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有客到好看吗

2022-02-28 01:56 作者:电影烂番茄 围观:

从7月1日上映以来,不少网友二刷、三刷的《革命者》成为了无数观众的心头好。这一高口碑的热议具体表现在各个受众层面。

在7月6日的官媒报刊《人民日报》上,同时出现了两篇点赞《革命者》的评论和报道。这一罕见的现象说明了该片在党史的还原度上,做到了让人信服。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此外,在国内三大电影评分平台上,《革命者》接连拿下了不俗的口碑。

其中,豆瓣评分7.5,淘票票和猫眼评分更是高达9.5分和9.4分,使其成为同档期上映的影片中,评分最高的一部。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这样一部少见的主旋律佳作,确实是近期最好看的影片了。在看到如此多的官媒、大众的点赞认可之后,番茄君今天就来探讨下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一 、“接地气”的革命意识

《革命者》在网络上引起最多热议的地方,在于片中的“催泪”。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微博上就曾有两条热搜与此有关,其中一条的标题为“革命者看哭了”,另一条则是“张颂文还原李大钊就义”。

在这两条热搜词条的下面,有很多观众在影院落泪的现场视频。他们哭得如此动情,毫不做作,这其实和《革命者》中的底层意识有关。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片中有两处桥段,最是让人印象深刻。

一处是李大钊为了卖报小童阿晨,组织上海各大工会负责人,进行一场声讨俄国暴徒维克托的罢工游行。

影片在处理这一桥段时,让我们看到了“由小而大”的深情转换。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大”的地方在于,李大钊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是却能铁肩担道义,用爱国热情和人道主义唤醒沉睡中的民众,促使他们共同为一个被暴力枪杀的孩子勇敢发声,甚至站在租界的外国官员面前义正言辞地索要罪犯。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而“小”的地方在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卖报小童的骤然死去,几乎不可能引起旁人的注意。因为当时中国人的命如草芥,因为当时中国人不敢发声,让所有的牺牲竟沦为理所应当,令所有的缄默竟被视为生存法则。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可李大钊偏偏只是基于和这位卖报小童认识,说过几句话,便抱着他当街痛哭,义愤填膺地要为孩子的家人讨回公道——个人情感之“小”,和民众爱国之“大”,在此转化地如此自然。

那句“今日你不为同胞发声,他日也无人为你发声”的警言,振聋发聩。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另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则是李大钊在大年三十那晚,从《晨钟》报刊辞职之后,来到一家挤满乞丐的澡堂。

澡堂的老板先是满怀歉意地拒绝李大钊入店,毕竟,面对这个穿着体面长衫、戴着眼镜的先生,他认为面前这个大胡子不可能受得了和乞丐共处一室。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可事后,李大钊不但毫不介意和乞丐同池共浴,而且还为他们演奏家乡的河北大鼓,用来增添年味,甚至还教一个没了父母的孩子识起了字。

李大钊心里明白,在那个时代的乞丐,并不是毫无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废人,而是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官僚军阀们压榨的可怜人。对于这些失去土地和家庭的边缘群体,李大钊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革命者》在表现李大钊的革命意识时,毫不抽象,而是“接地气”地展现了李大钊和底层民众的相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日月江河与生民苦难。

二、张颂文附身级演技

同样的,张颂文在诠释李大钊的形象时,通过细微的表演技巧和走心的诠释手法,让我们领悟到这位革命领袖的伟大和真实。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除了刻苦临摹李大钊的字体,张颂文还在片场临时学起了钢琴和俄语,他不想用替身和其他人的配音来敷衍这些关键性的桥段。

就连李大钊当年的一个演讲片段,他都要将其反复观看很多遍,最后模拟出人物紧握拳头的细节,还把李大钊演讲时的神态、语气都拿捏的恰到好处。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片中,有一场李大钊瘸着腿走路的戏份,张颂文竟然把一块尖尖的石头放到鞋子里,从而不需要任何表演,以真实明显的疼痛感表现出来。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不过,除了这些表演技巧上的琢磨,张颂文更多地演绎功夫,其实用在了不同故事中的性格变化上。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可以说,张颂文饰演的李大钊和张桐饰演的李大钊(《觉醒年代》)各有千秋。后者将李大钊的刚烈和率直演绎得入木三分,而前者的着力点则放在了李大钊的敦厚亲和上。

张颂文演技的妙处便在于,五个片段故事中,他将李大钊的敦厚亲和诠释出了不同的质感。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在张学良的旁观视角中,李大钊将一个卖报孩童视若亲生骨肉,这是一种对于至亲的亲和,以及敦厚。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而在他和蒋介石打交道时,李大钊明知道蒋介石绝非善茬,暗藏祸心,但是他却用轻松愉悦的打赌形式,化解了表面上的芥蒂,希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和孤儿李庆天相处时,他殷切关怀;

与挚友陈独秀共事时,则不顾性命,生死与共;

和晚辈毛泽东对谈时,又谆谆教导,毫无倚老卖老之态。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可以说,张颂文将李大钊的笑容和亲和,表现的极富层次感。让我们在观看时,丝毫没有重复烦腻的感觉。

而这一点,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力。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三、生命最后的38小时

和很多主旋律影片不同的一点在于,《革命者》并不是按照线性叙事的手法,规规矩矩地讲述李大钊一生。而是从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亮明:距离李大钊被处以绞刑还有38个小时。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从一个人生命最后的时刻开始讲述,然后不断通过闪回片段,将李大钊生命中的几段时光碎片化地展现,成为本片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可以说,“生命中最后38小时”,首先就在观众心理上暗暗埋下了一个炸弹,李大钊的命运已经注定,没有任何人可以逆转,而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流逝,我们也将见证他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以及面对别人的营救,为何不愿逃出生天。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而随后闪回出现的五段故事,其实就是在解答这些疑问,这五段闪回故事大有深意。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第一个故事中的张学良,某种程度上参与杀害了李大钊,但是十多年前,他又是一个为李大钊的精神魅力所深深折服的晚辈。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第二个故事中的蒋介石,则是李大钊的死对头,他的歹毒建议,最终促使张作霖挥下了屠刀。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第三个角色李庆天,一个从名字上就直接继承李大钊衣钵的地下党员,也是曾经深受李大钊鼓舞的底层民众。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第四个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的一生挚友和革命战友,从他为陈独秀接狱,以及最终护送他离开北京,就能看出李大钊的情深义重。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第五个人物毛泽东,成为李大钊真正的精神继承者。在李大钊和他的相识、相知和相望的过程中,李大钊对于他的希冀可见一斑。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可以说,《革命者》将灰色人物、对手、被拯救者、挚友和继承者等五个角色一一展现在银幕中,便是用不同的人际关系,映照出李大钊身上不同的人物弧光。

进一步来说,《革命者》里面这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气息,有着曼妙的呼吸感。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所以,当我们看完整部影片后,从李大钊对待不同人的态度,以及他在其中体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足为让人感动。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而这一点,其实也是为什么《人民日报》在一期报纸上,刊登两篇《革命者》评论报道文章的原因了。可以说,如李大钊这样的革命者,才是我们精神世界中真正的“超级英雄”,他是如此的接地气、亲近底层群众,这样一个怀着拯救万民于水火的战士,让我们难以忘却。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所以,不管是“接地气”的革命意识,张颂文附身级别的高超演技,亦或者是出手不俗的叙事手法,都可以看出《革命者》绝对是一部值得走进电影院,在大银幕上观看的电影。

这么好看的电影,当然值得二刷、三刷啦!

同期第一,《人民日报》两次点赞,这部电影凭什么这么火?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废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