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踏血寻梅电影国语完整版好看吗

2022-02-26 21:53 作者:电影通缉令 围观:

评《踏血寻梅》:这个杀人魔,为香港电影点了一盏灯郭富城

每个影评人,都有一个电影梦。一部分出自对电影本能的热爱和永不餮足的好奇,也有一部分来源于对“你行你上”的不服气。评论和制作,是两种不同知识体系下的职责,但不乏转型成功者。翁子光是其中最扬眉吐气者之一,身为香港影评人协会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正式会员的他,以导演处女作《踏血寻梅》获得金像奖13项提名,7项大奖,并首次将最佳男女主角、男女配角以及新演员等共5座表演类奖项收入囊中。

本片根据2008年王嘉梅命案改编而成。王嘉梅14岁随母亲移居香港,与家人不合而离家出走,又负债累累,不得已开始援助交际,最后被一个心理变态的客人谋杀并分尸,尸体碎块流入附近的菜市场,案件在当时引发香港恐慌,轰动一时。

直到获奖前,《踏血寻梅》引发的都只是小范围的关注。一方面因其尺度惊人,无法在大陆上映,又没有网络资源,传播度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香港从70年代以来,从来不缺此类耸人听闻的奇情奇案电影。援交、碎尸、凶杀这些生猛的关键词,让人以为,这只是另一部卖弄情色血腥感官刺激的剥削电影而已。

不妨讨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一部优秀的电影,需要奖项的认可吗?金像奖的殊荣加身,与《踏血寻梅》那些触目惊心的看点,没有半丝关联。横扫大奖,成就的是让其内涵浮现出来,为观众寻找一个深入解读的理由。毕竟“能得奖,一定很有深度吧”,这是人之常情。

王嘉梅一案,家喻户晓。重塑破案追凶的悬念,毫无意义,需要另辟蹊径。翁子光像《十二宫杀手》一样,抚平戏剧化的大起大落,试图用一种不带评判和感情色彩的方式,再现整个事件。在叙述上则用一些精巧的花样,借助调查受害者、凶手与他们各自亲近的人,逐渐构成一个完整的圆环。剪辑经常是天马行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的碎片中随意地跳跃,但内在的逻辑连贯完整,气韵贯通。

受害者和凶手的心理脉络,是影片的发展主线。一部悬疑犯罪电影,一开头就把案件和真凶圈交代了,剧力却没有松懈下去,这样的例子不多见。案件水落石出了,但有太多的问题没有回答。王嘉梅命案中最大的疑惑是,受害者表达了求死之心,而凶手也是按要求行凶。这样看似荒诞的叙述,其中是否存在隐情。

影片不是一个线性的故事,由外向里,一层层剥开俄罗斯套娃一般。起初我们了解的,就像是新闻报章所刊载的,大体的案件过程。通过访谈亲人朋友,我们开始了解他们生活的困顿,逐渐接近比较深度的报道。最后,从他们各自的内心深处,弥漫的孤独和绝望才慢慢浮现出来。这一切都赋予了尽人皆知的真实案件,截然不同的震撼力。它不是警匪斗智斗勇的烧脑惊险剧,也不是炫耀奇情断肢的暴力美学戏。尽管商业元素十分密集,我们不难透过表象,看出这本质上是一个落寞的城市里,一群落寞边缘人梦想的幻灭,人生的迷失。影片将这段香港人耳熟能详的骇人故事,解读出全新的含义。戏剧从生活中升华,却又与生活达成了奇妙的默契。

评《踏血寻梅》:这个杀人魔,为香港电影点了一盏灯

演员春夏

也有太多的留白或者说是不达立意。王嘉梅无缘无故信任一个面相不善的陌生人,丁子聪仅凭一句求死之言犯下谋杀碎尸重罪,都是常理无法言明的故事。往深里探讨,王嘉梅的惨剧,只是个例,特立独行的个性使她很难成为新移民的缩影。片尾郭富城透过窗户的那个凝视,主题仿佛更多是被架空、悬置了。孤独如何让一个心怀明星梦的移民少女被迫做援交妹,如何让生活在车祸阴影中的三合会小弟沦为凶杀者,影片搭起了一个大的框架,仍缺少细节的支撑。新移民、黑社会底层的生活常态,有太多可以展开的地方。我们隐约感觉到,导演有很多话想说,却只是动了动嘴唇,吐出了几组音节。当然,比起占据市场绝大多数的、除了热闹一阵就空洞无物的华语商业片,《踏血寻梅》无疑运作在一个更高的立意点之上。听说翁子光出了一本书,讲述电影的台前幕后方方面面,遗憾的是大陆还买不到。

正如金像奖所认可的,演员为这部影片加了不少分。从豆瓣红人走出的春夏,遇上了一个高度适合自己的角色,幸运程度不亚于当年出演《色戒》的汤唯。她混合着纯真与绝望的表演,为角色提供了最大程度的说服力。白只塑造的心理变态,他的动机是支撑全片剧力的关键因素,他有杀人碎尸面不改色的恶魔一面,也有尊敬去世的母亲、照顾小猫这样的细节,到了最后,我对这个杀人魔的感觉,兼有恐惧、憎恶和同情,竟有点无所适从。至于郭富城刻意扮老的表演,我个人的共鸣倒不是很深,印象里他演了很多次这种又疯又轴的警察,《三岔口》,《杀人犯》,《寒战》。也许是他陪跑太多次了,金像奖做出的补偿效应,而且这一次的竞争对手都很弱。

总的来说,《踏血寻梅》并不如预期那样雷霆万钧,有着不少瑕疵或者说是败笔,也是新导演野心过大下的力不从心。但在这个人人哀叹港片已死、大导演组团北游的时代,能出这样一部作品,能获得如此重要的奖项殊荣,已经超越了电影品质本身。尽管讲述着香港的故事,《踏血寻梅》不是传统概念中的港片,然而,哪怕只是一次积极的试验,一个不可复制的样本,它仍然有着特殊的意义。香港电影没有死,并在不断延伸出新的可能性。港片不必总围绕于出路的迷茫卖惨,而是可以开疆拓域,重塑自己。《踏血寻梅》最大的价值,也就在此吧。

微信公众号关注【bbmovie】回复【踏】获取资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