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丛林之书电影剧情「简介」

2022-04-12 02:16 作者:夜辰读书 围观:

夜辰读书:公众号(yechen3007)欢迎加入,一起深度阅读

《丛林之书》:人类走出丛林,却不能忘记丛林

听友人朗诵吉卜林的诗《如果》,立马购买了他的三本著作,觉得挺符合少年的味口,先寄给了儿子阅读,当老子的紧随其后。

吉卜林这个人有趣,感觉一直活在自己创造的丛林世界里。当他到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人看到他身材瘦小,留着小胡子,戴着眼镜,居然有些失望,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他应该是丛林之子的形象,具有人猿泰山一样的体形,最好后面再跟上四匹狼,手里抓着一条蛇。见面不如闻名,大多时候都是这样子的。人们忘记了,他创造的这一切,不是因为瘦小的身材、小胡子和眼镜,而是因为他有着一颗有趣的灵魂。序言里介绍,有个美国小朋友看到他写的鲸鱼故事,给他写信,让他再写一些同类的故事,然后让出版商的父亲出版这书。没想到,吉卜林真的写了,小朋友的父亲真的出版了,小朋友与吉卜林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不过,令他难忘的是,吉卜林经常教唆他逃课,一起到田野里漫步。

《丛林之书》包括15个故事,其中狼孩儿毛格利的一系列故事最吸引人,还有白海豹、修行僧普伦、“瑞基-迪基-台维”(一只吃蛇的獴)也颇给人以启发。吉卜林出生在印度,在英国上完学后,17岁又重返印度参加工作。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环境的影响,吉卜林将环境融入到了理想之中,创造了一个人类文明之前的原始丛林世界。附录《在丛林里》,真实介绍了一个狼儿孩的存在,他这样描述这个孩子,“他是人类历史的源头——他是伊甸园里的亚当,现在就缺一个夏娃了!不!他比神话还要古老,就像丛林比上帝还要悠久一样。”是啊!丛林比上帝还要悠久,狼孩儿比神话还要古老。

《丛林之书》:人类走出丛林,却不能忘记丛林

在毛格利的故事中,他是一个被老虎叼走的孩子,幸运地钻进了狼窝,得到了狼群的庇护,而一头熊和一只黑豹是他的老师。与狼为伍,他丢掉了人类的习性,像狼一样奔跑、狩猎与生活。古老的丛林,有着古老的法律。比如,先动手,再说话。这就是丛林的法律,干了再说,是不是很有哲理。再如,打猎是为了猎食,不是为了取乐。这话是不是很深刻?动物们吃饱后从不会贪婪占有,只有人类才是这样,把无穷尽的猎取当成了乐趣。好像“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人们把住的房子,衍化成了利益的追逐、疯狂的攀比和空虚的取乐。还如,悔恨不能代替惩罚。丛林法律美妙的一点是,惩罚能解决一切过失,以后就再也没有挑剔责备的麻烦了。丛林从来都是一位严师,没有惩罚的悔恨是不可靠的,而且惩罚过后互不相欠、立即翻篇,谁也别再拿错误说事儿,难道教育孩子不也是这样吗?还有,捕猎者总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猎物。丛林里没有永远的王,大家每时每刻既是狩猎者,同时也是猎物。没有动物可以逃避老去,即便再强大,老了就会被淘汰。这些古老的法律,句句蕴含着人生智慧。

《丛林之书》:人类走出丛林,却不能忘记丛林

奇妙的是,毛格利在狼群中长大,而且学会了各种动物的丛林语言,他可以与他们顺畅地交流,从而生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跟随毛格利置身丛林世界,我们会发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慢慢地超脱了动物的本性,就是那种纯粹的单一的生存本性,逐渐地被一些看似美妙实则虚假的东西所绑架。一次,毛格利闯入了一座埋藏着无数珍宝的古迹,他打败白眼镜蛇取了一根国王的象叉,上面镶嵌着许多的宝石。眼镜蛇反复说着,“它就是死亡”。毛格利把它拿出去玩了一会儿即厌倦了,随手丢在了一边,因为这些光亮的石头对他毫无意义。可早晨起来,他发现象叉丢失了,而且周边出现了死人,因此他和黑豹追踪着人的气味想一探究竟,一路之下接二连三的人死去,一共六个。这时,毛格利才明白了眼镜蛇所说的话,可是他始终想不明白,人为什么会为了红色、蓝色的石头而互相残杀。黑豹告诉他,人杀人是因为无聊。是啊!吃饱了的人,所谓文明的人,竟然是如此无聊。反思一下,我们的一生到底该如何过活,是不是应该向动物们学习学习,千万别忘了人终归也是动物的成员,大自然的一部分。

《丛林之书》:人类走出丛林,却不能忘记丛林

我觉得,这些丛林故事,更多是为了唤醒人类最原始的本性,引导人们简单快乐地享受自然生活。同时,其中一些还借动物之身,暗自讽刺了各式各样的愚蠢之人。比如,一首猴子之歌唱道:我们在树枝上坐成一长溜,空想着我们所知道的美妙事情;梦想我们要做的事,统统完成,只用了一分钟——那些高尚、伟大、美好的事情,我们只要想一想,就算大功告成。现实中,难道我们许多人不是这样吗?整日里翘着尾巴,沉浸于白日梦,只用一分钟,只要想一想,梦想就算大功告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在想象里愉快地度日。再如,一只白海豹看到人类把成群结队的海豹赶到屠宰场,回来以后他急切地告诉大家,可是得到的答复是“如果不愿意看那丑陋的事情,他就不应该去屠宰场”。把不去看当成不存在,这得麻木到何等程度?难道麻木的是海豹吗?逃避躲闪,甚至对死亡视而不见的人类与海豹又有什么区别。拉近看,帝国主义侵略之下的中国,“四万万人一盘散沙”,大多数国人不亦是关上大门求得一家之隅、一片清净,眼不见,心不烦吗?当白海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一处人类没有涉足的海滩时,他更加急切地赶回来告诉大家,可得到的却是嘲笑,大家不相信他,更不愿意舍弃自己好不容易搏斗胜利占据的窝。白海豹万般无奈之下,他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战斗。他说,“我给你们找到一个安全的岛屿,但是,不把你们的脑袋从你们愚蠢的脖子上揪下来,你们是不会相信的。”这启示我们:让愚蠢的人们相信真理,从来不是因为真理的魅力,而是需要最原始的征服的力量。从白海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历史上伟人的身影。

《丛林之书》:人类走出丛林,却不能忘记丛林

书中还有一些金句让我眼前一亮。比如,狼群的力量在每一只狼身上,狼的力量在狼群中间。这话说得太精辟,太美妙,太辩证。把狼换成人,也就是,人群的力量在每一个人身上,人的力量在人群中间。一句话,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阐释得十分通透。再如,恐惧下的蛋是愤怒——只有睁大眼睛才看得清楚。当我们细细品味每一次愤怒爆发的感觉,深刻剖析每一次愤怒背后的原因,终归会寻到“恐惧”的影子。人们在掌控一切时,绝不会愤怒,只有当外界无法被控制时,愤怒即降临。愈是愤怒,愈是恐惧。还如,坦诚的交谈能召唤来力量,力量的伴侣是谦恭礼貌的态度。现实中,人们往往更多的是相信谎言的力量,对于坦诚这种品质,在进入社会开始,即一点一点地被消磨。事实证明,谎言的力量是强大的、见效快的,只不过它短暂易逝,如饮鸩止渴;而坦诚的力量是深沉的、绵长的,越久越悠长,绵绵不绝。这是二者的区别。这些短小的金句,反复咀嚼,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说了这么多,这书真心值得看,而且值得父母与子女共读。

《丛林之书》:人类走出丛林,却不能忘记丛林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