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可爱的骨头电影剧情「梳理」

2022-04-30 14:25 作者:轨道电影 围观:

《可爱的骨头》是美国作家艾丽斯·西伯德2002年出版的小说,一经出版便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近30周,并获得“英国年度(2003)好书大奖”。这本书以超过500万册的销量风靡全球,并让艾丽斯成为全球瞩目的“最具潜力作家”。2002年,彼得·约翰逊的编剧搭档菲利帕·博延斯在前往探班时,在机场买了一本《可爱的骨头》,读完热泪盈眶,并推荐给了约翰逊。当读到最后两三页时,约翰逊哭了,因为他想到了自己刚刚离世的双亲,由此看出这本书中有着浓郁的作者情感以及鲜明的叙述风格。

两年之后,彼得将其改编成了电影,这部电影并没有过多展现血腥的画面,恰恰相反,彼得将故事营造成一个老少皆宜的影片,为的是自己的女儿和儿子都可以欣赏、讨论。自始至终,彼得想要讨论的都是死后的生命以及亲情的关系,这为影片披上了温馨、奇幻的色彩,无论是否有孩子,该片都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这个层面来说,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今天,我想从故事改编、意象构建、情感共鸣、物品隐喻、主题升华五个方面来解析这部影片之所以充满魅力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五点:

超现实主义作品《可爱的骨头》,解构的并不是一部复仇类影片

01、影片遵循了小说独特的叙事技巧,客观展现天堂和人间景象,通过独特的视角还原出谋杀与破案的真相。

小说的成功源于双重叙述视角的叠加使用,“我”既是整个故事的受害者,也是徘徊在天堂与人间交界处“中间层”的全能视角。“我”代表了过去与未来、遗忘与怀念、灵魂与肉体,正因为“我”可以如此多变,表达的层面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故事之后,而成为超脱故事而存在的客观视角。

影片大量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并将意向性物品显性化(隐喻物品下文会提及),给观众带来天堂之音的独特体验,其中展现的草原、亭子、树木、房间都独具特色,在这里似乎时间失去了意义,而只能让观众沉浸在整个故事营造的氛围之中,抽丝剥茧般地分析整个剧情的走向,将悬疑感发挥到了极致,又引发观众思考家庭关系、受害者心理、社会制度这些可能涉及的主题。

超现实主义作品《可爱的骨头》,解构的并不是一部复仇类影片

整部影片在展现天堂时采用柔黄色调,而在受害时则大量采用冷色调的灰色,既有温馨的家庭场景也有令人心寒的死亡场景,两者转换非常自然,这显示出彼得导演超强的现场掌控能力,同时,也让观众享受到视觉特效带来的炫目感。

这种剥离现实与想象的表现方法唯美自然,虽然不像《阿凡达》那样能达到摧枯拉朽的程度,但是强烈的视觉冲击仍然让原本压抑的故事释放出明朗清晰的情感基调,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悲情故事产生的悸动感。

影片采用与小说同样的构架结构,从“我姓沙蒙,听起来就像是 “三文鱼”,名叫苏茜。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六日,我被杀害时不过十四岁”讲起,以同样的语句结束,苏茜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呈现出了自己的遇害、家人的寻找、天堂的朋友、警察的侦察、杀手的隐蔽这些剧情,辅之以魔幻表现手法。小说中,苏茜的天真善良延续到了影片里,她始终关心家人的幸福,感动于妹妹琳茜的成长以及男朋友雷的情感。苏茜始终处于游离状态,她可以去往任何想去的地方,观察人们的一言一行,这正是她痛苦的根源,影片的叙述方式紧紧围绕案件展开,删除了那些无关痛痒的成长故事,让影片更加紧凑刺激,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超现实主义作品《可爱的骨头》,解构的并不是一部复仇类影片

02、丰富的非语言符号为剧情发展和转折画龙点睛,运用镜头语言进行隐喻的转换,为观众提供视觉和情感的双重体验。

影片需要浓缩18万字的小说故事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从第一幕苏茜开车救援弟弟,导演尽最大努力来呈现这个五口之家的和谐关系,妈妈给苏茜织的毛线帽子表达出母爱的一视同仁,这顶帽子在小说中只是作为被害者物品的展示,在帽子上提取出苏西的唾液,以此推断苏茜很可能遇害,影片借用前后对比的方式,大量使用此类非语言符号,既交代出了前因后果,又成为剧情不可或缺的内容,关联起整个故事,可以看出,彼得导演对于镜头语言驾轻就熟,多次从不同场景入手来完成对影片进行分解和建构,这使得影片的视觉和音效呈现出文字永远无法具备的感染力。

弟弟在小说中始终处于次要的位置,苏茜对奶奶和妹妹琳茜的爱要强于弟弟,可影片中仍然体现出弟弟给奶奶涂指甲油的场景,这表明弟弟已经具有自主意识,尽管在表达主题方面并无显著作用,但却很好起到了渲染氛围的作用,体现出一家人的和谐与关爱。

超现实主义作品《可爱的骨头》,解构的并不是一部复仇类影片

妹妹进入凶手哈维家中寻找证据的场景和父亲在玉米地追凶的场景是全片最紧张刺激的桥段,在小说中,哈维一直表现的淡定从容,这并不是他犯下的第一起案件,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件,但是父亲却有种强烈的直觉,认定哈维就是凶手,所以他向警察反映,数次调查,甚至在警察告诉他证据不足无法调查后心态崩溃。妹妹是天才班的成员,智商超群,虽然表面上对姐姐的死无动于衷,但其实是她的理智在支配着她,而母亲成为横跨在凶手与警察之间的阻碍。她非但不相信丈夫的直觉,还处处阻挠,这才会让妹妹面对母亲也不告诉她发现的证据。爸爸一生中只有两次没有陪弟弟睡觉,其中的一次就是玉米地追凶。

这两个场景含有父亲和妹妹对苏茜深深的爱,在表现手法上来看,彼得将幻境融合到了故事之中并不算明智之举,尤其是对于体现人物关系和复杂情感上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视觉表达围绕情感升华较好的一处是苏茜拍摄的野生动物照片,这是她未来职业的梦想,而那些胶片也成为她与父母之间的纽带,父母每个月都会去冲洗照片,似乎这样可以延缓苏茜离开的时间,如此的场景展示有强烈的情感暗示,浅显易懂的塑造出一个生动立体的小姑娘形象,这种镜头语言才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隐喻所在。

超现实主义作品《可爱的骨头》,解构的并不是一部复仇类影片

03、 缠绕一家人的伤痛、忧伤、隐忍在这个家庭中蔓延,这种成长的烦恼是对亡灵最好的祭奠,只有更好的生活才能让苏茜更好的安息。

作者艾丽斯对于苏茜遇到哈维并遇害的过程给予了详细描写,读者可以清晰感受到苏茜心理的变化过程,从好奇、新鲜、有趣到疑惑、难过、绝望,正因为描述如此之详细才让读者感受到受害者的毫不甘心和加害者的丧心病狂,也牵连出被害者一家几年内从失落到难过再到麻木的变化过程。

影片同样遵从了这样的过程,淡化了对于细节的描写,一只小狗发现了苏茜的胳膊肘,让整个案件浮出水面。苏茜敏感、细腻,在父母关爱中长大,她既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也肩负着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之所以会受害也与她天真善良的性格特点紧密相连,这告诫每一个家庭要给孩子灌输适当的防范意识和保护措施。

在影片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茜离去带给整个家庭的变化,父亲杰克把亲情看的胜过一切,苏茜死后常常回忆起和父亲一起做手工帆船的场景,父亲从来没有放弃过案件调查的努力,这种伤痛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最为强烈,他无法原谅自己没有尽到父亲的应有责任,所以时常忧伤、难过,他的直觉之准匪夷所思,更印证了父女心灵相通的传言。

超现实主义作品《可爱的骨头》,解构的并不是一部复仇类影片

苏茜对父亲也表现出怜惜和无助,可是她无能为力,而奇怪的是,她对于爱情却出现了《人鬼情未了》的附身情景,让自己的初恋男友体会到与好朋友露西的鱼水之欢。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实是凌驾于亲情之上的,这种真实的体验更加深了观众对于14岁姑娘死亡的沉痛感。

如果说父亲的爱像大河,那么妈妈的爱则如小流。影片抛弃了小说中硕士学历,为了家庭隐忍付出的母亲形象,而是以甜美温馨亲切的母亲形象示人,当苏茜注意到母亲落寞眼神时,她用照相机记录下了这一瞬间,苏茜对母亲表现出了令人无法置信的宽容。

小说中,母亲始终无法相信苏茜死亡的消息,她蒙蔽自我,痛苦万分,可是却从来没有表达过对苏茜的爱,直到多年后的某一天,爸爸生病住院,妈妈说了一句“苏茜,我爱你“。当时苏茜的感受特别真切”这句话我听爸爸说了好多次,可听到妈妈这么说时,我整个人都呆住了。现在我才知道,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不自觉地等着妈妈说这句话。她需要时间说服自己,她对我的爱不会毁了她的生活。而我能够,也确实给了她足够的时间;毕竟,对我而言,时间算得了什么呢?“

影片没有特意表现这一点有些惋惜,这些描述说明母亲始终没有放弃过苏茜,直到她意识到丈夫为了女儿付出太多,她想要放下,让逝者安息,这其实就是母亲的成长,对于女儿最好的祭奠就是开始新的生活,这也是苏茜可以安然离开的最好理由。

超现实主义作品《可爱的骨头》,解构的并不是一部复仇类影片

04、不同的物品展示营造出独特的梦境氛围,形成本我和自我的相互博弈,隐喻逐渐崩塌和重建的精神世界。

弗洛伊德曾经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本我激励自身的渴望,自我应与本我和谐地结合发展,以谋求超我的实现。影片通过颇具梦境色彩的凝缩和移置,通过梦境氛围的营造表现出无意识中的梦欲望的化装,借此表达本我与自我的相互博弈。

①蜡烛

有些书籍中曾经将蜡烛作为连接灵魂的纽带,因此西方电视剧或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晃动的烛光,这象征着希望与灵魂,也勾连起人间和天堂。影片中,父亲在窗台上为苏茜点燃了一个蜡烛,烛光微微跳动,将整个房间照的通亮,一方面这代表父亲从未放弃过找寻的希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苏茜对父亲的无奈和亏欠。她无数次声嘶力竭的呐喊,可是父亲却无法听到,令观者动容。

超现实主义作品《可爱的骨头》,解构的并不是一部复仇类影片

②手链

苏茜很喜欢她的手链,这不仅是少女情怀的一种体现,在她被害后,手链被凶手留下,并给出特写,意味着哈维对于苏茜的占有和迫害,其后当警察搜寻证据时,哈维将手链张扬地挂在家中,差点因此被发现,在化险为夷后哈维将手链丢入水中意味着真相被掩埋,与手链一同沉没的还有苏茜家人惩处凶手的希望。

③照片

影片开头就能看到可爱的苏茜儿童时的照片,这营造出了一种温馨感,也寓意家庭和睦。在对哈维描述时有一张黑白照片凸显出了哈维冷漠的情感和冰冷的内心,两组照片构成鲜明反差,一边幸福一边阴冷,这就是美好与罪恶,幸福与悲伤,梦境与现实的鲜明对比。

超现实主义作品《可爱的骨头》,解构的并不是一部复仇类影片

④灯塔

灯塔常常代表希望,父亲制作的模型瓶里的灯塔有蜡烛,似乎虚幻飘渺捉摸不透,揭示了苏茜在失落与愤怒之下的困惑及其孤独无助。而她的灵魂世界也有一个巨大的灯塔,没有指引,只是冷冷的机械性的照耀,象征着凶手冷冷的精神世界对苏茜的迫害。当然,彼得导演还说过“灯塔代表了死亡的一种幻灭“,尽管有灯塔,苏茜仍然没有渡到彼岸。

⑤冰锥

小说中,苏茜想用冰作为报复的武器,她愤怒的时候冰锥在小屋内闪动,这代表了她求生的意志和爆发,冰锥是锋利、冷酷无情的,它没有落下是因为时候不到。因此它具有审判的表象作用,在法律无法严惩的时候,冰锥成为了那柄达摩克里斯之剑,将哈维惩处。

超现实主义作品《可爱的骨头》,解构的并不是一部复仇类影片

05、影片深层表达亲情的回归而非将故事表现为复仇剧,更关注苏茜和家人的精神世界。

小说的时间跨度很长,从琳茜高中一直到大学毕业,在每一段描述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亲情的逝去对一个家庭将带来怎样的打击。彼得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尽管在叙述方式上看似属于好莱坞式的破案复仇剧,但其主旨并非如此简单。

彼得非常善于特效镜头的运营,尽管在其职业生涯中较少改编剧这种小成本的剧情类电影,但是《魔戒》、《金刚》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亲情、爱情的刻骨铭心,艺术是相通的,这次改编是彼得的一次全新尝试。很多观众对于因果循环式的报应论不以为然,认为哈维因为一颗冰锥而坠入山坡过于巧合,但这本身就是小说的结尾,作者在描写这段故事时是被苏茜强烈的情感支配着的,如果仔细体会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茜的坚强和淡然,家人的痛彻心扉和全然释怀,这是每一个有此经历的家庭都会做出的选择,也侧面提醒观众要注意对于孩子的保护,不仅要关怀他们的心灵成长,更要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从这一点上来看,影片提供的是一种警示,苏茜对于人间的留恋和所有人不懈的努力无法换回苏茜的生命,勇敢如苏茜者面对凶手尽力挣脱却不得逃生,这种触及心灵的经历不光对于孩子是一种遗憾,对于家人的生病、意外、老去同样如此。

超现实主义作品《可爱的骨头》,解构的并不是一部复仇类影片

正因为生命的无法预测才让影片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家庭的温暖。剧中的骨头指的似乎是苏茜被发现的胳膊肘,但每个人都是由骨头拼凑而成的个体,“可爱的骨头“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在于它并不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映射着形形色色人群的内心。他们或因亲情而显得高尚,或因爱情而显得温情,但终究逃脱不开他们的精神世界。

这部影片考验观众的是面对死亡时的勇气,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对生命和死亡重新进行建构和解构才能让观众更加清楚我们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的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影片其实就是导演对原著精神的一次意念表现。

超现实主义作品《可爱的骨头》,解构的并不是一部复仇类影片

结语:

《可爱的骨头》小说详细描述了苏茜被害时的场景以及升入“中间层”之后复杂的心理描写。彼得则使用了温和细腻的画外音去诠释对无法割舍亲情的思考,此外还运用了大量特效来表现苏茜死后的忧伤,有影评家曾表达对于过多使用电脑特效导致的情感削弱,但从观众的反馈来说,观众们还是认可的。如果想要增强观众对于影片的印象或观感,彼得完全有能力将其做成限制级影片,改编之后的剧情感染力和人物塑造也将强于此版本,但是彼得没有这样做,他明白技术的反噬作用,并愿意作此尝试,这本身就是值得赞许的。

整部影片强化了主线剧情,将焦点对准了苏茜和她天堂中的景象,反映出她对于人生和死亡的思考,画面的呈现可以用唯美来形容,如果这不是一部悲情的犯罪电影,我相信会有更多观众愿意花上两个小时了解这位14岁姑娘的内心。总之,这部影片的教育意义和哲理思考比故事本身更具价值,也建议家长在孩子足够大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学习领悟逝去的含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