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刀的哲学电影剧情「梳理」

2022-04-05 05:00 作者:迷影生活 围观:

在戛纳电影节上口碑炸裂的《燃烧》,不管是李沧东这个标签,或者是3.8的打破纪录的评分,亦或者是侦探体裁都足足的吊起了影迷的胃口,也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心理期待。

国内豆瓣的评分现在是8.1,相比于烂番茄的高评分,国内显得比较慎重。

一个动态的叙事系统包含电影创作,电影观看和电影评论,我们也能看到,在最后一个环节,观众对这部电影从盲热到趋于理性的回归。

年度韩影最佳,戛纳场刊最高分,3600字长文深度解读《燃烧》

摘要:类型电影是,三四十年代,对好莱坞商业化类型片的一种总体的概述。而作者电影的起源于50年代,是对新现实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总的来说,类型电影和作者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两种对立的风格。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电影并不排斥类型的叙事,就像特吕弗把以拍西部类型片见长的约翰福特和侦探悬疑片大师希区柯克也归纳为作者电影导演一类。同样的我们能在李沧东《燃烧》这部电影里面看见一个作者电影导演对于侦探悬疑类型片叙事风格的调用。

《燃烧》这部电影改编自村上春树的小说《烧仓房》,也借用了威廉.福克纳《烧马厩》的部分情节。

我们先说这两部小说,《烧仓房》的主人公全文只有你我他,电影的主线就是沿用的《烧仓房》的故事线。

和小说不同的是:电影里面,他们分别有了名字,惠美、李忠秀和本。而福克纳的《烧马厩》讲述的是14岁的青年看到父亲去烧马厩的时候,试图阻挡,阻挡无效的小男孩选择离家出走,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这个男孩的任何消息,对于一个14岁的青年,他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主题是对农奴制和种族问题的反抗。

类型电影理论

所谓的类型电影主要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是特定的文化编码及视觉符号和人物类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类型化的三元素公式化的情节,图谱画的造型和类型化的人物。

第二个是类型叙事系统,静态的叙事系统和动态的叙事系统,静态的叙事系统指的是传统的电影工式,比如在西部片当中的英雄救美情节或者是歌舞片里面后舞台模式等等。

第三个是类型电影当中探讨的问题,是永恒的社会冲突,比如我们在前面讲到的,西部片其实他的永恒主题就是一个正义和邪恶的较量,而在歌舞片当中就是爱与恨的交织。

类型电影理论是对三四十年代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研究总结。

作者电影风格

从早期的《薄荷糖》,《诗》,《密阳》等片,李沧东建立了它的作者电影导演风格,在他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以贯之的探讨人性问题,人的痛苦、宗教问题等。

年度韩影最佳,戛纳场刊最高分,3600字长文深度解读《燃烧》

所谓的作者电影,其实只是一种风格,而不能算得上是一种理论,1948年,阿斯特吕克《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一文认为,电影已经成为一种,独具独特语言的,可以自由表达,成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用摄影机进行银幕书写。

强调的实际是导演在一部电影当中的核心地位,导演决定者一部电影的风格,和个性。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作者电影和类型电影是工厂化的流水线的商业类型片,而作者电影提倡独立制片,所以作者电影风格又可又和艺术片相等同。

第二个是二者的风格属性,类型片强调,电影明星以及大团圆结局等,把电影是当作一种大众文化消费商品。

作者电影继承了新现实主义的“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美学风格,从主题上讲一个是面对现实,反映现实,而另外一个通过电影语言编造出一个个美丽童话。

类型电影的叙事

类型电影叙事,包含着静态的叙事系统和动态的叙事系统,静态的叙事系统其实就是电影公式,类型电影的静态叙事系统可以延伸出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和常规,例如西部片当中的牛仔和西部风貌的展现,火车、酒馆等,通过造型,剪辑,情节等,达到,表意叙事的目的。

所谓的动态电影叙事系统,包含着电影工业及电影制作,电影观看和电影评论、电影批评,是一个动态的叙事整体,相比于静态的叙事系统是的封闭特性,只是研究电影本身。

动态的系统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他结合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哲学和美学,而这也是现代电影理论体系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

《燃烧》的类型化叙事

《燃烧》,典型的借鉴了悬疑片的叙事话语,类型电影一直都是从“迷和解迷”这个叙事套路出发。

在静态的叙事系统里面,谜指的是悬念设置,解谜其实就是主人公探索答案的过程。

在动态的叙事系统里面,观众也就是影迷,沉溺于特定仪式性经历的重复确定性需要,导演和观众,叙事者和观看者共同完成解谜过程。

年度韩影最佳,戛纳场刊最高分,3600字长文深度解读《燃烧》

希区柯克首先提出来了“麦格芬”这个观念,比如他说在悬疑片或者是侦探片当中,如果影片开头出现了炸弹,那么在结尾的过程当中,这个炸弹一定会爆炸。

戴锦华教授又有另外一种说法,如果影片开头出现了刀,那么在结尾凶手一定会用这把刀杀人。

举个例子,影片的主人公李忠秀在废弃的仓库当中看到了,箱子里面的刀。后来结尾时李忠秀用影片开头的刀杀害了ben,这就是“麦格芬”。

“麦格芬”的另一个作用是激发矛盾,推动叙事。

本文作者归纳出两个“麦格芬”话题,一是ben的身份问题,另外一个是慧美的失踪问题。

年度韩影最佳,戛纳场刊最高分,3600字长文深度解读《燃烧》

影片前半部分围绕身份神秘的本,一个富二代展开。

他的出现,间接导致了惠美和钟秀的爱情,无疾而终。

而慧敏的失踪,又直接导致了,矛盾的恶化和冲突的升级。

但是影片结尾,也没有给出,惠美失踪的原因,也没有给出本的身份,更没有给出钟秀伤害本的动机。

如果是因为本横刀夺爱就激起了钟秀杀人,动机明显不足,在典型的侦探悬疑片中,执法者都需要有一个合法身份,侦探或者警察,因此,我们进入类型电影分析的第二个阶段,笔者相信钟秀杀人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或者其他。

青年问题

所有类型的外延就是结合类型电影的当时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哲学思潮,去看待。

先说青年问题,青年问题体现在现代化国家的方方面面,我们看这部电影是否都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不只是电影当中表现出来的人的存在主题,以及对于痛苦的表现。而是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经常谈起的青年问题包括就业问、婚姻、住房等等等等。

首先是,由于出身和阶层问题,没有找到好工作的钟秀,一直想写作,但始终没有写出来,服完兵役后就在做快递的兼职,就涉及到青年的就业问题。

年度韩影最佳,戛纳场刊最高分,3600字长文深度解读《燃烧》

他的家庭也是一个失控的家庭,母亲早早的离开了他们,父亲在家里面发展畜牧业,但是因为打伤公职人员,又不愿意道歉和解,所以被判了一年多刑。

在生活的重压面前,惠美给钟秀的爱情,就像在他们第一次做爱当中出现的那一道光,短暂的照亮了钟秀灰暗的生活。

从那之后,钟秀一直都到惠美的屋子里面为喂猫,自慰意淫,幻想和惠美做爱。

土逗公社一篇报导讲中国的90后基本都没有性生活,这不仅是青年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年度韩影最佳,戛纳场刊最高分,3600字长文深度解读《燃烧》

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这部作品也被称作爵士乐时代的桂冠。在这里隐喻的是和我们是同龄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很有钱的那种人。

年度韩影最佳,戛纳场刊最高分,3600字长文深度解读《燃烧》

相比于本,本什么都有,不缺女人,不缺钱,开保时捷,在江南最豪华的宅子里面居住,典型的富二代。

钟秀呢,什么都没有,没有女朋友,父亲被抓走了,待业。

正如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烧马厩》一样,在这部电影里面虽然不是反映农奴制,但是也反映了韩国的贫富不均问题以及阶层问题。

在中国,这两天在微博上轰轰烈烈的,高价片酬和阴阳合同问题只是一导火索,民众的仇富心理和反抗社会不均,穷人最后的武器就是刀子。

卡 债

电影当中,提到了一个名词“卡债”,笔者查了一下,等同于“高利贷”。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切问题都可以概括为经济问题”,前面讲到的阶层,青年问题等等都可以归纳与此。

而在中国,莫过于“裸贷丑闻”。

所以一切问题不过是经济问题的一个变种。

奇怪的是,影片当中钟秀的母亲和惠美,都背负有高额的卡债。

他们都承认,老家的村子里面曾经有一口枯过的井,但是根据里长以及其他人的讲述,村子周围并没有这样一口井,这是否也能算得上是meathonr?他们只不过是掉到了人生的陷阱当中。

年度韩影最佳,戛纳场刊最高分,3600字长文深度解读《燃烧》

结语:一直以来,李沧东都被当作作者电影导演去分析,用类型电影理论去分析一个作者导演,可以说是本文的一个创新,希望对大家有一定启发。

当然,这篇影评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把《燃烧》这部电影放置在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当中。

在论述叙事的过程当中,缺少了对电影语言层具体表达和论述,比如手表、BOil等符码的解读,当然这样有一个好处,避免了剧透,所以建议大家是先看完这部电影,再看篇评论,效果应该更好。

后记:到底什么是真相呢? 结尾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我们也不知道惠美算作失踪还是死亡。如果观众相信Ben是杀人魔头,专杀那些陷入绝望,没有亲人的弱者。我更相信钟秀接过“复仇”的旗子是为了对抗强权社会。

反抗,也是原著《烧仓房》和《烧马厩》的母题。

钟秀偷窥Ben,也是对富人生活的一种偷窥。

当崔永元因为私人恩怨被成为英雄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们的社会最大的隐患是“不患贫患不均”。

相关文章