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极乐空间电影好看吗

2022-02-26 07:38 作者:终南影话 围观:

本应洋洋洒洒,最终却是走马观花。

《极乐空间》| 高开低走 逐步平庸

《极乐空间》是一部美国动作科幻片,由《第九区》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执导,好莱坞影星马特·达蒙与朱迪·福斯特领衔主演,该片于2013年9月5日在中国公映。

《极乐空间》延续了《第九区》的风格,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依然钟情于将科幻和政治寓意相结合。故事讲述马特·达蒙扮演一位向统治规则发起挑战的贫民。

他因为在工作中被高辐射只剩五天可活,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能偷渡到“极乐空间”。

《极乐空间》| 高开低走 逐步平庸

《极乐空间》整片呈现的是一种打破规则界限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导演运用底层视域描绘出了广大普通民众眼中的对规则的敌视,全片聚焦于贫苦阶层对“特权的不满”,并利用“极乐空间”这个独特的权力空间来填充了生活、医疗等各个民生视角中的“大事”。

也正是因此,才引发了底层人士反对富人们独占“极乐空间”的诉求,这种诉求表现出来的欲求其实是兼具共融性的,主张共有而不再是独占,这实质上呈现出一定的共产精神,消灭的是阶级制度而不是单一的上层富有阶层,消除的是身份而不是他们的身体和生命。

《极乐空间》| 高开低走 逐步平庸

即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人类自我解放的社会,也是社会化集体大生产的社会,这其实就是共产精神的最终诉求。

在影片《极乐空间》中,“极乐空间”其实是一个异托邦式的存在,存在于这个空间内的各种优越技术、条件并没有附加于全阶级,而是单纯的为富有人士服务。

这个空间成为了现实社会里面,或者是由执政者,或者是公立的单位来规划的一种空间,阶层上的差池导致了片中呈现的各群体聚居地的差异,当这个差异被打破也就突破了这一异托邦界限。

《极乐空间》| 高开低走 逐步平庸

从本质上来看,“极乐空间”其实是承载了人类对于未来的一切美好幻想,空间成为了物化的梦想形式,而未来生活地一切主基调亦随之向齐靠拢,这个导火线的铺设其实印证了最简洁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极乐空间》这部影片的突出之处亦在于废土美学的运用,导演并没有凭空假设出一个虚拟的未来废土格局,而是一方面依靠着科幻题材,一方面用现有社会中的贫困标准来完成了城市废土的预言。

也正是因此,《极乐空间》中出现了《第九区》式的贫民窟,这其实将是现存的社会条件和规则进行了一次科幻式的移植,所以在影片中,科幻元素并不是重点,它服务于相关的政治寓意,这一寓意所欲图传达的警示效应才是最主要的。

《极乐空间》| 高开低走 逐步平庸

但是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影片的主基调却逐步地落位到了一个较小的格局,这也是现实注入的一个弊端,将贫富对立和美墨偷渡映射注入以后,未来成为了现有的延续。

导演用简单的图解方式完成了这一政治正确式的解读:现在的墨美偷渡客落位于未来会变成地球与太空之间的偷渡客,所以美国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际事例的补充,亦做到了对当下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射,但却使得影片的焦点偏离,满足政治正确却脱离了更宏观的思想传递。

《极乐空间》| 高开低走 逐步平庸

因此使得影片的整体价值高开低走,从共同理想变成了无聊的美国政坛现状,在实际的思想传达效果上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极乐空间》仍旧走的是好莱坞商业片的经典程式路线,将个人英雄主义扩大化,单纯的塑造了一位悲情英雄,亦随之仓促的给出了一个“童话”式的结尾。

所以可以说,《极乐空间》主题立意可谓宏大,但实际表达却无法匹配这一主题,与《第九区》无法相提并论。

《极乐空间》| 高开低走 逐步平庸

最后,是关于影片中机器人的简要探究,《极乐空间》通过机器人的塑造来拔高了人类的共情能力,也借助于次对人与机器的先天思维程式差距做了一定的展现。

其中较为突出的讽刺环节在于将阶级固化所必要的规则限定影射为机械式的程式,指责其一成不变,不留丝毫变化空间,将人的身份与阶级限定至死。

所以说,《极乐空间》中的机器人群体的存在影其实是为了相关环境的塑造,一方面满足未来城市科幻幻想,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塑造对未来的相关政治制度表达了担忧。

《极乐空间》| 高开低走 逐步平庸

但对机器与人类之间更清晰的人性差异并没有去进行深度的探讨,反而转向了打斗、血腥场景、暴力场面的呈现,这使得影片失去了更有意义的文本探索。

机器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亦未接触,对于机器人这一群体的塑造最终落位到了叙事的辅助工具之上,这也是上文中提到的问题。

影片高开低走的表现之一,这不免使人感到惋惜,将未来社会中的机器群体强行与现有的美国国内政治挂钩,未免过于大材小用。

《极乐空间》| 高开低走 逐步平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