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串联电影剧情「简介」

2022-04-27 08:23 作者:伏龟影评 围观:

目前,电影《绅士们》在豆瓣的评分为8.4分,而在metacritic的评分只有51分,烂番茄74%。这是一个犯罪片,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但也有观影体验一般的部分。接下来,咱们就来分析一下《绅士们》。

评《绅士们》:画外音叙述者的作用弊大于利,结局几连反转很精彩

《绅士们》的故事剧情是这样的。一个侦探将毒枭金盆洗手前的事件都串联起来后,打算敲诈一笔巨款。电影借由侦探讲述“为什么他的敲诈是合理的”,来交代毒枭金盆洗手前与富豪的交易、毒枭的误杀、报刊主编的复仇、勋爵及犯罪团伙的行动、格斗师的卷入等事件。当这部分剧情交代完,电影已经播放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

而在剩下的半小时里,《绅士们》突然加快节奏,用精彩的几连反转完成了故事的第三幕。毒枭保全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勋爵、犯罪团伙、主编、侦探都不得好下场,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都交代清楚。应该说,整个故事都算是比较完整的,有头有尾。

然而,毫不夸张的说,《绅士们》的四分之三片长都只是人物关系说明。这位敲诈的侦探是一个很有戏剧创作欲望的人,他仿佛是导演的化身。借由他的叙述,电影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始末。这种叙述手法导致电影充满了画外音陈述,而多线剧情、各个场景也都通过这些画外音来串联。

我并不欣赏《绅士们》这种「画外音陈述+部分场景展示」的叙述手法。原因有几点。

其一,大量画外音陈述是影视艺术的讳忌。影视是一种视听艺术,它无法直接拍摄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无法拍摄作者点评,电影里不会出现“这一刻,主角悟了”的点评。所以,影视艺术非常强调展示。通过人物动作、对白台词、背景布局、氛围渲染等,影视作品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潜台词,交代大量的信息。当观众接收到大量信息后,他们就会从中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故事是如何发展的?剧情转折表达了什么?

评《绅士们》:画外音叙述者的作用弊大于利,结局几连反转很精彩

这是影视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方式。观众很聪明,他们能看懂这一切。但是,《绅士们》大量的画外音陈述破坏了这种互动。电影中,侦探的画外音陈述明确的说了谁是主角、谁是女主角、谁是敌人等。但实际上,电影并没有用剧情场景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关系,画外音破坏了故事应有的效果。这种感觉就像弹幕,观众一边看电影,导演还一边在旁边刷弹幕。结果,观众的心思都落在了弹幕上,不得清静。

譬如,婚礼上新娘指了指新郎,眼睛闪着光,嘴角带着笑。观众看到这样的动作,很快就了悟,新娘在这场婚礼中很幸福。这正是《时空恋旅人》的经典一幕。如果这个时候来个画外音:“在走进婚礼现场的这一刻,女主角尝到了幸福的滋味。”——这就会破坏这种美好的效果。大部分情况下,画外音陈述都是影视作品应该避免的。

其二,侦探叙述者场景的存在并不合理。《绅士们》是通过侦探与毒枭成员讲述故事,来展开整个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的。这种看起来有点像小说的手法,在影视作品中其实显得很不合理。原因在于,人们在对话中并不会说彼此都知道的信息,除非这些信息是用来表达其他信息。

评《绅士们》:画外音叙述者的作用弊大于利,结局几连反转很精彩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当一个人中彩票了,另一个人听闻后,他向中奖者提起这件事的时候,难道他只是为了告诉那人自己知道这件事吗?不,他可能是在为借钱而作铺垫。这个场景不会只是告知观众某人中奖的信息,还会引出新的信息。

而在《绅士们》中,当毒枭成员知道侦探所说的事情时,他不会耐心的听,更可能会打断侦探的表演欲,发问:“你到底想表达什么?”但是,当毒枭成员仿佛局外人似的听着侦探的故事,并引出人物关系、背景交代时,电影就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因此,《绅士们》加入侦探叙事者的场景看似别具一格,其实并不合理。

其三,「画外音陈述+部分场景展示」并不利于产生移情作用。电影开篇是一个枪击现场,很快就引发了悬念,效果很不错。不过,随后电影就开始了画外音陈述+部分场景展示的叙述手法。这一过程长达一个半小时左右。在这部分片长中,最让人疑惑的就是,谁是主角?

评《绅士们》:画外音叙述者的作用弊大于利,结局几连反转很精彩

侦探看似潇洒的陈述,各个人物的经历随意切换,实际上导致观众注意力混乱。毒枭有一部分剧情,犯罪团伙有一部分剧情,富豪也有一部分剧情,谁是重点?直到看完这部分剧情,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答。换言之,观众很大一部分事件都不知道应该关注哪个角色。既然不知道关注哪个角色,自然也就不知道该对谁产生移情作用。如果没有移情作用,观众就会没那么关心人物的命运和遭遇。

评《绅士们》:画外音叙述者的作用弊大于利,结局几连反转很精彩

打个比方。五千里外有个人的车丢了,这样的事件很难在人们心里产生波澜,大部分人也不关心。但如果告诉观众,五千里外有个人,他家里很贫困,他好不容易贷款买了辆车,打算当快递员,期望通过努力实现发家致富。我们会关心这样的一个人,因为他像“我们”一样努力的生活。而这时候,他的车被偷了,于是我们会觉得惋惜,并关心他之后的生活遭遇会如何发展。这是《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魔改剧情后的打比方,便于理解。

前者很难有移情作用,后者的移情作用则比较强。可以看到,同一个事件,有没有移情作用的差别是很大的。移情作用不仅带动观众的情绪,也能更好的推动剧情发展。而在《绅士们》中,由于画外音乱入,叙事者混乱,导致很难发生移情作用。结果,《绅士们》很大一部分剧情都变成了人物关系说明书,观众不关心谁遭遇了谁的背叛,只关心侦探叙述者什么时候能拼完拼图。当人们只在意大乱斗的结果,而不在意乱斗者本身,那观影体验就会是枯燥的。

其四,即便删掉画外音叙述者,也根本不影响剧情。其实,侦探叙述者所讲述的剧情还是挺复杂的,毒枭、富豪、勋爵团伙、格斗师团伙等情节多线并行,相互影响。但电影完全可以通过一个核心主题来串联多条次情节。比如《独立日》这部电影,它有四个主要人物的主要剧情,还有4条主要人物衍生的次要剧情。这么多条情节线却丝毫不混乱,它们都围绕着「外星人入侵」的核心事件展开的。这就是情节线之间的联系。

评《绅士们》:画外音叙述者的作用弊大于利,结局几连反转很精彩

在《绅士们》中,为了串联多个情节线,电影加入了侦探叙述者。由于电影并没有找到一个核心主题来串联彼此的联系,因此,哪怕侦探叙述者完整的交代了多条情节线的相互影响,但多线剧情并非有机融合为一体,只是表面上的合一。如果找到一个核心主题,侦探叙述者的有无根本不影响故事。

侦探叙述者的设计,其唯一的亮点在于戏中戏的效果。这是由不同叙述者视角带来的效果。敲诈毒枭成员时,侦探所讲的故事是“戏内”,而侦探与毒枭成员的场景则是“戏外”。而在故事结局时,侦探向制片人讲的故事,使得《绅士们》整个电影如同“戏内”,侦探与制片人的场景则是“戏外”。当结局时侦探再次遇到毒枭成员,“戏内”与“戏外”再次颠倒。如此一来,在观众看来,《绅士们》就有多重戏中戏颠倒的效果,叙述者视角的反复颠倒带来了独特的效果。但与这一效果的好处相比,我认为它损失得更多,是弊大于利的手法运用。

评《绅士们》:画外音叙述者的作用弊大于利,结局几连反转很精彩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需要承认,《绅士们》的第三幕是非常精彩的,与之前的情节是两种风格。经过侦探叙述者的介绍后,我们知道了各个人物的关系,电影的剧情推进也开始加速。

本来,打算金盆洗手的毒枭成了猎物,而勋爵犯罪团伙、富豪等角色则是猎人。进入第三幕后,电影很快颠倒了「猎人与猎物」的关系,毒枭成了猎人,快速反击那些自以为“猎人”的人。

紧接着,电影再次反转剧情,刚化身猎人的毒枭团伙再次变为猎物,他们曾经误杀的年轻人的父亲成了猎人,他是俄罗斯有权有势的大人物。而在这一过程中,侦探则从猎人变为猎物,再次又变为猎人。随着格斗师团伙的介入,原本变为猎物的毒枭团伙再次成为猎物,而侦探、俄罗斯权势团伙则变为猎物。

通过第三幕,《绅士们》借用“碟中谍”式的手法,讲述了一段「猎物-猎人」反复颠倒的精彩故事。仅此一幕,化解了我对之前略显枯燥的剧情的不满,为之鼓掌。与此同时,我也为《绅士们》感到惋惜。明明第三幕那么精彩,前面四分之三的剧情却拖了后腿,拉低了整个电影的水平。

评《绅士们》:画外音叙述者的作用弊大于利,结局几连反转很精彩

其实,「猎物-猎人」的转化是一个很妙的核心主题。不仅适合第三幕,也很适合在前面两幕统筹多线剧情。以「猎人-猎物」为主题,给各个人物贴上标签,如此一来,矛盾冲突将会更加激烈。同时,“在混乱的罪恶世界中,谁才是真正的猎人”也可以顺理成章的贯穿整个故事。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猎物怎样变为猎人”、“猎物什么时候变为猎人”、“猎物为什么能变为猎人”等话题都是很有争论性,可以引发丰富的辩思。电影前部分的剧情中,确实也有猎物猎人的标签转化,但并未深入,被画外音叙述所掩盖。换言之,《绅士们》很有成为佳片的潜力,可惜。

除了以上的优点、不足外,《绅士们》剩下的唯一槽点在于,格斗师团伙实在太全能了。电影中,很多剧情的反转都是通过格斗师团伙实现的。这群格斗师不仅很能打,而且拍摄视频、创作音乐、歌唱、枪械射击、洞察危险等能力也都很不错。这实在有些不合理。他们成了导演解决难题的“万能钥匙”。

评《绅士们》:画外音叙述者的作用弊大于利,结局几连反转很精彩

总而言之,《绅士们》拥有冗长的一个半小时,以及一个精彩的30分钟。这种观影体验并不算好。打个比方,电影前面一个半小时就像一个裁判在说明篮球比赛规则,而后面30分钟则如同NBA巅峰对决。我想说的是,并不需要详细说明比赛规则,哪怕不懂篮球的观众也能快速摸索出规则,并欣赏精彩的比赛。如果《绅士们》能“播放NBA决赛全程”,那电影将会更优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