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剧情催眠控制「解说」

2022-04-17 04:59 作者:廖宇探案 围观:

大家好,我是看电影爱较真儿的廖宇。

今天为大家无剧透的拓展热映电影《催眠·裁决》的故事背景,以求让大家看的更爽,更过瘾!本片的故事主要展现了一宗发生在香港的案件审理过程,而最终的裁决权在7名陪审团成员手中,因此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什么是陪审团制度?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海报

陪审团制度

1845年香港正式通过《陪审员与陪审团规管条例》,自此陪审团制度在香港的法律历史中开始运用和不断完善。97年回归后《基本法》规定“原在香港实行的陪审制度的原则予以保留”。因此,时至今日该制度仍然是其司法体系的重要特征。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的陪审团

但也不是所有案件均需要陪审团,只有在审理重大刑事或民事案件时采取陪审制度。而且陪审团原则上仅适用于高等法院,区域法院则不设陪审团。因为出于对案件的“严重性”和对被告有可能获得刑罚“严厉程度”的考量,才认为有必要通过陪审团作出公正而严谨的裁决,因而陪审团的职责在于根据法官对于案情的审理以及双方律师的辩护,判断案情的事实以及将有关法律应用到这些事实上,从而裁决被告人是否有罪。

在审判过程中陪审团是案件事实方面唯一的裁断者,而法官是法律方面唯一的裁断者。但法官就法律问题向陪审团所作的指示,陪审团必须接受。注意,也就是说,陪审员是具有司法权的裁决者。因此本片的片名《催眠·裁决》中的“裁决”指的就是陪审团,从而也显现出陪审团成员的重要性。那么这么重要的人员从何而来呢?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的7名陪审员

按照《陪审团条例》规定,陪审员是公民的一项司法权利和义务,只要是21至65岁,精神健全,具有良好品格,没有导致其不能行使陪审员工作的失明,失聪等障碍,并且对庭审语言(中、英文)有足够知识和理解能力的香港居民都可以担任陪审员。

凡是符合担任陪审员资格的人,都被视为在法律上经已负有陪审的责任和义务。在没有正当和合理的理由下不履行该义务的人员会被认为是触犯条例,情节严重的还有可能被检控。但法官,律师,部分公职人员和神职人员,全日制学生,医生(包含牙医及兽医)等特定身份的人员,和获得法官或高等法院特别许可的人员,可以豁免部担任陪审员的责任与义务。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的陪审员梁Sir

换句话说,只要符合以上基本条件的普通人均可以担任陪审员。从一方面来看,陪审团制度被认为是非法律专业的普通公民参与司法审判的一种方式。它的用意在于有效防止法官的独断专行,特别是避免社会上的强势力干预司法公正。让专业的法律与普通人的社会良知最大限度的保持一致。而从另一方面看,该制度也存在着一些莫衷一是的地方,我们将在后面详述。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的陪审员May

也正是因为任何一件事物均有其两面性或者说是一定的争议性,才能让电影抓住这一点合理的放大和展现。有关以上我们探讨的陪审员基本制度在电影中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7名不同身份,不同性别,拥有着不同生活和苦恼的陪审员代表着普通公民的良知,将要对一起刑事案件作出裁决,他们的良知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的陪审员周雄

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司法机构每隔一年会编制一份陪审员(候选人)名单,各刊登在中文和英文两份报纸上并通知候选人。如不能履行义务的候选人需在要14日内用书面形式向司法机构提出申请,该机构会酌情作出合理的决定。每名候选人都会有一个号码,当司法机构为个案选择陪审团时,会公开的随机的抽取一定数量的候选人传唤到庭,然后各个案件再依次进行抽选。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的陪审员刘太

陪审团一般由7人组成,当案情复杂或预计审讯时间较长时,法官也可以将其人数增加至9人,以应对个别陪审员因特殊原因中途退出的可能,陪审团人数最少以5人为限。最后商议裁决时,5人至7人陪审团均需至少5票统一意见,方能达成有效裁决,8人陪审团需至少6票,9人陪审团则需至少7票。担任陪审员还会有一定的津贴。这些基本规则和可能性不仅在电影中均有精彩的呈现而且还成为推进剧情的内在逻辑。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的陪审员陈永晞

由于陪审团是从没有法律专业知识的普通市民中选出,司法机构会采取例如邀请陪审员观看宣传片,在网站查看相关常识,法院里还有介绍相关事宜的小册子等各种措施来确保陪审团理解并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法官在审讯中也会在各个方面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对陪审团作出解释和指引,并要求陪审团需严格地凭在法庭上出示的证据进行裁决,不能受外界或他人的干扰。因此,法官会要求陪审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不但不可与外界讨论,也不鼓励陪审团成员私下进行谈论或自行查找与案件有关的资料,以免被误导。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的陪审员方慧珊

你会在该部电影中一一找到与以上这几点相对应的情节,或者说知道这几点会让你知道陪审员为何会被锁进一间屋中闭门商议,与外界严格隔离,直到作出有效裁决才能获准离开(形成密室)。在观看陪审员讨论的几场戏中你也能立刻抓住关键点,更能看出他们各自都是如何违反规定从而被利用的。

以上我们了解到电影《催眠·裁决》中裁决的人是谁和如何进行裁决,下面我们聊一聊,催眠是怎么回事,应该从哪个角度去理解才能让你更充分的体会该片的含义。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的陪审员许立生

如何理解影片中“催眠”的含义

催眠这个概念的呈现无疑是电影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但如果仅从催眠师通过向被催眠对象提供暗示,以唤醒其某些特殊经历引发特定行为这一心理学专业角度去理解的话,便会失去体会本片所暗含的更深层次的趣味。换句话说,如果你仅仅去关注一个人如何去催眠另一个人的话,那么你难免会质疑真假,但如果你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催眠,我保证你能更充分的享受到本片的精髓,而不是拘泥于可能与不可能这个问题里。这个角度就是——影响力。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许立生“催眠”方慧珊

你只要记住“催眠”其实就是一种“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基于每个人的特点所开展的,你就会完全相信电影中许立生教授(张家辉饰演)是如何控制其他陪审团成员做出裁决的。因而,本片也是要通过这样一个创新和大胆的故事来探讨,如果陪审团中有让人被迫做出偏离道德和良知准则的选择,而这个人还具有影响其他人的能力的话,那么陪审团所做出的裁决还是否公正?那么这样的问题和影响在现实中是否有存在的可能性呢?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许立生“催眠”梁Sir

答案一定是有的,毕竟世界上没有一种制度是绝对完美的。这也是该片所要呈现的一个重要意义,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引出陪审团制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让观众们去了解和判断。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许立生“催眠”May

例如,香港是一个繁忙的商业社会,被传召到庭的陪审员往往有工作在身。如果只因工作繁忙而申请豁免一般不会被准许。如前文所说,司法机构非常重视市民担任陪审员的责任及陪审团制度对于司法运作的意义。

虽然对出席的陪审员有一定的津贴补偿,但其数目也只是象征性的,相对于陪审员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些陪审员会以各种理由申请豁免,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冗长的案件中,这种申请豁免的现象会更多。所以在一个极其重视经济效益和个人利益的社会中,如何保障普通公民积极履行陪审团义务是司法机构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受到道德考验的陪审员May

而对于司法机构来讲,这笔象征性的津贴只是启用陪审团制度高昂成本的冰山一角。其实除了对于陪审员的津贴,食宿等可见的开支外还有相当可观的隐性成本。司法机构为了确保被纳入审判程序中并赋予了至关重要的裁决权,而却不具备法律知识的普通人能够公正地履行职责,必须辅以一套设计严格的程序并不得不在效率上做出相应的妥协。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坚持立场的陪审员刘太

这里仅举一个电影中也有所呈现的例子,司法机构对于“陪审团与外界隔离”的原则绝非流于文字表面。他们会为陪审团提供专门的电梯和餐厅以避免与被告人或相关人碰面。当休庭时陪审员有专门的休息室并供应餐饮。再加上前文所说的宣传片,宣传册等等,可以说香港司法机构以“不惜成本”的隐性投入维持着陪审员制度的良好运行。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陪审团闭门讨论

如上所述,公民的自愿性和高昂的诉讼成本是该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此外,最为严重的问题还在于陪审团员有没有主动或被动影响判决的可能性。这也是电影中所探讨的最关键性问题。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的被告

例如,在案件正式审理前,辩方有5次“无因由反对”机会,即无需任何理由剔除不超过5名陪审员。5次“无因由反对”的机会用完后还有不限次数的“有因由反对”,即可通过询问准备出任的陪审员后,提出合理的反对将该陪审员剔除。而控方则只能“有因由反对”,不可“无因由反对”。

也就是说,辩方可以通过肤色,种族,教育背景等等因素去选择对被告人更为有利的陪审团成员。从而辩方便更有机会说服,打动陪审员而使其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裁决。因此,被告人在陪审团制度下,有更大的机会脱罪或减轻罪责。这其实也是在以“宁纵勿枉”为原则的英美法系刑事审判中,定罪率比较低的一个原因所在。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许立生“催眠”周雄

在电影中,明明都知道证据不足的一宗案件,却正是因为陪审员制度和“宁纵勿枉”的原则,愣是有可能被个人操控得“颠倒黑白”。如果了解了以上知识你就不会感到吃惊和不解了。尤其是电影中的审判刚一开始,辩方律师就以“米兰达法案”作废了控方的重要证词,实在是写实又无奈。因此我认为,电影《催眠·裁决》中的“催眠”指的其实是人为的也好,客观条件导致的也好,等等诸多有可能妨碍公正裁决的一种“影响力”。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的辩方和控方律师

何为米兰达法案

在诸多香港影视作品中,每当阿Sir抓人前都会说,你有权不说话,但你说的每一句话将来都可能会用作呈堂证供。这句话就是“米兰达警告”也叫“米兰达权力”。它的标准原文是:

宪法要求我告知你有以下权利:

1、你有权保持沉默,你对任何一个警察所说的一切都将可能被作为法庭对你不利的证据。2、你有权利在接受警察询问之前委托律师,他(她)可以陪伴你受讯问的全过程。3、如果你付不起律师费,只要你愿意,在所有询问之前将免费为你提供一名律师。4、如果你不愿意回答问题,你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终止谈话。5、如果你希望跟你的律师谈话,你可以在任何时间停止回答问题,并且你可以让律师一直伴随你询问的全过程。

这个“警告”则源自美国的“米兰达法案”。1963年3月13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一名曾进过监狱,且出狱后一直无业的街头混混Ernesto Miranda 埃内斯托·米兰达因涉嫌一起严重的罪行被警方拘捕。因为受害人的指认,在审讯中他很快便认罪伏法,并被法庭宣判20年刑罚重回了监狱。

但米兰达在其律师的帮助下以警方没有告知自己有权保持沉默,在审讯时有聘请律师和要求律师在场的权利为由向州最高法院提出上诉,被驳回后又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结果联邦最高法院认为被告未获告知这些权利,背离了个人不得自证其罪的宪法原则。因此米兰达之前所供认不讳的口供均被视为无效,时任美国首席大法官的Earl Warren 厄尔·沃伦法官推翻了州最高法院的判决责令重审,并为警方今后拘捕,羁押,审讯嫌犯确立了一个必须明确向其告知的5条自身权力的标准化语言。从此,著名的「米兰达权利」也称「米兰达警告」诞生了。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米兰达警告

在电影《催眠·裁决》中,以上的这历史性的一幕又被重现,开篇名义的表明故事所探讨的法律内涵,不得不赞叹编导的专业和细致。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与被告息息相关的旁听人员

对《盗梦空间》的致敬

熟悉电影《盗梦空间》的朋友或许还记得,每当造梦师们进入他人梦境,从他人的潜意识中盗取机密后需要醒来时都会想起一首唤醒歌。以不剧透为原则的我只能透露,在本部影片中编导同样运用了一首非常符合影片气质和情节的歌曲致敬了《盗梦空间》这一情节。

歌曲的选择运用之好,以至于在观影过后,这首歌的旋律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记,甚至让我有种不断缓缓下沉和坠落的神奇感觉。不知在看完电影后您是否也会有跟我相同的感受?或者还有别的感觉,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通过电影《催眠·裁决》了解陪审团制度以及催眠在片中的真实含义

电影《催眠·裁决》中“利用一首歌”的许立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