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粤语电影剧情片「梳理」

2022-04-09 02:09 作者:南方都市报 围观: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方言则是其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今年,南方都市报、N视频推出了“走读岭南方言”专题报道,聚焦18门分布在南粤大地的方言,讲述其语音语义特点及背后文化故事,引起语言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关注,推动了岭南文化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

传承未曾止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严修鸿近日接受南都记者回访时表示,目前,广东省有5个调查点正同时调研濒危方言。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甘于恩告诉南都记者,一本反映广东东部闽方言语音特征的地图集已经面世,而面向小学生的方言教程《畲语课本》也已出版。

年终“走读岭南方言”:勾起海外同胞乡情,现代技术留住语料

聚焦18种岭南方言

一方水土,一地方言。地域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中,多样的方言承载着岭南人的集体记忆与多元的民族文化,方言的交汇和输出,也在对外交流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广东的粤语、潮汕话、客家话早已成为知名的文化符号,很多小众乃至濒危的方言却鲜为人知。今年以来,南都记者走访梅州丰顺、肇庆怀集、汕尾海丰等地,挖掘18种岭南特色方言,追溯背后的地方文化,以全新形式传播广东多地的文化风貌。

年终“走读岭南方言”:勾起海外同胞乡情,现代技术留住语料

台山端芬镇梅家大院。

早年间,多地侨胞返乡后带来的洋文化,曾为方言增添色彩——“中国第一侨乡”的台山话就被注入了很多“英式表达”,流传至今。如“市担”意为“邮票(stamp)”,“老民”意为“老人(man)”。

早年旅居海外的汕尾海丰人也曾把马来语的“cium”(亲吻)带入福佬话。这门因五条人乐队走红才被更多人知晓的方言,与潮汕话同属闽南话分支,是汕尾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门方言。海陆丰民间流传的歌谣《田仔骂田公》,传唱的是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的故事,这位讲福佬话的海丰人,在家乡建立了中国首个县级农民协会,领导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年终“走读岭南方言”:勾起海外同胞乡情,现代技术留住语料

汕尾市海丰街头。

此外,岭南大地上还有畲话、标话、吉兆海话等带有少数民族语言色彩的土语。南都记者曾走访位于粤东凤凰山北麓的凤坪畲族村,这里说着一门与客家话相近的畲话,且只有全村81户人家使用,有音无字,口口相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严修鸿此前对南都记者表示,这门方言已被列为濒危方言,上述保护工程针对畲话研究在粤东地区设立了调查点。

年终“走读岭南方言”:勾起海外同胞乡情,现代技术留住语料

凤坪畲族学校的畲话课。

无独有偶,糅合了闽语、粤语、壮语等方言元素的湛江吴川吉兆海话,过去曾是全村人内部联系的“暗语”,如今它的交际场景已基本消失。有专家称之为“处于极度濒危的一门方言”。

濒危方言研究进行时

多种多样的岭南方言被挖掘展示,勾起了海外同胞的乡音乡情。小众方言的传承难题也得到国内多名汉语方言学领域的学者专家的关注。

南都记者了解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调研工作仍在持续开展。

该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严修鸿教授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广东省有5个调查点正在同时进行濒危方言的调研,包括台山赤溪镇的客家话,英德阜城县的粤客混合方言,河源泥金村的闽南方言,肇庆四会的三峡移民西南官话,以及中山沙溪镇的隆都话。2022年1月,专家组将对这5个项目进行中期检查,预计在明年夏季进行项目验收工作。

年终“走读岭南方言”:勾起海外同胞乡情,现代技术留住语料

中山市沙溪镇。

此前在中山沙溪进行隆都话调研的方言学者、汕头大学文学院讲师张坚曾向南都记者介绍这门闽方言的特征。近日,他告诉南都记者,调研中,他在当地采集了大量隆都话的语料,并进行录音录像。

“中山隆都话虽然是濒危汉语方言之一,但我们在当地寻找发音合作人的过程意外地顺利,听说我们来,很多人都踊跃报名。有海外的隆都人,也有很多年轻人,他们不愿放弃自己的母语,希望为之出一份力。”张坚认为,只要年轻人还愿意讲、还在讲,方言就会有顽强的生命力。

目前,张坚正在对语料进行注音和整理工作,这门方言的调研工作预计将持续到明年夏季。

另外,一本关于方言的地图集也已面世。南都记者了解到,《广东东部闽方言语音地图集》目前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首部反映广东东部闽方言语音特征的地图集。书中涵盖了广东东部五市闽方言区的77个方言点,包含声母图72幅、韵母图160幅、声调图16幅、分区图4幅。清晰度高、可感性强的语音地图让读者可以轻松地从地图上感知语音的特征差异与分布特点。

方言博物馆

方言保护的议题也在走进公众领域。

南都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一些方言博物馆开馆,试图运用现代技术“留住声波”,让后代聆听祖辈们曾使用过的语言,跨越时间鸿沟。

今年9月,岭南方言博物馆在广东佛山开馆。博物馆收录了粤方言语音357条、客家方言语音203条、闽方言327条,还有159份民曲专辑,以及107套地方戏剧系列。通过方言点读、戏剧歌曲点播以及特色展品等呈现方式,晦涩难懂的方言被具象化在读者面前。

国家语保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语保工程广东首席专家林伦伦向南都记者谈到,岭南方言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为其他地区方言的传承推广创造经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近日,岭南方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接受南都记者回访时表示,该馆成为了当地不少幼儿、青少年的方言课堂,已接待幼儿园团体超过800人次,同时吸引了众多小学生参与“小小讲解员”的志愿活动,“方言博物馆在新生代群体中的传播效果令人意外。”

从事方言研究的高校教授杨璧菀在保留广东怀集标话语料上也付出了不少心血。她是怀集县人,对家乡濒危方言怀集标话进行研究后,带领怀集诗洞镇徐文海、林玉达等人,从地方名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等方面,实地走访调查收集标话读音,收录标话方言文化图片600余幅,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语音和影像资料。

年终“走读岭南方言”:勾起海外同胞乡情,现代技术留住语料

2016年,杨璧菀所在的广西贺州学院成立了“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2020年获国有博物馆备案,改名“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她介绍,“贺州标话”是怀集标话在贺州的方言岛,如今同样处境“濒危”。“贺州标话也有保护保存的意义。” 杨璧菀告诉南都记者,今年12月,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乔迁新址,新建地方民族研究中心,开拓方言文化保护场地。

杨璧菀告诉南都记者,她曾希望在家乡建立标话语言文化博物馆,设立语言音像采录室、民俗实物展厅以保护传承标话。目前,怀集家乡也有志同道合的人士愿意参与建立这一博物馆,她寄望,当地政府也能重视和支持。

民间传唱歌声不断

方言是一个地域的“文化密码”,承载着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不少民间艺人来说,留住方言的办法,就是不停歇地传唱、保护、传承。

年终“走读岭南方言”:勾起海外同胞乡情,现代技术留住语料

与方言相互依存的深圳大鹏山歌,自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平缓的曲调“延绵不断”。今年已经70岁的卢水根是大鹏山歌第四代传承人,从事教育工作35年后,闲不住的他决定召集当地退休老人,组建一支大鹏山歌表演队。

如今,这支表演队吸引了16名老人加入。成立11年来,他们编创了46首作品描绘大鹏地区风土人情,为周边地市居民、游客举办了500余场演出。他们还多次走进大鹏地区的中小学课堂,穿着传统服饰教唱山歌。

年终“走读岭南方言”:勾起海外同胞乡情,现代技术留住语料

流传于广东雷州半岛一带的姑娘歌自明代开始流行,一男一女搭档站上戏台对唱,手持折扇与手巾,内容或逗趣,或答问,或歌咏,或祝颂,循环往复,即兴发挥。近日,南都记者回访时,雷州姑娘歌传承人符海燕介绍道,目前当地有20多名中老年人加入了传唱姑娘歌的行列,他们6人为一组,经常被邀请至雷州多个村落为酬神、祭祀活动演唱姑娘歌,仅符海燕所在小组每年就有近100场演出。

“用起来”,是多名学者提出的拯救小众方言最好的方式。严修鸿向南都记者谈到,未来在传承小众方言尤其是濒危方言方面,应该鼓励老百姓用最乡土、最接地气的方式表达方言。乡村是城市居民节假日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推广小众方言的渠道之一,他提出,可以将方言词条、谚语、故事的语音进行展示,当人们到乡村度假时,通过这些语音展示能够感受直观的方言印象。

对小众方言的语料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记录,也许是个不得已但有一定成效的解决方法,严修鸿建议,未来多地方言博物馆在建设和更新中,也可考虑多收集一些小众方言的语料进行保存。

多年来专注研究汉语方言学的甘于恩则表示,小众方言的抢救和传承,要有实际的行动,“时间不等人。”他表示,编写幼儿教材和乡土文化读物等都是传承方言的有效方式。南都记者了解到,由暨南大学中文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研室参与审查的《畲语课本》目前已经出版。

年终“走读岭南方言”:勾起海外同胞乡情,现代技术留住语料

梅州丰顺凤坪畲族学校的畲话课堂也没有停下脚步。南都记者此前采访了解到,年轻一代畲话表达能力较差一些,很多畲话日常用语需要“借”普通话的辅助才能说出来。校长吴月娥和全校唯一的畲族老师蓝勇新坚持每周为学生上畲话课。

如今这门课已初显成效。吴月娥接受南都记者回访时谈到,相对之前,很多学生掌握了畲话的日常用语,能站在讲台上用畲话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吴月娥还发现,随着蓝勇新的慢慢引导,高年级的学生在课后更多用畲话交流,这让她倍感欣慰,“学校就应该成为孩子们使用方言的一个场景。”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黄小殷

采写:南都记者 黄小殷 张林菲 敖银雪 实习生 安子逸 张晨旸

设计:尹洁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