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诲人不倦电影剧情「梳理」

2022-04-16 14:20 作者:孔夫子旧书网 围观:

作者 | 青山书院1963(孔网店铺:青山书院)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作为一个近乎半职业的读者,在下可称毁书不倦,试举一例。约三十余年前(八十年代),我在新华书店买了这套《火与剑》(上下册),波兰显克微支著,于是,多次翻阅之后,上册变成如下图这般惨状,书的主体与书脊彻底分离,(主体且已分成几部分),各行其事,封面(含书脊)遍布透明胶带,宛若一重伤士兵,正躺在野战医院病床接受治疗,书页大部分已变黑,明显曾遭黑手蹂躏。《火与剑》没毁于火与剑,却毁于在下之手,很是愧疚。书有何辜,遭此荼毒。书虽遭难,却为在下打开另一扇窗。那就是,本来是对波兰史有兴趣开始的阅读程序,中途却对书中涉及的(反面)查坡罗什哥萨克群体产生了莫大兴趣。在下当时购买这套书的原因是鲁迅先生(在文章中)的推介,在三十余年前(当时我只有二十几岁)的阅读中由于对波兰史,东欧史,欧洲史的严重缺失,读得糊里糊涂,只是着迷于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因为对哥萨克产生了兴趣,所以在下开启了刻意寻找有关哥萨克,乌克兰,波兰,俄罗斯,沃伦地区的书籍程序,只要遇到相关书籍(文学方面居多),都买来仔细阅读,力求全面了解这一广泛地区(在两大国俄罗斯与德意志之间,战火不断)的历史,先后找到,购买,阅读了托尔斯泰的《哥萨克》,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巴别尔《骑兵军》,以及押沙龙《波兰,波兰》(历史书籍)等,对这一地区的历史,地理有了大致了解。对哥萨克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推而广之,在下甚至对列宾的油画《查坡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写信》,也产生了极大兴趣,反复观之,我认为此画超过列宾的名作《伏尔加纤夫》。画中(查坡罗什哥萨克)人物胡须飞扬,仿佛伸出画布,神态自若,亳无畏惧。対当时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土耳其苏丹的蔑视神情跃出画面。因为感兴趣,我还专门查询了《查坡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写信》中的信件文字内容。更是令人感到,只有野蛮勇敢自由之哥萨克人,才能写出如此信函。本来看此书的目的是了解波兰,结果中途转向(对哥萨克群体产生了极大兴趣),转而去寻找阅读关于哥萨克的作品了。正如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叉的花园》所述,阅读也是一座迷宫,永远不知道阅读的小径会通往何处。余读书常常如此,中途转向,有时绕一大圈,再回到原点,很多时候是根本就走丢了,再也回不到起点。《火与剑》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与我大中华有密切关系。原来,多年以前,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后裔在鸟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建立了克里木汗国,而克里木汗王支持当时波兰境内哥萨克的暴动(起义),并率军参与了战争。(当然真实情况是俄罗斯沙皇派军队参加了哥萨克与波兰之战,因后来波兰被俄罗斯吞并,显克微支为使此书在当时的波兰出版,在书中用克里木汗国代替俄罗斯。所谓史家曲笔。此段文字根据记忆简述,未必准确。)克里米亚就是被前苏联送给乌克兰,又于近期被普京强行占领之重要战略飞地。至于哥萨克,作为一个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的群体,终于在前苏联时期,二战结束后,被斯大林彻底消灭。《静静的顿河》真正变成了静静的顿河,两岸千里,荒芜人烟。哥萨克人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抹烟云,军刀砍杀声和战马嘶鸣音终成绝响,数万柄战刀同时抽出,挥向天空,遮天蔽日之景象永远消失,只在哥萨克老兵的记忆中还有些微尚存。显克微支书中的一段文字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反复读之,感悟极深,显氏曰(大意):(波兰贵族)想奴役如此勇敢,强悍之族群(指哥萨克),真是痴心妄想,永远也不可能实现。哥萨克人追求自由,不畏死亡的勇气令人难忘,令人感叹,令人赞叹。书中还有一个情节令人难忘,哥萨克人原是波兰国王(大公)麾下军团,当他们决定起义(暴动)时,与其混编在一起的两个德意志雇佣军团队约两千人决定不参加暴动(起义),并拒绝向哥萨克投降,而是在绝境中选择继续为波兰国王战斗(或者说遵守合同契约),当时这两个团队已被哥萨克军团四面包围,但是哥萨克军团并不偷袭他们,而是派信使通知对方,然后进行了一场相对公开公平的战斗,结果德意志雇佣军团队两千人全部战死。德意志雇佣军的勇敢和遵守契约精神以及哥萨克的相对公平令人稀嘘,这是真正的骑士精神(中国春秋时代也有类似人物与事件,后来……),在现代战争中早已绝迹。显克微支是一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也是一公正,尊重历史的民族主义者。对双方(波兰贵族与哥萨克及其首领赫麦尔尼茨基)都能基本如实描写,从而令人信服。加之文笔卓绝,情感丰沛,流出笔端,遂成传世之作。《火与剑》书虽毁之,(却对在下)功莫大蔫。是为记。

诲人不倦,"毁"书不倦,恐怕已成为读书人两大通病

诲人不倦,"毁"书不倦,恐怕已成为读书人两大通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