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黄河东流去电影剧情「详解」

2022-04-09 21:33 作者:文学艺术家 围观:

重读李凖《黄河东流去》

郭进拴 李凖(1928-2000)蒙古族。河南洛阳人。中共党员。历任河南省文联作家,中国作协河南分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专业作家。中国影协主席团委员、常务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短篇小说集《李双双小传》、《车轮的辙印》、《夜走骆驼岭》、《农忙五月天》,散文集《情节·性格和语言》、《彼岸集》、《森林夜话》,电影文学剧本集《走乡集》,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龙马精神》、《石头梦》、《双雄会》、《清凉寺的钟声》、《吉鸿昌》等。《李双双》(编剧)获电影百花奖及最佳编剧奖,《老兵新传》(编剧)获1952年莫斯科电影节奖,《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我第一次见到著名作家李凖,是1980年3月7日在临汝县交通局的会议室听李凖作报告,我近距离目睹了这位大作家的芳容。会后,县文化馆的《汝水》主编屈江北老师让我把李凖《在临汝县业余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记录稿重新抄写了一遍,发表在了《汝水》杂志1980年第一期头条,对全县作者鼓舞很大。后来,我又在《河南日报》文学创作班上再次听了他的课。1995年在汝州市磊裕公司举行的“一研三典”会议上,我们又一次重逢,我还把我写的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送他批评指正。 最近,我又重读了李凖老师的《黄河东流去》,该书作为李凖老师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饱含了作者巨大的心血。作品分为上下两集,其中上集完成于1978年,下集完成于1984年,最初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1938年到1948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

1985年,该小说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黄河东流去》是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主要情节,以赤阳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主要成员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阳岗村难民在洪灾中背井离乡,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以及洪灾中其他不同阶级和阶层人物命运的变迁史。《黄河东流去》反映了沉浮于历史风涛中的黄河儿女的苦难命运和他们为求生存而作的勇敢搏斗,从而出色地表达了讴歌"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古老祖国的生命活力"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主题。

《黄河东流去》中,将儒家正直自强、仁爱担当等品格与道家天人合一、通透超脱等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与招魂,也是对传统文化底蕴的再发掘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精华的再弘扬;体现了李准对儒道相济的中原传统文化、伦理的辨证思考和哲理反思以及对继承、更新传统文化的期待和信心,在提倡古典文化热的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与现实意义。

透过《黄河东流去》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和他们在洪灾面前生活与命运的变迁,作家不仅考量了中华民族抵御灾难的意志力、生命力和凝聚力,而且还借助民族资本家在西安、宝鸡等地通过战争和灾荒大发国难财,日本侵略者及汉奸在中国东北榨取劳动力,以嫦娥为代表的中国农民由破产而沦为工人的悲惨境遇等情节,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予以全景式观照和扫描,使小说在具有文学审美价值的同时,还具有了社会学价值。 《黄河东流去》是作者在亲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经过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入思考,经过对自己创作道路上的经验教训的认真总结而完成的一部力作,是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黄河东流去》以及被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中蕴含着丰富的性别文化内涵,揭示出特定历史背景下男女两性所面对的爱情、婚姻、家庭、地位等诸多社会生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李准的《黄河东流去》还存在诸如人物类型雷同化、中间人物描写力度弱、作者主观情绪介入过多等瑕疵,但是从民族文化寻根的角度看,这部作品又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深度解读,不难理解李准花费5年时间写《黄河东流去》的潜在原因,而这一原因也是他"仍在思考"的初衷--农民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群体形式,他们身上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质素,同时也因袭了国民劣根的负面品质,而作者真正想去探寻和挖掘的,是蛰居在"农民"这一群体精神底层的中华民族的原生力和创造力。从这一层面上说,李准试图借助《黄河东流去》重返历史,有意识找寻中华民族的"根",探索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以激活中国人民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并为现代人类提供精神的栖息之地。小说描写的是上世纪1938年国民党汤恩伯部扒开黄河花园口,以水代兵,造成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多个县被淹,一千多万人受灾,一百多万人死亡的故事。在这场空前的大劫难中难民的家被淹没了,他们流离失所,挣扎在死亡线上,但是他们依然有着强烈的生的欲望和信念,由此展现出了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故事。 小说中难民们的艰苦卓绝的吃苦精神,特别是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更是让人惊叹。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精髓。读这本书能让我们感受到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这也是当前我们这个新社会,新时代迫切需要的。    小说深刻地挖掘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传统文化的结晶,细致入微地表现了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根本。在家族、家庭观念及人与人的关系逐渐淡漠的今天,看看这部作品,相信会有非常大的启发的。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写人、写人性的作品,书中的李麦、徐秋斋、海老清、海长松、王跑、兰五、陈柱子、四圈等人就是平平常常的我们身边的人,被作家写的那么鲜活、生动。以至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每每让你读来潸然泪下,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己,这就是真正的文学的魅力。 书中着笔最多的是李麦,一个如她所说她娘一辈子没有吃过几次麦子,而给她取名“麦”的农村妇女,她敢说敢做,是那个年代农村少见的女性形象,她不畏强权,敢与保长财主恶势力明争暗斗。她为人豪爽大气,做事果敢大方,宁舍自家也要先照顾别人,特别是在她身上看不到那个年代农村妇女胆小谨慎的一点影子。也是因为如此,曾经有评论把她划归“高大全”的形象中去了,皆因她太完美了。其实,在我们农村真的不凡李麦这样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每一个村子都有类似于李麦这样的妇女。 与其看似相反的是徐秋斋老汉,他胆小谨慎,以至于流于圆滑,可在关键时刻他每每都能挺身而出,比如他暗中相助李麦父亲李甲子的后事;葫芦湾抢船前他推波助澜的一句貌似风凉话;在雪梅被害后,明察秋毫的他挺身而出去雪梅的“前夫”家力争要来了丧葬费。当他一直挂牵的天亮未婚妻梁睛哭着跑回来,当他知道坏人没有得手后,他的反应是:“老天爷,我有脸见天亮娘俩了!”那一刻他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原原本本的教给了无亲无故、不谙世事的梁睛。这时我们也才知道,他为了因为给他留下一罐子粮食而宁愿饿死自己的老伴一辈子没有再娶。至此,一个古道热肠又重情重义的农村老知识分子形象就活生生立在了我们的面前。 小说所塑造的另一个最成功的人物是海老清,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农民形象,他恪守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伦理道德,“宁可黑脸求土,绝不笑脸求人”,对土地有着近乎宗教般的崇拜。他有极强的家庭责任感,对两个女儿视若掌上明珠。即便是后来重逢后他看不惯她们习惯于方便、安逸的城市生活,已逐渐被城市同化,看着老伴刷牙就难受,更反感大女儿爱爱去学说书,感觉自己已无脸进祖坟了,以至于赌气不回家,最终客死他乡。可他临终前也向小女儿雁雁表示了忏悔,他看透了世事原谅了爱爱。“我的闺女我相信她”! 《黄河东流去》主要描写了七个家庭,大大小小近百个人物,个个都鲜活生动,比如老实木讷的同样视土地为生命的海长松,爱占小便宜,因为一块石头差点命丧监狱的王跑,执拗又近于愚蠢的老气,熟谙人情世故又不泛古道热肠的陈柱子,年轻英俊、聪明又狭隘偏执的海春义,整天混吃混喝的看上去浑噩拙笨而本质上却朴实、善良的四圈…… 可以说《黄河东流去》描绘的这个农村社会的群像是现当代文学中最成功的。老祖宗给我们传下来的,做人首先要有情有义。看长松一家,大女儿秀兰在父亲生病,全家走投无路自己被卖的时候,临走还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妹妹;后来二女儿秀兰偷偷溜走自卖自身,给家里寄来了三十块钱;最后又在全家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小女儿小响被卖了,是她哥哥小建、小强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她,知道她被卖到妓院后,是四圈和他的相好的妓女皮柿花倾其所有帮忙把小响赎了回来。 小说还准确地把握了时代脉搏,正如作者李凖所说的,写完第一部后他发现不仅仅有煤,还有金、银、铜、铁,还有铀,为此他特地把下部推迟了几年。作家李準站在现实的社会来审视历史,这才有了下集中精明、练达又乐于助人的陈柱子,有了聪明、大方又富有心计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城市生活的凤英,有了后来超脱、笃定、不惧世俗流言的爱爱,才有了“现代社会商品经济”与“传统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这才有了这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峰巅之作。 《黄河东流去》,一部真实的旧社会农村特别是黄泛区难民生活的画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部真正能承上启下的中国农民的心灵史,它精准的把握住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脉搏,为我们的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部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达到了罕见的高度,是一部瑰丽多姿的画卷。 可以说《黄河东流去》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思想价值都是别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黄河东流去》里有两个泾渭分明的部分,一部分仍是李双双的部分,这一部分的乡村女孩,仍然坚守着中国传统的道德,维护着自己的爱情坚贞。这个人物的代表就是李麦的媳妇梁晴。梁晴与李麦的儿子海天亮产生了感情,在大难来临之后,两个人明确了身份,成为李麦的媳妇儿。后来在逃难时失散,梁晴来到了西安,在这里受到了工厂里工头的诱惑,她差一点把持不住,但是她抗拒了诱惑,保持了自己的感情纯真,最后与海天亮团圆,完成了小说里李准早期在“李双双”里建树起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塑造。

而另一部分,就是乡村中人在来到城市之后导致的本性沦丧,这一部分,在小说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小说里写到的七个家庭。我们略作梳理一下:

1、 李麦家族皆大欢喜,最终获得了团圆。

2、 海老清家庭,他两个女儿,进城后,大女儿爱爱当了演员,被官员追求,但她私下爱上一个小店员,有孕之后,被官员抛弃。海老清回乡种田,累死。反映了一个不思图变的本份农民的典型悲剧命运。这个人物本来是《大河奔流》里用来图说合作化运动中单一农民的悲剧命运的一个典型,只不过出现得太早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黄河东流去》不过是一部合作运动题材小说的前本而已。

3、 蓝五与雪梅的爱情悲剧。雪梅嫁给一个残疾丈夫,感情受制,与有几分艺术细胞的蓝五产生了感情,逃出旧式家庭之后,被一个表象上的正人君子收留,当她与蓝五再次见面后,感情复萌,暗中偷情,被害死。

4、 海长松带着一家,出外谋生,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女儿。他痛恨旧社会,但在小说的语境里,他的后来发展轨迹,就是不辨方向,偏离了时代的规定。在电影《大河奔流》里,他的阶级身份,使他可以成为集体的领导人,但是他走上了歧路,不问是非,只抓现钱,属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一种当权派。

5、 王跑的命运。这是一个具有韧力的农民的象征,他身上有一种顽强生存下去的农民的魔力,但在作者设定的世道里,却处处掣肘,生活日艰,最后还是回到自己的故乡,顽强地生存下去。这个人物在《大河奔流》里下集里,成了热衷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一种农村典型。

6、 四圈的艳遇。这个情节有一点像《骆驼祥子》中祥子与女主人之间的那么一点暧昧情事。四圈认识的那个女人,在《大河奔流》里是一个坏女人,后来电影下集里,是阶级敌人的代表。而在《黄河东流去》里,她奉献的是一个女人的肉欲的身体,身上还没有加载过多的政治内涵。

7、 春义与凤英的爱情解体,反映了农民身上所具有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天性,但这种天性反过来又吞噬了农民们的善良情怀。

看看《黄河东流去》对雪梅重新见到蓝五之后的一段情感描写:“对雪梅来说,蓝五既是她的朋友,又像她的父亲,是她的兄长,又是她的孩子。总之所有男性的爱,她在他身上都能感觉到、享受到。而雪梅对蓝五来说,她像一支精巧的唢呐。蓝五把它拿在手里,很快就能找到它的音阶,他对它的音色、音量是如此熟悉,他能够把他的喜怒哀乐,全部通过这支唢呐表现出来,他能够用这支唢呐来倾诉他的喜悦、悲哀、思念和希望……”

《黄河东流去》里写到雪梅一有空闲,便跑到蓝五的破旧茅棚里,偷情幽会。小说里写到她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一来到这个小茅屋里,心里就像一朵花,扑拉拉地全开开了。我觉得自由!我觉得痛快!我可以和你交心谈话,和你什么都谈。我就想着,恐怕真正的夫妻也没有咱们这么亲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离不开你。不是为了别的,我要有一个说知心话的人,要有一个朋友。可是……我找不到。”

雪梅这个角色,在《大河奔流》中并没有,但在《黄河东流去》中却成了最为光彩的一个角色,李麦的身上还有李双双的影子,但是,雪梅在小说里已经喧宾夺主,盖过了李麦的风头,这正反映了李准正沿着自己的生活轨迹,走过了李双双时代,而进入了情人的时代,这一段情感的巨大波澜,深刻地影响了《黄河东流去》的小说创作。

因此,李凖感受到的女人的情恋回报并不纯粹是一种感情的回应,这也影响到了作者对雪梅这一角色的认知与描写,使得这一人物艳俗有余,真实不足。说到底,这一角色也不过是秦瘦鸥《秋海棠》的翻版,可以看出,《黄河东流去》最为出彩的部分,恰恰显得创意不足。

郭进拴|重读李凖《黄河东流去》

郭进拴|重读李凖《黄河东流去》

郭进拴|重读李凖《黄河东流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