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女大当嫁电影剧情「解析」

2022-05-02 19:31 作者:轨道电影 围观: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其中的亲情构成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价值导向、人生轨迹都与亲人的陪伴、培养密不可分。在展现家庭关系的导演中,有一位国际大师备受推崇,他便是小津安二郎(简称小津)。

《晚春》小津安二郎的真情告白,父爱的博大隐喻道德和谎言的真相

小津电影永恒的主题都是家庭关系,但流淌出的亲情观念和影片风格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一个鲜明的风格分界点便是1945年二战的结束,其战前作品以浓郁的家庭温情为代表,战后作品则聚焦在社会结构变化、外来思想冲击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异化,这类作品对于人生、亲情、幸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洞悉,探讨新时代下人与人关系的远近亲疏和寂寞无奈。其中,1949年的《晚春》与之后的很多作品风格迥异。

不同于《东京物语》中父母探望子女冷漠的态度和《秋刀鱼之味》中不忍出嫁女儿的父亲,《晚春》中的父女关系和睦融洽,故事情节单一,但内涵却极为丰富。台湾导演侯孝贤就曾说“我最喜欢的是《晚秋》,小津四十六岁时拍的,透彻极了,厉害。电影应该是这样:每个人都能看的懂,能看得很深的人就会看得很深很深”。

《晚春》小津安二郎的真情告白,父爱的博大隐喻道德和谎言的真相

当时的小津已经开始娴熟地使用榻榻米镜头(低视角镜头),并且受到西方电影思潮的影响有意无意地呈现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空镜头、固定镜头和长镜头,但他的电影也同样有独到之处,比如叙述中的情节、人物省略、画面中人物镜头拼接的非连贯性以及与剧情毫不相关的无关镜头。《晚春》中这些元素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将取景地镰仓的景色之美与传统的能乐、寺院、茶会等传统文化相结合。

然而,在我看来,与技术的超然脱俗相比,这部影片在传统与革新、离别与相聚、亲情与婚姻的探讨上却有极为深奥的哲理意境,每一幅画面、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眼神都饱含深情与内涵。今天,我就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深入解析父爱的伟大和人生、幸福之间的含义。

《晚春》小津安二郎的真情告白,父爱的博大隐喻道德和谎言的真相

01、恋父情结与永恒父爱的博弈:不愿离开父亲怀抱的纪子与永远为女儿着想的父亲曾宫构成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凝聚着导演对于人生不断的反思,而这与其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小津的电影常常流露出一种强烈的自尊和悲观的情绪,表现在电影中便是残缺的家庭关系,父亲或母亲总会在家庭中缺位,子女对父母极为依恋,甚至产生严重的恋父情结,本片中的女儿便是典型案例,也是小津人生的写照。

小时候,小津的父亲常年在外经商,直到20岁时,小津与父亲都是聚少离多,小津表现出了强烈的恋母情结,《浮草》中相依为命的母子,《东京物语》中家人的异地相隔,《秋刀鱼之味》中缺失母爱带来的无尽伤痛,以及本片中永远爱着父亲的纪子,都表达出同样的元素:对家人的依赖。

《晚春》小津安二郎的真情告白,父爱的博大隐喻道德和谎言的真相

传统意义上恋父情节多发生于父女相伴的过程,女儿多表现为内向、娇气的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情感的依恋对导致女性与男性交往的正常进行。影片正是以此为基点表现战后日渐增多的“不婚”现象。

影片中的纪子与父亲曾宫周吉是一位55岁的大学教授,他对于百般依赖的女儿纪子只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嫁人。与之相对的则是纪子对于父爱的依依不舍,影片中她也曾有暗恋的对象服部昌一,可是在交往过程中,纪子却表现的犹豫不决,其中最为鲜明的一幕便是运用特写和远景的交叉蒙太奇表现出纪子与服部海滩出游的场景。

《晚春》小津安二郎的真情告白,父爱的博大隐喻道德和谎言的真相

当纪子问服部“你觉得我人怎么样?”其实就是一种直接暗示,可服部却吞吞吐吐,未予正面回答。当纪子父亲问起“服部为人时”,爽朗的纪子大笑道“服部很适合做丈夫,但他已经订婚了”,脸上夸张的笑容无法掩盖内心的失望与落寞,说明纪子内心仍然渴望爱情。但在父亲面前,她却表现得若无其事,即使在最亲的人面前,纪子也不愿吐露内心的忧伤,在亲人面前,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此还有一个引申的讨论,服部真的有未婚妻吗?从几天之后服部邀请纪子听演唱会来说,影片中从未露面的“未婚妻”很有可能并不存在,只是纪子内心拒绝服部的一个理由。音乐厅中空缺的座位与纪子惆怅的路过,都表明纪子内心有些不甘,如果纪子心中不是留恋完美父亲的男子形象,可能一切都将不同。

《晚春》小津安二郎的真情告白,父爱的博大隐喻道德和谎言的真相

俗话说“父爱如山”,与纪子的留恋相对的是父亲一直希望女儿尽早出嫁,为此他谎称自己也将续弦,纪子的存在成为他幸福生活的障碍,由此才让纪子下定决心出嫁熊太郎。痛哭流涕的纪子不再执着于对父亲的留恋,放手之痛体现出纪子对父亲爱恋之深,但为了父亲的幸福,纪子成全了父亲,也放过了自己。在父女关系中,父亲永远充当智者的角色,用谎言让女儿得到成长,自己则陷入了无尽的孤独之中。

影片中纪子的离婚同学凌子对父亲曾宫同样有很深的依恋,从家中不自在的交流,到纪子回家时局促的不安,再到酒吧得知曾宫告知其续弦谎言,凌子开始亲吻曾宫额头,都表明恋父情节不单单存在父女之间,对于长辈的爱恋也绝非孤案,具有普遍的社会认同和观念趋同,也侧面印证二战后日渐浓郁的真挚情感。

《晚春》小津安二郎的真情告白,父爱的博大隐喻道德和谎言的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纪子的扮演者,小津御用的女主原节子,她对于小津也有着强烈的恋父情节,在小津1963年去世之后,原节子便突然隐退,居住在本片的拍摄地镰仓(也是小津的安葬地),终身未嫁,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她说“我成了老太婆之后,如果是先生的电影,一定要让我当配角啊,但一想到先生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就悲伤不已。”从影片到生活,恋父情结从未消失,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晚春》小津安二郎的真情告白,父爱的博大隐喻道德和谎言的真相

02、传统道德观念与思想解放潮流的博弈:从不安分的挑战权威到逐渐接受世俗观念,纪子的人生轨迹说明传统道德观念的强大影响力

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西方新潮的思想观大量涌入,颠覆了很多传统的守旧思想,传统观念与思想解放相互碰撞,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纪子的“不婚主义”便是其中的产物。

传统观念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亲的一段话代表了保守思想的根深蒂固“要是要孩子的话,还是男孩子好,女孩子百搭,好容易养大了,又得嫁出去。没嫁的时候担心嫁不出去,一旦嫁出去了,又觉得不是滋味”。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已经与原本家庭脱离了关系,隐含着传统道德观念对于女儿出嫁的间接影响。

《晚春》小津安二郎的真情告白,父爱的博大隐喻道德和谎言的真相

影片中随处都流露出西方文化对于东方文明的冲击,比如随处可见的英文酒吧名称暗示西方资本在日本的扩张,姑姑说相亲对象长的像“加里·库伯”,用西方影星来形容一个人长的帅暗示当时普遍存在的崇洋媚外情况,服部邀请纪子欣赏的小提琴演奏会暗示文化上的潜移默化。​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纪子并没有表现的十分顺从,反而对传统思想提出了质疑,比如对于父亲好友续弦表现出的不赞同,先入为主的观念让纪子直言其“不干净”,但是当她见到了这位妻子时,两人却相处的非常融洽,思想的变化过程其实就是纪子从勇于反抗到逐渐接受传统思想的过程。

《晚春》小津安二郎的真情告白,父爱的博大隐喻道德和谎言的真相

纪子的婚姻状况更是如此,在影片中有位从未出现过的未婚夫,对于纪子来说,她嫁给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了父亲的心愿,在同学们结婚生子的当时,只有纪子保持着精神的洁癖,而姑姑则极力撮合她的姻缘,能否抵抗住外界的干扰表明了小津的态度,文化的融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究竟是同化还是异化,小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日本传统观念同化外来文化。

纪子姑姑对于熊太郎有一段非常诙谐的描述“熊太郎这个名字就象胸口长满了毛的感觉,我们该怎么叫他好呢?叫熊太郎的话就象在叫山贼,叫阿熊就象叫个傻子,当然不能叫他小熊,我打算叫他小竹”。之所以介绍熊太郎给纪子,在于其学历和家庭背景,这些都是传统观念中象征一个人前途的表象,但他们感情之间根基的稳定却被影片所忽略,由此指向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婚姻观念:门当户对。

《晚春》小津安二郎的真情告白,父爱的博大隐喻道德和谎言的真相

纪子从典型的恋父情结到逐渐随波逐流,忘记了喜欢的服部,告别了过去的生活,迎接全新的未来,整个人生轨迹的变化说明了传统道德观念的强大影响力,也将生活中原本存在的真相和谎言一一揭露在观众面前。​

03、谎言与真相的博弈:婚姻起初可能不意味着幸福,幸福需要自己去创造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可能充斥着谎言与真相,有些谎言是善意的,为了让人们重拾生活的信心,有些谎言是恶意的,潜藏着人们心底偏执的欲望。在本片中,谎言和真相往往相伴而生,在循环往复中体现生命的真谛。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撒过谎,而谎言背后更多是出于关爱。最典型的便是父女之间为了对方获得更好的生活而互编谎言。纪子告诉父亲,自己从未想要离开父亲,而内心却始终深爱着服部。父亲告诉女儿自己马上就要成亲,而内心则对女儿的离去有万般的不舍,父女之间通过一条神奇的纽带使感情更为浓烈,在女儿恳求父亲让自己留下时,父亲的一番话道出了生活的真相:

“婚姻起初可能并不意味着幸福,期待突如其来的幸福是错误的想法,幸福是需要等待的,是要自己去创造的,结婚并不等于幸福,幸福存在于共同分享的新生活的锤炼”。

《晚春》小津安二郎的真情告白,父爱的博大隐喻道德和谎言的真相

由此得知,父亲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婚姻作为一段感情的起点,远非终点,而幸福不仅需要守株待兔的冷静,还要激情似火的冲动。幸福生活在于同甘共苦的彼此携手前行,而不是将婚姻当成一种束缚和枷锁。

影片从未说明纪子母亲离去的原因,却将焦点指向了母爱缺失导致的男性依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并不是纪子的错,她也完全有能力纠正。小津眼中的父女伤痛并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的悲苦,而是由于人性、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的所有人的悲苦,小津后期作品中的忧伤元素也来源于此。

不过纵观全片,影片的基调却显得欢快明朗,并不像《东京物语》等影片充满了强烈的悲伤基调。其中有关谎言的一个幽默故事便是姑姑和父亲在寺院中捡到钱包,她说的是“运气真好,纪子的婚事一定会成功”,姑姑一边答应会将钱包交给警察,一边急匆匆地溜走,显示出一个人言行的不一。从服部对纪子的态度可以知道,两个人明明互有好感,却因为“言行不一”而导致缘分的错失,这其中蕴含的便是谎言与真相的博弈。

《晚春》小津安二郎的真情告白,父爱的博大隐喻道德和谎言的真相

小津一生中从未有过婚姻,他一直陪伴着母亲安度晚年,后世对他未婚之谜多有猜测,我想,他的经历应该与服部如出一辙,缘分的错失和对母亲的依恋让他失去了爱与被爱的能力,本片中服部对纪子出嫁时的欲言又止似乎印证着小津孤独的内心,影片结尾处父亲孤独的削着苹果,镜头一转海浪潮起潮落,隽永的人生真谛呼之欲出,小津说“我想通过父母与子女的经历,去描写传统的日本家庭是如何分崩离析的”,而在他的心中,孤独的守望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分崩离析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