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改编剧本.电影剧情「梳理」

2022-04-07 15:08 作者:上海正午 围观:

导语

有些电影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是为了“挑战”观众而生的。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查理.考夫曼就是制作这种电影的行家里手,从《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纽约提喻法》再到《改编剧本》、《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每一部以他为编剧的电影都让观众看懵了。擅长不按常理出牌的查理.考夫曼,称得上是我们这个娱乐至死、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一股难得的清流,让观众感叹原来电影也可以这么拍。

换个角度看《改编剧本》的套层叙事、精神分析及对好莱坞的讽刺

尼古拉斯.凯奇、梅丽尔.斯特里普等众星云集的《改编剧本》(Adaptation.,又名《兰花贼》)是考夫曼作品里知名度较高的一部,曾获奥斯卡、柏林电影节、英国电影学院奖的多个奖项肯定,这部叙事结构复杂、充满大量象征和隐喻的电影,是考夫曼的自嘲,也是对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一次戏谑。

01 炫技般的套层叙事、螺旋结构,这部电影把叙事升华成一种复杂的智力游戏

对于查理.考夫曼这种编织故事的天才来说,大多数影片惯用的单线叙述方式不值一提,他在《改编剧本》里把套层叙事结构用到了极致,电影中不仅是“戏中戏”,还有三条故事线:

①第一条故事线,是叙事主线:好莱坞编剧查理•考夫曼人到中年,进入了职业生涯的瓶颈区。他准备把《纽约客》专栏作家苏珊•奥尔琳的书《兰花贼》改编为剧本,但是他绞尽脑汁都无法完成这个工作。他的孪生弟弟唐纳德.考夫曼也有个编剧梦,靠着每天和哥哥交流,攒出了一个集合了好莱坞各种商业元素的剧本,居然得到了制片公司的高度认可。无奈之下,查理邀请唐纳德参与对《兰花贼》剧本的改编工作。依然毫无头绪的查理,在唐纳德的推荐下,参加了剧作届大佬罗伯特.麦基的编剧训练班,查理向麦基倾述自己在改编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麦基告诉他《兰花贼》这本书没有起伏、没有高潮,根本不适合改编成电影。他临走之前给查理指了一条明路:“在最后一幕定江山”,不管开头和中间有多少缺陷,只要结尾惊艳就能震住观众。查理顿时醍醐灌顶,如获至宝,他决定把自己改编剧本的过程写进剧本里。

换个角度看《改编剧本》的套层叙事、精神分析及对好莱坞的讽刺

②第二条故事线,是副线:三年前,专栏作家苏珊•奥尔琳采访一个因为痴迷兰花而惹下官司的窃贼,把他的故事写成了一本叫《兰花贼》的书。在与兰花贼相处的过程中,两人产生了爱情。

③第三条故事线:考夫曼兄弟去拜访苏珊,寻求她的意见,却无意间发现了她和兰花贼的秘密,四个人发生了争执,兰花贼和唐纳德.考夫曼先后死去。在电影的最后,查理.考夫曼找到了灵感,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剧本的改编,找回了信心与才华,还有生活的勇气。

换个角度看《改编剧本》的套层叙事、精神分析及对好莱坞的讽刺

如果从时间上分析,第一条线是现在,第二条线是过去,第三条线是第一条线和第二条线故事的交汇,三个故事线并列存在, 并顺着线性情节的发展螺旋上升,最后合为一体。简单的说,当查理决定把自己编入了剧本中后, 现在、过去、幻想都融合在一起,无法区分开来了。如果喜欢看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观众一定会很熟悉这个叙事结构, 比如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就运用了这种手法。

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故意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界线,真真假假都整合进整部电影里。电影主人公查理.考夫曼就是编剧的名字,电影开头还出现了《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的拍摄现场,这是查理.考夫曼的代表作之一。苏珊•奥尔琳和她的作品《兰花贼》也是真实存在的,曾经拿下《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电影里出现的罗伯特.麦基也是真实世界中的美国剧作届泰斗。

换个角度看《改编剧本》的套层叙事、精神分析及对好莱坞的讽刺

换个角度看《改编剧本》的套层叙事、精神分析及对好莱坞的讽刺

但是,查理.考夫曼的弟弟唐纳德.考夫曼是虚构的,苏珊•奥尔琳和兰花贼的故事是虚构的,麦基与查理兄弟的关系也是假的。这种虚实结合,让电影看起来既真实,又魔幻。

有1处对话和1组镜头对理解整部电影起到关键的作用。对话就是查理和麦基在酒馆里的交谈,从这里开始,电影平稳的剧情和画风突然急转而下,进入了好莱坞式的凶杀、追车等桥段。另外就是结尾处的一组镜头,查理一个人在吃饭,这时他心情沉重,额头还有车祸留下的伤痕,他看向了空闲已久的打字机。紧接着的下个镜头中,打字机前的查理面露微笑,如释重负,额头并没有任何伤痕,旁白说:“查理想要谢谢他的弟弟,却说不出话来……”

其实,第三条线的故事并没有真正发生,这是查理.考夫曼剧本里发生的事,就是麦基所说的“惊艳结尾”,代表他的改编剧本工作真正完成了。

02 虚幻与现实交错,对精神危机的一次深刻自我剖析

查理.考夫曼的电影不可避免出现精神分析的内容,这是他一直探讨的主题之一。《改编剧本》中他对自身的精神分析比故事结构更精彩,更值得思考。

他在电影自己分裂成查理.考夫曼和唐纳德.考夫曼两个人物,对自己的精神危机进行了全面剖析。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具有双重人格的个体中,这两个双重的人格是不对等的关系,存在着一个强势和一个相对的弱势”

影片也按照这个理论设计了考夫曼兄弟,尼古拉斯.凯奇一人分饰两角,也是导演和编剧给观众的一个提示。查理.考夫曼顶着一头乱发,又老又肥,和异性吃饭紧张到头顶冒汗,和喜欢自己的女孩相处不懂情趣、不懂聊天,典型的凭实力单身。在事业上,他写出大受欢迎的电影,但在拍摄现场却没人认识他,他的口头禅是“不想拍成好莱坞式的东西, 懂吗?”,对于改编《兰花贼》他的态度是:“不想勉强加入情爱、枪战、撞车等场面…….不是一个兰花大盗之类的东西”。

换个角度看《改编剧本》的套层叙事、精神分析及对好莱坞的讽刺

一心想搞点“新鲜东西”的查理,经历现实的“毒打”之后,发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越来越缥缈虚幻,他又走回了商业需求驱动创作的老路,并再次获得成功。

唐纳德.考夫曼性格开朗活泼,有桃花运,很受异性的欢迎。他在做编剧这方面资质平庸,但胜在没有文人的毛病,敢想敢干,他去参加罗伯特.麦基的编剧训练班, 快速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好莱坞编剧。他通过和查理的交谈,得到了剧本的灵感,查理认为的那些感官刺激的垃圾商业元素,被他全部吸纳进了自己的剧本《3》里,结果他的剧本得到了制片公司和经纪人的大加赞赏,称“考夫曼家又出了一个天才”。

换个角度看《改编剧本》的套层叙事、精神分析及对好莱坞的讽刺

从电影一开始,唐纳德在双重人格中就是强势的,而查理属于弱势的那方,他们之间的不对等关系在影片结尾才得以结束。唐纳德帮助查理走出了创作中的困惑和对人生的怀疑,完成了自己的角色任务,因此唐纳德的死,意味着查理双重分裂的人格合二为一,最终重获新生。

为何要设计这个双胞胎的角色呢?其实跟查理.考夫曼的电影创作历程有直接的联系。他90年代初期在好莱坞担任电视剧编剧,写了很多喜剧和电视剧,但他一点也不喜欢这些太过商业的作品,但是为了糊口又必须得坚持,这种矛盾和苦恼一直持续了将近10年。1999年《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广受好评,他也因此一举成名,自己坚持多年的风格终于得到认可。电影里的考夫曼兄弟分别代表了创作者的自我表达与商业性的矛盾,就是现实中的考夫曼精神世界的投射。

03 处处是对好莱坞的深刻讽刺,逃避与适应既是对人生、也是对文艺创作的隐喻

电影的英文片名“adaptation”既有“改编”的意思, 还有“适应”的意思,适应什么呢?适应外界对自己的需求,就查理来说,要适应好莱坞的商业模式运作。而苏珊,则要适应自己著名专栏作家的人设。苏珊在电影里有句点题的台词:

“适应让人觉得可耻, 就好像是在逃避。”

坚持走个人风格的“艺术”路创作出传世经典,还是放下底线搞商业电影赚快钱,这是查理一直在审视、也在逃避的难题。《兰花贼》就是查理想要写的那种符合生活原貌平淡的故事, 但是好莱坞是不允许这种电影存在的,因为它没有商业价值。片方是资源和话语权的掌控者,所以剧本中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有高潮、有起伏,编剧们不得不采用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再加上各种商业元素的冲击,正如这部电影最后出现的偷情、谋杀、车祸等烂俗戏码。原著的面貌在被赋予了戏剧冲突元素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的灵魂和内涵,对于编剧们来说,这是无奈且可耻的适应。

换个角度看《改编剧本》的套层叙事、精神分析及对好莱坞的讽刺

考夫曼兄弟间的多次对话就像讽刺好莱坞经典传统的段子合集。唐纳德请查理想一个出人意料的杀人办法,查理不想搭理他,随口说了一个:一个文学教授解剖活人,自称deconstructionist(解构主义者)。唐纳德设计了一个杀手,既是男人也是女人,还可以变成卧底或者警察,反正怎么刺激怎么来,到最后才向观众揭晓杀手是个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的人,查理对这个想法嗤之以鼻,但是唐纳德还是用到了自己的剧本了。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好莱坞非常喜欢人格分裂题材电影,比如2003年的《致命ID》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唐纳德的启发。

整部电影既是查理.考夫曼的自嘲,也是对好莱坞流水线式商业电影的一次深刻讽刺。电影的人物和情节设计有多夸张,就代表电影对好莱坞运行的体系有多嘲讽。

换个角度看《改编剧本》的套层叙事、精神分析及对好莱坞的讽刺

逃避与适应的对立还体现在了苏珊和兰花贼身上。兰花贼并不是因为真的喜欢兰花,他原本狂热的喜欢热带鱼、乌龟,但意外的在车祸和飓风中一贫如洗,为了养家糊口他转向了经济价值巨大的鬼兰。他和苏珊的感情,也并不是纯粹的,他把苏珊的不雅照片发到网站上谋利,他的适应体现在了万事以谋求现实利益为先,这是残酷生活教给他的智慧。

苏珊作为一个畅销书作家的背后,是如死水一般平静的生活,和爱人同床异梦,她一心想走出压抑、沉闷的现实生活,释放自己的激情。她爱上了兰花贼,但是对这种关系又感到羞耻,查理发现她和兰花贼的关系以后,她竟要杀掉查理来掩盖。她说自己“如果有幸亲眼目睹到鬼兰花……别无所求”,可当她真正看到时, 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

换个角度看《改编剧本》的套层叙事、精神分析及对好莱坞的讽刺

苏珊代表了好莱坞成功阶层的傲慢、矫情和虚伪。她的故事线还有一层寓意:创作者离原型人物越近越危险,不但毁了故事,还毁了自己。

结语

《改编剧本》的复杂结构和精神内涵提高了观影门槛,但是这种有创造力的电影给人的愉悦和思考是久远的。查理.考夫曼的电影不迎合观众,更不迎合好莱坞。他有一种惊人的观察力,能够洞悉事、物表象下的真相,尖锐的思想有违常人的认知,使他的作品显得特立独行,有些想法称得上惊世骇俗。

我们应该感谢查理.考夫曼,他告诉我们改编剧本和制作电影有无限可能,人生也是如此。

感谢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