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客人观影感

2022-02-24 21:00 作者:小豪电影君 围观:
电影客人观影感

《客人》观后感(一):四个客人以及他们的身份

  客人是外来者,客人的到来意味着改变,就像早期欧洲殖民者做客美洲,客人不仅是一个新的身份,更是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价值观。

  第一个客人

  吹笛人带着儿子去首尔治疗肺结核,因为一个美国人曾经对他许诺会治好他儿子的病,还给了他一个英文地址。对于吹笛人来说,美国人是客人,而且这个客人是带着善意而来,美国人帮助韩国扭转战争局面,帮助韩国结束战争,所以吹笛人是相信美国人的。对于那个能够治疗好儿子病的美国人留下的地址,吹笛人不惜跋山涉水穿越丛林。然而,这个客人实际上只对他开了一个玩笑,所谓的英文地址并不存在,那句话只是一句英语中的脏话——kiss my ass,monkey。正如朝鲜战争,外来国家如美国的干预,才是造成朝鲜分裂的重要原因,然而韩国人却将美国客人视为救星。

  美国人在此代表恶的起源。

  然而,就是这一句话,却让吹笛人带着儿子闯入丛林,成为了另一个客人。

  第二个客人

  吹笛人就是第二个客人。他的闯入,为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子带来了希望,他懂一些医术,还能用笛子吹出神奇的音乐,正是凭借这一点,他帮助全村清除了鼠害。然而,对于村长来说,他的医术,他的笛声,他从外面世界带来的战争结束的消息,都使他成为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独裁者往往用恐惧统治人们,老鼠和战争是村长的两大统治法宝,一旦失去,村长的地位也就不复存在,这个村子也将消失。所以,这个客人尽管带来的都是宝贝,对于村长来说却是十足的祸害。所以他注定被排挤清除。

  最终吹笛人奋起报复,毁掉全村。吹笛人代表的是由善变恶。

  第三个客人

  村长和为虎作伥的愚昧村民。这群人当初离开村子,抛弃了一群患有“麻风病(好像是,不确定)”的村民和巫女,后来外面战乱,这群人又重新回到村子,成为村子的客人。村长为了使曾经被遗弃的村民接受他们,不惜以孩子为切入口,村民们动了恻隐之心,收留这群客人。然而,这群客人,转眼变卦,反客为主,将患病村民和巫女关进洞内隔离,使他们葬身疾病,身体都为老鼠所啃食,并最终将尚存气息的巫女关进洞中烧死。

  这群客人本身代表了纯粹的恶。

  第四个客人

  第四个客人是天亮后回家的孩子(之前去哪儿了我也忘记了)。吹笛人释放老鼠,干掉了全村的成人,成为了这个村子暂时的主人,等孩子回家,他们变成了一夜之间变成了新的客人。这群客人本身并无善恶之分,然而,吹笛人已经不在乎善恶,对这个世界已经绝望,将孩子们诱骗至当年的山洞,然后用巨石封住了山洞的门。这群孩子,可以理解为恶人的后代,或是未来之恶,也可以理解为吹笛人为了免去他们长大沾染恶的世界从而下手。

  总之这部电影极度暗黑、悲观,集恐怖和悬疑为一体,揭示人性丑恶,反应了新旧观念间的巨大隔阂及其所带来的强烈刺痛。表现手法不足,不够极致,整体观感一般。

  标记:演村长的演员浑身弥漫着一股阴暗气息让人不寒而栗。

  《客人》观后感(二):黑化版花衣魔笛手———从复仇电影角度谈谈

  14世纪,欧洲爆发了黑死病,欧罗巴变成了地狱,人们对那段历史刻骨铭心,称呼那场瘟疫为“上帝之鞭”。无数的传说,神话,故事,段子也涌现了出来。花衣魔笛手就是其中之一。身着条纹花衣的魔笛手来到普鲁士的一个小镇,帮助人们消灭了老鼠,解除了鼠疫,镇长却反悔不给魔笛手报酬,于是魔笛手吹起了笛子,带走了镇上的小孩,因为这样一个不知道感恩的镇,不是孩子们应该生活的环境。谁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孩子们大概被带到了一个充满爱,充满感恩,相互帮助的美好世界去了吧。

  这部《客人》,号称韩版魔笛手,故事背景来到了50年代的韩国。老鼠,瘟疫,魔笛,赖账,孩子。这几个关键词全部都有体现。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唯一的一个关键词服务的:复仇。

  复仇题材,其实主线很简单,法国经典的复仇电影《老枪》,就是很好的模版,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暖——虐——干。先是用暖心的美好场景把观众带入,然后立马开始虐,莎士比亚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砸烂给人看。虐完以后,主角(复仇者)开始行动,于是大干一场。

  几乎所有的复仇电影都是这个套路,并不新鲜。但为什么屡试不爽呢,因为这个套路代入感极强,经过两次的转折之后,戏剧冲突非常大。特别是在商业电影发展到今天,对于血腥暴力的视觉冲击是很多人都想要的,但是人们内心深处同时又排斥暴力,如何满足观众这种矛盾的心理呢?复仇题材就完美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暖和虐的铺垫之后,主角被赋予了强大的正义性,观众也被带入其中,更不得立刻自己化身主角,让坏人***。于是当最后主角开始行动的时候,无论多血腥,多暴力,大家也不反感。反而是主角越狠越“解气”。这样观众欣赏了暴力的视觉效果,又没有产生到的抵触,两全其美。所以现在复仇题材商业电影越来越多。

  韩国影视作品对于复仇题材的痴迷程度,大概是全球之最。在韩剧里,主角就常常以复仇者形象出场,如《人鱼小姐》。而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老男孩》《亲切的金子》《我要复仇》。更是让韩国复仇题材达到了顶峰的高度。

  好了,废话了很多,我们单纯从复仇电影的套路出发说说这部电影本身吧。

  在东莫村之后,柳大叔又一次在朝鲜战争期间来到了一个山村,不过这次带了一个儿子。原著里魔笛手是一个人的,独来独往,充满了神秘感,而编剧给柳大叔安排了生病儿子,给了魔笛手一个父亲的角色定位。表示这个韩国魔笛手是个普通的人,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是个有血有肉的人。这就给这部电影定了调,这是一部讲人和人性的电影。但是很可惜,谈人性的复仇电影,人物塑造是最关键的。但是这部电影人物塑造只能用不及格来形容。

  最失败的是儿子这个角色,我说过,复仇电影“暖”和“虐”是核心,必须要足够暖,才能足够虐。儿子的演员就不萌(个人看法),而且也没有卖萌,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天真无邪,也没有足够的可怜。台词都少得惊人。这样,观众无法在“暖”这个环节里对这个儿子产生强烈的喜爱。如没有铺垫的偷笔剧情让人觉得这个小孩确实有不对的地方。这里要是处理成一开始是村民送了笔给儿子,后来又颠倒黑白的诬陷儿子偷笔,效果好很多。儿子和女主的戏,本来想表达儿子渴望有个妈妈,但是由于不合适的配乐(这部电影配乐是个奇葩)和糟糕的演技,儿子变成了帮着爹把妹的熊孩子形象。最关键的是父子情深没有充分表现,只有一段一起阻挡老鼠的戏显然不够。父亲驱鼠拿报酬,是为了给孩子看病,但是儿子居然只在一开始进村的时候咳嗽了几声,后面的剧情就完全不咳嗽了。这样观众不能体会父亲急需要钱去首尔看病的心态,没有被带入。也就不能理解后面父亲深夜不顾劝住也要去拿钱的动机,反而觉得父亲是自找的。要是在电影中更多表现儿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父亲的无助和焦急的话,观众的代入感就变强了。由于父亲的感情戏戏份太多,亲情戏太少,儿子存在感太弱,观众在“暖”环节中儿子不够暖。所以在儿子被害,也就是“虐”这个环节里,赚到的观众眼泪并不多,应为观众根本没有喜欢上这个小孩,对于角色的悲惨命运没有产生强烈的愤怒。这个致命的缺陷使得接下来的“干”这个环节呈现的效果大打折扣。

  然后是女主,一个萌妹寡妇,被村长安排当去女巫。这个角色从复仇套路来看也是失败的。原因还是观众没有被代入。第一,铺垫的时候,女主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也就是没有强烈的想要离开这个村的愿望表达,日子过得也算平静。并没有展现她在村里过得很凄惨,她当女巫做法的时候村民还鞠躬让路呢。被村长体罚也是在她和柳大叔接触以后想跑想溜,不想当女巫了的时候发生的。而且村长还说出了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个大道理。所以在“暖”环节,当柳大叔说要带她走的时候,并没有那种王子拯救公主的既视感,观众会认为柳大叔只是在单纯把妹而已,城里人用发卡忽悠农村姑娘。“暖”的失败必然导致“虐”的失败。女主死的更可谓是莫名其妙,自杀。自杀也是虐的手法,被迫害,被逼到绝境的自杀也是能引起强烈共鸣的。但是由于表现手法问题:女主前前后后就只被人踩了一脚而已,最后的审判也是她自己跑过来的,慌不择言的自保了一通以后过几分钟就自杀了。跟本没有引起观众的强烈愤怒。如果处理成这样:女主在村里不受待见,愚昧的村民一边又需要女巫一边又害怕女巫,不敢和她接触,她没有朋友,十分渴望离开,村长又长期威胁虐待她,然后魔笛手来了,她渴望和这个男人一起离开。最后的审判时候,她是被村民抓来的,一起受审判,她唯一离开的希望破灭了,最后突然夺过村长儿子的刀自杀。这样的话“虐”效果好很多。

  再说说村长,这个封闭社会的统治者,从末尾的军刀来看,应该是一个汉奸,帮日本人做事的,为了逃避清算,躲到山里,利用一些迷信控制村民,隐瞒真想。当着土皇帝。这个角色的塑造中规中矩,做为复仇电影的被复仇对象,要足够的恶。村长独裁统治,出尔反尔,心狠手辣,下毒杀人。这些都足够引起观众的恨了。只是戏剧冲突不够,村长一出场就眼神诡异,,观众一开始就知道了他不是好人。俗话说人面兽心的傢伙最可恶,而电影中村长在观众眼中兽面兽心,没有反转是一个遗憾。尤其是有三个细节。第一:村长一开始不想收留父子,是魔笛手主动拿美国香烟送礼才留下的。村长也没叫魔笛手驱鼠而是叫他走,是魔笛手自己要驱鼠的。第二:魔笛手自己酒后失言,煽动村民离开。第三:最后的夜晚魔笛手有机会离开,村长没有叫人抓他,而是设了局,魔笛手自己去的。这三个细节让我们觉得是魔笛手自己一步一步错误选择导致的,魔笛手自己也有责任。俗称作死。这个感觉大大降低了村长恶的程度。

  还要说说群像,那个想要壮阳药的人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他受过魔笛手恩惠,和魔笛手走得最近。所以在审判时候为了证明自己第一个跳出来,还动手打了魔笛手,这个一个人性展示的很成功细节。村长儿子定位是村长的忠实打手,十分无脑,只知道跟着村长干坏事。这个人物塑造也是没问题的。其他村民都是集体无意识的,魔笛手说走吧,大家都想走,村长说不能走,都不走了,村长说魔笛手是间谍,都相信了。一群麻木愚昧的形象。也算到位。只是由于村长过多的承担了恶,村民的旁观者的恶体现的比较有限。

  最后是主角,魔笛手柳大叔。关于有些人物塑造问题在刚才讨论女主和儿子的时候已经说到了。柳大叔的精湛演技使得在“虐”的环节加分不少,弥补了很多剧情上的不如意之处。最后夜幕下的竹林里化身恶魔小丑,带领老鼠大军的画面也算经典了。但是有一个问题,很多人看完以后也在说:是不是报复过头了?只杀村长和村长儿子就行了吧?为什么村里小孩也不放过?

  就像我在短评里说的:酣畅淋漓的复仇就该这样,复仇者在绝望中其实早已死去。他已经化成恶魔,化身死神,没有怜悯,没有人性,只有怒火,只有杀戮。复仇者痛恨仇人,痛恨这个世界,痛恨一切。所以,电影想表现这样一种复仇。这是可以的。《弯刀》《杀死比尔》等电影主角也是无人性屠杀。但为什么没有人有疑问呢。原因第一点是由于电影人物塑造失败。“暖”“虐”没有做好,导致了最后的“干”共鸣不强。最后的“干”的环节,很多人还是看得很爽是由于老鼠吃人的震撼画面而已。而不是由于通过复仇者的杀戮释放了观众心中的愤怒。这样普通的B级片也能达到,不是复仇题材那种特殊的强烈的代入快感。第二点也很重要,就是儿童。对,任何国家,只要涉及伤害儿童的画面电影,一定是限制级,说不定还会被禁掉,因为直接伤害儿童的画面是电影的绝对禁区,你可曾看到过有直接拿刀砍下下小孩的头,或者小孩子肚子破了,肠子流了一地这种画面,除了极个别禁片,几乎没有。而且绝大部分观众对于伤害儿童也是不能接受的。美国的B级片里杀金发大波妹,杀黑人,杀亚裔,杀肌肉型男,这些都很平常,但不会杀小孩的。这部电影最后柳大叔犹如老故事里的魔笛手一样,吹起笛子,带着小孩们离开了村子,画面一转,他把小孩带进了洞里,封住了洞,有一个细节是他还特意垫了块砖在石头下面。表示他是决心不让小孩门出来了。有人说那是出村的路,显然不是,主角进村没有经过洞,而且老鼠在洞里自相残杀,表示那是一个封闭的空间。

  最后一个镜头神似《杀人回忆》,主角特写的脸对着观众,持续数秒。在魔笛手给儿子火化的时候说过自己很快就来陪他,说明主角完成复仇以后是要自杀的。这些处理都没有问题,把“花衣魔笛手”的结尾魔笛手带着孩子们离开这个结尾进行黑化,也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前面的“暖”和“虐”能做的再好一点,就算涉及一些伤害儿童题材,我想也是可以HOLD住的。

  另外,电影引入了一些宗教神学元素,但是装神弄鬼,不值一提。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美国人小纸片这个梗,设计得很好,黑色幽默十足,这个较短告诉韩国人,不要相信美国爹是真心帮助咱们,那都是都咱们玩呢,当我们是猴子呢。单这个桥段就值一星啊哈哈

  :我在想主角用老鼠喜欢的粉末画引导线勾引老鼠入洞,那老鼠要是出来蹲在线上把粉末舔干净,然后就回去了该怎么样啊,我觉得这样才现实啊~~

  凌晨4:30写于成都

  《客人》观后感(三):村子里都是客人,客人成为主人后又被新的客人终结

  事情应该是这样的:

  日据时期村长当了韩奸为日本人做事,在任期间对麻风病人惨无人道,把他们赶到了山里,让他们自生自灭,负责医治的巫婆和麻风病人们一起在山里建立了村庄(跟中国的麻风病村是一种形式的)。

  日本人走了,韩国内战,村长为了躲避战乱和清算带着村民到山上避难,刚开始病人村民们都不接受,后来因为孩子心软了,到这里村长和村民是客人。

  因为怕被传染或者是想要独占村庄,客人们反客为主将麻风病人们关到了山洞里,病人们都死了,巫婆靠吃老鼠或者人活了下来后被烧死。

  之后,真正的客人吹笛子大叔来了,电影开始。

  村子不断的被客人终结着,简直可以称为终结者。

  《客人》观后感(四):善良抵不过愚昧的权威

  影片一开始从男主和儿子英男的相处不难看出这是个老实憨厚疼爱孩子的普通父亲。无意中闯入林中的一个村子,村民们面对外来人一脸惊恐,仿佛是看见了吃人的怪物一般,这样夸张反应让人莫名奇妙。只有村长没有露出恐惧和错愕,却是一脸诡异笑容,仿佛是等来一只自投罗网的猎物。村子没有想象中的热情招待,一切显得那么的不自然。村长从男主口中得知战争停止了的消息没有露出喜悦反而是要求男主保守秘密,或许是怕村民知道这个消息后会离开村子而自己的权力和威信将受到挑战。明明不会英文却将英文纸条倒着看,装模作样的告诉男主这上面是写的日期。村长不懂却仍要装懂的虚伪性格因为他是村里智者和权力者,他不允许有人对他的能力产生质疑。村里饱受老鼠的侵害,男主主动提出帮忙治理这一难题。村民们很高兴,村长却脸色沉沉心事重重。最终男主将老鼠们赶出村子,加上平时对村民们的热情帮助渐渐得到村民的赞许。这一切都被村长看在眼里,他并不在乎男主是否真的治理了老鼠,他只觉得男主的存在大大威胁了村长的地位。于是开始挑拨离间,诬陷男主是间谍,长期封闭生活着的村民们一直以村长的话为尊愚昧而自私,最终将男主和儿子赶出村子。本以为电影名字的客人就是指的男主和英男,却发现现在在村子生活的人才是入侵别人领地的可怕“客人”,所以女巫才会说这个村子都是犯下了罪的人。男主的善良没有抵过村民的愚昧,这群恶人在村长的带领下又一次恩将仇报。英男因为吃下村长送的饭团而死去,这是压垮父亲的最后一击。一个曾经幽默开朗善良的男主变成表情麻木的复仇者,他将老鼠引回村子,村子里的大人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天亮了,孩子们找不到大人,只听见扮成小丑模样的男主吹着笛子悠扬轻快,最后被领进了老鼠洞里。最后这里男主的小丑装扮很诡异,小丑形象通常是孩子们喜欢的伙伴却变成引诱他们走向了死亡。大人们犯下的错孩子们也逃不过这一劫。有些人说洞里没有老鼠了男主可能是在救孩子们不要再回村里但是我不太认同。因为男主不仅用石头堵住了洞口还用小石头来固定,大概就是要把孩子们困在洞中自生自灭。

  电影中村长是个贪恋权力,不容许有人挑战自己权威且虚伪的形象,村民们愚昧且懦弱,所以整个村子都在村长的牢牢掌握之中。男主的出现则打破了这样的格局,微微削弱了村长的绝对话语权,甚至村民们可以抽和他一样的美国佬的香烟。男主的热情好客,平等看待每个人的做法在这个村子里这就显得格格不入,最终被迫害也无法理解自己做了什么才招致如此横祸。

  《客人》观后感(五):对电影结构的一点看法

  电影改编自童话故事,地点搬到了韩国本土。前半集的故事朴实无华很符合韩国的本土气息,一直到孩子死亡之前我对这部电影都是认同的。

  转折点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出现了。孩子死后,父亲为了给儿子报仇,砸烂自己的手,将血涂在脸上。就当我以为父亲准备牺牲自己,用血将老鼠引回村子跟村民同归于尽的时候。什么也没发生,老鼠只是跟在他身边,咬死了其他村民就是不咬他,好吧,你会吹笛子。第二天天一亮,村民们被啃的骨头都不剩,孩子们却什么都不知道,到处找爸爸。这老鼠三观也太正了吧!?本来可以老老实实的拍出一场感动戏,硬是看的我一脸尴尬!

  最后说说对剧情的几点看法。1.这里的老鼠这么凶猛,我认为应该是吃了染病原住民的肉,开始变得凶爆。2.故事结局特意设计了一个跟男主儿子一样的小孩,男主的儿子这里死的最无辜,而样子相同的这个小孩同样无辜。但是男主没有犹豫,还是把他一块关进了石洞。就像大家说的一样,这部剧揭露了人性的丑恶,而这些丑恶的人中也包括了男主。过去的受害者,现在同样对无辜的人施加伤害。

  还有一个没想通的问题,希望大家帮忙解答。故事中安排了一批被杀害的原住民,而新的客人来到,原住民就会被杀害。感觉上并不只是为了推动故事。似乎有所指

  《客人》观后感(六):硬伤太多

  影片的故事,从一对父子赶路经过一个村子开始切入。通过父子的经历,展现了外来者与村子原住居民由疏远——接纳——排斥——杀戮——复仇的故事。作为外来者的父亲,身怀异能,吹笛驱使动物,这就使得影片带有浓厚的魔幻色彩。 吹笛驱鼠,是童话“花衣魔笛手”的故事,电影只是把场景由欧洲转换成朝鲜战争后的韩国。村长的自私、狡诈、凶残,村民的愚昧、盲从,女孩的恐惧、懦弱,通过这部电影一一展现,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复杂人性的刻画是充满寓意的。 但诚如前面高赞文章所言,人物形象刻画的单薄,剧情的铺陈缺乏张力,好人的“善”,坏人的“恶”,复仇的“恨”,似乎总不那么充实给力,以至于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虽然有最终大杀戮的高潮,却无法让人产生热血沸腾的快意。这是电影的硬伤,可以说,一部题材非常好的电影,因为创作人员的功力不够,虽有实力派演员支撑,却奈何不了观影体验的大打折扣,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客人》观后感(七):人性之恶,何至于斯~

  村长不让人出去,想到那部极有名的电影《地下》……

  为了自己之利,捆绑了村民,也不能离开……

  村长原来可能是投靠日本人的韩国人,所以,不能出去,出去就死……

  将麻风病人赶出去,然后老鼠回过头来都带了病菌,反噬全村……

  原来的巫婆救了他们一群人,但最后好像也是他们烧死的……

  为了生存的犯罪,不是犯罪。还有这样的一套逻辑。

  不过全片不太科学的,原来也有那么多的老鼠,为何不咬人。

  也没人感染呢,后来魔笛吹响,带着老鼠进攻村落,开始咬人了……

  既然魔笛这么好使,又干嘛用烟攻呢……

  女主的变化也非常奇怪。起初不承认,后来又突然附身救男主……

  不如,索性让女主反水,剧情冲突更激烈呢……

  结局太黑了。连孩子都不留呀。都不留呀。

  全篇都是人恶之恶也……

  《客人》观后感(八):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这部电影其实算不上恐怖片,相对于恐怖镜头和奇幻色彩更多的其实是讲诉人性的可怖。

  故事是根据童话花衣魔笛手改编,比起童话中魔笛手因为村民反悔报酬而诱走孩子,这部现实版黑童话改编得更合乎情理,吹笛大叔为村民清除了鼠疫,而村长却恩将仇报害死了他的孩子,在村民被老鼠啃噬之后,吹笛大叔也用笛声让村民们的孩子走向死亡

  吹笛人代表着客人。是会驱鼠会吹笛会制药能糊房顶会拐走妹纸的新势力,是封闭村庄闯入者,也是陈旧黑暗势力的终结者。

  孩子是整部电影的一个引子。

  吹笛大叔的儿子,代表着人性的真。他没有接受父亲对于他的母亲和病情赋予的童话般的安慰。而是直白的说出自己得了肺病,母亲在战争中死去的事实,直白的表现出对于读书写字的渴望和对美淑的喜爱。

  村民的孩子,代表着人性的因果循环。村长回到村庄请求当初抛弃的感染者和巫婆收留他们的时候,利用了被感染的女人对于小孩子的同情心。最后却杀死了这些无辜的人,所以巫婆诅咒他们的孩子,巫婆说无日之昼,无月之夜,客人会来杀死他们。孩子代表着新生代表着希望,而昼无日夜无月则代表了没有光明。没有了光明,村庄的希望就会被外来的客人所扑灭。

  村子里的人代表着人性的丑恶。

  村长是首恶,代表着人性的自私,为了不被感染逃亡的时候抛弃了感染者,为了回到村子利用了刚出生的婴儿,为了生存下去困死了感染者,为了不支付报酬怕客人泄露停战消息,恩将仇报害死了客人的儿子。

  村长的儿子,代表着人性妒忌。村长的儿子用尽各种方法都无法驱走老鼠,而吹笛大叔却圆满的把鼠患解决,被众人拥簇欢呼,所以他开始嫉恨这个外来者。

  伪神婆美淑,代表着人性的懦弱。在战乱中看似被“好心”收留,其实是因为擅长料理和手艺被强制为村民服务,并且没有得到尊重,连真名都没人叫,只被排外的称作清州姨。被村长强迫着扮演巫婆时,亲眼看到村长残害巫婆和感染者的美淑满眼恐惧却不得不怯懦的承受。

  求药的村民,代表着人性的无知。向吹笛人求壮阳药的那个村民,最向往外面的世界,想要出去却没有胆量。在村长“审判”吹笛人的那晚,因为和吹笛人走得最近,所以第一个站出来指责吹笛人。这是一个墙头草一样的角色,无知又贪婪。

  其它的村民,代表着人性的盲从。他们追随着村长一起抛弃感染者离开村庄,又和村长一起害死了感染者和巫婆。他们对外面既向往又恐惧,在吹笛人和儿子第一次来时冷漠又异样的眼光,在鼠疫消除之后又开心的谈论起对外面的好奇,在村长“审判”吹笛人时又附和指责。他们都是村长的帮凶。

  老鼠是整部电影最恐怖的东西。

  他们能滋生瘟疫,能杀死猫还能吃人。其实细究起来老鼠并不可怕,它们只是饿而已,老鼠在山洞里啃噬感染者的尸体因为被困在山洞太饿了,老鼠没被吹笛人赶进山洞之前被用鲜肉喂饱所以并没吃人,在山洞里饿极了被吹笛人放出来时就开始吃人。

  鼠吃人,只是单纯因为饥饿。

  而人害人,却各有缘由,这是人性的复杂之处。

  电影中间有一幕,吹笛大叔说“长了耳朵的人,都会因为我的笛子而摇摆的”村民们都瞬间沉默了,然后那个求药的村民说“因为是禽兽,所以也有可能那样”

  其实人有时候,比禽兽更可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