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韩国电影中国拍的好看吗

2022-02-27 21:23 作者:尔东飞影评 围观:
从“应该由中国人拍出来的”韩国电影《兹山鱼谱》谈起

看了前段时间在韩国大火的《兹山鱼谱》,豆瓣热评大都提到一个点:这部电影应该被中国人拍出来。可想而知,今天的中国影迷对许多的中国电影从业者无奈到何种程度。

电影讲了一个官员被以信奉西方宗教为名迫害而流放偏岛,而后该官员受熟悉鱼类的张昌大感悟而写科普书的故事。

电影以黑白构图,文本诗意,山水画一样的摄影构图和含蓄的叙事风格而显得颇具古味。结合主角被流放的故事,许多人看完都有杜甫经历再现之感,同时也就不免引起影迷反思,而我在观看过程也屡屡想到苏东坡曾每到一处就深入民俗帮助当地人做事的事例,而且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这样的事例和人物难以胜数,为何我们的电影作品总不能拍得那样细腻动人呢?(电视剧中受利于篇幅,这样的人物倒还不少。)

但需要指出的是,《兹山鱼谱》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当时的韩国上下奉行朱熹的《明心宝鉴》),出现许多汉字,包括官员的文书和写作都为汉字,但今天作为独立国家(韩国)的电影人,却于片中增加了一个显得冗余的教孩子环节来强调要用韩文进行教学,多少有点文化排华之刻意。

加上以官场之事来表达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兹山鱼谱》也将片中显得富有胸怀和思想的丁若铨变得狭隘,从而透露出小国文化人借中国文化来讽刺中国文化的狭隘。而这方面,刚从炮火重生不久的八十年代中国电影人,反而是处处自我反思和剖析,甚至于有些刻薄,但正是这样的反思带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

一个好故事,或者一部好的剧情电影,总是以见微知著并符合现实来呈现,这几乎是当下的中国电影最缺乏的。绝大部分国产电影,一旦涉及中国文化,要么是讥讽以表现“世人皆浊唯我独醒”的人物气节,要么就是众生皆苦挨个呈现,要么就聚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经常是想说的很多,但一个也没说好。而且一旦放到个人的身上,往往都是拍人情世故以讽刺,或者悲苦无限以催泪,总显得刻意夸张。

不过,当我想到中国自秦统一后,虽几经更替,但“泱泱中华”就通过辽阔的疆域版图而放大了每一个中国文化人的视野,也就意味着历史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人,凡念及民生,凡因周边人的苦难触景生情,其思考必定就往大处看,总是要以小见大,且越过那中间环节直奔于大,非要寻得个救国治国安国之道不可。

诚然,我们的先辈在这方面的确是大有作为。两千年下来,愣是靠儒家治人之道的传承与发扬扩大了疆土并维护了疆土,依靠所传承下来的仕子精神与浩然之气,在几十年前,还完成了用小米加步枪赶走坚船利炮的创举,这的确是值得自豪的。

在电影作品表现方面,贾樟柯、王小帅和娄烨等独立导演为开辟形式,或者受前人启发在创作上有些极端地选择了另一面(展现小人物和国家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其中反叛“大国思维”之意味就显得可以理解了,他们的电影不乏精品,但真正展现中国的好电影,不该局限于此。至于许多人对审查的抨击,确有影响,但比起伊朗、印度,或许还是好很多。

我想说的是,随着由西方而来的科学技术不断惠及当下之民生,我们当下的创作者在思考创作时,或许就得随时拥有两套思维去灵活应用。

大国思维是中国既有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兼容并包的精神思想也是传统。我想,没有哪个中国人小时候没有接受过来自长辈兄长的“人脉教育”,这说明了中国人潜意识里就知道维护身边人(即便不是同一民族)的关系就能通过他们获取更大的利益。这不正合儒家由己推人,再由下而上推理出来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吗?于是也就有了君为天民为子的纲领,而后三纲五常加强约束人之言行的治人方略,再辅之以科举选拔打通阶层文化血脉。这个以治人治国治疆土的逻辑,确实精要,但当它用来考察个体命运是就非常糟糕了。

个体在这样的治理逻辑里面,大多成了维护统一的工具,而且重农抑商后,以至于在征战、纳税、维持人际和日常生活方面的物质需要(这还排除了因利益熏心而导致的拉帮结派和官官相护等腐败),耗尽了每个人的许多时光,最为关键的,这些日常事项串联起来的不是一个小地方,而是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大中华,因此技术推进的唯一可能性就是实用(包括美学创作上的“技术”),而且除了修长城、建沟渠、立牌坊、建家族祠堂这样利于,或者能影响多数人,且短期就能见成效的建设相关的技术(试想长城的巨石砖墙、青瓷针线之精巧和中国卯榫结构之复杂和诗词赋、《红楼梦》之细致入微)之外,那种天马行空飞天遁地的超越式创新或想法就很难得到施展与认可。

有时候,我会觉得在中国这片拥有过如此之多人口的土地上,肯定是诞生过另一个类似牛顿、瓦特兄弟的先辈的,但他们从未被重视过,而许多匠师们也主要致力于实用与美学层面,郑和下西洋就是史书中最了不得的了——虽然他是得到官方支持去送大国贴还没受待见。看历史的时候也有人说:要是郑和再走远点才回来说不定就会不一样。

历史不能假设。

我国的快速崛起,说明了创新之能力不分东西、不分人种,只不过两千年前中国的创新之路走向获取平天下之道的道路——今天依然在用,而西方却因一群罪犯开辟新大陆走上了科技创新之路。

今天太短暂,什么也看不清说不清,我们必须学会以历史为镜,着眼未来。同时,看历史就像多维看低维,自认识高也不足取。

因此,另一套思维就是小处着手,打破传统,推敲细腻,精益求精。

民国以后的许多先辈早做出经验总结,今天的中国政治家推崇科研和创新,便正是学以致用,搞创作的怎么就看不到这一点呢?如果文化人还是走在历史后面蹒跚学步,还是长于讥讽时政追名逐利,抑或拘泥于资本审查,混圈苟且,便不能从历史中学得创作务实之要领。一味鹦鹉学舌,趋利避害,只能多生悲哀与无奈。

电影中被流放的官员初到小岛时,看不起贱民身份且又傲又野的昌大,倚老卖老般地想去授学传知,当得知他对鱼类的知识钻研至深,才如遇名师般转变态度以知识换知识。倘若只是固执己见,也就没有《兹山鱼谱》这本书和如今的这部好电影。

相关推荐:《英雄》:剑的最高境界是不杀,电影的最高境界是“被低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