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鸟瞰人生好看吗

2022-02-26 09:52 作者:有书共读 围观:

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往高处走,是每个人的追求。

而居高的人,对细节的把控总是优于常人。

他们有俯瞰一切的视野,也有不断向下看的自觉。

真正站的高的人,都是往下看的。

看到过这么一个让人深思的故事:

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

领导爬上最高的一棵树,巡视全貌。

然后大声嚷道:“搞错了,不是这块丛林!”

忙碌的工人却回答:“别说了,我们正干得起劲儿呢。”

如果不登高往下看,就不会知道努力的方向是错的。

统揽全局,认清自我,把控自己,都需要向下看。

人生最大的自觉,是拥有俯视的能力。

真正的高人,都懂得“向下看”

窥见内心,审视自己

《道德经》有言:

“故贵必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

人生高贵必须以卑贱为根本,人生高大必须以居下为根基。

就像君王也自称“孤家”、“寡人”、“不谷”,不断地提醒自己不忘下之根本。

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自我审视中实现了进步。

《吕氏春秋》中有一故事:

夏朝时期,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

伯启前去迎击,并给了他许多兵马。

结果,伯启却败给了实力逊于自己的有扈氏。

伯启的部下各个不甘心,纷纷请求再战。

但是伯启说:

“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原因。

很大的可能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

从今天起,我一定要改正自己,提升自己。”

自此以后,伯启每日督促自己,早起亲自操练军队。

任用贤能,尊重有品德的人。

为求贤良辅佐,甚至亲自上门求教。

一年后,有扈氏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主动投降了。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一个人最稳妥的靠山,是自我审视。

俯瞰自己,窥见内心,才能保证不会偏离正道。

稻盛和夫先生曾说:

“反省就是耕耘、整理心灵的庭院。

每日的反省,能够帮助我们拔出心灵的杂草,对人格的塑造尤为重要。”

他有一个坚持了三十年的习惯:每天对着镜子审视自我。

将前一天的事情在脑海中回放一遍,回想自己是否有不当的言行,是否表现过于傲慢,是否犯下了不该犯的错误。

若是有过,他就会极力改变、弥补。

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创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被誉为“经营之神”。

《菜根谭》有言:

“时时检点得到,从多入少,从有入无,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不管是在有事还是无事时,得意还是失意时,都要时刻检点自己。

发现需要警惕之处愈来愈少,才是真正的提高。

世人外求,圣人内求。

俯视内心,才能最好地自我反省。

站得高,不要忘记往里看。

有了内窥自己的底气,才会有进一步登高的勇气。

真正的高人,都懂得“向下看”

真正的高人,都懂得“向下看”

俯观他人,调整自己

《弟子规》有言: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愚者,以自己沉重的代价唤醒别人;智者,以别人惨痛的教训警示自己。

公元207年,刘邦攻入秦朝大都——咸阳。

秦王婴以绳系颈,跪迎刘邦大军入城。

进入咸阳后,平民出身的刘邦看见宫室帷帐富丽堂皇,珍宝不计其数,美女成群。

顿起羡慕之意,开始在秦宫中享乐起来。

樊哙诚恳地劝阻道:“大王,我们不能留在咸阳贪图享乐啊。”

此时刘邦正在兴头上,对樊哙的提醒毫不在意。

樊哙赶紧去报告军师张良。

张良来见刘邦,先是祝贺胜利,接着又问起他起兵的原因。

刘邦答道:“秦王残暴无道,穷奢极欲,不得人心,我们是在替天行道。”

张良又说:

“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刘邦听了张良的一席话,如梦初醒。

将秦宫的财宝如数封藏,再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后,还军霸上。

拥有俯视全局的胸襟,并通过秦朝的错误调整自己。

是刘邦在楚汉争霸中,取得最终胜利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

三国时期,曹操在选立曹丕还是曹植为继承人的问题上左右不定。

好在贾诩提醒他要参考袁绍和刘表的教训,他才最终确定立兄长曹丕,确保了权力的平稳过度。

能看到别人的错误,是清。

能通过别人的错误看到自己的不足,是明。

马克思说:

“我们应该从别人犯下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我们没有时间把所有的错误都犯一遍。”

别人的成功不易模仿,但是别人的失败确实可以提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俯观他人,对他们的经历抽丝剥茧,分析利弊,是一种有效的警醒。

真正的高人,都懂得“向下看”

真正的高人,都懂得“向下看”

俯视全局,把控自己

有人说:

“人生如棋,赢在布局。”

若想布局合理,就需要对人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控。

不过,我们常常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登高,直到“不畏浮云遮望眼”。

全面看待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所长所短,所有所无。

朱元璋能够从一个农民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离不开他对人生的整体把控。

当初朱元璋离开郭子兴自立门户的时候,郭子兴允许他带走一些人。

但朱元璋最终只带走了24人。

因为他深知自己在领兵作战,谋划时局上的不足。

特地挑选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一批勇兵强将。

不出所料,他们都在以后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且,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对未来有了明确构想。

他不屑于小打小闹,而是开始谋划整个天下。

他不急于一时,深知自己相对于陈友谅和张士诚来说还很弱小。

占领南京之后,他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大力发展实力。

最后,在各方势力混杂的决战中,朱元璋获得了最终胜利。

而后又打败元朝,成为天下共主。

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并没有骄傲,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世:一个穷苦老百姓的儿子。

一路走来,他深知自己的局限性。

因此开国初期,朱元璋不断向有文化的人学习。

让太子朱标拜宋濂为师,正是出于对未来人生的整体规划。

我们不能模仿别人的成功,但是可以借鉴成功的方法。

只要我们能够对人生有整体的把控,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都会有所成就。

正如韩非一样。

他有口吃,无法用说话来完整表达自己的思想。

于是转而著书,有著作《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字。

就连秦王嬴政见到《孤愤》、《五蠹》时,也不禁感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歌德曾说: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往事不可追,人生尤可塑。

人生起起伏伏,就像是波浪线,但决定是起是伏的终究还是我们自己。

没有谁的人生无缘无故的失控,有的只是我们对人生缺乏整体的掌控。

天生我材必有用,风物长宜放眼量。

俯观全局,规划好人生的每个阶段,掌握立身之根,未来自然可期。

真正的高人,都懂得“向下看”

真正的高人,都懂得“向下看”

一位伟人曾说:

“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站得高的人,都懂得向下看,因为你的根本在下面。

向下看,不仅可以回首来路,审视自我内心;还能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之;更可以俯瞰人生,整体把控布局。

一个人的格局不在于你站得有多高,而在于你站得高依旧不忘低头向下看。

站在高处向下看是一种本能,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只有努力地向下发展根本,才能更好地向上结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愿你的余生登高望远,莫忘脚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