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盛夏未来的电影好看吗

2022-02-27 19:50 作者:肖朗xiaolang 围观:

很遗憾,郑宇星他爸没有一拳打死儿子。

电影《盛夏未来》中,男主角郑宇星的老爸是个失败的家长。他给予了儿子优越的生活条件,却无法在儿子的人格成长上提供丝毫帮助。

18岁的郑宇星拥有长相帅气、家里有钱、性格活泼、作风潇洒、能说会道这五项特质,坦白讲,完全算得上“满级号”出道成年社会——

只要他愿意,他就会是“女神收割机”,可惜他是同性恋。

但凡他有点出息,他就有条件成为青年才俊,可惜他只想做DJ。

一枚消费主义的糖衣炮弹,正射向青少年!评电影《盛夏未来》

从一个父亲的主观角度来讲,孩子,尤其是独子,事实上就是自己在伦理和精神上的人生延续。即便再民主的父辈,顶多就是做到不强行干涉儿女的人生规划,但一定还是对子女怀有期望的:期待高一点的,希望孩子将来有用,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人;期待值偏低的,最起码也要指望孩子能找个正经对象、衣食无忧、延续子嗣。

当我们换位到郑宇星他爸的位置,将面对这样的残酷事实:单亲抚养的独子,他的“盛夏未来”,上限在打碟、下限靠搞基——请问该如何作想?

电影后程的剧情中,郑宇星他爸在厦门的音乐节现场找到儿子,一照面就给了他一拳,打得儿子左耳失了聪。法律和道德上我们都不支持这种行为,但从逻辑上,我们能理解该行为爆发的必然性——他对儿子积累的失望是根本原因,儿子任性妄为引起一场学校和别人家庭的轩然大波是直接导火索。

一枚消费主义的糖衣炮弹,正射向青少年!评电影《盛夏未来》

既然这一拳是一名失败父亲无能狂怒的行为,为什么说“很遗憾”、“没有一拳打死”?因为当事人是两个虚拟的角色。在那个虚构的故事世界,我希望父亲一拳打死儿子,这样该上帝的归上帝、该监狱的归监狱;如果电影《盛夏未来》因为这个剧情设计而不过审,最终不能放映、传播,那就更好不过了!

首先期待,以后世界上再也没有郑宇星他爸这样差劲的父亲。

有层次的父亲,会根据孩子的天性、天赋,引导他在社会伦理体系、价值评判体系中寻找到合适的位置,并力所能及地帮他完善人格、培养品格,为孩子一生活得有幸福感、价值感奠定基础。

普通一点的父亲,无论威逼还是利诱,都会敦促孩子好好学习、找好的工作,以期他在容错率更高的环境中规避掉许多不幸的人生风险,并朴素地期待好的学识和阅历让孩子过得比父辈更好。

做父亲做得最差的那一档,养而不教、教而粗暴、放任自流、自噬其害,至死都不能明白孩子的一生在开始阶段就被自己亲手搞砸了。

一枚消费主义的糖衣炮弹,正射向青少年!评电影《盛夏未来》

接着还要期待,以后世界上再也没有郑宇星这样的人。

难道一个人是同性恋有错?或者青少年就不能梦想成为一名DJ?当然不是!之所以不希望存在郑宇星这样的人,是因为他变态、而且危险。

何谓变态?明知道自己是同性恋、明知道女孩会被撩到神魂颠倒、明知道自己在利用他人情感,但依然故意伤害着对方,目的只是给受伤的自己些许慰藉。市面上常见的渣男,一般只是见异思迁、不负责任,而郑宇星这种明摆着“我不喜欢你、我告诉你我在利用你,但还是给你情侣的感觉”的态度,只能用残忍和变态来形容。

何谓危险?当众多外在的优秀条件赋予给一个似乎拥有反社会人格的人,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或许有人认为,郑宇星看起来外向活泼、容易亲近,怎么可能是反社会人格?这就要认识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一大特征了:反社会人格的通例,患者可以充分理解旁人的切身感受,但是实际上体验不到。

电影《小丑》因深入刻画了亚瑟这个反社会人格障碍者而大获好评,那部电影中的亚瑟,本性无法体验别人的欢乐和痛苦,但他却能理解且惟妙惟肖地模仿别人的欢乐和痛苦;亚瑟人生悲剧的根源正是反社会人格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截然错位——他半生追求融入社会,期待成为一名取悦别人的脱口秀演员,以此获得“社会价值”这种生存要素。

一枚消费主义的糖衣炮弹,正射向青少年!评电影《盛夏未来》

回顾《盛夏未来》中的郑宇星,他可以充分理性地理解父子、师生、同学、自己与MING、自己与陈辰之间的关系,也能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但无论实际在对面是谁,他都只关心自己独特而敏感的感受、关注自己想要接收的信息——哪怕虚无缥缈的MING,哪怕低头亲吻的陈辰。他亲口对陈辰说,他能理解陈辰的行为和感受,但无法喜欢她;他尝试去亲吻陈辰,以期正确地回应对方的情感,就像亚瑟曾尝试去讲笑话、证明自己和正常人无异一样——他们都失败了。

或许因为单亲家庭、父亲教育方式的问题,让我们可以尝试理解郑宇星性取向的形成,也可以将他的隐藏性格总结为孤独、封闭、自我,但每当他袒露“我非常理解、非常认可、非常渴望拥有这些在正常社会人伦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情感,但事实上情感本身比起我的情绪来不值一提,我对你们的附和只是想表现出感同身受的合群罢了”的心迹时,我们又怎能不怀疑他在孤独中滋生了反社会人格障碍?

一枚消费主义的糖衣炮弹,正射向青少年!评电影《盛夏未来》

最后更要期待,以后世界上不要有《盛夏未来》这样的电影。

写影评几年,我只明确反对过一部电影,名叫《夺冠》。那部电影并非很差,但我非常排斥它出现在中国荧屏,原因在于,它尝试解构“女排精神”、以新时代社会特征重塑之,然而只否定却未重构——至少所谓重构后的“新女排精神”模糊难辨,且内涵肤浅。

我非常喜欢陈可辛,尤其是他的电影《投名状》,但我绝不能接受《夺冠》对“女排精神”的冒犯。那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自由主义环境下成长的香港导演,是发自内心质疑与我们民族气质、社会价值取向戚戚相关的“女排精神”的?

现在一部台湾导演的《盛夏未来》,让我更加大跌眼镜,这简直是拿我们的价值观不当一回事啊!

一枚消费主义的糖衣炮弹,正射向青少年!评电影《盛夏未来》

社会在物质极大发展、个人追求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走向异化;人类在精神世界的短视、迷茫甚至堕落,现在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问题,所以《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反思的书,从1951年就开始在欧美流行、直到如今。

我们中国社会受礼俗伦理和儒家君子人格教化的深远影响,即便没有迅速发展成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主导的异化社会,但这些年受到的冲击也不小。所以,我们国家特别重视社会精神层面的政策:从最基本的义务教育力求让国民都有文化,到狠抓的乡村文明建设力求从最基础的人口开始变得重视素质,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宣传口的反复倡导,力求让有识之士带动社会风气。

法其上者而得其中。年轻人以梦为马、目标是星辰大海,长大后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成员。如我上文所说,即便普通家长没有能力在价值观上引导孩子,但至少可以敦促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好好学习,这样孩子起码在以后追求和选择时,有更开阔的眼界、更丰富的知识做支撑。

一枚消费主义的糖衣炮弹,正射向青少年!评电影《盛夏未来》

然而,《盛夏未来》这样的目标受众是年轻人的电影,在做什么?它拉低青少年的眼界、不屑于积累知识,它诱骗青少年、误导青少年、荼毒青少年!它在用情情爱爱、酸酸甜甜的糖衣,将短视、肤浅、自我和消费主义包装起来,一股脑地发射到中国青少年身上!

这部电影将千把块钱就能获得的廉价娱乐,包装成了年轻人的至高理想;渲染靠平民音乐节获得感动,简直比宣扬去西藏旅行一趟净化心灵一样浮夸。酒吧里意乱情迷的灯光、音乐以及“乞丐版酒池肉林”的氛围固然能吸引年轻人频频躁动的灵魂,但谁不知道那种安放只是暂时?何以上升到“让这些人释放得爽是我的人生追求”的高度?

如果是已经从业的DJ,这条可以当作让人尊敬的职业追求,但非要说是少年时期就形成的梦想,太牵强了吧!据我所知,大家难道不是想当音乐家实现不了,退而求其次当歌星又不得,再退再求连个音乐教师编制都没考上,不得已才去酒吧驻场或打碟?告诉我有哪个脑子按顺序发育的人一开始的人生目标就是去酒吧打碟?

一枚消费主义的糖衣炮弹,正射向青少年!评电影《盛夏未来》

电影《盛夏未来》里明显的“屁股问题”,可不止拉低青少年眼界这一条。其他电影也有反体制内容,但都是楔子,目的引出背后的批判和思考;《盛夏未来》呢?它塑造的一群学生真可谓彻底的无脑生物。为了父母学习或故意考砸的陈辰,为了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放弃考试的郑宇星,为了和对象去一个大学生活而努力的女生们,以及懒洋洋、酸溜溜、话锋揶揄地回答老师“读书是为了考上大学”的学生们——所有年轻人对待学业的态度里,都没有和自己的追求相关的,全是“不得已”!

关于年轻人理想的问题,电影主创的眼界和格局显得狭隘,关于学习的问题的表现,电影主创的见识和思辨能力又显得低下起来。一个人没有相应见识和思考沉淀,又特别有表达欲望的话,在面对问题时,能做的几乎都是空有嘲讽。而关于学校教育的无意义嘲讽,对于青少年电影观众来说,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更可恶的是,这部电影充斥着浮躁、任性、自我、消费主义文化的元素!生活中的成年人都明白,不管不顾、说走就走、造成他人困扰的行为是不对的,沉迷抖音其实也就是出于大大的无聊和小小的虚荣,去酒吧玩一趟或者参加个音乐节单纯是找个环境短暂放松——但是《盛夏未来》将这些成年人“休闲时小小的放纵”包装成“人生的多姿多彩”,直接塞给了缺乏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青少年!

(End.)

#吴磊##张子枫##盛夏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