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导火线好看吗

2022-02-27 21:38 作者:问道9297 围观:

我们或许都听说过发生在唐山大地震里的一个让人震惊的故事。地震数天后,救援人员发现了被压在废墟下一对母子,母亲半个身子被混凝土板卡着动弹不了,而七八个月的婴儿在她的身下安然无恙。救援人员挖洞接近这对母子时,母亲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而婴儿口里还含着母亲的食指,抱起孩子,发现母亲的食指只有半截。原来母亲在危难中一直用乳汁延续着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拼命咬断自己的指头,用鲜血让孩子存活下来……

甄子丹《导火线》,除了打戏,你是否关注到这份独特的亲情?

这样的故事,每个人听了之后除了感动与痛心,似乎都不想去考证其真伪,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母爱的伟大远不止如此。

甄子丹《导火线》,除了打戏,你是否关注到这份独特的亲情?

林夕写过一句这样的歌词:等到风景都看透,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本来写的是爱情,其实更像是亲情。

母爱,真正细水长流

甄子丹《导火线》,除了打戏,你是否关注到这份独特的亲情?

每一个人打出生开始,就有那么一个人,很有可能她只是个匆匆步入婚姻的年轻人,二十出头甚至十几岁,看过的风景还很少很少,但是自打你出生,她就没有了其它选择。

你的每一次哭闹,你开始蹒跚学步,你上学,你远走他乡,

她彻夜不眠,她如影随形,她担心,她等待……

母爱的细水长流,属于每一个你我他。

只要你愿意,母亲肯定终老一生都想陪伴在你身边。可惜的是,每一个儿女都自有其一片天地,都想自由驰骋,于是妈妈选择了不打扰,开始了不放心。这种不放心,也许会伴随每一个母亲的终生,哪怕你强如李小龙,富可敌国,但在母亲眼里,你始终是那个她想照顾的孩子。

不服输的母亲

甄子丹《导火线》,除了打戏,你是否关注到这份独特的亲情?

就算事实是母亲徐徐老去,她才是那个真正需要照顾的人了,可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会愿意承认?她的唠叨也许听起来很烦,可已经老了的母亲,这么多年以后,她还有什么可以用来爱你?尤其是当她足够老,老到不记得回家的路,也不知道出门该往哪走的时候,除了唠叨,她也只能在家门口等你回来。

如果实在等不到,那么母亲会去找。

甄子丹《导火线》,除了打戏,你是否关注到这份独特的亲情?

电影《导火线》里,除了精彩的打戏,就属里面的一个母亲和三个儿子之间的感情最触动人心。母亲老年痴呆,三个儿子都是穷凶极恶的黑社会。

母爱让铁汉柔情

三兄弟为母亲张罗寿宴。因为客人来得晚,三儿子对着迎宾大吼大叫脏话连篇,无意吵到了旁边就餐的妈妈。

甄子丹《导火线》,除了打戏,你是否关注到这份独特的亲情?

旁边的大哥在喂妈妈喝粥,平时凶神恶煞的样子此刻面对着妈妈竟然如此的嬉皮笑脸,完全没有黑社会大哥的威风。正当妈妈要乖乖喝粥,就被大嗓门打断了。

甄子丹《导火线》,除了打戏,你是否关注到这份独特的亲情?

喂粥的大哥把脸一转,就喊大吵大闹的三弟过来跪在了妈妈面前道歉。三弟明显也不是受迫大哥的命令,而是确实意识到了自己大嗓门造成的影响,于是语气竟也瞬间非常的温柔,保持跪姿哄妈妈吃东西。

甄子丹《导火线》,除了打戏,你是否关注到这份独特的亲情?

我不知道一个怎样的妈妈才可以让儿子羔羊般的温顺,哪怕是做黑社会的儿子,在妈妈面前也只是个孩子,从小由妈妈抚养长大,尽管选错了人生的道路,但妈妈的爱始终印刻在他们的心里,所以才会这般恭敬孝顺。

母爱,是永不停歇地找寻

甄子丹《导火线》,除了打戏,你是否关注到这份独特的亲情?

母亲的第二个儿子是反派的主角,武功了得,但是看到痴呆妈妈在蹒跚走路找自己的儿子时,亦愧疚难当,十分的心疼。妈妈已经认不得自己的儿子了,但是她心里还一直惦记着自己有三个儿子,于是到处问人,到处寻找。

甄子丹《导火线》,除了打戏,你是否关注到这份独特的亲情?

甄子丹《导火线》,除了打戏,你是否关注到这份独特的亲情?

甄子丹《导火线》,除了打戏,你是否关注到这份独特的亲情?

问了一圈,没有人回答,妈妈又继续蹒跚走开,到别的地方找去了。

甄子丹《导火线》,除了打戏,你是否关注到这份独特的亲情?

也许,在这位母亲痴呆之前,知道了自己儿子是黑社会,当然会通过各种的方式试图让儿子们改邪归正,最终无果,所以就干脆不认他们了,相当于三个儿子没有了,所以才会一直的寻找,一直到脑子都不清醒了还在找。

我想二儿子在监狱里会最终知道母亲的良苦用心,洗心革面。

在故事的尾声,这位痴呆的母亲就还在痴痴地找着她的三个儿子。

甄子丹《导火线》,除了打戏,你是否关注到这份独特的亲情?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他们徐徐老去,他们的唠叨、惦记和找寻是所能给予儿女的最后的爱。

远在他乡打拼的我们,能做的是多给爸妈一些陪伴,不管是当面还是电话的形式,陪伴绝对是回报他们最好的礼物。与此同时,应最大限度减少父母对于你的担忧,至少不能让父母唠叨过至少一万遍地“注意身体”成为耳边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