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摄像机不能停好看吗

2022-02-27 18:10 作者:POPDV 围观: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一直以来对老电影镜头的钟爱好像从来没有磨灭过,只是囊中羞涩和对二手货的不太信任,一直没有出手。自从2000年柯达公司倒闭,电影胶片慢慢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人们对电影技术永无止境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电影摄影机的机械化部分被数字摄影机取代已经势不可挡。但是对于年轻摄影师来说,拍电影,拍出电影的味道一直是年轻摄影师津津乐道的话题。

如今使用老电影镜头几乎是个断档,当然老电影镜头的电影“味”道只有老电影镜头才可能被保留的比较纯正一点,也只有在拍摄过程中才能慢慢体会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最近看到一部全部使用老电影镜头拍摄的根据老舍先生原著改编的黑白故事片《不是问题的问题》重新燃起我对老电影镜头的兴致。有人说“Zeiss和Leica是相机镜头的两座山峰,可是在电影镜头世界Leica几乎连影子都找不到,Zeiss则是电影镜头三大品牌之一,在电影镜头发烧友心中,Zeiss的地位还是比不上ACDK【Angenieux安琴、CooKe库克、Dallmeyer刀梅、Kinoptik坚无敌】四大电影镜头”。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CooKe(库克)75mm:

第一次拿到CooKe电影头拍摄还是比较兴奋,不过一点不敢恣意妄为,只有每次进行人物采访时偶尔拿出来使用一下,有点大炮打小鸟的感觉。在北京拍摄纪录片时,导演大胆提出来让被采访者以室内窗户作为背景,希望画面有块亮的部分,不至于后背景又黑又堵,导演显然还是对电影画面有所研究。我们一般处理的方式就是拉上窗帘,叫“一拉得”。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室外和室内的亮度差在3-5挡之多,处理大反差无疑是个很棘手的事情,如何平衡内外景的光比,除了提亮室内人物的面光,我还有意选择窗外有树的部分作为暗背景和适当遮挡,以减少强光的照射,留出小部分背景的亮光。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使用索尼FS7摄影机加上CooKe 75mm,从取景器直观发现画面由室外到室内、由亮到暗的交界线过度有意想不到的柔和自然,换言之就是舒服,亮的没有那么“毛”那么“贼”,暗部区域仍然有内容。为了验证和常规镜头在处理亮部与暗部的区别,使用同样的机身,我试着快速按装同样焦段其它品牌相机镜头进行比较,显然有着明显的不同,明暗交界线过度简单生硬,亮部“毛”的一塌糊涂,暗部看不到更多的细节。

而CooKe 75mm人物面部油润自然,配得起“江湖毒头”的称谓,焦外处理非常有特点,除了虚化,背景的一些亮点位置呈现一些略微不规则的螺旋形状,尤其是放大之后观片,背景好似装饰过一样的美妙。显然这就是CooKe电影镜头焦外所独有的特点和镜头处理“贼”光的一种表达方式。

KINOPTIK(坚无敌)25mm: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法国Kinoptik是最电影化的镜头之一,尤其是对暗部的细节处理,出神入化,如同法国早期超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拍摄于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日式建筑办公楼,灯光昏暗、门窗老旧,墙壁斑驳,我使用索尼A7R III搭配F25mm Kinoptik镜头半画幅拍摄,在没有外部灯光的支持下,几十米的楼道仅有的几盏老式管灯作为基本照明光源,即使一点点的光源Kinoptik(坚无敌)都能够捕捉到位,色彩还原度和油润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灯的最亮处光韵不急不躁向外散去,每个光源之间小光比柔顺得恰到好处,暗部隐约之间都能看到环境之间的细微变化,像法国油画一样色彩附着力很强,稳重大方,画面不张扬却隐藏着丰富的色彩细节,且油润有余,有点化学胶片的效果。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即使最远处一盏绿色提示灯都比较精彩,当然还包括地面暗部水磨石的反光质感都让人心动,即使截取其中一部分放大50%,画面同样精彩。镜头不仅需要暗部处理得比较好,而且画面一定要有高光的部分存在,或者分散其中,画面的表现才有可能出现电影的韵味。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另外,我选择现代咖啡馆拍摄人物,虽然光线有点平均,但是拍摄出来人物和背景的距离感还是比较明显,人物面部清晰柔和,即使放大50%到100%,人物面部细节仍然清晰可辨。尤其是长发的处理如丝一般柔美动人,颜色略显陈旧且正派,影调又不失法兰西的高贵典雅。焦外背景因为各种器物反眏不错,焦外亮部会出现可爱的圆圈。这种小反差的光比处理比较符合欧洲早期电影的特点。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譬如五六十年代的欧洲胶片电影《雨果》、《奥利弗》、《悲惨世界》等等。当然这些影像一定会和电影摄影师的摄影理念及电影镜头的设计观念有直接的关系。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缺点是随时随地防止炫光、散射光进入镜头,尤其是正逆光拍摄时,很容易形成蓝色薄雾影响结像力和颜色的饱和度。老电影镜头进光是老镜头的短板,不管怎么遮挡依然可能“见光死”(部分镜头),只要逆光尤其是正逆光拍摄几乎无法遮挡散射光和杂光的进入。

Carl Zeiss2.8/32mm:

据说Zeiss2.8/32mm是早期唯一一款电影化设计的全画幅镜头,尤其Zeiss电影镜头的像场之大是Zeiss电影镜头家族设计里不多见的。德国工业文明制造出金属感十足的Zeiss镜头,玻璃艺术与金属工艺的结合几乎完美无缺。当然,一幅照片,一段视频,人一定是拍摄内容的主角,使用精工制作的Zeiss电影镜头拍摄,整个感觉非常精致、非常通透,亮部、暗部细节处理的综合评价还是不错的。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Zeiss 32mm应该说把所有成像工艺做到极致,虽然有点雨露均沾的感觉,但是和ACDK的某一项特点比较还是略有差别的。譬如Zeiss高光部分过度依然没有库克控制的那么自然和舒服,暗部缺乏坚无敌的韵味,当然这些已经比锐利无比的部分相机镜头舒服多了。由于在市场还没有发现很好的微距镜头,所以我自己对这款Zeiss 32mm近摄能力部分情有独钟,最近0.3m拍摄距离(加上接圈儿可能还要再近一些)几乎可以“赚来”一个新的近摄镜头或者微距镜头,由于镜头本身画质优秀,像场够大,对于人物采访和近距、微距摄影不失为一头两得,无疑为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选项,这样的表现让其它类似的50微距、100微距镜头情以何堪?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值得一提的是老电影镜头很适合用在今天数字摄影机上使用,它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现代数码产品由于自身特点决定了画面成像的锐利,包括现代生产的镜头亦然,像刀切一样锋利,当然,对于大多数电视摄像和电视节目来说,可能已经习惯于锐利的镜头表现。但是对电影感或者喜欢大电影的人来说看起来并不舒服,因为数码产品的制作构成和成像原理决定了它成像的层次过于生硬,尤其是高反差的区域的边缘尤其明显,层次过度突兀且简单,如果现代镜头叠加数码摄像机进行拍摄,无疑出来的画面会更加生硬无比。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在今天追逐所谓电影感、电影味道的电视电影,老电影镜头的柔顺与现代数码摄影机锐利结合才会取长补短,使得数码机器的成像在与老电影镜头特点的融合之下就会变得温顺起来,更加电影化一点。另外老电影镜头对光的要求比较高,就是我们所说的“吃光”镜头,光一定要足够才能满足老镜头的成像要求,随着摄影机技术的不断提高,过去的柯达、富士高感胶片已经难以和今天数码摄影机的感光指标来比拟。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举例索尼摄影机FX6的双感光功能的高起点就是ISO5000起步,完全可以满足老电影镜头对“吃”光的要求。虽然说老电影镜头和数码设备结合不能说是绝配,但我认为联合起来取长补短至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今天我们重新使用老电影镜头拍摄故事片、纪录片的再现镜头,探索老电影镜头的魅力,了解老电影镜头的特点和性格,对于坚持喜欢电影那个胶片“味儿”的摄影师来说依然有其独到的吸引力,不管爱与遗憾的老电影镜头能否给我们带来什么?快乐总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感谢袁燕生先生的大力支持)

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电影化的“老”电影镜头还是那个味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