧照(1937年)

心中的日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战后经济大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工业革命为社会带来进步也带来灾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詹姆斯·希尔顿构建了美丽的远方:香格里拉。

他反思了以效率与竞争为主导的西方文明,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向往。他重视小说的叙事手法,精心考量叙事语言、结构、情节和人物设置,使得小说充满神秘主义和浪漫色彩。

小说结局留下悬念,究竟康韦是回到英国,还是重返香格里拉?

小说在探险、悬疑的刺激外壳中,包裹着探讨人生价值的温柔内核。

四名乘客代表四种价值观。

香格里拉在康韦眼中是“天堂”,在马林森眼中是“地狱”。马林森“入世”,康韦“出世”;马林森冲动、激进,康韦沉静、克制;马林森我行我素,康韦悲天悯人。他们就像两个阶段的人生写照,有着不同的羁绊和内心冲突。

基督教传教士伯灵克洛小姐坚信只有她的信仰是真实的,她要布道,改变香格里拉的居民信仰。

美国人巴纳德说“整个游戏都在崩盘”,这句话适用于当时各行各业,也适用于硝烟四起的时势和帝国扩张的局面。他随遇而安,在远离乱世纷扰的香格里拉找到自己的发挥之处,热情洋溢投入采矿事业。

在藏文里,香格里拉的含义是“心中的日月”。在小说里,香格里拉是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人们青春常驻,不易衰老,从容不迫享受天赐之礼“时间”,得到“永乐”。

关于《消失的地平线》有不少争议,有人说“妖魔化”中国,也有人说“乌托邦化”,不论哪种解读都肯定一点:香格里拉是精神救赎的象征。香格里拉的人们富足和乐,追求智慧,如乱世方舟,承载未来世界的文明火种。

每人心底都有一个香格里拉,它是永不熄灭的一束光,带来希望,指引前行。

我们必将找到心中的日月。

人类对光明的信仰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必将生生不息。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