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巴黎大饭店电影剧情「梳理」

2022-05-04 08:05 作者:食色迹 围观:
了解这些,五分钟看懂童话色彩般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表达欧洲文艺复兴的艺术电影,主要围绕饭店经理古斯塔夫和一份遗产所引起的逃亡展开叙事。片中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四层嵌套的结构叙事。粉紫的主题色塑造了一个童话般的颜色背景,时则暗喻了欧洲时代背景的变化。

叙事结构呈现出对传统艺术的缅怀

特殊的叙事结构使这部片子有了独特之处。大多数影片的叙事方式大概分为这几种,一种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看到自己身上或者是周围人的事情,以此来讲述整个电影,例如《红高粱》主要是讲述的是我奶奶的故事。还有一种是以观众视角,直接展示年代,地点背景,主要人物出场,开始叙述与主角有关的事,各种矛盾冲突出现。

另一种是以第二人称“你”,比如《广岛之恋》中的女主人公在面对现在的日本男友,讲述与德国恋人的情感经历时,将人称代词“他”变成了“你”,画面上手臂的跳接,也将女主人公内心这种角色身份的混乱及心理隐义表达地淋漓尽致。

而《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纵观整部电影的结构层次, 用了层层嵌套的方式展开故事的叙述。最外层是一个女孩走到墓地, 把钥匙挂在这个崇拜者的石像上, 接着把《布达佩斯大饭店》这本书拿了出来, 书的最的最后一页则是这位作家的照片;然后时间转换到1985年。

第二层是这位作家庄重地看着镜头, 端坐在椅子上, 嘴里说着茨威格小说《心灵的焦灼》里的第一段话。

紧接着时间又一次跳转, 年轻时的作家和当时饭店主人“Zero”坐在一起。“Zero”向这位作家讲故事, 这就是第三层叙事结构, 同时也是影片的关键部分。

最里层是“Zero”做门童的时候发生的事, 也就是他和古斯塔夫的冒险之旅。在影片的末尾,这四层叙事,又从内往外的结束,抛示古斯塔夫最后一段生命时光得画面,然后回到年轻的作家画面, 在听完这段故事后, 年轻的作家一个人坐在大饭店里, 陷入了思考。接着时间再次回到1985年, 作家老了以后安静地坐着。最后来到到最外层, 在读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小女孩。

由此可见影片层层嵌套,对仗工整, 既有一种形式上的美感, 也表达了的主题。

这种叙事方式的特殊之处在于这种结构方式表达了最原始的传播载体,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身不可复制的特点与故事,口口相传的讲授方式也是最原始,最生动,最接近故事源头的。

工业革命带来带来了发展浪潮,纸质印刷,广播电台等先进技术的出现使得故事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传播速度翻倍。消息更容易散发出去,但是传播者之间的人情味,亲近感也在下降。

色彩

影片结束,给人最深的感受是整个片子的色彩以粉紫色为主,大饭店的远景和男主人公古斯塔夫先生最爱的曼德勒蛋糕都是粉色,酒店员工的制服,餐厅还有浴室都是偏紫色调,还有突兀的黑色,墨绿色。

唯美的动画风格贯穿了整部片子,每一个祯都带有童话场景,似乎见过,但观众却说不山来。粉紫色在色彩的寓意中通常代象征着爱恋,女孩的公主梦,梦幻巴黎,青春活力等元素,而片中讲述的却是一个饭店经理从经历辉煌到流亡,饭店从繁荣到衰落的故事。

了解这些,五分钟看懂童话色彩般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幻想与现实的分离,色彩与故事各司其职,似乎没有交织,导演安德森却能把二者的关系拿捏的很好,完美而高雅的殿堂,其实都是粉红色的泡泡,随时都会被戳破。粉色的虚幻梦境代表了内心的向往,期待,指的是欧洲贵族对生活的讲究,雅致,和平与和善。

突然闯进的黑色,绿色便是打破梦幻的入侵者,例如D夫人的儿子与他的杀手身着黑色,带有一张毫无表情的脸,金钱至上,结束一个生命像踩死蚂蚁一样随意。分不清幻想与现实,在残酷的现实中对美好虚幻的憧憬,亦或是幻想的逐渐破灭与外来物的强烈打击。

了解这些,五分钟看懂童话色彩般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构图

多次出现的对成构图,整部片子构图显得十分严谨极致。极致的对称画面在影片里并不少见,每一个画面元素都井然有序地排列,给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出现的人物角色身处画面中间的位置,这种极致的对称美感和东方美学里的对称公正,这和片中的国家位于欧洲最东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物在对话中,近景的镜头也位于画面正中间,左右对称。男主人公古斯塔夫先生和D夫人一起吃早饭时,两人以桌上的玫瑰花为对称轴,各坐一侧,人物的内心也是不同的,一个真诚害怕,另一个虚伪狡猾。

了解这些,五分钟看懂童话色彩般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最明显的对称莫过于开头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全景景,上下左右均衡。走在大厅的楼梯上,人物位于中轴线,左右扶梯对称,画面平稳工整。大堂内,两白色欧式风格的圆形拱门处同一画面中,必然水平线平行,左右对称,毫无倾斜。这种和设计与布置和谐不失稳重,客观,均衡地向观众交代人物出场以及背景环境,避免以主观色彩影响观众的审美和判断。

景别

几乎所有的两人对话镜头都违反了第三视角看到的正反打,不是从说话对象的侧脸,而是把机位直接放在说话者的正中间,不但满足构图对称,而且还是近景,好似他正在说话的对象是你,是观众,这种拍摄使得你和片中的人物距离和关系更加相近,与工业社会淡漠的人情味形成较大反差。

镜头的运动带出舞台剧效果

电影开篇就经常出现推轨横移或者上下平移镜头,同时偏好镜头推进或后拉而不是变焦,并且每个镜头的层次感很丰富,给人多重曝光的感觉,加强画面的景深。快速平移总能让观众产生很强的纵深体验和充满连续性的全景体验(比如Gustave越狱时的镜头)。

另一个镜头运动是快速横摇拍的手法,由于速度原因更适合称之为“甩拍”运动。其他导演会选择直接切换镜头,使用正反打。但是在片中却使用甩拍,违反“轴线原则”,直接把摄影机放在对话者的轴线中间(跳轴)。

例如老年的作家在面对镜头说话时,闯入一个男孩捣乱,在作家视线转移时,镜头立马甩拍到有男孩的画面,模拟了人在转移视线时摇头的动作,使观众有种临近感。

了解这些,五分钟看懂童话色彩般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广角与画幅

导演在电影里大量使用广角镜头,广角镜头的使用一方面告诉观众这些故事是虚幻的,一方面展现了故事的曲折性。由于广角拍摄导致人物面部有些畸变也是故意而为之,夸张的拍摄手法打造出舞台戏剧的画面感。

在同一部片子里,屏幕的长宽比例一般来说每个镜头都是统一的,比较忌讳画幅的大小不统一。但在这部片子里,有着三种画幅的显示。不同的画面宽高比其实是对应着不同层面的故事,每次画幅的转百年便是层与层故事之间的结点。

作家1985年对着镜头讲话时的画面采用4:3,“作家”1968年在大饭店时的故事采用宽屏2.35:1,关于1932年Gustave和Moustafa的故事镜头采用16:9。

除此以外,每一个人物和他自身故事的出场之前,都会有一个单独的画面告知这是第几章,章节名是什么。这种做法有一种模拟舞台剧,话剧的效果,通常开幕前会有“第X幕”的提示,这是为了纪念旧时欧洲上流社会观看舞台剧的活动。

了解这些,五分钟看懂童话色彩般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均匀布光暗喻着对欧洲传统艺术品的致敬

整部片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和,没有炫酷的色彩,激烈的战争,刺眼的光茫。暖色调的光符合金碧辉煌,粉红梦幻的场景设定,光影的错落有致基本没有。整体来说都是布光均匀,不会有大侧光体现人物轮廓,也不会有逆光反应人物内心和现实的两面。

也就是说光线的布局大部分是垂直的散射光,而不像自然太阳光的斜射。

在前台与经理聊天的作家,和D夫人一起用餐的莫斯塔法先生,甚至是骑摩托的杀手乔普林,这些人物的场景都没有光线的侧重,光线的均匀散布和大雪的冬季有一定的许关系。但布景师更想让剧中的人物有自己的“自由”,也就是不加上任何人为地主观色彩去体现他们的内心,更加单纯地把这个故事讲出来,不添加任何事实以外的成分。

唯一的布光例外,是年迈的Zero与作家共进晚餐时的某个全景镜头,此时整体光线突然暗淡,侧光分别打在二人身后,预示着情节发生了一个转变,那就是他的妻子阿嘉莎的出现。

了解这些,五分钟看懂童话色彩般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夜间路灯,橘黄色暖光映在柏油马路,安静的街道,蓝粉色的建筑若隐若现,娜塔莎骑着自行车出场,这无疑是清纯美丽的的代表,此时音乐似乎在飞舞一般。

镜头转回到莫斯塔法先生和作家一起吃饭的场景,光线变为照在人物正背后的侧光,可以看到肩膀的明暗两面,悲伤的气氛。音乐的戛然而止,光线的变暗渲染了老Zero深沉的爱,为后面年轻的阿嘉莎因病去世的悲凉气氛做铺垫。

台词暗喻着欧洲贵族的文化生活

男主人公古斯塔夫的爱好之一是诗集,在他的台词中,充满了对器物,颜色,生活各方面的苛刻要求,比如D夫人和古斯塔夫用餐时,他说到“的指甲怎么了,颜色完全不对,我生理上抗拒。”这些台词无不表明了古斯塔夫作为欧洲懂文明,有礼貌,生活雅致,绅士且有爱心的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台词不仅是推进事件发展,处理人物关系的元素,更是一种思想上的交流。在故事的第二层开头作家说:“故事将会跟着你一辈子。”显而易见地,故事的传承是欧洲文化复兴的一种表现。极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听完一个故事。

科学技术使得复制文字,物品不再是问题,每一个都一模一样,失去了其诞生之初带有的原生性和唯一性,自然它的永恒价值便随之消失,只有暂时的社会功能还存留。在影片背景所处的时代却有着故事这种艺术品,无不透露着原著的作者对充满艺术气氛和人情味欧洲的怀念和向往。台词“我喜欢这旧摸样,迷人的破败感。”最能体现旧物情怀。

油画《苹果少年》所暗示的犹太人流亡史

这幅画在4分16秒时,镜头给了油画特写,显然这是在故事的开始之前就提前出现,为故事中D夫人的遗产风波的最终结果作了铺垫,故事的主线也是围绕这幅画的归属问题展开的,古斯塔夫在历尽被陷害,被捕,逃亡的苦难后,终于名正言顺地将这幅画归为己有。苹果在圣经中是欲望之果,禁果,而在欧洲语言中,也有劳动回报的意思。

这幅画其实隐喻了整个犹太民族精打细算,左右逢源,从耶路撒冷撒向全世界,从逃离埃及到在以色列建立独立国家,一直没有放弃生存奋斗的欲望,逐渐继承了欧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是他们应得的。

而此时,死者的儿子,一个只关心财富,整理遗产很多天,才发现画已经丢失了的实用主义者,他暴虐、疯狂、粗鲁,残酷,无视法律,修改遗嘱,谋杀律师,追杀证人,带着嫉妒和厌恶,嫉妒与自己母亲关系要好,得到高价遗产的古斯塔夫,在火车上,他问门童Zero画中的男孩是否像自己,暗示了他也是犹太人的身份。

由此关联折射出纳粹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仇恨,残忍杀戮,无法包容,迫使犹太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了解这些,五分钟看懂童话色彩般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曼德蛋糕所暗喻的欧洲文化的兴衰

曼德蛋糕以粉色盒子和蓝色丝带包装而成,小巧精美,层次丰富,颜色鲜亮活泼。这是男主人公最爱的糕点,在剧中出现多次,它成功地用自己的精致摆脱警察的检验,掩盖了越狱工具。同时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阿嘉莎(蛋糕烘焙师,也是Zero的妻子)再次利用曼德蛋糕让人无法拒绝的美味,掩护zero去酒店保险柜取出那副《苹果少年》。可见曼德蛋糕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必要元素之一。

了解这些,五分钟看懂童话色彩般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实际上,曼德蛋糕就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缩影。制作这个美味的便是阿嘉莎,一个善良,清纯,充满活力又正直的姑娘,隐喻着某些帮助过犹太人的民族和国家。

但是这个姑娘在最后也因为流感死亡,和古斯塔夫的死有着相应之处,即这些拥有人类道德,文明光辉以及朴实富有同情心的美好事物最终都会消失。

蛋糕会随着制作者的离开逐渐失去人们的欢迎,离开人的视线,这与布达佩斯大饭店相互象征着。30年代,富有的上层资产阶级或者是皇家贵族经常出入布达佩斯大饭店,侍者无数,几乎没有淡季之说。80年代,经济萧条,饭店的盈利不太客观,加之淡季客人极少,早已失去了当时金碧辉煌的繁荣景象。

蛋糕与酒店的互相对应再次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寓意,欧洲文明的衰落势不可挡,绝大多数人在这个工业化的社会冷眼旁观,人与人联系的密切大大不如从前。

ZZ标志暗喻着残暴的德国纳粹

了解这些,五分钟看懂童话色彩般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第一次在火车上遇到的检查,是当地的警察,身着的制服,五角星的简章,逮捕古斯塔夫时也是警察。而在他越狱后,出现在饭店的一群军官却是挂满ZZ标志的另一群人,ZZ就是SS,实则是反映德国纳粹党攻占奥地利的历史。再一次体现了法西斯对欧洲文明的破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