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妈妈的神奇小子电影剧情「介绍」

2022-04-17 00:12 作者:终南影话 围观:

引子:光环之下是真实和复杂。

《妈妈的神奇小子》|个人奋斗史诗

影片《妈妈的神奇小子》以中国香港残奥田径冠军苏桦伟为原型,讲述了他在母亲不离不弃地照顾和支持下追逐梦想、为爱奔跑的传奇故事。影片整体都以一种歌颂的视角刻画桦伟和苏妈,使用了大量的情绪镜头,让观众始终以饱满的情感观影,体味冠军背后的辛酸。因为苏桦伟经历了少儿残疾、奇迹康复、发掘跑步天赋、获得成功等人生阶段,故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版的《阿甘正传》。虽有很多类似之处,但是不论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还是影片的画面表现来看,两部影片均存在很大差异,而从这些差异里或可窥见我国对待此类影片的处理偏好和情感立场。

《妈妈的神奇小子》|个人奋斗史诗

一、人物形象的相互塑造

影片虽名为《妈妈的神奇小子》,实则在讲述冠军成长的历程中“妈妈”的刻画比重比片名所见要大得多。借用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有了神奇小子才有神奇妈妈”。“神奇妈妈”的形象可以说是冠军叙事背后的隐藏主人公。

《妈妈的神奇小子》|个人奋斗史诗

在苏桦伟的几个重要人生节点叙事中,苏妈都以果断抉择和鼓励支持身处主导地位,决定桦伟的命运走向。被同事瞧不起后,让儿子在死亡和站立之间做出选择,桦伟因此学会了走路;为了在自己去世后有人照顾桦伟,为他生下了弟弟;看到残疾人运动比赛,积极为儿子争取机会,使得儿子在训练场上被教练看中,进入专业团队中训练;在家道和儿子落魄时宁肯自己打工也不让儿子放弃跑步,主动帮儿子联系代言和广告,提高知名度;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儿子训练受挫时陪伴他、鼓励他,和他一起奔跑,在他在赛道上动摇时给予坚定的眼神支撑他跑完全程。

《妈妈的神奇小子》|个人奋斗史诗

母亲在剧中、在桦伟的人生中扮演着一个奉献、慈爱的“地母”角色,为了孩子和家庭奉献自己、倾注一切,这都符合中国文化中对慈母的理想形象。而苏桦伟作为身残志坚的典范,身上那种对事情的简单执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影片着重表达的核心。他在经历了身体上的病痛之后仍能积极面对人生,追求自己的梦想,给了普通人莫大的鼓舞。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积极入世的思想是被统治者大力宣扬,也为民众所普遍认可。影片塑造的残奥冠军形象集合了勤奋、坚韧、奋斗等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是对个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这一理想定律的人生路径的积极书写。

《妈妈的神奇小子》|个人奋斗史诗

二、视听语言的“传奇”化

影片的镜头风格非常写意,多特写、升格、浅景深,画面光线朦胧而明亮,剪辑节奏缓慢而抒情,极力打造出一种超然于世的传奇感。

《妈妈的神奇小子》|个人奋斗史诗

影片以2008年北京奥运比赛现场为开篇,几个短促的镜头配合画外音的解说交代了苏桦伟的身份。前两个镜头从外部鸟瞰和跑道特写展现了比赛时间和空间,同时体现了主人公的身份特质;第三个特写镜头有人为跑鞋系紧鞋带;接下来是二人向着光明出口和赛场缓缓走去的背影剪影;苏桦伟蹲下,特写;闭着的眼睛、耳部的助听器,特写;手指触摸跑道,特写;摘下助听器、放在跑道上、睁眼,都是特写。接续的特写镜头配合升格效果,首先强调了传主的身份,并且抓住了其两个特点:听障和跑。

《妈妈的神奇小子》|个人奋斗史诗

二者构成了传主物理的和精神的最主要特征;其次,它营造出一种美感和史诗般的效果,让人对传主产生伟大、威严的感觉。多个局部特写的组合有“管中窥豹”效果,为传主增添了神秘感,同时,也是一种设置悬念的手法,吸引观众一看究竟,跟随镜头解开人物的神秘面纱。这种对人物地位极其突出强调的视觉手法在全片大量可见。随着画外音一声“跑”字,是一分多钟的妈妈抱着宝宝在夜里奔跑的镜头。画面暖而昏暗,加上升格效果显得浪漫而伟大。讲述苏桦伟儿时如何从瘫痪到站立走路的段落依旧如此,苏桦伟坐在旧衣传送带上离另一端的妈妈愈来愈远,镜头聚焦在强迫他站立的焦急的苏妈和迷茫的苏桦伟身上,在最后一刻,站起来的桦伟正好处于一束明亮而柔和的顶光之下,像是一种命运的光环一般打在他身上。

《妈妈的神奇小子》|个人奋斗史诗

随着他缓缓站立,人声和钢琴构成的背景音乐也颂歌般地响起,配合着这史诗般的场面。苏妈在片中有许多特写和中近景镜头,多是在对着桦伟做“望着你”的手势。这些镜头光线明亮、景深极浅,肖像画般出现在银幕上,抛弃了空间的真实性。而随之带来的,是对母亲这一在苏桦伟奔跑路上默默付出的伟大形象的赞美和讴歌。影片展现和刻画母子二人时的手法都不是完全“写实”的,大量的抒情和情绪描写为影片想要突出的奋斗主题和歌颂母爱和英雄的立意所要求。梦幻和传奇的“神奇妈妈”和“神奇小子”两相加持,使整部影片的情感一直保持在高点。

《妈妈的神奇小子》|个人奋斗史诗

三、个人奋斗的歌颂

纵观《妈妈的神奇小子》,对个人奋斗的鼓励和歌颂以及传统家庭对个人的支撑作用的思想与《阿甘正传》中暗含的(抛开政治形态)共和党主张确有类似。通过个人的后天努力,勤能补拙,实现个人理想走上人生巅峰。不同的是,我们的冠军真实存在,而阿甘只存在于影像对现实问题的想象性解决中,所以前者把现实史诗化,后者将想象真实化,二者无法比拟。而面对英雄般的个人奋斗叙述,我们倾向于将之“神化”,脱离出普罗大众的一地鸡毛,将光环置于取得成就的个人之上。这样做无可厚非,人们愿意看到通过努力换来的成就被精心保存和大力抛光。只是在光环之下,人们总会意识到史诗的背后是泪水和辛酸,真实和复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