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心理罪城市之光好看吗

2022-02-25 23:47 作者:风影电影 围观:

点映过后,在豆瓣上写下这么一段话 “ 如此狂躁的叙事节奏、如此狂躁的过火表演、如此狂躁的摄影打光。宛如一个《七宗罪》脑残粉在香港、韩国进修后发狂般妄想“革新”大陆悬疑片,结果撞出来一个“新”类型——抽搐悬疑片。剧本堪比车祸连环追尾现场,每场戏之间都是断裂的,槽点遍布,丢包袱到反转都狂赶,基本的推理过场都没有。 ”

《心理罪·城市之光》,有勇气但全盘失败的“抽搐悬疑片”

实际上,《城市之光》并不是这么三言两语就可以评价完的作品,它至少算得上是今年华语院线电影中一部相当难以评价的作品:

一方面,它的选题和切入点的尺度在近年来的华语悬疑犯罪电影中难能一见,主创团队也挺努力地在自圆其说。但另一方面,叙事节奏的狂乱无章,几位主演的表演,则把这个题材和故事拉下了水。

《心理罪·城市之光》,有勇气但全盘失败的“抽搐悬疑片”

第一位死者,是当地一所中学的数学老师,之前凌辱了班中一位同学致使其跳楼自杀,引发民怨。这是“城市之光”案件第一次引发警局注意,以相同的方式再次演绎“死亡”,是“城市之光”引发网友热议、引爆焦点的最大原因。同样的,第二位受害人,被吊入了一个灌满羊水的废墟中的水囊。第三位受害人,因妨碍救火而致人死亡,最终以同样的方式困在火海中爆炸身亡。这些连环凶杀案的受害者都有两个共同特征:一度掀起城市网民热议的对象,引发过极大的民怨;犯罪现场的线索都与一个人有关,方木。

故事由此开始,如之前的《无证之罪》、《嫌疑人X》一般,《城市之光》没有采用“警方在明,犯案者在暗”的警匪片模式,而是一早就将犯人真身(江亚)告知。方木和江亚在案件进行到一半时便几乎已互相知根知底,但直接证据的缺失使得案件步入迷局。

《心理罪·城市之光》,有勇气但全盘失败的“抽搐悬疑片”

然而,本该呈现出一种高智商对决的《城市之光》,自己将自己绕入了狂躁与混乱之中。

整部电影在开头部分便缺乏像样的“根基”来稳住整个全局。从第一秒起,犯罪现场虚假离谱到极点的风范便贯穿了下去,轮番上演的一场接一场狂暴血腥、一惊一乍的犯案现场戏码,无不遍地充斥着虚假感。

过快的剪辑节奏和过大的信息量,并没让电影为观众带来明快的节奏,反而是一种“强行快节奏”——每个情节转折点,都发狂般地往前赶,来的如风暴般极速,却缺乏大量铺垫、伏笔的支撑和起码的推理步骤。

于是,观众只能被强塞进这部作品之中,被导演、编剧所给予的信息量牵住,却难以拥有相对应的时间来理清楚每个角色的行为动机——悬念感就地消失了,只剩凌厉的狂躁和过分紧凑的剧情。过分急躁地将文本信息合盘托出,不带一丝犹豫与沉稳,只能放大影片场景/叙事节奏中的虚张声势。

《心理罪·城市之光》,有勇气但全盘失败的“抽搐悬疑片”

《城市之光》中几位主要演员的表演,进一步加大了这种虚张声势之感。他们懂得如何进行“表演”,如何进行“卖力的表演”,于是,一场场狂躁窝火、过度外放的对手戏用最精分的方式摆了上来。按理说,好的演员是能带着戏走的,这部电影中的两位男主角邓超、阮经天都是经验丰富的演员了,各自也算是有代表作品,却无一例外被戏牵制住了。

邓超不是第一次演犯罪题材的电影,《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中的表演都算不错。但在《城市之光》中,他的表演缺乏收敛,几乎都是在用劲拿最情绪化、最大起大落的方式来外放,自然流露的戏非常之少。他的人设也存在很大问题,作为心理学天才和警探的双重身份,却很少将自己推理的过程展现出来。

《心理罪·城市之光》,有勇气但全盘失败的“抽搐悬疑片”

阮经天演的更令人摸不着头脑,因为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表演范式机器”:靠最表面化的表演技巧来表现人物内心是如何的邪恶阴暗、张牙舞爪,癫狂得流于表面。另外,这个人物的演绎前后是被一分为二的。在前半段他犯案的时候,电影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冷静的高智商罪犯,但是越往后,阮经天的表演就越显得歇斯底里,缺乏真实感,情绪与人格转变都是断崖式,尤其是与邓超在审讯室对质的那场戏,只为冲击观众的感官刺激。

实际上这类犯罪者绝非是我们“想象中的变态与癫狂”模样,他们应该会有更丰富的人格展现。

《心理罪·城市之光》,有勇气但全盘失败的“抽搐悬疑片”

这部作品里还算可以的表演,实际上都来自于配角,比如只有几场戏的文淇和只有三场戏的林嘉欣。只靠不多的表演就能把人物写实的一面和人物的前史、人物内心瞬间情感(而非仅只限于情绪)表现出来,至少能给人些可信度。

话虽至此,《城市之光》却也算不上是一部没价值可言的烂片。至少它其中有趣的一面是,把设定和视角选在了当下的“信息化城市时代”。“信息化城市”和“多媒体交互方式”,共同构筑了一起接一起的“惩恶”式连环凶杀案完成的舞台和传播的渠道。

充满着仪式感的“惩恶”犯罪故事在设定上乍一眼看去,仿佛是《七宗罪》的当代版本再混杂入了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等时新元素,踩遍了社会热点。“清扫这座城市的尘土”,是江亚杀人的部分目的,也是不少网民的心愿。在当下“信息化城市”的信息大爆炸之下,碎阅读和快情绪发泄,使得大多数人都只停留在事件表面,而不是去追问真相背后。

《心理罪·城市之光》,有勇气但全盘失败的“抽搐悬疑片”

当然,这部电影中所展示的“惩恶式”犯罪,在开头时显得野心勃勃,借助类型片手法,融入大量社会当下新闻热点,电影中的一系列连环凶杀案,宛如是一场凶手、媒体新闻、大众的三重狂欢,仿佛把批判意识放在了真正的“网络舆论”和“扭曲崇拜”身上。

最终,却被简单粗暴地归为了江亚的“少年时期的阴影”,诸如年少时的经历让他内心充满着扭曲和黑暗等等,完成的落位点又投靠到了正能量的传达上,一段接一段的老生常谈,无异于落入了虎头蛇尾的俗套,自断了主题上的探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