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绿地黄花好看吗

2022-02-26 16:53 作者:枕猫 围观:

相较于《长津湖》的壮烈,电影《水门桥》在观影之后,却让很多人沉默了许久。人们想说点什么,却发现除了崇敬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语言在某时某刻总是乏力的,思来想去,只好在心里和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一样,念一声“新中国万岁”。

《长津湖之水门桥》:历史本身就是电影人永不枯竭的灵感

如果说《长津湖》是一部让人看了无比激动的大作,那么看完《水门桥》,我们更多的应该是无比的感动。

新兵蛋子伍万里在水门桥见证了平时活生生的战友一个一个的牺牲,最后只留下他一人;神枪手平河在最后一战前,终于了了自己的心结,心无旁骛地奔赴死亡;平时一向儒雅的梅生,严重受损了的眼睛,嘴角里叼着女儿的照片,背负着还没有教会女儿算术的遗憾,一腔孤勇的开着车从山上冲下敌阵。

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这片战场,而结果却往往不是传统的中国战争片的结局,尽管多次破坏了桥面,美军还是狼狈地完成了撤退任务。

《长津湖之水门桥》:历史本身就是电影人永不枯竭的灵感

人,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

《水门桥》之所以是《水门桥》,抗美援朝之所以是抗美援朝,原因就在于,我们面对的对手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敌人,有的时候燃尽了自己,都未必能达到目标。

《长津湖之水门桥》:历史本身就是电影人永不枯竭的灵感

相比于后世被大书特书的长津湖战役,水门桥这次行动在后世便显得有些沉寂。长津湖战役全歼了美军一个建制团,一举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大部分地区,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拐点,而水门桥这次行动,在后世的记载中却总是只有寥寥数语。

志愿军战士们三次炸桥,战士们前赴后继,直到战至最后一人,而水门桥最后却以一种轻而易举的方式被美军空投修复了,从而得以狼狈撤退。

《长津湖之水门桥》:历史本身就是电影人永不枯竭的灵感

相对于结局,我们更惊讶的是我们和美军的武器代差,美军的背后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而我们志愿军只能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战友们打开一扇胜利之门。

他们有飞机,有可以直上直下的直升机,我们没有;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日本制造出和水门桥配套的钢材,轻松空投下去,我们不行;他们有装备精良的坦克,装甲车,而我们的战士只能用自己的血肉背起炸药包去坚决地为战友们扫除障碍。

《长津湖之水门桥》:历史本身就是电影人永不枯竭的灵感

最难过的场景也在电影里有了对照,当平河舍身赴死抱着炸药包将自己和美军的一辆坦克一同消失在火海里的时候,第二天,当美军的后续部队赶来,那一排锃亮的坦克在寒风中显得令人心酸。

那我们有什么?我们唯一能倚仗的只有自己了不起的信念和意志,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和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

那时候的志愿军战士什么也没有,却能在看到美军可以直上直下的直升飞机的时候,无比坚定的说,我们以后会有的。很多人感慨于七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的时候,却也有人注意到,在七连执行炸桥前,前一次去执行炸桥的连队,也不剩几个人了。

《长津湖之水门桥》:历史本身就是电影人永不枯竭的灵感

无数战士的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这本来就已经是了不起的传奇了,更不要说那种在逆境中却依然能够坚信美好明天的精神气。美军固然强大,但是在长津湖,在水门桥,乃至于在之后的上甘岭,面对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我们的战士也从来没有畏惧过,即使牺牲了,也依然相信胜利终将属于我们,我们的下一代必然能够享受到美好的明天。

打一场难打的仗,打一场不能输的仗,这是很多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的时候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长津湖之水门桥》:历史本身就是电影人永不枯竭的灵感

让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传

像水门桥这样的战斗,在抗美援朝的历史上不可谓不多。他们大都和水门桥战斗一样,淹没在了历史的故纸堆里,等待着后人的发掘。

在我们这个年代,邱少云、黄继光等烈士的英雄事迹早已经是家喻户晓,成为了一个时代不可磨灭的共同记忆,他们是志愿军战士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背后,是更多的“声名不显于当时,有大功于当世“的志愿军英雄们。

他们每个人都值得一部像《上甘岭》《长津湖》《水门桥》这样的电影。

《长津湖之水门桥》:历史本身就是电影人永不枯竭的灵感

同样是在上甘岭战役中,人们都知道黄继光烈士英勇牺牲堵枪眼的英雄事迹,却不知道黄继光牺牲生命夺取的那座位于上甘岭西侧的597.9高地,在后来遭遇到了敌人疯狂的反扑,为了不让战友白白牺牲,让全军的努力付之东流,胡修道毅然扛起了这一使命。

为了守住高地,志愿军利用大大小小的山头,把高地分为了12个阵地,胡修道当时和班长李锋、滕土生负责坚守3号阵地,在当时,除了班长之外,胡修道和滕土生都是刚刚入伍不久的小年轻,完全没有见识过最真实的战场。

《长津湖之水门桥》:历史本身就是电影人永不枯竭的灵感

第一次上战场的胡修道看到敌人冲锋过来了,等到班长的命令后,便没命地向敌群里投掷手榴弹等一切可以用得着的炸药,直到班长按住他的手,慌乱的他才意识到敌人早就被打退了。

即使是多年以后,胡修道一直对此也非常懊悔,懊悔自己当初竟然浪费了那么多弹药,要知道在当时,志愿军的弹药供给一直都非常吃紧。

班长带了两轮后,便接到命令,去支援另一座阵地,胡修道和战友两个人便一起又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等到自己这里攻势减缓的时候,胡修道又听到战报,10号阵地已经没人了。

顾不得休息,胡修道赶忙和战友来到了10号阵地,而一个月前,黄继光正是在这旁边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胡修道满含悲愤,冒着敌人的火力封锁,率先抢占了高地,英勇作战,并再一次击退了敌人的反扑。

《长津湖之水门桥》:历史本身就是电影人永不枯竭的灵感

这一切只是传奇英雄事迹的开始,在敌军漫天的炮火下,滕土生意外受伤,丧失了继续战斗的能力,而前来支援的排长,又被美军的一发炮弹带走了年轻的生命,留在胡修道耳边的,只有排长死前喊出的那句“死也要守住阵地!“

只剩下他一个人了,而不远处,又是一大堆美军的又一次攻势,胡修道顾不上已经极度劳累的身体,满含着眼泪,不知疲倦地向人群里扔着手榴弹,炸飞了一个又一个敌人,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攻势,一直支撑到前来支援的战友赶来。

美军的炮火倾泻下来,漫天遍地,甚至遮住了太阳,让上甘岭从原来的晴天变成了战士们记忆里永恒的阴天,而胡修道就在这样的阴天里,在3号和10号高地之间来来回回的支援,就像是永不疲倦的永动机,依靠着越打越少的弹药,竟然打退了敌人的十几次进攻,直到战场再一次沉寂。

胡修道后来回忆道,当时阵地沉寂得让他一度喘不过气来,他在等着敌人最后的挣扎,早早地做好了同归于尽的决心,直到志愿军大部队赶来,敌人四散逃去,胡修道这才松了一口气。

《长津湖之水门桥》:历史本身就是电影人永不枯竭的灵感

胡修道守了一天一夜,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了不得的奇迹,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打退了美军和南韩军队的四十多次进攻,击杀了280多人,成功地守住了战友们用热血拼来的高地,成为了美军眼里永远打不垮的战士。

这样的故事并不是孤例,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到处都是这样的战地黄花的浪漫传奇,正如杨朔在《金星英雄》的结尾处所写的:“敌人攻不动上甘岭,更攻不动朝鲜,因为在上甘岭上,每条战线上,我们到处都有无数像胡修道这样的人物”,也正是一个又一个这样的人,才铸就了永垂不朽的抗美援朝的精神。

影片的作用不应该只是为了商业,如何营造像《上甘岭》那样整整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如何才能创造出像《长津湖》《水门桥》这样的优质大片,如何在新一代青年中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应该是像博纳影业这样的优秀公司应该做到的。

在这方面,《长津湖》系列无疑是开了一个好头,而更深刻的发掘,还是要从历史中去找寻,历史已经足够史诗,无数英雄的故事本身就是好的电影永不枯竭的灵感。曾经的我们是钢少气多,如今的我们是钢多气多!在此,恭喜《水门桥》荣登中国影史票房纪录第八!前仆后继,扬我国威,卫我中华!

《长津湖之水门桥》:历史本身就是电影人永不枯竭的灵感

希望抗美援朝有更多的故事被搬上大银幕,希望博纳影业后面能够拍出更多更好的战争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